书城童书影响孩子一生的60位诺贝尔奖得主
6366100000061

第61章 理查德·威尔斯泰特

提起爱因斯坦,人们都知道他是世界上最有名的物理学家。他创立的相对论是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而才华不亚于爱因斯坦的德国有机化学家理查德·威尔斯泰特,知道他的人也许就不多了吧!

威尔斯泰特于1872年8月13日出生在德国的喀尔斯鲁。他的青年时代是在慕尼黑度过的。由于天资聪明,他学什么都显得十分容易,曾一度兹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有一次上课时,他旁若无人,目无师长,受到了冯·贝耶尔教授的当众训斥。冯·贝耶尔教授提出许多书本上不被人注意的细小问题,问得他目瞪口呆,面红耳赤。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敢骄傲了,老老实实地虚心学习,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浪子回头金不换。威尔斯泰特的良好学风很快就养成了。他只要对某一问题发生兴趣,就一定要弄出个结果,否则决不罢休。

威尔斯泰特从小喜欢栽花、种树。他曾经表示要把植物的一切弄得一清二楚。他说到做到,26岁时,果然摸清了一些植物体中的含氮有机碱的化学组成。这类有机碱也叫做生物碱,它们的结构往往很复杂,有显著的生理作用。

经过3年的努力,他又研究出人工制造这些植物碱的化学方法。继此之后,他致力于芳香族有机化合物苯醌类的分析,确定了从煤焦油中提取的苯胺燃料的化学组成。总之,威尔斯泰特仅用几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一系列的科学发现。从各种植物的根、叶和果实里发现并提取了许多新物质,这对人类无疑是一大贡献。

1905年,冯·贝耶尔教授推荐他担任苏黎世大学化学系主任,他不辜负老师的期望,兢兢业业,不久又从木材纤维素中提炼出葡萄糖,并把它应用于有机化学工业,这在当时更是一项惊人的创举。

接着他又向新的高峰进军,开始研究叶绿素的化学结构。这一课题虽早在18世纪就已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并未获得理想的结果。

绿叶能够捕捉阳光和贮藏阳光,这始终是一个未解开的自然之谜。最早注意这个问题的是一位名叫约瑟夫·普利斯特利的英国学者,1771年8月18日,他把薄荷的枝叶放在玻璃罩下面,事先在里边点燃了一支小蜡烛。这时蜡烛的光焰没有熄灭,同时放进去的一只老鼠也没有被闷死。这说明薄荷澄清了污浊的空气!但奇怪的是,薄荷有时竟会加速蜡烛的熄灭,这为什么呢?几年之后,荷兰人英根古士就得出结论说:在光亮下,植物会使空气清新;在黑暗中,植物和动物一样,由于呼吸会使空气变得污浊。又过了两年,日内瓦的一位牧师约翰·谢内别也进行研究,但终也未能得出结果。而威尔斯泰特迎难直上,依然投入了这项研究。结果发现,这个自燃之迷过程的起点就是光合作用,而光合作用的进行正是依靠绿色植物中的叶绿素,他彻底揭示了它的化学结构。经过20年的艰苦研究,威尔斯泰特阐明了在绿叶细胞中以3:1的量存在的叶绿素a及b,都是镁的络合物。他因此而获得了191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后来德国化学家费施尔根据威尔斯泰特的研究成果,又分析出血液中的色素,研究出血红素中极微细晶体的组成。上述研究成果在当时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根据传统的理论,这一切都是不可思议的。比如基督教的《圣经》就这样说过,是上帝创造了万物,创造了人类。这种荒谬的论调在欧洲竟一直统治了一千多年。而威尔斯泰特以他的研究成果,驳斥了唯心主义和宗教的谬误,为有机化学开创了崭新的篇章。

1912年,威尔斯泰特荣任德国最高学府——德皇威廉研究所所长。

1916年冯·贝耶尔教授病倒后,威尔斯泰特遵照师长的嘱咐放弃了荣誉与高薪,回到慕尼黑母校继任冯·贝耶尔教授的职位。

1925年,由于希特勒的反犹政策,威尔斯泰特被迫辞职。晚年他致力于酵素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他也是倡导研究生物化学的第一个人。由于受法西斯的折磨,他不幸于1942年8月3日死于流亡之中,使人类失去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为了纪念威尔斯泰特,让我们牢记他关于治学的一段名言:“研究科学的最大的目的是什么?就在于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研究学问应从最难的入手,因为在探究最难问题的过程中,许多枝枝节节的小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威尔斯泰特的研究成果是在常于虚心学习、善于观察、肯于发现、勤于思考的基础上取得的。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必定要有一定的恒心、毅力和潜发力。

张九功说:“为学犹掘井,井愈深土愈难出,若不入心到底,岂得见泉源乎?”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要像掘井一样,坚持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