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总有一个忠告受益终身
6364600000005

第5章 不要因循守旧,要勇于革新、拓宽思路

工作时千万不能因循守旧,旧制度虽然在过去带来过成功,但历史的车轮总是不断向前的,没有一条路是可以永远一直走下去的,制度、规则这些东西应随时代的改变而改变,这就需要我们大胆突破旧制度的束缚,拓宽自己的思路,制定适应时代变化的革新政策。

有7个人在一起生活,食物就是一锅粥。要均匀分食一锅粥,但没有称量用具和有刻度的容器。

大家试验了不同的方法,发挥了聪明才智,多次博弈才形成了日益完善的制度。大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方法一:由一个人负责分粥。但很快大家就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又换了一个人,但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

方法二: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这样等于承认了个人有为自己多分粥的权力,同时给予了每个人为自己多分的机会。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每个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得饱而且有剩余,其余六天都饥饿难耐。

方法三:大家选举一个信得过的人主持分粥。开始这品德尚属上乘的人基本还算公平,但不久他就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

方法四: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公平基本上做到了,可是由于监督委员会常提出多种议案,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等粥分完时,早就凉了。

方法五:每个人轮流值日分粥,但是分粥的那个人要最后一个领粥。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个制度下,七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多,就像用科学仪器量过一样。每个主持分粥的人都认识到,如果七只碗里的粥不相同,他确定无疑将享有那份最少的。

工作中也是一样,当我们因为先制定了一个制度就始终贯彻它而不管它是否科学时,可能大家在一开始还不了解状况的情况下会无条件执行,但时间久了,其弊端显现出来后,制度还没有改进的话,那必然会引起大家的不满;抱怨多了,公司里工作的氛围就变了味,大家工作的积极性也会大打折扣,带给公司的将会是停滞不前,甚至是破产的命运。所以应根据需要,适时地改变制度,制定更为科学有效的规则,在此基础上,公司的成功才有可能实现。

有两个和尚,分别住在相邻的两座山上的庙里。

这两座山之间有一条小溪,于是这两个和尚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去溪边挑水,久而久之他们便成为了好朋友。

就这样,时间在每天挑水中不知不觉已经过了五年。突然有一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没有下山挑水,右边那座山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过头了。”便不以为意。

哪知第二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还是没有下山挑水,第三天也一样……过了一个星期还是这样。右边那座山的和尚终于受不了了,他心想:“我的朋友可能生病了,我要过去拜访他,看看能帮上什么忙。”于是他便爬上了左边这座山,去探望他的老朋友。

等他到了左边这座山的庙里,看到他的老友之后大吃一惊,因为他的老友正在庙前打太极拳,一点也不像一个月没喝水的人。他很好奇地问:“你已经一个月没有下山挑水了,难道你可以不用喝水吗?”

左边这座山的和尚说:“来来来,我带你去看。”于是他带着右边那座山的和尚走到庙的后院,指着一口井说,“这五年来,我每天做完功课后都会抽空挖这口井,即使有时很忙也不停下来,能挖多少就算多少。如今终于让我挖出井水,我不用再下山去挑水了,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练我喜欢的太极拳。”

为人切不可因为一时的安逸而不思将来,固有的制度虽可行,但是不是最好的,仍需仔细考量。结合现有的条件,考虑到未来的发展,公司朝着那个目标应该有个什么样的制度规划,为此现在是否需要改变,这些要及时考虑才不会到时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在执行现有制度的同时,就应随时思考以后的路要怎样走,现在应做怎样的准备,以便到时可迅速进入轨道,而不会因一时的缺失而丧失大好的机会。

而且对于那些靠给别人打工的人而言,在公司上班领薪水,不管多少,那都是在挑水。总有一天,水是要挑光的,那时就没得水可挑了,自己的路将会陷入一个死胡同。我们必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和时间,自己挖一口井,为自己储存资本,以便将来年纪大了,体力拼不过年轻人了,还会有水喝,而且喝得很悠闲。

有一家效益相当好的大公司,为扩大经营规模,决定高薪招聘营销主管。广告一打出来,报名者云集。

面对众多应聘者,招聘工作的负责人说:“相马不如赛马,为了能选拔出高素质的人才,我们出一道实践性的试题,就是想办法把木梳尽量多地卖给和尚。”

绝大多数应聘者感到困惑不解,甚至愤怒:出家人要木梳何用?这不明摆着拿人开涮吗?于是纷纷拂袖而去,最后只剩下三个应聘者:甲、乙和丙。

负责人交代:“以10日为限,届时向我汇报销售成果。”

到了第11天,甲乙丙三人回来汇报成绩。

负责人问甲:“卖出多少把?”答:“1把。”“怎么卖的?”甲讲述了历尽的辛苦,游说和尚应当买把梳子,无甚效果,还惨遭和尚的责骂。好在下山途中遇到一个小和尚一边晒太阳,一边使劲挠着头皮。甲灵机一动,递上木梳,小和尚用后满心欢喜,于是买下一把。

负责人问乙:“卖出多少把?”答:“10把。”“怎么卖的?”乙说他去了一座名山古寺,由于山高风大,进香者的头发都被风吹乱了。他找到寺院的住持说:“蓬头垢面是对佛的不敬。应在每座庙的香案前放把木梳,供善男信女梳理鬓发。”住持采纳了他的建议。那山有十座庙,于是卖出了10把木梳。

负责人问丙:“卖出多少把?”答:“1000把。”负责人惊问:“怎么卖的?”丙说他到一个颇具盛名、香火极旺的深山宝刹,朝圣者、施主络绎不绝。丙对住持说:“凡来进香参观者,多有一颗虔诚之心,宝刹应有所回赠,以作纪念,保佑其平安吉祥,鼓励其多做善事。我有一批木梳,您的书法超群,刻上‘积善梳’三个字,可做赠品。”住持大喜,立即买下1000把木梳。得到“积善梳”的施主与香客也很是高兴,一传十、十传百,朝圣者更多,香火更旺。

做同样的事情,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成功者并不比失败者拥有更好的条件,而是因为他们想到了别人没有想到的,做到了别人没有做到的。

把木梳卖给和尚,听起来真有些匪夷所思,但不同的思维,不同的推销术,却有不同的结果。倘若按照惯有的推销手段去推销梳子,只会像甲一样无法完成任务。而稍微灵活一些,便能达到乙的成果,多卖几把梳子,但其思路显然还不够开阔,效果还不明显。而丙则是个推销高手,懂得拓宽思路,舍弃旧有的推销方法,转变方向,从而获得令人惊奇的成功。可见,工作中应摒弃旧有思想,遇事三思而后行,在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的基础上,多思多想,拓宽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