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自太祖朱元璋于1368年应天称帝始,至1644年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自缢煤山止,共持续了278年的时间,再加上苟延残喘20年的南明,近300年的时间里,又在中国历史的长卷上,书写了一段令世人争论纷纭的篇章。
其实,在这近三个世纪的历史中,明朝与其他封建王朝一样,是一个辉煌与衰落同在、荣耀与耻辱共存、抗争与屈服交织的矛盾结合体。这是由封建制度自身的特征所决定,非人力所能左右。但总体来看,明朝相对于之前的各朝与之后的清朝,其本身还算是比较有特色的,而且,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措施与成就,较之明前,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先谈政治:明朝初期,朱元璋即罢宰相而设内阁,使封建制的中央集权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度。军国大权集中在皇帝一人之手,而内阁辅臣的权力则处于分散状态,皇帝的意图能够自上而下顺利地实施。因此明朝政局总体上是比较稳定的。
再说经济:随着封建制度2000多年来的发展,封建制的经济已是强弩之末。明朝中后期对工商业的宽松态度,使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垂垂老矣的明朝也看到了一线希望。朝廷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无疑也对其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人民的生存、生活有了基本的保证。所以,除了明末推翻明朝的李自成起义以外,明朝很少发生过有影响力的农民起义。这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是很少见的。
军事方面: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布衣,赤手空拳打下江山,养成了重武轻文的寡性,这也使得明朝在建国之初,能够无往而不利,拥有了仅次于元朝的疆域。之后,虽然有文臣在治国方面独领风骚,但明朝的军事力量也不可小视:北京保卫战,没有使其成为第二个南宋;抗倭的胜利,也是中国反侵略战争中值得大书的一笔;抗击清军的战争,也让雄心勃勃的努尔哈赤与皇太极头痛不已;收复台湾,则为明朝(或者说南明)的军事辉煌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明朝的军事实力还是较为突出的。
在国际的交往方面,明朝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史上最鼎盛的:郑和频频出使,各国使节纷纷来华,与中华帝国在友好的基础上建立了双赢的外交关系。其时的中国,不仅将中国先进的文明传扬世界各地,也广泛汲取着外国的成就,为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文化方面: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起,便逐渐开始重新重文轻武,所以,科举制度在明朝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朝廷能够最广泛地将人才笼为己用,使得辅帝治国的能臣源源不绝,后继有人。文学成就在文学史上独领风骚,它的诗词歌赋比不上唐宋,但却在新的领域绽开了一朵奇葩,那就是白话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并称为明朝四大奇书;《三言二拍》、《东周列国志》等至今仍脍炙人口。
科技方面:明朝虽然没有具有深远影响的发明,但它是总集历史的一个时期,对后世的影响,不亚于硕果累累的前期王朝。《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本草纲目》、《农政全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典籍。而《永乐大典》则集天下图书于一体,是中华民族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之所以能取得以上的业绩,并不是因为皇帝的英明,而主要应归功于明朝的臣子。
建国之初,武有徐达冲锋陷阵,文有李善长、刘伯温出谋划策;成祖时期,姚广孝殚精竭虑,郑和七下西洋;再往后,“三杨”辅佐仁宣之治,于谦力保北京不失;杨廷和力促改革,海刚峰(海瑞)铁骨丹心;张居正挥“鞭”天下,俞大猷保卫海疆;戚继光力抗倭寇,袁崇焕威震满清;史可法以身殉国,郑成功收复台湾……
可以说,若没有这些名臣的忠心辅佐,明朝的统治,恐怕不能绵延如此之久。
兴也因臣,败也因臣。明朝之衰,同样也缘由臣子。请看,宦官刘瑾专政、严嵩一手持权,魏忠贤则将乱国败给推上了顶峰,导致了明朝的一蹶不振,直至最终崩溃在农民起义的浪涛之下。
由此可见,明朝的臣子值得一说,值得一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的封建王朝,明朝为什么可以在5000多年的中国历史上独树一帜;而满清在沿用了明朝的某些政治制度之后,又为什么可以延续268年的统治。
基于此,本书特意精选了18位在明朝有过重大作为的大臣,让读者一领他们的风骚,也从另一个角度来全面地品味明朝近300年的历史。这些臣子,有文有武、有忠有奸。本书尽量全面地覆盖明代朝臣的众生相。
编者
200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