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同时也是一种高雅的特殊健身活动。中国传统医学讲究气血,而书法恰恰能贯通“气”“血”,因此我们不妨在申时的时候写上一会儿。
书法与中医虽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但在传统的“气”“血”上却是一脉贯通的。气血是书法艺术生命的本源,贯穿于书法的字里行间,它是人体精气通过书法融于笔墨的一种显现。中医认为,人手具“五行”,通于脏腑。书法正是通过五指而贯注全身心气力于笔端的。书法是一门艺术,练习书法时思想高度集中,甚至还可以达到忘我的境界,心情和思想都融入文字的意境中。对眼前和身边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从而进入既轻松又安适的状态,没有了妄念和烦恼,使人身心愉悦,性情得到陶冶,精神获得享受,因而有益身心健康,对养生大有好处。持之以恒,就能达到意念集中、襟怀坦荡的境界。
书法正是通过五指而贯注全身心气力于笔端的。书法与养生的这种微妙关系,从练功的角度也可以得到解释。气功的疗法就是使人进入松静状态。松静状态是人体的自然状态,也是休息状态,这与练习书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写毛笔字需凝神而坐、平心静气、全神贯注,全身肌肉松弛才能将心力贯于手腕之上,这一状态与练气功颇为相似,也可以像练气功那样,达到以意导气,意守丹田,呼吸匀称,肌体和精神协调一致。如此坚持下去,定会有益身心,少生疾病,延年益寿。
著名的康熙皇帝,在位61年,终年69岁,也算是中国皇帝中有名的寿星之一。他长寿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坚持练习书法,以书法“宽怀”。作为皇帝,康熙并没有沉溺于世俗的声色之乐中,而是对书法情有独钟。他以练书法来助心性,还总结了一条养生经验,叫做“宽怀只有数行字”。康熙皇帝很看重书法宽怀强身的神奇效果,他练字并非为赚取美名,而是以“师古心”精益求精地“细讨寻”,专心致志。康熙的字在历史上很有名,“少林寺”三个字就是他亲笔书写的,很有力度;北京恭王府花园里的“福”字碑也是康熙的御笔,吸引了无数游人慕名前往。乾隆曾在康熙的亲自教导下习文练字,在书法养生方面,受康熙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以书法养生的代表不只他们祖孙二人,回首历史,历代的大书法家中,长寿者不在少数,如汉朝的钟繇,晋朝的卫夫人、王羲之,南北朝的陶弘景等。在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中,欧阳询84岁、柳公权87岁、虞世南80岁,五代的杨凝式81岁,元代黄公望85岁,明代文征明90岁,杨维桢74岁,当代的苏局仙、孙墨佛均逾百岁,启功、胡问遂、武中奇等年过90岁仍耳聪目明,每天习字数百。苏局仙在102岁时,有人向他请教养生之道,他说:“惟一书画而已。”看来自古书家多长寿并非虚言,“已是容颜改,何曾笔墨闲。”无论古人还是今人都从书法与长寿的微妙关系中悟出了很多有益的道理。看来练习书法的确能健身心,陶情操,延衰老,使人健康长寿。已是容颜改,何曾笔墨闲。人们把写毛笔字与健身长寿联系在一起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习字是脑力劳动,可以锻炼人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是体力劳动,几乎需要周身活动。每日临池握笔、开卷书写时,必端坐凝视、专心致志。写字时头正、肩松、身直、臂开、足安,执笔时指实、掌虚、腕平、肘起,一身之力由腰部而渐次过渡到肩——肘——腕——掌,最后贯注到五指,运行于毫端。正如古人所说:“力发乎腰”,“务使通身之力奔赴腕下”。练字时全身气血都在运行,书写者绝虑凝神,心正气和,身安意闲,血脉通畅,从而和气血、平阴阳、通经络,调节内脏,促进新陈代谢,增强抵抗能力,收到与太极拳等相类似的健身效果,对防治老年疾病、增进健康大有裨益。何乔璠的《心术篇》云:“书者,抒也,散也,抒胸中之气,散心中郁也。”坚持不懈地学习书法确实是养生强身之妙法,故书家多长寿者。
书者,抒也,散也,抒胸中之气,散心中郁也。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博士高尚仁教授,用6年的时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借助电脑、生理反应记录器、调频磁带记录器等仪器,对练习书法者做了一系列心理和生理反应研究。结果发现,一个人在练习书法时,呼吸趋慢,且呼吸周期增长。在篆、隶二体书法上,吸气时间甚至超过呼气时间。同时心律也减缓,写得愈慢,尤其是一笔一画地写,心律降低的幅度愈大。再者,运笔过程中血压有逐渐降低的趋势,尤其是具有长期练习经验的人,血压显著低于初学者。最值得注意的是,实验还发现书写时的脑电波率,明显地高于书写前后静坐时的脑电波率。
现代心理学和医学的研究认为,“专心致志,凝神静思,静中求动”的锻炼方法能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达到平衡,肌肉和关节得到锻炼,书法便是这样的一种运动,是融体力和脑力为一体的高尚的艺术活动。书者在挥毫运笔时全神贯注,集全身之气力和思维于笔端,融动、静、乐为一体,可谓“一管在握,万念俱消”,养生效果是很明显的,尤其对老年人是一种较好的活动方法,除了能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培养毅力、平和心态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能够增进健康,养生益寿。
“书画延年”的说法由来已久。绘画和书法一样,是一种高雅、洒脱的文事活动,也是宁静身心、平衡心态的体育活动。绘画时不思声色得失,不想荣辱进退,使烦恼远去,雅兴近前,身心获得极大的放松,对人体是很好的修复。绘画过程中使身体得到全面的运动,能调节呼吸,增大肺活量,使气血畅通,延缓大脑衰老,减少疾病。这与书法养生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么,绘画还有哪些独特的养生效果呢?
绘画能通过色调和形象影响人的情绪。绘画能通过色调和形象影响人的情绪。早在数万年前,人类就开始了绘画艺术的活动,以此传播知识、表现情感、娱乐游戏、陶冶情操。绘画对于调整人的状态、释放人的情绪,如愤怒、畏惧、妒忌、紧张、忧郁、疯狂、散漫、疲惫、自卑等,确实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每一个人都可以像艺术家一样通过色彩和线条去表现自己的情感,无论他的性格是开朗活泼,还是孤僻忧郁。
色彩的生理作用首先是从人的视觉器官和视神经开始的,进而影响到全身的肌肉、血脉及其他器官的活动。研究表明色彩可以使肌肉增加力量或松弛。鲜艳的色彩可以使人心情愉快、肌肉充满活力,而柔和的色调则可以使人放松心情,消除肌肉的疲劳。还有人研究发现,在色调完全和谐或色彩的对比度非常强烈时以及绘画进行到最投入的阶段时,脉搏和呼吸的速度会变快。事物形体对人的视觉心理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直线和曲线就能对人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方形和圆形,大和小都有不同的效果。由于绘画能影响人的生理活动,特别是情绪活动,因此人们就能够通过绘画来改善和调剂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功能,达到治疗疾病、增进健康的目的。近年来,绘画疗法逐渐兴起。在世界各地的一些社区、俱乐部和康复机构,都开展了一些绘画活动。实践证明,高血压症患者、精神抑郁者、焦虑狂躁者进行绘画活动能使血压降低,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烦躁不安的心情。
就中国画而言,又有它独特的内蕴。拿画界称之为“五君子”的梅、兰、竹、菊、松来讲,深谙书画艺术的权威医学专家从中医学的角度,探究过其中养生之奥妙。用国画的传统方法画“五君子”,相当于中医学上的五剂处方,可收到养心、安神、明目、理气、宽中、调理脾胃、增进饮食、乐以忘忧、健康长寿的疗效。
在国画界,除了前面提到的黄公望、文征明等,被称为“南张北齐”的张大千活了84岁,齐白石97岁。还有何香凝95岁,黄宾虹90岁,李苦禅86岁,画家中的长寿者也不胜枚举。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书画家郑板桥享年72岁,也是当时的长寿之人。郑板桥诗、书、画造诣精湛,人称“三绝”。他擅长画竹、兰、石,尤以画竹闻名。他笔下的竹子瘦硬、坚劲,风韵独标,寄寓着画家高尚的情怀和品格,也抒发了画家对世俗的愤怒。郑板桥性格直率,难容于官场,仕途坎坷,退而以卖画为生,遂将一腔情怀泼于纸墨之上,尽情挥洒,使胸中淤积的郁闷得以抒发,这也是他长寿的因素之一。郑板桥在自己的名作《竹石》图上提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不管画还是诗,都是作者的自况,是精神的写照,心绪的抒发。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医学研究证明,在优美典雅或安静舒适的环境中进行书画活动,不管是山水画家创作风光旖旎的秀丽山水,还是花鸟画家精心描绘鸟语花香,心情都非常愉悦,使书画者的大脑受到良性刺激,分泌令人兴奋的激素,促进心血管系统的有序循环。所以当书画家在从事艺术活动时,必然是很开心、很快乐,使身体这架机器处于良好平衡的运营状态。这就是许多画家和书画爱好者年届耄耋,以至期颐之年,仍身手灵活,体格健康的重要原因。
不仅画画能健身,赏画也有同样的功效。北宋的词人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他的词情致婉转,历来被视为婉约派的代表。他在《淮海集》这记述了一件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秦少游在蔡州时,不慎得了肠胃病,久治不愈。一位友人得知后,把珍藏多年的王维的《辋川图》送给他,并叮嘱他每日静心观赏,病情自然会好转。秦少游虽然将信将疑,但仍然坚持每天看上几遍,他博学多才,对书画也是很在行的,沉浸在清新怡人的画境中,不觉半月有余,病情竟奇迹般地消失了。
赏画和作画一样,也能集中意识,控制心绪,抛开烦躁和杂念,使心情松弛、愉快,从而改善和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促进健康。
笔砚纸墨皆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苏轼云:“笔砚纸墨皆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陆游也说:“一笑玩笔砚,病体方知轻。”古人云,欲养生者,首要之务在于养心。书画能使人心怡体畅,身心俱安,既年得人生至乐,又能健康益寿。中老年人多学学书画,可增添生活情趣,以情养性,以性助寿,使心态年轻。心不老就显得活力无限,思想也就更加活跃。从事书画健身,要身心俱静,平心静气;要胸中乾坤大,脑里河山阔,将烦恼抛于九霄云外,能以仁人之心拥抱生活,合理安排生活,身心俱佳,健康长寿是必然的,终生潇洒、快活也是必然的。
不要小看这写字和画画,它同样可以起到养生的作用,在申时的时候,我们不妨抽出点时间,去体会一下笔墨成趣,书画延年的养生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