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子就要有好习惯习惯具有无与伦比的力量。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好习惯让男孩变得更有教养、更有知识、更有能力。好习惯实际上就是好方法——思想的方法、做事的方法。每个男孩都有各种各样的习惯,习惯也在每时每刻影响自己的生活。好习惯是成功的助推器,培养好的习惯,即是在寻找一种向目标靠近的好方法,而坏习惯则会阻碍你靠近目标。因此,我们一定要告别坏习惯,重新定位自己的成长路程。
专心致志地去做一件事
很多男孩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就是因为他能专心致志地去做一件事,而且永远都不会放弃。所以,你若想在某个领域里出人头地,就要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进去,而且要永不言败,成功自然会到来。
华语歌王周杰伦在3岁的时候,就表现出了出众的音乐天赋,他的妈妈拿出积蓄为他买了钢琴,然后用“棍棒教育”的方式,教周杰伦弹得一手好钢琴。这使他在台北读高中的时候,就成为学校的“知名人物”。
但是“知名”没有给他带来幸运,1996年6月,他高中毕业后就到一家餐馆当了服务生。服务生不好当,稍不留神就会遭到训斥。有一次,他托着菜盘边走边听歌,一不小心与一位女服务员撞个满怀。女服务员的手被烫出水泡,大哭不止。餐厅经理赶过来狠狠地教训了他一顿,又罚了他半个月的薪水。使他难受的是,买音乐资料的钱不够了。
周杰伦并没有因为“音乐无用”和地位卑微就停止对音乐的追求,他差不多把所有的工资都用来买音乐资料,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音乐上,每天都孜孜不倦地学习。不久,餐厅配备了钢琴,但是换了几位钢琴师都不能令人满意。周杰伦瞅准一个没人的机会忍不住上去弹了一曲,不想马上就被老板知道了。他的弹奏非常适合老板的口味。于是,这个18岁的男孩在人们惊异的目光中当上了钢琴师。机会终于眷顾他了。
这只是迈上了他的第一个台阶。1997年9月,他的表妹为他介绍了一个伴奏的机会,但是他却演砸了。他伴奏的音乐,让歌手唱起来非常难听,舞台下嘘声四起。周杰伦难受极了,可他并没有因此而灰心。
不久,正是这家他去伴奏的台湾阿尔发音乐公司请他去专职写歌。他很高兴,辞了职就去上任。没想到,公司安排他的职务却是“音乐制作助理”。这是一个除了写歌,什么杂事都得做的工作,包括给同事买盒饭。他想至少这里有音乐的环境,怎么也比在餐厅弹琴强。于是他勤快地干好所有的事。有一次,因为人数不断增加,他买盒饭从中午12点一直买到下午3点,连水都没顾得上喝,他却毫无怨言。
终于有一天,老板给他配备了办公室,让他专职写歌。他有了可以放飞梦想的平台,创作欲望喷薄而出。他创作了大量的歌曲。然而,当他把这些歌曲拿给老板的时候,每一次老板都失望地摇摇头。老板感到,他的音乐天赋很好,可乐曲总是怪怪的,不讨人喜欢。自己创作了这么多的歌,老板一首也没看中,周杰伦感到屈辱。他想放弃,他不愿意再忍受这种屈辱。可是,他也明白,如果放弃,就等于自己炒了自己的鱿鱼。
他最终选择不放弃。屈辱激发了一股劲头,他一连七天每天都创作一首歌。老板每天早晨8点上班时,准能见到他的作品。老板虽然觉得他的作品还不成熟,但是,老板感动了。
1998年,公司把他的歌曲《眼泪知道》推荐给刘德华,但是遭到拒绝。公司又把他专门为张惠妹精心创作的《双截棍》推荐给张惠妹,遭到了更加干脆的拒绝。
一次次的失败,周杰伦迷茫了,他开始怀疑自己。就在这关键的时候,老板对他说:“别忘了,你对音乐有独特的理解力。”在他迷茫的时候,这句肯定的话语,胜过千金奖赏。在他到这家公司两年多而毫无成绩的时候,1999年12月,老板把他叫到办公室,对他说:“我给你10天时间,如果你能写出50首歌,我就从中挑出10首,为你出唱片专辑。”周杰伦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个毫无成绩的人怎会享受如此待遇?当他证实这是“真的”时,热血上涌,激动得说不出口来。他涌出一股拼命的热情,买来一大箱方便面,钻进创作室,任由激情喷发,一首接一首地创作,直到疲惫不堪时,才打个盹儿,醒来继续创作。连轴转了10天,50首歌创作出来了。
老板佩服他的速度,也佩服他的毅力,兑现了诺言,经过大半年的制作,他的第一张专辑被制作出来了。刚一上市就一鸣惊人,被歌迷抢购一空,并得了三项大奖。
从此他的每张专辑都风靡歌坛一发而不可收。2002年初,在第八届全球华语音乐榜中榜评选中,他被评为“最受欢迎的男歌手”。
回首自己走过的路,周杰伦说:“当幸运之神还未降临的时候,请不要着急,并耐心等待,并非你不是天才,而是时间还未到。我为这一天,努力了20年,而且这中间,我从来不曾放弃。”
周杰伦还说:“明星梦并非遥不可及,任何人都可以做。我之所以能有今天,是我永不服输的结果。”
做一个勤于动手的人
男孩学习任何一门知识都是为了使用,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的领悟其中的道理。所以,你应该做一个勤于动手的人,而不是只会纸上谈兵,让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使学到的东西真正有用。
明代的大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很小就爱上了医学和药学。他读了《本草经》等许多医药典籍。在阅读时,他总是那样刻苦认真。天刚蒙蒙亮就起床,夹着几本书,到房门外埋头苦读,白天帮着父亲给病人治病,晚上又苦读到深夜。
有一次,李时珍问他父亲:“书上说,白花蛇肚皮下面有二十四块斜方形的花纹,是真的吗?”
他的父亲回答道:“我们蕲州有的是白花蛇。你到凤凰山抓一条看看,不就知道了吗?”
他的父亲李月池是个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医生。儿子的问话他本来张口就可以直接回答,但为了养成儿子躬身实践的习惯,他并没有直接告诉儿子。
李时珍觉得父亲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就一个人爬到凤凰山上,捉到了一条白花蛇,翻过来一看,蛇的肚皮下面果然有二十四块斜方形花纹。从这件事上,李时珍受到很大启发。后来在编写《本草纲目》时,他一方面继续“博览群书”,一方面“拜访四方”,不仅民间医生、药农是他拜访的对象,就连老农、渔夫、樵夫、猎人,都成了他的好老师。凡能亲自验证的,他总是自己采标本,反复研究,和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一一验证,然后得出结论,写进他的书稿里。
为了获得真知,他还踏遍了湖广一带的原野山谷,还到过江西的庐山和江苏的茅山、牛首山,以及安徽、河南、河北等许多盛产药材的地方。经过实地的调查研究和从书本上看到的正确的结论,他记得更加牢固了;书本上论述不完整的地方,在他的新著中被论述得更加准确了;书本上错误的东西,在他的新著中都得到了纠正。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一书,为什么至今仍被我们视为最珍贵的医学遗产,并被翻译成为日文、英文、德文、法文、俄文等许多译本,受到世界医学界的重视?就是因为,李时珍不仅刻苦地阅读了八百多种医药书籍,有了极为渊博的药物知识基础,更可贵的是,在他的著述中,绝不人云亦云,而是努力深入实际,从而将获得的真知写了进去。
勤奋是你成功的阶梯
“书山有路勤为径。”这句话是老生常谈,却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仔细地品味,好像世间也只有这条真理才能通向成功。所以,做一个勤奋的男孩吧!
波兰有名的作曲家、钢琴演奏家肖邦,年轻时有过这样一段学艺经历。
肖邦的指导教授是个极有名的钢琴大师。授课第一天,他给学生肖邦一份乐谱,“试试看吧!”他说。乐谱难度颇高,肖邦弹得生涩僵滞,错误百出。“还不熟,回去好好练习!”教授在下课时,如此叮嘱。
肖邦练了一个星期,第二周上课时正准备让教授验收,没想到教授又给了他一份难度更高的乐谱;“试试看吧!”上星期的课,教授提也没提。肖邦再次向更高难度的技巧挑战。
第三周,更难的乐谱又出现了。同样的情形持续着,肖邦每次在课堂上都被一份新的乐谱所困扰然后把它带回去练习,接着再回到课堂上,重新面临更高难度的乐谱,却怎么样都追不上进度。他一点也没有因为上周的练习而有驾轻就熟的感觉,肖邦感到越来越不安、沮丧和气馁。
教授走进练习室。肖邦再也忍不住了,他必须向钢琴大师提出这两个月来何以不断折磨自己的质疑。教授没开口,他抽出了最早的那份乐谱,交给肖邦,“弹奏吧!”他以坚定的目光望着肖邦。
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连肖邦自己都惊讶万分,他居然可以将这首曲子弹奏得如此美妙、如此精湛!教授又让肖邦试了第二堂课的乐谱,肖邦依然呈现出超高水准的表现。演奏结束后,肖邦怔怔地看着老师,说不出话来。
“如果我任由你表现最擅长的部分,可能你还在练习最早的那份乐谱,就不会有现在这样的程度……”教授缓缓地说。
不要把事情拖到将来
在每个男孩的生命长河里,唯有“现在”最宝贵。抓住了“现在”,亦即抓住了时间,成功就会向你招手。正所谓“万事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1918年,鲁迅先生第一次采用了“鲁迅”这个笔名,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时,好友问及“鲁迅”这个名字有什么讲究,鲁迅回答说,用这个名字的原因之一,是取愚鲁而迅速之意。他认为自己比较笨拙,无论对学问或者干事情,效率赶不上天分较好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更加勤勉,做事迅速,才能在一定时间内,收到和别人一样的效果。
凡事拖不得。鲁迅先生的写作经验就是“马上”去做。鲁迅在《马上日记》中写道:“……然而既然答应了,总得想点法。想来想去,觉得感想倒偶尔也有一点的,干时接着一懒,便搁下了,忘掉了。如果马上写出,恐怕倒也是杂感一类的东西,于是乎我就决计:一想到,就马上写下来,马上寄出去,算作我的划到簿。”他还在逝世的前一个月,写过一篇叫《死》的文章,说由于生命产生了“为先前所没有的”、对一切事情“要赶快做”的想法,“因为在不知不觉中,记得了自己的年龄”。鲁迅经验的可贵,就贵在“马上”和“要赶快做”上。
莫使岁月空留恋
这个世界缺少实干家,而从来不缺少空想家。那些爱空想的男孩,纵然有满腹经纶,也只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样的男孩,自己一无所获,也不会为世界增加色彩、创造价值。男孩不应该让人生空留许多遗憾,甚至在垂暮之年的时候,还只是一个侃侃而谈的空想家,应当有当机立断的精神!不要等待,不要空想,才有成功的希望;不要等待,不要空想,才有无限的未来!
著名作家海明威在小的时候,常常面对天空发呆、空想,于是父亲给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向一位思想家请教:“你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成功的关键是什么?”思想家告诉他:“多思多想!”
这人听了思想家的话,仿佛很有收获。回家后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一动不动地开始“多思多想”。一个月后,这人的妻子跑来找思想家:“求您去看看我丈夫吧,他从您这儿回家后,就像中了邪一样。”
思想家跟着她到那人家中一看,只见那人已变得形销骨立。他挣扎着爬起来问思想家:“我每天除了吃饭,一直在思考,你看我离伟大的思想家还有多远?”
思想家问:“你整天只想不做,那你思考了什么呢?”
那人道:“想的东西太多,头脑都快装不下了。”
思想家说:“我看你除了脑袋上长满了头发,收获的全是垃圾。”
“垃圾?”那人十分不解。
“只想不做的人只能生产思想垃圾。”思想家答道。
在父亲的教导下,海明威后来终其一生也总是喜欢实干而不是空谈,并且在其不朽的作品中,塑造了无数推崇实干而不尚空谈的“硬汉”形象。作为一个成功的作家,海明威有着自己的行动哲学。“没有行动,我有时感觉十分痛苦,简直痛不欲生。”海明威说。正因为如此,读他的作品,人们发现其中的主人公们从来不说“我痛苦”、“我失望”之类的话,而只是说“喝酒去”、“钓鱼吧”。
海明威之所以能写出流传后世的名著,就在于他一生行万里路,足迹踏遍了亚、非、欧、美各洲。他的文章的大部分背景都是他曾经呆过的地方。在他实实在在的行动下,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成功是勤劳的奖赏
成功的纤绳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只有你珍惜时间,不断付出汗水和辛劳,最终才会开花结果,你将拥有成功而幸福的微笑。
著名企业家翁锦通先生应邀在中山大学为大学生作演讲,介绍他自己如何从杂役、学徒、管理员一直跻身实业界成为大企业家的坎坷经历。翁先生在演讲中告诉大学生们:我今天的成功全靠自己一生吃大苦、耐大劳闯出来的。
因此,翁先生自称“是从泥里站起来的孩子”,这位企业家的创业精神使台下大学生们感动得掉下了眼泪。
翁锦通先生认为,年轻人不要只羡慕他今天的财富和地位,更要明白一个人究竟应当靠什么,才能正正当当地获得成功。翁先生不仅自己这么去实践,而且还给儿孙定了一条家规,即“三勤四不懒”。“三勤”是指勤于守时、勤于守职、勤于创造;“四不懒”是指:脑、口、手、脚一概不能有丝毫懒惰。
“三勤四不懒”中最主要的一个思想,是“勤”字,要日日勤劳,永远勤劳。更为可贵的是,翁先生认为勤劳必须包括“勤于创造”,而且应该是脑、口、手、脚都得勤。可见,翁锦通先生的成功之路以及他的家规“三勤四不懒”,包含着一条真理——成功是勤劳的奖赏!成功之路是用汗水铺就的,超级成功更垂青那些勤奋者。
辉煌来自于耕耘
勤出成果、出智能。无数实践证明:唯有勤奋者才能得到成功。男孩,赶快做个勤快的男子汉吧!
1929年,是华罗庚生命中最值得纪念的时日。在这一年他得到了一份工作——在金坛县中学当会计兼做数学教员。这对初中毕业又无钱继续读书的华罗庚来说,实在是太难得了。不久,他又娶了一位秀丽端庄、勤劳贤惠的妻子吴筱元,全家人沉浸在欢乐之中。谁料想,几乎就在这同时,厄运也在悄悄向华罗庚逼近。
这一年,金坛县瘟疫流行。一天华罗庚下课回到家中,吃了两个汤圆,忽然觉得浑身发酸发冷,便支持不住,一头倒在床上。一测体温,竟然高达42℃。接着,华罗庚便昏迷不醒,并且说胡话,全家人顿时乱作一团。
医生看过华罗庚的情况后摇了摇头,让吴筱元准备后事。死亡的判决书没有动摇一家人挽救他的决心。金坛县的医生无能为力了,他们便当了所有值钱的东西从别的地方请名医。就这样请一个不行,再继续请另一个。
整整半年过去了。一天,华罗庚的左手小指头忽然肿起来了,然后又嚷左臂疼,接着是左边的半个身子、左腿疼得不能动弹。后来,疼痛倒是消失了,但疼痛部位的肌肉却都腐烂了。吴筱元便给他用药敷,慢慢地伤口愈合了。经过妻子日日夜夜的精心照料,华罗庚的病情渐渐地好起来了。不过,由于伤寒病菌侵袭了他的关节,左腿关节粘连变形,弯曲了。年纪轻轻的华罗庚,就这样成了瘸子……
他拄着妻子为他找来的一根拐杖,迈着按他自己说是“圆和切线的运动”的艰难步履,开始了他新的也是更漫长、更艰辛的人生之路。
病愈后的华罗庚,从妻子愁苦的面容、女儿饥饿的啼哭中,察觉出了家计的窘迫。于是,他抱着瘦骨嶙峋的身子,重新回到了学校。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不久竟有人向教育局告状,说校长任用没有学历的华罗庚做教员是个错误。校长为此愤然辞职离去,华罗庚的教员自然做不成了。好在新校长是位很通达的人,继续让他留在学校做会计。华罗庚一如既往,白天勤奋工作,晚上不顾残腿钻心的疼痛,在昏黄的灯光下遨游于数学的王国中,决心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
功夫不负苦心人。1930年的一天,华罗庚收到上海寄来的刚刚出版的《科学》杂志第15卷第2期。他急忙用颤抖的双手翻开,《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的大标题和“华罗庚”三个字赫然映进他的眼帘,顿时热泪盈眶。
这是他病前写的一篇论文,也正是他第一次发表的这篇论文,对他的命运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久,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看到了这篇论文,如获至宝,立即四处询问作者的身世经历。
1932年秋天,华罗庚应邀来到清华大学数学系,当上了数学系的助理员。从此,华罗庚如鱼得水,更加勤奋。
后来华罗庚又经历了两次磨难,但他都凭着一股勤奋、努力、执著的精神,坚强地挺了过去。靠着勤奋,华罗庚从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青年成长成一代数学大师、教育家,所写名著《堆垒素数论》成为20世纪数学论著的经典。连爱因斯坦也写信说:“你此一发现,为今后数学界开了一个重要的源头。”华罗庚已经被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列为当今世界88个数学伟人之一。辉煌来自于耕耘。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华罗庚虽然只有初中的文化,最后却成长为第一流的数学家,可以想象得到,在这辉煌的光圈背后,华罗庚付出了多少辛苦。
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
重大科学发明或科学定律就隐藏在你的身边。只要你善于观察,不断地提出问题,不断地进行科学求证,总有一天,它会把你引到通往科学家的道路上。
古希腊叙古拉国王让金匠做了一顶纯金皇冠,他怀疑金匠在皇冠中掺了假。可是,做好的皇冠无论从外形、重量上都看不出有什么破绽。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智者阿基米德,让他来检验金冠到底是不是纯金做的。
对于国王交办的差事,阿基米德一时束手无策,甚至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他日思夜想,却难以找出破解这个难题的办法。一天,他去澡堂洗澡,当他慢慢坐进澡堂盆时,水从盆边溢了出来。他望着溢出来的水,突然大叫一声:“我知道了!”然后竟一丝不挂地跑回家中,原来他想出办法了。
阿基米德把皇冠放进一个装满水的缸中,一些水溢了出来。他取了皇冠,把水装满,再将一块同皇冠一样重的金子放进水里,又有一些水溢出来。他把两次的水加以比较,发现第一次溢出的水比第二次多。
于是,阿基米德断定,金冠中掺了银。经过试验,他还算出了银子的重量。当他宣布他的发现时,金匠们个个都目瞪口呆。
这次试验的意义远远大过查出金匠欺骗国王的事件本身。阿基米德从中发现一个原理:即物体在液体中减轻的重量,等于其所排出液体的重量。
后人把这个原理以阿基米德的名字命名。一直到现代,人们还在利用这个原理测定船舶的载重量。
阿基米德洗澡中的偶尔发现,改写了人类科学发展的历史。
抓住规律,才能“熟能生巧”
男孩要认识客观规律,必须有一个实践过程。如果不动手解牛,就永远也达不到庖丁解牛那样的艺术高度。客观规律之于主观实践,其实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客观存在。
庖丁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厨师。有一天。庖丁被请到文惠君的府上,为其宰杀一头肉牛。只见他用手按着牛,用肩靠着牛,用脚踩着牛,用膝盖抵着牛,动作极其熟练自如。他在将屠刀刺入牛身时,那种皮肉与筋骨剥离的声音,与庖丁运刀时的动作互相配合,显得是那样的和谐一致,美妙动人。他那宰牛时的动作就像踏着商汤时代的乐曲《桑林》起舞一般,而解牛时所发出的声响也与尧乐《经首》十分合拍。站在一旁的文惠君看呆了,他禁不住高声赞叹道:“啊呀,真了不起!你宰牛的技术怎么会这么高超呢?”庖丁见问,赶紧放下屠刀,说:“我做事比较喜欢探究事物的规律,因为这比一般的技术技巧要更高一筹。我在刚开始学宰牛时,因为不了解牛的身体构造,眼前所见无非就是一头庞大的牛。等到我有了3年的宰牛经历以后,我对牛的构造就完全了解了。我再看牛时,出现在眼前的就不再是一头整牛,而是许多可以拆卸下来的零散部件了!现在我宰牛多了以后,就只需用心灵去感触牛,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它。我知道牛的什么地方可以下刀,什么地方不能。我可以娴熟自如地按照牛的天然构造,将刀直接刺入其筋骨相连的空隙之处,利用这些空隙便不会使屠刀受到丝毫损伤。我既然连骨肉相连的部件都不会去硬碰,更何况大的盘结骨呢?一个技术高明的厨师因为是用刀割肉,一般需要一年换一把刀;而更多的厨工则是用刀去砍骨头,所以他们一个月就要换一把刀。而我的这把刀已经用了19年了,宰杀过的牛不下千头,可是刀口还像刚在磨刀石上磨过一样的锋利。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牛的骨节处有空隙,而刀口又很薄,我用极薄的刀锋插入牛骨的间隙,自然显得宽绰而游刃有余了。所以,我这把用了19年的刀还像刚磨过的新刀一样。尽管如此,每当我遇到筋骨交错的地方,也常常感到难以下手,这时就要特别警惕,瞪大眼睛,动作放慢,用力要轻,等到找到了关键部位,一刀下去就能将牛剖开,使其像泥土一样摊在地上。宰牛完毕,我提着刀站立起来,环顾四周,不免感到志得意满,浑身畅快。然后我就将刀擦拭干净,置于刀鞘之中,以备下次再用。”
文惠君听了庖丁的这一席话,连连点头,似有所悟地说:“好啊,我听了您的这番金玉良言,还学到了不少修身养性的道理呢!”
具备时间管理能力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作为一个铁骨铮铮的男子汉,应该牢记:“明日何其多”的古语。莫让时间付诸东流,而应让生命的每分每秒都发挥最大的效益!时代在进步,知识在发展。男孩作为社会财富的重要创造者,若不懂得刻苦求知、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就会被时代所淘汰。
男孩智慧的多寡与能力的大小,决定着一个男孩的修养与品位。要成为一个博学者,珍惜时间,看书学习,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因为无论是谁,都不是生而知之者,而是学而知之者。
时间,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然而,善于珍惜时间的人,却总是能挤出更多的时间。
三国时期,魏国的大司马董遇,一身的才学得益于他自己对于“三余”时间的充分把握和利用!在他看来,冬者岁之余也,夜者日之余也,阴雨者时之余也。直白点说,董遇看书求知的时间,主要在晚上、雨天乃至大雪封门的冬天。宋代的大文学家欧阳修,有人问他的学问从何而来,他说自“三上”,这三上便是枕上、马上、厕上。
现代社会需要的博知广识,绝非曾经的那种之乎者也之精与历史知识之熟所能涵盖!新事物层出不穷,知识也在不断地变化、更新、发展,若不注重看书求知,很快就会落伍,博知广识又从何谈起呢!
尽管社会在飞速发展,生活节奏在加快,然而却有很多人一边在感叹没有时间看书学习,一边却把大段大段的时间,浪费在麻将桌上,与狐朋狗友搓着输赢后的苦乐;或把大段大段的时间,浪费在电视机前,看三角恋、婚外恋或是腐败加暴力。时光就这样在玩乐中逝去了。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它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它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这是朱自清先生在他的散文《匆匆》中之于时光易逝的描述,虽很通俗,却在通俗中显现出精妙。
日月如梭,不错!
人生如朝露,不错!
人之百年,犹如一瞬,仍然不错!
然而,有些人似乎或假装意识不到时光的匆匆流逝,他们心中甚至没有管理时间的意识,他们总是想利用空闲时间去玩乐、去享受,他们安于现状,是典型的偷安者。有了偷安的思想,表现在求知上,则呈厌倦之态;表现在工作上,则呈懒散之态;表现在作风上,则呈疲沓之态!
宋代的朱敦儒,年轻的时候,总觉得来日方长,于是便偷安眼前的时光!当他到了满头白发的年纪,企望追回逝去的岁月已成梦想时,叹曰:“原是西江散汉,江南今朝衰翁……屈指八旬将到,回头万事皆空。云间鸿雁草虫,共我一般做梦。”
可见,不善于管理时间,无端地浪费时间,是人们成功的最大障碍。
勤者,是战胜偷安的克星;意志,是克服偷安的动力;目标,是洞穿偷安的炮弹。
好学者用时以求知,偷安者用时以求乐,求知者终自明,求乐者终自昏。
每个人一生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怎样去珍惜时间,利用好每一分每一秒,不断地充实与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让自己成为一个博知广识之人,成为一个永远走在时代前沿的人,乃至成为一个知识的弄潮儿,当须用心去体会,去玩味。
成由勤俭败由奢
古人云:“天下之事,常成于勤俭而败于奢靡。”俭朴是一种品德。“静以养身,俭以养德”。真正能守成大业的男孩都具有俭朴的品德。奢靡会破坏人们的心灵纯质,使人丧失进取的意志和精神。
在缔造和建设新中国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周恩来立下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建国后,他身为一国总理,严于律己,清正廉洁,不求索取,但求奉献,衣食住行方面素来俭朴,受到了长期在他身边工作人员的交口称赞,更是赢得了人民衷心的爱戴和钦佩。
在人们的印象中,周总理总是风度翩翩,衣冠楚楚。殊不知,他仅有的几套衣服,大都穿了几十年,有的破损了,他就让人细心织补后继续再穿。
有一次,他穿织补过的衣服接待外宾,身边工作人员说这套“礼服”早该换啦。他笑着说:“穿补丁衣服照样可以接待外宾。织补的那块有点痕迹也不要紧,别人看到也没关系。丢掉艰苦奋斗的传统才难看呢!”他的衬衣磨破了,换上新的领口和袖口照旧穿。
1963年,周总理出访亚非欧14国,到了埃及首都开罗,他换下缝补多次的衬衣,随行工作人员不便拿给外国宾馆去洗,只好请我国驻埃及使馆的同志帮忙,并叮嘱洗时不要用力,以免搓破。大使夫人看到后,感动得边洗边流泪。
周恩来贵为一国总理,家常饭菜却很简单,主食经常吃些粗粮,副食一般是一荤一素一汤。他规定的工作标准餐是四菜一汤的家常饭菜。他说:“四菜一汤既经济又实惠。”他在外地视察或主持会议,同大家吃一样的饭菜,从来不搞特殊,离开时一定付清钱和粮票。
周总理不仅自己这样做,还要求其他领导干部也这样做。有一次,周总理出差到上海,听说有的领导同志带着夫人、孩子到地方去,所有的食宿费用都由地方开支,非常生气。回北京后,他在全国第二次接待工作会议上向各省市代表提出:“今后无论哪个领导到省里去,吃住行等所有开支,地方一概不要负担,都要给客人出具账单,由本人自付。这要形成一种制度。”
还有一次,周总理吃饭掉了一颗饭粒在桌上,他连夹两次才夹住放进嘴里,笑着吃了。看到这种情景的一位机长感慨地说:“我心里不禁百感交集。什么叫廉洁,看看总理就知道了。”
建国初期,周总理搬进了中南海西花厅,一住就是26年,直到他去世。西花厅是清朝乾隆年间修建的老式平房,潮湿阴冷。身边工作人员多次提出修缮,但周总理坚决不同意。
1959年底,工作人员趁他和夫人邓颖超出差外地,对西花厅进行了保护性维修。周总理回京一进门就惊讶地问:“这是怎么回事?谁叫你们修的?”他还说:“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影响一大片。所以,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随即,工作人员按照周总理的要求,撤掉了新添置的地毯、沙发、窗帘、吊灯等陈设。事后,周总理主动在国务院会议上作了三次检讨,向到会的副总理和部长们说:“你们千万不要重复我的这个错误。”
周总理对自己乘坐的轿车没有什么特殊要求,他经常乘坐的专车是国产红旗轿车。他说:“别人不坐我坐,我喜欢国产车。”后来,国家进口了一批高级奔驰车,有关部门想给他换一辆。周总理不同意,且严肃地说:“那个奔驰车谁喜欢坐谁坐去,我不喜欢,我就坐‘红旗’。”在用车问题上,周总理公私分明,毫不含糊。他去理发,医院看病,探亲访友,看戏等,都算作私人用车,总要叮嘱身边工作人员照章付费,从工资中扣交。
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一些男孩在生活中不注意节俭,随意丢弃食物,甚至盲目攀比,追求奢华的生活,这些都是不好的习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是对劳动成果来之不易的真实写照。我们所吃、所穿、所用都是来之不易的,是人们用汗水和劳动创造出来的,随意浪费是不珍惜劳动果实、不尊重劳动的表现。
你应该意识到,我们的衣食都是由劳动创造的,劳动是艰辛的,需要付出时间和汗水。所以,你应该学会珍惜,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每一分钱、每一滴水,不浪费一粒粮食。同时,你应该明白花钱必须有经济来源,懂得量入为出。每个家庭的经济情况不尽相同,花钱不要超越家庭的支付能力,即使家里再有钱,也不要铺张浪费,一味追求奢华,要学会理财,养成节俭的习惯。
处处留心皆学问
处处留心皆学问。瓦特成功发明蒸汽机的秘诀是: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大胆实验、不断创新。同样,一个男孩如果具备了这些素质,无论学习哪门科学都一定能有所作为。
蒸汽机发明者詹姆斯·瓦特出身于贫寒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穷苦的木匠,母亲负担家务。童年的瓦特体弱多病,无法接受学校的正规教育。街上的孩子们见他不上学,常常叫他“懒孩子”和“病包子”。其实,小瓦特自尊心很强。他也渴望读书,父母拗不过他,只好答应抽空教他读书、写字和算术。
童年的瓦特学的知识虽不多,但他却记得很牢固。他六七岁时,一位客人来看望他父亲。客人看见瓦特正拿着一支粉笔在地板上、火炉上画些圆圈和直线,便关切地对他父亲说:“你为什么不送孩子进学校学些有用的功课呢?在家里乱画,岂不白白浪费时光吗?”
瓦特的父亲笑着回答说:“先生,您仔细看看,我的孩子在画什么?”
客人好奇地走过去看了一会儿,恍然大悟:“啊,原来是这样。这孩子画的是圆形和方形的平面图哇!这不是浪费,是在演算一个几何学上的问题。”客人说完后赞许地拍了拍小瓦特的肩膀。
瓦特8岁时,到外婆家做客,外婆让小瓦特去厨房烧水。一会儿,水烧开了,壶盖便不断地一开一合,啪啪地响。瓦特好奇地看着,他觉得那壶里好像有个白胡子老头儿,在乱跳乱叫。这是怎么回事呢?瓦特目不转睛地盯着上下不停跳动的壶盖,想弄清其中缘故,不知不觉竟在炉子旁边待了一个多小时。
这时外婆进来了,发现小瓦特盯着“哗哗”作响的水壶发呆,忙问:“孩子,你在做什么呢?”
“外婆,这壶盖为什么会动呀?”瓦特回答着,但头也没抬一下,仍然看着那跳动的壶盖。
“傻孩子,那不是因为水开了么!”
“水开了,为什么壶盖就动呢?”瓦特继续追问。
外婆笑了笑说:“水开了,壶里就有水蒸气了,是水蒸气掀动了壶盖动呀!”
“噢!原来那‘白胡子老头’是水蒸气呀。那么,水蒸气又是怎么来的呢?”
“是水烧开后变成的。”外婆一边忙着拿走水壶一边回答着。
“那么,我坐在壶盖上水蒸气能掀到我吗?”瓦特还是穷追不舍地问。
外婆终于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瓦特的问题了,摇摇头,笑着走了。可瓦特却没放弃这个问题,他一直在想,要是把壶里的水增加几千倍甚至几万倍,其力量就一定会变得很大了,那又会怎么样呢?是不是能掀动很重的东西呢?
瓦特就是这样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他的这个想法,促使他长大以后在这一方面不断探索。20岁那年,瓦特成为格拉斯哥大学里的仪器修理工,一有机会他便去阅读科学书籍,然而正是这些书籍为他打开了科学知识宝库的大门。
1764年,格拉斯哥大学里的一座纽科门大气式蒸汽机模型坏了,让瓦特修复。修理完毕,瓦特在汽锅里放了水,机器便发动起来。可是,几分钟后便停了。什么缘故呢?他头脑中闪出了一个问号。
经过仔细琢磨,瓦特发现这种机器有严重的缺陷,那就是气筒裸露在外边,四周的冷空气使它温度逐渐下降,蒸气放进去还没等到气筒热透,就有一部分变成水了。要使气筒再变热,又要消耗很多蒸气,这样一冷一热,又一热一冷反复循环,只能有1/4的蒸气做功,其余的都被浪费掉了。
瓦特想,解决问题的途径,必须从保持气筒的温度开始考虑。可是怎么保持气筒的温度呢?他查阅过书籍,咨询过教授,也没有找到更好的办法。过了很长时间,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
有一天,瓦特在格拉斯哥大学草坪上散步时,忽地想到在气筒的外边安装上一个“分离凝结器”,蒸气就可以在“凝结器”内化成水,气筒便不会冷却而浪费热量了。瓦特豁然开朗,立即回到了修理房间,他废寝忘食地研究,夜以继日地实验,排除了重重困难,终于制成了“分离凝结器”。
1765年,瓦特发明了设有与汽缸壁分开的凝汽器的蒸汽机,并于1769年取得了英国的专利。1769年,瓦特把纽科门大气式蒸汽机改成发动力较大的单动式蒸汽机。1781年,他将单动式蒸汽机改为复动式蒸汽机。1782年,他又把单动式改为旋转运动。这样,完善的蒸汽机发明终于成功了。
蒸汽机的发明,促成了世界上第一艘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轮船的诞生,促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实用蒸汽机车的问世,也促成了许多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机械装置的发明成功,使世界工业生产进入了“蒸气时代”,人类社会因此产生了划时代的变革。
习惯是沙
习惯是沙,成功是塔。如果你希望出类拔萃,那么你就要拒绝不良诱惑,养成有利于成功的习惯。
医学科学研究发现,吸烟产生的尼古丁是肺癌的主要成因,是人类健康的慢性杀手。这一观念如今已经被大多数人接受了,全球的反烟运动如火如荼。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明确规定:禁止未成年人吸烟。然而,在几十年前,当时许多人对吸烟的危害还没有清醒的认识,有些青少年出于好奇和盲目追求时髦,不知不觉地染上了吸烟的嗜好。
当时,巴西有个名叫迪科的少年,也染上了吸烟的毛病。有一次,迪科与小伙伴们偷偷地在一起吸烟,却被他父亲发现了。他心里很害怕,心想这下可完了。他刚一踏入家门就看见父亲威严地坐着在那儿,他预感到事情的严重性了。
“你抽了几次了?”父亲用平和而严肃的话语问他。
“没抽几次……”迪科小声回答。
父亲又说:“我从来都没有抽过,你能告诉我那是什么滋味吗?你说过,你将来要做一名足球运动员,优秀的球员可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你的理想还算数吗?”
“算数。”迪科小声说着。他低着头,羞愧极了。
“那你从现在开始就要克服身上的坏毛病!否则,你的理想就是一句空话。”父亲严肃起来。
迪科神情坚定地说:“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保证今后再也不碰香烟了!”
改掉吸烟习惯十几年之后,当年的少年迪科成为了闻名世界的足球明星,他就是球王贝利。
成功者并不见得比其他人聪明,是良好的习惯让他们变得更有教养、更有知识、更有能力。球王贝利少年时改掉抽烟的陋习,最终成为球王。男孩,你也想成功吗?要想成功首先就必须改变不好的习惯,培养新习惯,磨炼出能够控制自我的意志,就等于将自己的未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那么,怎样才能养成好习惯呢?要诀是先制订一个可行的计划,再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当一个可行的计划,被坚持不懈的毅力变成习惯之后,成功就离你不远了。
勤于思考让你更聪明
思考是勘探的重锤,是叩击知识宝库的大门;思考是导航的路标,指引着人们驶向成功的彼岸;思考是创新的门窗,没有它,成功的阳光就射不进来。对于一个男孩来讲,没有什么比思考时更有魅力,没有什么比思考的收益更大了。一个经常处在燃烧中的大脑,比思想冷却更有能量。善于思考的大脑,就像一个熔炉,溶入粒粒辛苦,炼出颗颗黄金。
佛瑞迪当时只有16岁,在暑假将近的时候,他对爸爸说:“爸爸,我不要整个夏天都向您伸手要钱,我要找个工作。”
父亲从震惊中恢复过来之后,对佛瑞迪说:“好啊,佛瑞迪,我会想办法给你找个工作,但是恐怕不容易,现在正是人浮于事的时候。”
“您没有弄清我的意思,我并不是要您给我找个工作,我要自己来找。还有,请不要那么消极。虽然现在人浮于事,我还是可以找个工作。有些人总是可以找到工作的。”
“哪些人?”父亲带着怀疑问。
“那些会动脑筋的人。”儿子回答说。佛瑞迪在“事求人”广告栏上仔细寻找,找到了一个很适合他专长的工作,广告上说找工作的人要在第二天早上8点钟到达42街的一个地方。佛瑞迪并没有等到8点钟,而是在7点45分钟就到了那儿。可他看到已有20个男孩排在那里,他只是队伍中的第21名。
怎样才能引起特别注意而使应聘成功呢?据佛瑞迪说,他只做了一件事——动脑筋思考,并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拿出一张纸,在上面写了一些东西,然后折得整整齐齐,走向秘书小姐,恭敬地对她说:“小姐,请你马上把这张纸条转交给你的老板,这非常重要。”
“好啊!”秘书说,“让我来看看这张纸条。”她看了不禁微笑起来。她立刻站起来,走进老板的办公室,把纸条放在老板的桌上。老板看了也大声笑了起来,因为纸条上写着:“先生,我排在队伍的第21位,在你没有看到我之前,请不要做决定。”
他是不是得到了工作?当然了。一个会思考的男孩总能把握时机,使自己处于不败之地。处于第21的位置,是没有什么优势可言的,但是思考的结果却使他战胜了占据有利地位的对手。
生活中很多男孩到了十六七岁的时候,也许还不曾独立自主地思考过。有的人也会思考,但是所想的也许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有的人只是一个劲儿囫囵吞枣地吸收着书本上的内容,也不斟酌是否正确,就一味地接受。他们觉得与其费尽心思去追寻某些东西,倒不如顺其自然来得省事,这就是很多男孩懒得思考的原因。
其实,一个男孩一旦学会思考,并开始不断尝试时,对事物的看法就会有惊人的改变。
对于头脑里冒出来的想法,首先要重新评估一下,它是否真的是自己的意见。虽然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但养成用自己的头脑仔细思考事情的习惯是值得的。首先,你要把现在的想法一一加以检讨,想想看,是自己真的那么想,还是照别人告诉你的去想的?会不会是偏见或错误的信念?就从这些问题开始思考吧。如果没有偏见,就请你用自己的头脑,听听他人的意见,想想看是对是错,或者有哪个地方不对,然后再综合各种意见,归纳出自己的看法。
任何有意义的构想和计划都来自于思考,而且思考得越痛苦,收益就越大。一个不善于思考难题的男孩,就像水中漂浮的叶子,终日只能浮于水面,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
好习惯是开启成功的钥匙
曾经有一位哲人这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因此,我们说,好的习惯,是开启成功的钥匙。的确,习惯是一个男孩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男孩的生活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着他一生的目标。
《最伟大的力量》一书的作者J马丁·科尔曾引用过这样一个故事:
亚历山大图书馆被烧之后,只有一本书被保存了下来,但那并不是一本十分有价值的书。于是,一个仅认识几个字的人只用了少许的铜板就将它买下来了。这本书并不怎么有趣,但书中却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东西——其中有一条窄窄的羊皮纸,上面写着“点金石的秘密”。
点金石是一块小小的石头,它能将任何一种普通的金属变成金子。羊皮纸上是这样解释的:点金石就在黑暗的海滩上,它与成千上万的和它看起来并无差别的石头混在一起。但有一个秘密,那就是点金石用手摸起来有点温暖,而普通石头摸上去却是冰冷的。
看完这个秘密之后,这个人便变卖了自己的家产,买了一些简单的装备,来到海边安营扎寨,开始寻找点金石。他计划,只要一块一块的石头找,总会找到点金石的。
他知道,如果他捡起一块普通的石头,并且因为它摸上去冰凉而将其放在地上的话,他有可能几百次地捡起同一块石头。所以,当他摸到冰凉的石头时,就将它扔进大海里。他这样干了一整天,却没有捡到一块是点金石的石头。然后,他又这样干了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两年……但他仍然没有找到点金石。
很多年以后的一天上午,他捡起一块石头,随手就把它扔进了海里。可是,就在石头脱手的一瞬间,他突然意识到这块石头是温暖的!可当他反应过来时,已经来不及了,“扑通”一声,那块点金石连同这个人的希望、幸福,一起落入了茫茫的大海。
这个可怜的人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那就是把他所捡到的石头都扔进大海里。他已经如此习惯于做扔石头的动作,以至当他真正想要的那块石头到来时,他习惯性地就将其扔进了海里。
由此看来,习惯有时会成为成功的障碍,让你扔掉握在手里的机会。
所以,注重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男孩开启成功的钥匙。
好的习惯,看上去微不足道,实际上却非常重要。一些好习惯,也许有的男孩不以为然,但是,要是没有这些好习惯,目标只能是海市蜃楼,只可远观,而永远也无法靠近。
习惯决定男孩的命运——无论是心理学家,还是成功人士,不论是研究所得,还是经验之谈,殊途同归,都得出了这个相同的结论。决定男孩人生成败的关键因素就是是否具有良好的习惯。习惯是由男孩自身的行为决定的,它决定男孩的性格,极大地影响男孩的行动。
做事前用深思熟虑代替一时的冲动
或许你无端地受到指责和误解;也许你一招不慎,在成长路程中迷失了方向,也许……你的心正经受着不良情绪的煎熬。但是,千万要记住认真对待,学会控制。每个男孩都有冲动的时候,尽管它是一种很难控制的情绪。但不管怎样,你一定要牢牢控制住它。否则一点细小的疏忽,就可能贻害无穷。
一头驴子和一头野牛很要好。它们经常在一起玩耍、吃草。一天,它们发现一个农夫的果园里有绿油油的青草,还有成熟的果子。于是它们偷偷地进入果园,在里面悠闲地吃着青草和树上的果子。农夫一点儿也没有察觉。驴子吃饱后,很想引吭高歌一曲,野牛就对驴子说:“亲爱的朋友,看在上帝的分上,你就忍耐一下,等我们出了果园,你再唱歌吧!”
驴子说:“我现在真的很想唱歌,作为朋友,你应当支持我才行!”
“可是,可是,要是你一唱歌,那个农夫就会发觉,我们就跑不掉了!”
驴子觉得野牛根本不能理解自己现在的心情,它说:“天下再也没有什么比音乐和歌曲更优雅、更能感动人的了。可惜你对音乐一窍不通,我怎么找了你做朋友呀?!”
驴子最终还是没有接受野牛的建议,开始高歌起来。它一唱歌,农夫马上发现了驴子和野牛,于是把它们全都逮住了。
驴子的冲动,既害了朋友,又害了自己。驴子想唱首歌表达自己兴奋的心情,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为了一时的宣泄而不顾情境是否危急,一时兴起就放纵自己,以致酿成了悲剧。
情绪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感情的表达,更是一种重要的必备智慧。如果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随心所欲,就可能带来你意想不到的后果。情绪控制得好,则可以帮你化险为夷。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首批“封王”中最年轻的军事将领。在太平天国金田起义之后向金陵进军的途中,石达开均为开路先锋,他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攻城夺镇,所向披靡,号称“石敢当”。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他同杨秀清、韦昌辉等同为洪秀全的重要辅臣。后来又在西征战场上大败湘军,迫使曾国藩又气又羞又急,欲投水寻死。在“天京事变”中,他又支持洪秀全平定韦昌辉的叛乱,成为洪秀全的首辅大臣。但是,就在这之后不久,石达开却独自率领20万大军出走天京,与洪秀全分手,最后在大渡河全军覆灭,他本人亦惨遭清军骆秉章凌迟。石达开出走和失败的历史是鲁莽行动的体现,足以使后人深思。
后来,石达开率部由天京雨花台向安庆进军,出走的原因据石达开的布告中说,因“圣君”不明,即责怪洪秀全用频繁的诏旨来牵制他的行动,并对他“心生疑虑”,以致发展到有加害石达开之意,这就使二人之间的矛盾白热化起来。
而当时要解决这一日益尖锐的矛盾有三种办法可行:第一种办法是石达开委曲求全,这在当时已不可能,心胸狭窄的洪秀全已不能宽容石达开;第二种是急流勇退,解印弃官来消除洪秀全对他的猜疑,这也很难,当时形势已近水火,若石达开解职的话恐怕连性命都难保;第三种办法是诛洪自代。谋士张遂谋曾经提醒石达开吸取刘邦诛韩信的教训,面对险境,应该推翻洪秀全的统治,自立为王。
按当时的实际情况看,第三种办法应该是较好的出路,因为形势的发展实际上已摒弃了像洪秀全那样相形见绌的领袖,需要一个像石达开那样的新的领袖来维系。但是,石达开的弱点就是中国传统的“忠君思想”,他讲仁慈、信义,他对谋士的回答是“予惟知效忠天王,守其臣节”。
因此,石达开认为率部出走是其最佳方案。这样既可继续打着太平天国的旗号,进行推翻清朝的活动,又可以避开和洪秀全的矛盾。而石达开率大军到安庆后,如果按照他原来“分而不裂”的初衷,本可以此作为根据地,向周围扩充。安庆离天京不远,还可以互相支援,减轻清军对天京的压力,还不失去石达开原在天京军民心目中的地位。这是石达开完全可以做到的。但是,石达开却没有这样做,而是决心和洪秀全分道扬镳,彻底分裂,舍近而求远,去四川自立门户。
历史证明这一决策完全错了,石达开虽拥有20万大军,奋勇决战于江西、浙江、福建等12个省,震撼了半个中国,历时7年,但最后仍免不了一败涂地。
石达开的失败,主要是由于个人决策的错误,他的一时冲动使他做出了自不量力的行为。
当我们在做决定时,常会犯一个老毛病,就是凭冲动行事,既不分清情况又不会正确衡量自己的能力,因此往往会做一些让自己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后悔事。所以,在做决定时,首先应先问问自己做这个决定到底是为什么,有什么目的,做此决定会产生何种后果,这样能促使你三思而后行,避免冲动。
男孩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三思而后行,如果单凭自己的一时意气用事,势必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当你觉得自己的判断并不十分准确或没有得到事实证明时,宁可耐着性子稍待些时日,多多考虑斟酌一番,也不要草率行事。
我们不是神,对一些事情考虑不周是正常的,在做决定时我们也要经常提醒自己。因为思虑不周,所以更不能冲动,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感情,面对问题时尽量保持冷静。
做事情要分清轻重缓急
当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过:“必须分清轻重缓急。最糟糕的是什么事都做,但都只做一点。这必将一事无成。不是‘最佳选择’总比‘没有选择’要好。”
在一次上时间管理的课上,教授先在桌子上放了一个装水的罐子,然后又从桌子下面拿出一些正好可以从罐口放进罐子里的“鹅卵石”。教授把石块放满罐子后问他的学生:“你们说这罐子是不是满的?”
“是!”所有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
“真的吗?”教授笑着问。然后再从桌底下拿出一袋碎石子,把碎石子从罐口倒下去,摇一摇,再加一些,再问学生:“你们说,这罐子现在是不是满的?”
这回他的学生不敢回答得太快了。最后班上有位学生怯生生地细声回答道:“也许没满。”
“很好!”教授说完后,又拿出一袋沙子,慢慢地倒进罐子里。倒完后,再问班上的学生:“现在你们再告诉我,这个罐子是满的呢,还是没满?”“没有满。”全班同学这次异口同声道。
“好极了!”教授再一次称赞这些“孺子可教”的学生们。称赞完之后,教授从桌子底下拿出一大瓶水,把水倒在看起来已经被鹅卵石、小碎石、沙子填“满”了的罐子里。
当这些事都做完之后,教授正色问他班上的同学:
“我们从上面这些事情中可以得到什么重要的结论呢?”
班上一阵沉默,然后一位自以为聪明的学生回答说:“无论我们的学业多忙,行程排得多满,如果要挤一下的话,还是可以多做些事的。”这位学生回答完后心中很得意地想:“这堂课终归讲的是时间管理啊!”教授听到这样的回答后,点了点头,微笑着说:“答得不错,但这并不是我要告诉你们的重要知识。”说到这里,这位教授故意顿住,用眼睛向全班同学扫了一遍说:“我想告诉各位,最重要的知识是,如果你不先将大的‘鹅卵石’放进罐子里去,也许以后你永远没机会把它们再放进去了。”
同学们恍然大悟,老师是在教他们做事情要分清轻重缓急,学会安排做事情的顺序。在生活中,当孩子做事情手忙脚乱时,就要好好找一下原因,通常都是由于他没有把事情的顺序安排好。对于生活中林林总总的事情可以按事情的重要性和紧急性的不同组合确定处理的先后顺序,先集中时间做重要的事情,剩余的时间再处理小事、杂事,这样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安排好,再进行全面的时间管理,就不会出现忙乱的状况了。
天下如此之大,知识的海洋如此之深,而自己的时间、精力又是如此有限,在时间管理上我们必须要有选择,要有所不为,这样,人生才能有所为或有所作为。男孩无论多么心高气傲,或有多少内在及外在的优越条件,都不能没有选择地芝麻西瓜一把抓。
男孩要分清轻重缓急,并非任何时候只能做最重要的一件事而完全忽略所有其他的事,而是要分析哪些是属于当时最重要的一件或两件事并坚决把它们做好。其他的事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能力及兴趣去做一些,但一定要设计出优先顺序,而且不宜经常和随便更改,这就是时间管理的精髓,也是学业成功的秘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