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研究
6359300000032

第32章 寿险公司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

(一)国际内部审计未来发展趋势

近年来,内部审计的发展及其作用的发挥在世界各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得到了产业界、政府部门和学术界的充分肯定。目前,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已成立专门小组研究内部审计发展的未来趋势。根据有关研究,内部审计将会呈现以下的发展趋势。

1.从控制到风险评估。

没有风险就没有控制,控制只为管理风险而存在。不分析风险而想有效地评价控制是不可能的。最新的控制模型如美国的COSO报告、加拿大的GOGO报告、英国的Cadbury报告及南非的King报告,将风险评估引入了内部控制并将其列为控制的核心,在风险管理上向前迈进了一步,不仅是管理上的里程碑,也是审计特别是内部审计发展的里程碑。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风险导向审计使审计人员开始关心组织所面临的风险,使审计人员必须根据风险评估的思路开展对内部控制的评估,使审计报告将目前的控制与策略计划和风险评估连接起来。

2.从风险评估到环境分析。

环境是风险的根源,控制系统就是针对它设计的。组织暴露于周边不断变化的条件和情况所导致的风险中。风险的来源———对组织产生威胁的危险和创造潜在收益的机遇,必须成为风险分析的焦点。这些条件、情况、危险和机遇可能影响组织的环境。

3.从回顾历史到着眼未来。

内部审计人员一般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评价,提出改进以后工作绩效的建议。虽然历史交易和记录可以用于预测未来,但内审的评价和建议也可以对未来具有参考价值和建设性意义,只有着眼于未来才能提高控制和绩效。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变成未来情况的预期者,即直接预测环境风险,判断组织是否采取了适当的预防和应对措施,是否具有足够的适应变化的能力,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这对现有内部审计的开展方式提出了挑战,并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从评价到预测。

评价一直是内部审计的基本功能,是内部审计履行其职责和发挥作用的重要手段。这是以经验管理假设为基础的。应对环境变化的适时调整是难以在过去累积的历史经验中找到现成答案的。批评过去没有任何价值,管理层面对着未来的挑战。因此,“评价”一词应停止使用,而代之以零起点的预测。内部审计必须更多地参与面向未来的规划与决策工作,对未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时时关注。

5.从关注当前事项到多角度并行。

在审计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对每一审计事项的现状进行了解,独立地分析,提出审计发现和审计建议。内部审计将注意力集中于当前事项是有用的,它能使审计人员从审计的视角对组织的各个部分逐一地理解和思考。但是,这些项目之间互相割裂,缺乏全局观和整体感,而且审计人员站在局外人的立场所提出的建议可能脱离实际资源条件,或超出组织和相关责任人的能力范围。相比而言,多角度的关注更有意义,即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假设自己作为职能经理和员工,对此事项会作何反应,有哪些要求和顾虑。只有全面考虑各相关人员的局限和所受影响,内审人员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促进自身作用的发挥和组织价值的增加。

6.从强调独立到注重价值。

在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颁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独立性的要求居于首位。一般认为,独立性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必要条件,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指内部审计人员独立于他们所审查的活动之外,即内审人员不能承担经营责任。要做到这一点,内审人员必须置身于从设计、执行到记录的全部管理职能之外,不能参与组织的业务经营活动。但果真如此的话,内部审计就无法深刻全面地理解组织的生产经营和内部关系,也无法提出切合组织需要的建议。虽然内审职能的独立是一个有用的属性,但如果独立妨碍了参与,马上就会有反效果。这是因为客观性只是内部审计的鉴证服务中必要的特征之一,但是,判断内部审计是否成功,最重要的标准是其服务给组织提供的价值。因此,如果对独立性的强调损害了内部审计价值的增加,应当优先考虑后者。

7.从审计知识到经营知识。

内审人员一直把控制当作金钥匙———对任何组织、任何功能都普遍适用的切入点,认为通过对控制进行测试,可以了解所有的业务并提出建议,因而审计人员不需要关于生产经营的过细的知识,只要具备一些基本知识,了解并掌握审计工具就足够了。这是控制导向审计思维模式的产物,但这一点不再正确。内部审计应以帮助实现组织目标、增加价值为己任,目标及风险是内部审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对经营活动的深刻了解是对症下药的前提,因而内审人员需要关于当前经营的真实的知识,而不仅仅是虚拟的流程,以提供有效的服务。这会改变提供内部审计服务的人,要求他们提供与程序、技术、产品和服务等有关的知识。

8.从经营审计到战略审计。

内部审计从财务审计发展到经营审计已经经历了很长时间,一些组织的内部审计至今还没有实现这一功能的转变。但是,新的变化已经发生,即对组织战略———那些关系到组织未来的关键的长远计划、优先权安排、投资和决策等进行审计。对组织来说,这些确实是重要事项,影响到组织的生死存亡,需要进行有效的控制。如果没有正确的战略方针,经营的改善只是使企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加速组织的灭亡。因此,对组织战略的审计是内部审计应该最关注的根本环节,也是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战略决策和战略管理是管理职能中最重要和最高的层次,内部审计要提升自身地位和价值,应参与到高层次的管理活动中来。

9.从强迫接受到自愿主动进行。

长期以来,内部审计人员是以“警察”的形象出现,其身份是监督者,对被审部门的业务和管理进行评价,发表意见,因此是组织中不受欢迎的人。哪些项目将纳入年度审计计划取决于内审人员的判断,不管被审部门是否愿意,他们都得接受审计并予以配合。当然这一情况已发生了变化。虽然即使没有受到邀请,内部审计人员仍能决定审计什么,但是,经理们已经邀请内部审计的参与。内部审计以其对组织全面深入的了解,客观而开放的视角,以及可以影响高层的特殊地位,能够促进被审部门经营和管理的改善,赢得他们的信任和尊重。内部审计如果确实能够增加组织价值,理应是需求驱动而非供给驱动。

10.从说服到协商。

内部审计报告是审计的主要产品。一直以来,衡量审计报告是否成功的标准是其是否有说服力,一份有说服力的报告意味着内审人员的观点将被接受。由于审计报告中所提问题是否受到重视,所提建议能否付诸实施,直接取决于管理当局的兴趣和决心,因而审计人员往往通过增强事实的准确性、清晰性,建议的可行性,采用图表、照片、幻灯等多种手段,来争取管理当局的重视和支持。这一标准已经受到了质疑,因为被动接受审计人员观点的被审部门缺乏足够的选择空间和内在动力。协商取代说服成为传递审计信息和寻求问题解决办法的方式,它注重获取对组织最佳的结果,既考虑职能经理的目标,又考虑内审人员对动态环境未来关口、风险和现有控制的预期。这种方式使得职能经理与内部审计的合作更加广泛,在决策中发挥更为积极主动的作用。

(二)国内寿险公司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

西方内部审计的未来发展趋势对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寿险内部审计起步较晚,内部审计的组织建设、技术水平、审计理念都与国外的内部审计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借鉴国外内部审计的经验,我国寿险内部审计发展趋势有以下四方面。

1.在组织体系上应保证内部审计的客观独立性。

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基础,是内部审计能否客观、公正地履行职责的保障。按照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属性标准,内部审计活动应该独立,内部审计师在开展工作时应做到客观。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机构的独立性,即审计执行主管在机构内应向能使内部审计活动实现其职责的阶层报告。二是客观公正性。内部审计师应有公正的态度,避免利益冲突。为保证内部审计的客观性、独立性,必须使内审机构独立于被监督者,内审业务的开展、经费的核算等不受其他部门的牵制,即内部审计必须由最高管理者直接领导。

寿险公司的内审组织体系应该向三个方面发展:一是内审机构垂直管理,由总公司向各分支公司派驻内审机构。派出机构的内审人员逐级并最终对总公司负责。二是内审业务所发生的费用预算、总公司内审部门及主要负责人的业绩考核职务升迁和薪酬变化由总公司直接决定。三是审计资源高度利用,总公司高度统一指挥,从多种角度反馈信息,使信息高度集中。

2.职能定位上要体现内向服务性。

内部审计的立足点应该是加强内部管理和监督,帮助最高管理层更好地履行职责。内部审计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服务的内向性,它直接接受单位最高管理层的领导,对其负责并报告工作,不受其他部门内部审计的监督与服务和个人干预。内部审计的监督与服务职能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

寿险公司的内部审计应建立一个监督、评价和建议一体化的审计职能体系,实现审计资源的集中管理、优化利用,审计方法创新、高效运行,审计信息客观及时、上下畅通,发挥审计“第三只眼睛”的作用。第一,应更多注重与业务部门的沟通和交流,共同探讨问题,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为实现寿险公司的管理目标服务。第二,内部审计要从过去重点关注财务和会计控制转向更多地关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问题,为公司提供有关内部控制与管理方面的决策参考。

3.内部审计要强调风险导向性。

最新的控制模型如美国的COSO报告、加拿大的GOGO报告等,将风险评估引入了内部控制并将其列为控制核心。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风险审计使审计人员更加关心公司所面临的风险,审计人员必须根据风险评估的思路开展对内部控制的评估,使审计报告将目前的控制与策略计划和风险评估有机地结合起来。

寿险公司的内部审计,要以风险为导向,以制度为依据,以信息为平台,与国际内部审计接轨。审计理念体现在五个方面的转变。一是由查错防弊的监督主导型审计转向参谋顾问角色为主的服务主导型审计;二是由真实性、合规性审计为主导向与效益性审计并重转变;三是审计内容由财务报表为中心的财务收支审计,向以内部控制为中心的管理审计转变,并日益关注风险审计和环境审计;四是由事后审计为主向事前、事中审计偏重转变;五是内部审计方法由详细审查向制度基础审计转变。最核心的内部审计理念是风险控制和治理。

4.在审计运作上要体现标准规范性。

寿险公司内部审计在运作上要按照标准化程序。第一,审计计划的制定要有科学性,运用风险评估与分析的方法,查找公司各个环节的风险点,确定寿险公司各项管理和业务工作的风险程度,制定出科学的审计工作计划,保证对风险领域的有效管理和控制。第二,重视内审人员的职业资格培训,明确内审人员的从业资格,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适应寿险市场高速发展的需要。西方国家对内审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内审人员必须要有在企业每个基层工作的经历,熟悉掌握企业流程。只有了解并掌握公司经营的各个环节和关键点,开展内部审计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随着我国寿险事业的发展,对内审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内审人员也有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现在知识更新很快,如果不注重学习,不注重研究,不注重知识更新,就会掉队。要采取多种形式,要拿出一部分时间和精力,拿出一部分财力,用多种方式让内审人员去深造、去培训、去充电,去更新自己的知识。第三,重视现代科技在内审工作中的应用。寿险公司在业务处理系统、财务处理系统不断完善和规范,要求内审人员的审计方法和手段要不断跟进,从传统的经验型审计,向以微机应用和审计软件为主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转变,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工作效率。第四,建立内审质量保证体系,规范审计流程管理,实行项目审计质量考评制度和内审人员责任追究制度,重视内部审计项目的年度综合分析报告,真正当好管理决策层的顾问和助手。

参考文献

1.[德]D。法尼:《保险企业管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陈文辉主编:《中国人身保险发展报告2003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3.陈文辉主编:《中国寿险业的发展与监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

4.陈玉媛:《对会计委派制与内部控制制度的深入思考》,载《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第10期。

5.邓荣霖、陈东:《现代企业组织制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顾银宽:《企业内部控制的10种方法》,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7.郭清等:《论中资保险公司的集成风险管理》,载《保险研究》2003年第8期。

8.郭宪勇:《中资保险公司组织架构模式及创新》,载《保险研究》2003年第8期。

9.李凤鸣等:《内部控制理论的历史演进与未来展望》,载《审计与经济研究》2001年第7期。

10刘凤军:《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初探》,载《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22期。

11.刘京生:《加强保险公司内控管理制度建设》,载《体制改革》2003年第6期。

12.刘京生:《加强新形势下的保险公司内控制度建设》,载《中国金融》2003年第3期。

13.刘钧:《论保险公司治理结构的制度建设》,载《保险研究》2003年第3期。

14.刘明辉:《内部控制未来的变革方向》,载《中国财经报》2003年11月26日。

15.刘少君、郭大焕主编:《保险公司审计要领2004年》,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版。

16.莫国铸:《论寿险公司内控制度建设》,载《保险研究》2003年第11期。

17.聂尚君:《论建立我国保险公司财务预警体系》,载《上海保险》2003年第7期。

18.钱维章等:《论保险公司的治理结构建设》,载《保险研究》2003年第12期。

19.宋建波:《企业内部控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0.唐双宁:《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建设与监管》,载《中国金融》2004年第4期。

21.万峰主编:《寿险公司经营与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

22.魏永春:《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内部控制》,载《宁夏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23.吴本原:《略论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载《现代财经》2003年第4期。

24.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载《会计研究》2000年第5期。

25.徐为山:《保险公司投资管理研究》,载《保险研究》2002年第11期。

26.阎达五等:《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载《会计研究》2001年第2期。

27.晏金桃编著:《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与新编审计技术实用手册》,中科多媒体电子出版社2003年版。

28.杨波:《论客户忠诚度对保险公司的影响》,载《保险研究》2004年第1期。

29.杨军等:《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探析》,载《审计研究》2003年第3期。

30.张宝贵:《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制度创新》,载《审计与经济研究》2003年第1期。

31.张国康、黄金曦、罗彬:《内部控制制度》,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年版。

32.张建军等:《保险公司所得税税制国际比较研究》,载《上海保险》2003年第12期。

33.张君:《论我国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载《保险研究》2003年第3期。

34.张卫总:《论我国保险公司组织模式的重组》,载《保险研究》2003年第9期。

35.张绪风:《论保险公司的扁平化管理》,载《保险研究》2003年第2期。

36.张茵仙:《论完善国有保险公司内部控制机制》,载《保险研究》2004年第5期。

37.张志廷:《论国有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载《保险研究》2003年第3期。

38.赵立航:《论保险公司运作流程改造》,载《广东商学院学报》2003年第8期。

39.郑力主编:《中国内部审计规定与中国内部审计准则2004年》,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年版。

40.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指导原则》。

41.周磊:《内部控制和现代企业制度》,载《经济月刊》2004年第4期。

42.周晓荣:《我国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探讨》,载《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6期。

43.朱荣恩等:《美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载《会计研究》2003年第8期。

44.朱正平、占再清、扬子英主编:《谈中央银行内审现状及发展取向》,载《中国内部审计》2004年第2期。

后记

为防范和化解保险经营风险,提高寿险公司的整体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北京保监局组织部分在京寿险公司分公司进行《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研究》的课题研究,历经三个月,于2004年8月完成。为使更多的保险从业人员以及关心保险业发展的各界人士能够共同分享成果,课题组特将研究成果汇编出版。

本课题研究从我国寿险市场的特点出发,结合北京寿险公司经营的实际情况,有理论有实例地对组织结构、人力资源、运营、财务、营销渠道、信息、资金运用、内部审计等内部控制的核心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分析了我国寿险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内部控制发展趋势,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研究》共分为九个子课题,分别由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六家寿险公司及中国人民财产保险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承担,北京保监局负责课题的组织、协调、审核、总撰等工作。

在此书出版之际,我们要感谢陆玉华、段家喜、张梅、唐西华、胡健强、邹婧和肖志光在课题联络、协调、审核等方面付出的辛勤劳动;感谢宣伟、李斌和臧磊在课题总结阶段所做的工作;感谢在京各寿险公司为课题研究提供大量的资料和宝贵的意见;更要感谢中国保监会吴定富主席给予的悉心指导,并在百忙之中为本书作序,使课题组全体人员对加强寿险公司内控管理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尽快建立起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保险企业制度充满信心。

由于国内关于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研究的资料较少,且研究内容较为宽泛,加之时间紧,涉及内容新,课题研究深度还远远不够。不足之处,希望得到专家、学者的批评与指正。

北京保监局《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研究》课题组

二零零五年四月二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