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特大都市圈与世界制造业中心研究
6356000000021

第21章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从世界制造业中心的理论内涵、世界制造业中心的演化规律、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总体评价、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特征分析以及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前景等五个方面,系统探讨了世界制造业中心演化与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问题。

(1)世界制造业中心的理论内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内涵应有所拓展,再不能直接简单地等同于国家的经济地位和国际竞争力,而应该具备新兴产业的市场份额较大、市场级别的提升、拥有知识产权和规模制造企业的新内涵。

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衡量标准应当为:工业生产技术先进,生产能力强;生产规模巨大,生产水平极高;世界市场份额大,在国际贸易中占主导地位;新产品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以及发达的金融体系和稳定、民主的宏观环境等。

(2)世界制造业中心的演化规律

世界制造业中心的演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的特征。历史上,世界制造业中心经历了三次演变,即英国——自由竞争时代的“世界制造业中心”;美国——自由竞争走向政府干预时代的“世界制造业中心”;日本——政府主导下的“世界制造业中心”。“世界制造业中心”的整个发展演化过程,也是世界各国经济由单一的市场主导走向市场主导、市场与政府并重、政府主导等多模式的过程。不同阶段的世界制造业中心具有不同的发展历程、特征、动因以及成就,但也有其发展的共同之处,一是工业品的生产大国和贸易大国;二是工业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水平;三是资源比较优势,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金融资本等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基本要素;四是世界金融中心;五是开放的对外贸易环境;六是有效的政府政策。

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形成,需要具备一定的软件环境和硬件支撑。其中软件环境包括政策环境、金融环境和科技环境,因为经济全球化下的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形成更需要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和保护,需要金融业的高度发展作为支柱,为制造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渠道和外汇交易市场;世界制造业中心同时应当是世界的科技中心,以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为基础。硬件支撑,主要体现在制造业总规模要达到一定标准,并且支柱产业应处于当时世界的领先水平,在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中处于较高层次;制造业企业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世界制造业中心还应当是出口基地,在世界市场占有很高的份额,且出口的产品中高技术含量大、附加值高。

世界制造业中心在演进过程中,包含着许多共同的条件与特征,这些特征构成了世界制造业中心演进的一般规律,即:世界制造业中心转移的动因是由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促成的;世界制造业中心转移的方向总是由发展速度最快的大国推动,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转移是世界主要产品生产国和供应国的转换过程;世界制造业中心在各国的形成大都是沿着中心城市及其腹地经济展开的;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国家,最关键的因素是技术创新和技术优势。

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转移,在一定程度上是与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相一致的;在空间上呈现出由西向东、由欧洲向美洲、向亚太地区转移的趋势。

(3)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总体评价

根据“新型制造业”的概念内涵,从经济创造能力、科技竞争能力、环境资源保护能力三个方面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在时间上能够反映中国制造业“新型化”的发展速度和趋向,在空间上反映了中国制造业的整体布局和结构,在数量上反映了中国制造业的规模和效益,在层次上反映了中国制造业的功能和水平。

评价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制造业在经济创造能力上明显呈现一种由东向西梯度递减的特征趋势,“东部强中西部弱”的总体格局依然没有改变,制造业发展梯度差异明显,处于前十名的制造业省份(市)均为东部沿海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在东、中、西部的梯度特征更为明显,以东部沿海地区总体投入产出水平最高;虽然东部和西部制造业的环境资源保护能力强于中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的制造业环境资源保护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但中西部地区伴随制造业发展规模的迅速扩大,对于环境资源的负面效应逐渐显现。综合对区域制造业经济创造能力、科技竞争能力、环境资源保护能力三个方面的评价,可以把握各地区制造业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

(4)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前景

中国具有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综合优势和发展空间,中国正向世界制造业中心迈进,但由于区域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企业缺乏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资源利用率较低、环境保护能力较弱等问题,中国与世界制造业中心的标准还有相当差距。因此,需要从量和质两个方面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进行有效引导和调节,从产业规模标准(行业生产规模与新兴产业的市场份额标准),产业质量标准(技术标准、知识产权标准、世界经济主导产业标准),国际贸易标准(本国出口比重与全球交易比重)等方面积极向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客观标准努力。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必须走国际化与自主发展相结合的道路;坚持自主创新或是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技术发展路线,提升技术研发能力;形成合理的制造业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制造业聚集效应,加快形成各具特色的制造业基地,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实施国内市场需求为主,同时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力求出口区域多元化的市场开拓战略。

抓住世界制造业转移和跨国公司结构调整加快的机遇,充分发挥好中国的比较优势,加快新型制造业的发展,不断提高装备制造业水平,不断提升在国际分工中的产业层次,逐步从初级加工、OEM向高技术加工、自主开发创新转化,积极延长产业链条,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追求有望早日实现。

最后,需说明的是:本章所引用(包括图、表和正文)的数据,除标明出处的外,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和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年鉴,反映的是两年前的数据,即:2008年的统计年鉴反映的是2006年底的数据。前一年的数据,引自全国和各省(市、自治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