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未刻本叶氏医案》释按
6353800000055

第55章 浮肿

“原文”

湿积,温中不应,据述腿浮,行动气逆,少阴之阳式微,阴湿亦为僭逆矣,即脾亦顿命门真火燠之。(292)

真武汤

阳微浊阴有僭逆之势,膝冷腿浮,肢麻心悸,法宜温之。(637)

苓姜术桂附泽汤

阳微形浮。(74)

茯苓 桂枝 附子 白术 泽泻 薏米

形丰脉小,的是阳气外越,阴湿下着,腿浮酸痛,在法自宜温阳泄湿,无如阳气外越,温药素所不宜,谅未能下达耳。(305)

白术 附子 云白茯苓 川萆薢 米仁 牛膝 金毛狗脊 晚蚕砂

肿满病,形羸脉微,二气交衰,治之岂易,所赖者,第以年富强耳。(760)

济生肾气丸

两尺微细,腿肿,春夏气泄,湿蒸肿盛,乃地气上升耳,通阳一定至理。(326)

白术 茯苓 薏苡仁 牡蛎 附子 萆 木防己 泽泻

湿注跗踵,针之易泄。(540)

米仁 茯苓 木防己 泽泻 桂枝 粉萆薢

湿从下受,肿由足起,延及腹满,食下胀痛,便溏不爽,脉来弦涩,其源起于三阴,而募原腑络痹不疏,宜从先治标之旨议法。(944)

大针砂丸

“按语”

本节共收8个治疗浮肿的病案,虽然条文较少,但亦可看出叶氏治疗浮肿的一些规律。

1 重视调脾肾,多用苓术附

水肿与脾肾关系十分密切。《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素问·水热穴论》又指出水肿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故认为水肿乃脾、肾、肺三脏相干之病。急性水肿多关乎肺,而慢性水肿则多与脾、肾相关。因本节所收之水肿多为慢性者,故叶氏遵《内经》之旨,十分重视从脾肾调治。叶氏说认为水肿之病或因肾阳衰微,命火不生脾土(292条),或因脾肾二气交衰(760条)阴湿下流,阳气外越。故多以温补脾肾,利水通阳之法治疗。水为阴邪,非温不化,所用药物以苓、术、附最多。本节8个病案中用茯苓的7方,用白术的5方,用附子的6方,苓术附合用的5方。因肾阳式微,非附子不能使之恢复,亦可加桂枝以通阳化气,助附子收功。湿邪困脾,必用苓术,二药一淡渗,一温燥,使水湿化则脾土复健。以苓术附为主组方,再根据辨证情况选加其它对证之药,则治疗慢性水肿之法思过半矣。

2 大法虽俱,尚不完备

本节因条文较少对水肿的治法尚不完备。温脾肾,重扶阳虽是治阴水的主要方法,但要知道因水肿病病因复杂,证型有多种,故治法亦非此一途。《金匮·水气病》篇有风水、皮水、正水、石水不同之治;又有“水分”、“血分”先治水与先治血之辨;还有“诸有水者,腰以下肿者,当利小便,腰以上肿者,当发汗乃愈”及“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者有水,可下之”的发汗、利尿、逐水之治水肿三原则。后世医家对水肿亦有很多重要的论述均不可不知。叶氏本案虽在治疗水肿方面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但我们决不应认为水肿治法仅此而已。

附:治水肿验方一则:笔者根据《金匮》水肿有因瘀血阻滞水道而成,名为血分之述,制活血消水汤,治妇女下肢浮肿,日久不愈,月经前后加重,或伴月经不调,各种化验检查均未见异常者,效果可靠。当归15g,川芎10g,白芍10g,茯苓15g,泽泻10g,白术10g,益母草30g,泽兰10g。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