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场如情场,妙用营销去“勾引”天下男男女女之心!
商场如战场,瞄准竞争对手打败竞争对手!
无论将商场看做是情场,还是战场,都说明了一个现实,那就是现代营销就是一场战争,打赢这场战争,需要靠信息战作为开拓市场的先锋,好比伊拉克战争那样,以信息来精确制导。同样如此,没有市场信息、产品信息、竞品信息、价格信息、促销信息,没有对以上诸多信息的多渠道的搜集和深度加工,那就等于瞎子睁眼,闭门造车,其市场开拓的结果只能是十之八九会“败走麦城”的。
现在是信息经济时代,对企业而言,拥有强大的商业情报网络可以使企业对市场情况了如指掌,在竞争中占有先机。同时为企业决策提供相应的数据依据,使企业在决策时不再“拍脑袋”。所以,商业情报的掌控程度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企业应该首先建立竞争对手的数据库,最好能将竞争对手了解得一清二楚,至少应该提前知道对手什么时候推出什么样的新产品,打算用多大的力度来做市场。这样,与对手交锋时就不会慌张,也能做到有的放矢。
就此而言,不少厂家都设有专职的市场调研机构,活跃着一批耳聪目明的商业信息搜集者。
毫无疑义,没有信息,就没有市场营销。成功的市场营销,源于市场情报的快速反应。而情报的取得,离不开间谍与反间谍的较量。其实,这很正常!只要不违法。
对商业信息,尤其是对竞争对手的信息的搜集,大致通过以下几个渠道获得:
专业市调公司。通过调查问卷、仪器监测以及终端拦截和深度访谈等形式了解市场行情和竞品信息。这是一种组织性很强、信息搜集手段独到而又专业的群体性的商业间谍行为。
厂家和商家专职的市场调研员。一般而言,这些信息搜集者训练有素,视觉犀利、听觉敏锐、胆大心细,是一种典型意义上的商业间谍分子。
厂家从经销商队伍当中聘请的兼职信息员。这些信息员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交际范围比较广泛,而且不单是代理一家品牌,所以,他们能够准确地捕捉到当地的市场状况和竞品发展态势,定期或不定期地为所聘厂家提供有价值的情报服务,甚至这些兼职的商业间谍还利用其他厂家召开经销商大会的便利条件,带所聘厂家专职的信研员上会场刺探军机。
有些厂家从上游供应商当中物色商业间谍。比方说包装材料供应商,促销礼品供应商等,他们都能从包装盒子、瓶子、促销打火机等品种和数量的多少、紧缺程度当中,提炼出一些有用的商业信息。
市场情报收集
在营销情报搜集与分析方面,一些企业所采用的方法是卓见成效的。
科龙按照国际营销业务要求配备人员,20多位由博士、硕士等组成的营销专才,每天从中国香港、日本等亚洲发达地区以及北美、欧洲等重点市场的科龙海外营销办事处获取信息,深入研究海外的个性化市场,为产品适销对路而出谋划策。曾经仅在一个月内,就提供颇具价值的建议信息 20 多条,做成空调、冰箱、冷柜等出口业务 12 宗,总额2000 多万美元。平均1 条信息,就产生100多万美元的价值。
在思科公司的战略中,专门与全球市场渠道成员建立了内部的互动沟通的平台,每个渠道成员都可以和思科总部链接,他们可以随时进入网路系统,读取最新信息,反馈市场信息、提出建议,他们还可以通过网络与其他同是思科渠道成员的商家沟通交流,交换信息。思科公司会根据渠道成员的反馈调整合作策略,努力实现与渠道成员的“无缝对接”关系,有效地推动了市场的拓展。
我国沿海服装制造基地之一的福建石狮市,在开放之初就在中国香港、美国、英国、法国等引领世界服装潮流的国家、地区活跃着一批讯息收集者,他们时刻关注着国际服装设计界和市场的动态,把有价值的讯息马上传送回石狮,立即进行加工生产。就这样,一款款国际流行的服装突然鬼使神差般地出现在石狮,继而流向全国市场,有时甚至从法国刚刚传到中国香港的新款服装,石狮就有了成品,速度之惊人令人惊讶,也正是因为如此,石狮才一度成为中国流行服饰的最大生产和集散地之一。
对手情报收集
在终端市场上,情报收集的价值显得更为直观,因为,竞争对手的一切市场决策必然会在终端市场及时显现出来,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够做到细心和敏锐。而且,一旦发现对手在终端市场的动向,就要马上做出判断,并且以最快的速度反馈到上级决策部门,以便及早做出应对的策略。因为终端市场是短兵相接的处所,当你能够发现信号时,就意味着对手的策略已经进入了实际操作阶段,而这时的对策多半就是“拼刺刀”,所以速度是越快越好。
某饮料企业的销售经理一天偶然看到,超市的货运车正在将对手的产品陆续卸车入库,这原本是经常都会看到的事情,但是今天这位销售经理却鬼使神差地没有放过这个现象,于是他继续观察,发现今天的产品比平时要多许多,这是怎么回事呢?对方想干什么?“难道要大规模促销”?
想到这里,他再也坐不住了,匆忙回到卖场,吩咐一个刚招聘来的业务员到对手的卖场区假扮顾客去询问。结果出来了,原来对手准备连续三天举行大型促销活动,包括价格折扣和赠品促销等活动。这可不能小看,于是他以最快的速度将这一情报报告了公司营销总部,总部经过综合分析后确定这是对手在各卖场掀起的一次大规模降价促销的准备工作,如果被对手实施攻击的话,将会使最近本来就销势不好的产品雪上加霜。
于是,总部紧急召开各渠道经理电话会议,连夜通知并布置在第三天抢先在卖场全面掀起购货附赠礼品的促销活动。一车车赠品被紧急连
夜送到相关卖场。由于这位销售经理的机敏,及时发现情报才使得企业避免了一次被竞争对手沉重打击的厄运。
“跑店系统”是众多外企在中国取得成功的一个秘密武器。凭借这个“跑店系统”,外企把终端工作做得细致而扎实。它们的目标是,获取更多的情报、及时了解竞争对手,争取最多的销售网点,分销最多的品种,争夺最大的陈列面积。
客户情报收集
对顾客的深入了解,可以使一切营销活动如虎添翼,我们不要惧怕客户的抱怨。要知道,客户的任何需求变化所产生的抱怨对企业都可能是一种机会,而终端市场人员是最先听到和看到这些信息的,充分收集客户对产品的看法,做出缜密的分析,及时地予以回应,将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处赢得制敌先机。
著名销售大师乔·吉拉德,因售出1.3 万多辆汽车,创造了商品销售最高记录而被载入吉尼斯大全。
那么,乔到底有什么秘诀呢?其实很简单,乔认为,从事营销工作的人员应该像一台机器,具有录音机和电脑的功能,在与市场和顾客交往过程中,将顾客所说的情况都记录下来,从中把握一些有用的材料。
乔说:“在建立自己的卡片档案时,你要记下有关市场和顾客以及潜在顾客的所有资料,他们的孩子、嗜好、学历、职务、成就、旅行过的地方、年龄、文化背景以及其他任何与他们有关的事情,这些都是有用的营销情报。所有这些资料都可以帮助你接近顾客,使你能够有效地跟顾客讨论问题,谈论他们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有了这些资料,你就会知道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你可以让他们高谈阔论,兴高采烈,手舞足蹈??他们不会让你大失所望。”可见乔能够有惊人的销售业绩并非是靠运气或偶然因素。
无论你在售卖什么产品,在营销中只有一个真理是永恒的,那就是取决于“你对你的顾客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