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六年八月,汤仲明回到阔别四十多年的故乡——孟县城。上次回家是一九三五年为父奔丧,当时来去匆匆在家没呆几天又赶回了上海。
故乡,对每一个远离的游子,都是怀念的乐土。都有一缕特殊的情愫,魂牵梦绕,万水千山隔不断,十年八载如昨天。他望着这儿时就熟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无比兴奋。但他所到之处,却无人认识他,顿时他想起了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名句,他心里想,诗人写的多好,我现在不正是这样吗?好诗就是有永久的生命力。
满头银发,年届八旬高龄的汤仲明,仗着他身体健壮,行动自如,生活能够自理,自我感觉良好,单身一人走南闯北的目的还是为了寻找能试制他的转子发动机的地方,他认为一个人比较方便也随便,有人陪同就罗嗦了,他一个人到亲戚家住,也不找那么多麻烦,他到孟县后就住在侄孙女汤月娥家里。有一天月娥带他到黄河边的山地里看她种的庄稼,当时正天旱,玉米都快旱死了,汤仲明说:“地该浇水了,不浇就要旱死。”
“这一片都是‘靠天收’,没有水可浇。”
“下边黄河里的水,白白从这脚下流过,为什么不抽上来浇地?”汤仲明感叹地说。
“谁有这个本事能叫水倒流上来就好了。”
“我有法!”汤仲明一本正经地说。
“您有什么魔法不成?叔公真会开玩笑。”汤月娥毫不在意地笑笑说。
“不是开玩笑,我设计有一种高扬程水泵,它就能把下边的黄河水抽上来浇地,可惜没有人给我制造。”汤仲明认真地对月娥说。
“真的?”月娥半信半疑地说。
“当然是真的,图纸我都带着,回去我拿给你看。”
“那太好了,我认识县科委侯云青主任,我去给他说说看。”
“那好,那好。我要能为家乡的‘四化’作点贡献,就死也能瞑目了。我生在孟县长在孟县,不为孟县做点贡献,心里过不去呀。”汤仲明带着歉意说。
话题谈到水,水是万物生命之源,干旱是孟县主要灾害,有“十年九旱”之说,分春旱,伏旱,秋旱,几乎每年都有不同季节的干旱。黄河从县南流过,所经地域长达二十八公里,由于地高河低,眼看着黄河水白白流过,若有先进的提水工具,旱情就可大为减轻。
孟县的气候还是比较优越的,它位于暖温带,四季分明,阳光资源充足,无霜期长,雨量集中,是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适宜多种植物生长,降雨量受季风影响,多集中在夏秋两季,七月份为最多,但横贯县境三十多公里的蟒河到时就泛滥成灾。一九五九年白墙水库建成后,为全县防洪除涝、蓄水灌溉起了显著作用。
一九六六年孟县、济源人民共同修了“引沁济蟒”工程,县境内渠长十五公里,新建六条干渠,四十条支渠,近二百条斗渠,全长二百多公里。一九六九年通水,全年引水五千万立方米。为西部岭区提供了唯一地表水源,但“望天收”地仍然不少。象城南黄河北岸高台地带就是一溜“望天收”地。汤仲明由于少小离家,几十年没有回来过,来过一两回也是来去匆匆。对这些情况是不甚了解的。他要知道自己故乡还有这么多的干渴土地,恐怕早就回来献出他的转子水泵设计了。
汤仲明在孟县是很有名气的,虽然他人一直在外,但自他去法国留学,回来研制成功木炭汽车后,他的名声就响起来了。家乡父老为有他这样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而感到自豪和光荣。他也成为孟县几乎是家喻户晓的知名人物。
侯云青是个很有眼光的科技工作者。当他听了月娥讲的情况后,知道汤仲明回到孟县非常高兴,仰慕已久的人物终于能见到,他有点情不自禁地急问:“他在哪?”
“在我家。”
“你快领我去见他,他是内燃机专家,国家宝贝啊!他跟谁一起来的?”侯云青问。
“他自己一个人回来的,已经八十岁了。”
“了不起,了不起!年龄这么大,还想着为家乡做贡献,为人民造福,难得,难得!”侯云青赞扬后接着说:“叫他到我们这里来住吧,我们科委就是科技人员之家。”
“侯主任的美意,我替叔公心领了,谢谢。还是让他住在我家吧,我们好照顾,再说你们科委又不是旅社呀。”月娥很感激地说。
“这个好办,他如果愿意留下来做水泵,非离开你家不可,我们可派专人照顾他。”侯云青很有把握地说。
侯云青跟随月娥来到她家,见到汤仲明后,使他感到惊讶,八十岁的人,红光满面,耳不聋,眼不花,身体墩实,行动自如,就象六十多岁的人一样,因此使他更增加几分敬仰。他自我介绍说:“我姓侯,名云青,县科委的,汤老,您好,久闻大名,相见恨晚,今日得见,深感荣幸。我从儿时就听说过您老发明的木炭汽车,解放前我还坐过,您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为家乡增添了光彩,我们非常欢迎您回来老家看看,也好让家乡父老一睹您的风采。”
“侯主任过奖了,谢谢,我离开孟县整整六十年了,中间回来过两次,最后一次是一九三五年,也四十多年了,经常想回来看看父老乡亲和这片故土,就是穷事缠身,一直未能如愿,如今年老了,快走不动了,再不回来就没有机会了,这次到西安、北京、天津,儿子、闺女家都看了看,最后横下一条心,要回老家看看。落叶归根吗,就这样回来了,了却一个心愿。”汤仲明很高兴地说。
他俩论年龄相差近三十岁,又是初次见面,但一见如故,话也很投机,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一谈就是两三个小时。谈到转子水泵设计时,汤仲明说:“我在长江嘉陵江边住过多年,眼看着河水川流不息地从脚下流过,却用不上它,一直想把水提上来用,就产生了设计高扬程的转子水泵的想法。我花了多年时间,费了很大精力才设计出来,可是许多人都不理解我的心情,借故推辞不肯替我试制,主要原因恐怕还是我的政治问题,因我头上戴着摘帽右派的帽子。科学技术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呀,汽车、火车、轮船、飞机,不是谁都同样坐吗?”汤仲明感到有点委屈似地说。
“就是,就是!科学技术是没有阶级性的。您老放心,我很快向县委汇报,争取尽快安排试制您的转子水泵,一来实现您多年来的愿望;二来也为解除旱情作贡献。”侯云青爽快地说。
“你不愧是科委主任,能如此理解科技人员的苦衷。能弄成,我就不枉这次故乡之行了,我要先谢谢你,侯主任。”汤仲明感激地说。
“别客气,别客气!科委不替科技人员撑腰、说话,还算什么科委!”侯云青直爽地说。
真是“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话若投机千言万语也嫌少。他们俩天南地北整整谈了一下午。
孟县县委第一书记王海成听了侯云青的汇报和意见后,立即召集几个常委研究,决定拨出试制经费,在城关机械厂先试制汤仲明设计的其中一种比较容易制造的挤压水泵,并将他接到城关机械厂住,给他买一辆手摇三轮车以代步。另派专人照顾他的生活,替他做饭。还专门抽调四个技术人员组成攻关小组,县领导的意思是:只要他动嘴,不用他动手,这是鉴于他已八十高龄,理应照顾的。可汤仲明却不是那样想的,他非亲自动手不可,到厂里吃住也是根据他自己的意见而定的,县委领导意见原来是安排他住县委招待所,吃住费用由试制费中开支,有事外出由县委派车,都被他婉言谢绝了。多年来,汤仲明看惯了各种各样的冷面孔,受到的是人们的白眼、鄙视和拒绝,是故乡博大的胸怀包容了他,是孟县的领导理解了他,汤仲明受宠若惊,感激不尽,他决定尽量不给领导增加麻烦,他憋足了劲,忘我地投入到试制工作中。
侯云青多次劝他住招待所,给他两间房,一间办公,一间休息。汤仲明却说:“水泵在哪里做,我就住哪里,这样方便。”为了尊重汤老的意见,一切都依他了。
在城关机械厂一间办公室里,给汤老加了一张床,一副铺盖,成了办公室兼宿舍,厂领导感到过意不去,要给他两间房,办公住宿分开,他就是不答应,认为这样很好又方便。
领导考虑他离车间太近,有机器噪音影响他休息,想给他换个较清静的地方。他却说:离车间越近越好,这样双方都便利。他还风趣地说:我听惯了机器声,有它伴奏,我睡得更香更甜更安稳。
在制做挤压水泵时,他除了绘图呆在宿舍外,大部分时间是在车间指导制造水泵的零部件,他一天工作不是八小时,而是十几个小时,不是急用的图纸他都放在夜间画,白天尽量在车间,不分白天黑夜,没有节日假期之分,即使晚上睡觉想起某个问题,立即起来又是画又是写,有人劝他说:“好好休息,明天再干。”他回答说:“年纪大了,记性差,想起来的问题不及时记下,睡一觉醒来就忘了。”他的干劲年轻人都比不上,真是:“老牛自知时日短,不用扬鞭自奋蹄。”他一心为家乡做贡献,简直忘了自己已进入耄耋之年了。
他的牙已经不行了,脱落了好些,剩不下几颗了,脱牙前都要痛一阵,有时几天,有时十几天。俗语说:“牙痛不算病,痛起来真要命。”有一天,汤仲明的牙突然痛起来了,痛得半个脸都肿起来了,吃饭也困难了。厂里女医生罗利贤给他检查,就是牙龈发炎,牙周脓肿,给他开了一些消炎止痛药,然后对他说:“您老牙快脱光了,没剩几颗,干脆都拔了,重镶一口假牙,一劳永逸,牙就不再痛了。”汤仲明听了罗医生的劝说答应了。
过了几天,牙不痛了,罗利贤打电话向县委要小车陪汤仲明去医院拔牙,因为县委管工业的上官副书记有言在先:“汤老有事外出由县委派车。”车来到厂里后,汤仲明不肯坐,罗利贤知道他脚上长有骨刺,走路不便,再三劝他才坐上走了,并说下不为例,这么一点路(实为三华里)不坐什么车,走路就行了,到医院后他硬是把小车打发走了。
来到县医院牙科,有几位病人在排队候诊,汤仲明进去就挨次序坐在后边。罗利贤认识一位牙科医生,上前去告诉他是陪汤仲明来拔牙的。年纪这么大了照顾一下吧,让他先做,医生答应了,也感到有点惊讶,这么大的人物,怎么不声不响就坐在那里排队了?为了照顾他年迈,时间宝贵,就立即来请他上前去先作检查。然而汤仲明看别的病人都是依次候诊,他就婉言谢绝说:“不要紧,不要紧,按次序来吧。”回头又对罗利贤说:“咱们也等等,不要特殊化。”并指着旁边的坐位说:“就坐这里歇一会。”罗利贤有点抱怨说:“您老年纪这么大,又这么忙,给您节约点时间,您却恁认真。”汤仲明笑笑对罗利贤说:“还有比列宁更忙的吗?他理发还照样排队哩,我谢谢您的好意了。”
等了好长时间,轮到汤仲明看了,又来了一位老太太,问医生要等多长时间,时间长了就不等了,她要回去做中午饭。
汤仲明一听老太太有做饭的任务,就让她先看,并说:“不用等,不用等,你先看吧,我没有事。”他又转向罗利贤问道:“你说是吗?”
“是是是,您先看吧。”罗利贤被汤仲明的先人后己的高尚思想所感动,立即附和着说。
直等到老太太看罢,汤仲明才坐到躺椅上去拔牙。先打麻药针,虽然麻木得不知痛,但拔得满嘴流血,塞了很多棉球,说话很困难,但他还是很有礼貌地向医生点头道谢才走。
一日以后,去装假牙。罗利贤尊重汤老的意见,不再找县委派车,他还想走路去,城关机械厂在西,医院在东,相距好几里地,罗利贤坚持用手摇车推他去,他还很不自在,多次说:“你骑自行车慢慢走,我自己摇着走就行。”罗利贤说:“这么远您摇得动吗?”汤仲明说:“叫你推着我走,多不好意思。”他生怕给别人添麻烦。
假牙装上后很不习惯,需要一段磨合时间。汤仲明装上假牙后也是这样,有时吃饭还将嘴磨烂,但他很有耐心,也很能忍耐,不去给医生添麻烦,自己找块细砂纸,慢慢打磨,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一直打到合适为止。罗医生发现这个问题后,劝他到医院去看看,让医院用机器给他打磨一下,他婉言谢绝了,并说:“这样就行,自己磨磨,又节省时间又节约钱,两全其美嘛!”说完还开心地笑了。然后又补充说:“能吃东西就行,假的就是假的,哪能跟真的一样,是吗?”他问罗利贤。
“那当然,不过您老太难为自己了。”罗利贤回答说。
“这是小事,没有啥,也不算啥。”汤仲明毫不在乎地说。
“您这么大年纪本该在家坐享清福,却还离家出远门兢兢业业地工作,真不简单。”;罗利贤很有感触地说。
“我学了一辈子技术,也搞了一辈子技术,一直与机器打交道,听机器声就象听孩子们声音一样亲切。不叫我搞机器,听不到机器声音,我感到寂寞,甚至痛苦。我这一生与机器结下了不解之缘,非搞到死不可。”汤仲明深有感触地说。
“您老不愧是内燃机专家,对机器如此钟情。正如您儿子晓明所说的:‘让他去搞吧,只有这样才能使他的思想得到安慰,精神得到寄托。’您儿子真知道您的心事。”罗利贤赞扬说。
“他们过去一直不理解,总认为我该休息了,不应该再搞了,我不搞还活在世上干什么?我告诉他们,只要我活一天,我就要搞一天。慢慢他们才知道了,不让我搞机器研究就等于要了我的命,是不行的!”汤仲明很得意地笑着对罗利贤说。
汤仲明非常珍惜公家的东西,在设计上特别注意原材料的节约。五十年代他当选重庆市劳动模范时,其中节约大量的原材料是重要的一条。他办公的时候也一样,珍惜每一页纸、每一支铅笔和每一块橡皮。绘图时用的铅笔,用到只剩几厘米了也舍不得丢掉,要用笔套卡住再用,用到真无法用了为止。绘图时用的橡皮用到只剩指甲那么大小一块,还是不舍丢掉,非用到真不能用了才换新的。
演算和记录技术数据,一张稿纸总是写得密密麻麻,厚一点的纸,正面用了反面用,直到满纸没有一点空白为止。他公私分明,自己私人写信从不用公家的信纸信封。有个同志用车间的记工本背面作演算,写得稀一点,大一些,汤仲明见了批评说:“你写得太大太稀了,这多可惜,太浪费。”这个同志本来认为自己这是废物利用,理当受表扬的,反而挨了批评。深刻反省,他看到了自己与汤仲明思想上的差距。他无比敬佩汤仲明的勤俭节约精神。
汤仲明用的一把游标卡尺,是他在法国留学时买的瑞士货。和我国生产的卡尺相比,它样式阵旧,刻度不清,远不如国产的好。好几次用新的给他换,他都不换,给他一把新的他也不要,并风趣地说:“它是我的老伙计了,伴随了我半个多世纪,可不能喜新厌旧啊!”说着自己哈哈大笑起来。
汤仲明很吝惜吗?不,他一点也不小气,甚至非常慷慨。汤老在孟县工作期间没有报酬,是尽义务的。当时他还戴着“反革命”的帽子,尚未平反,因此也无人给他发工资。经济上全靠子女帮助,公安部门还不许子女多给他钱,经济上肯定是不宽裕的。但工作上花钱,他总是慷慨解囊,自己主动拿出来,有次为解决水泵密封问题,急需到新乡热电厂去买透明胶,而管钱的人不在家,汤仲明听说后,立即回到宿舍将自己的钱拿出五十元,让出差的同志及时坐车走了,买回透明胶后,使密封问题很快得到解决。这件事大家都很赞扬,进行宣传,他却制止:“不要说,不要说,这不算什么。”汤仲明一生赚钱也不算少,都投入到试制机器中去了,最后两袖清风,一贫如洗。但他无怨无悔,心安理得。只求奉献,不想索取,他忧国忧民,一身浩然正气。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挤压水泵样机终于试制成功。经实地试用,效果很好,象喷灌一样地浇地,农民看了十分高兴。此项产品曾先后获县、地、省三级科技大会奖。
一九七七年十二月十一日,孟县革命委员会给汤仲明发了一张大奖状,表彰他在科学实验,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方面,做出的优异成绩。
孟县县委副书记上官成贞,在全县科技代表会上讲话时,还专门提到他说:“老工程技术人员汤仲明,早在解放前就发明过木炭汽车,现已年过八十,粉碎‘四人帮’后,他焕发青春,精神振奋,决心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再出一把力。最近,在城关机械厂党支部的支持下,他创造一种‘挤压水泵’,是水区、丘陵地区一种很好的提水机具,还设计了一种体积小、马力大、零部件很少的‘圆心旋转式内燃机’,在技术革命上又迈出了新的步伐。”这是专门表扬汤仲明的一段话。
孟县县委、县革委领导是很有远见的。他们没有被“左”的路线捆住手脚,让汤仲明出来工作,大胆使用,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让他在耄耋之年再献余热。在他做出成绩之后,又大力宣扬与表彰,在全县科技大会上并让他进入大会主席团,坐在主席台上。
年底新乡地区召开科技代表会时,又让汤仲明作为孟县代表之一去出席,也被选入主席团,在台上就坐。这是对汤仲明最大的支持和政治上的肯定。
一九七八年一月,河南省委省革委会召开全省科技代表大会时,因其年纪大行动不便未去参加,但他设计的挤压水泵报到了大会,并获得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奖。
故乡以博大的胸怀和前瞻的眼光,抚慰、鼓励和支持了这位老科学家。没有孟县县委、县革委会领导人员的远见卓识,就不会有汤仲明在逆境中的这段辉煌历史。
汤仲明年轻时就离开老家外出求学,这次回来已是耄耋之年了,但他对故乡的山山水水有着深厚的感情,无比眷恋。有空就要月娥带他到野外田间地头去转转,和乡亲们谈谈话。当他发现农村通用的水泵,因吸程有限,要在机井旁再挖一个几米深的泵坑,将电机和水泵放在坑里,才能抽上水来浇地,安装拆修很不方便,他们说要能放在地面多好。他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于是又将自己设计的扬程较高的转子泵的图纸献了出来。转子泵做起来比挤压泵要困难一些,思想上还有阻力,因有个理论问题:水泵扬程都超不过一个大气压即十米。所以汤仲明的设计拿出后,有的断言:任何水泵的扬程都超不过一个大气压十米,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想突破十米是徒劳的,是空想,是根本办不到的事情。此风一刮,会战办公室的一些人产生了怀疑,有的人半信半疑,采取观望态度,只有乔建华、焦新发等几位比较了解汤仲明的同志,深信不疑,他们坚决支持汤仲明进行试制,并将各种议论反映给汤仲明,他也看出会战办公室的人没有以前做挤压水泵时那样积极了。他一听恍然大悟,他说:“这好办,我搞个室内试验叫他们看,他们就会相信不受一个大气压限制的道理。”汤仲明很有把握地说。
一天,他用两根玻璃管,下端套上一截塑料管,一根在塑料管上扎些小孔,一根不扎孔,插入盛满水的脸盆中,让同志们先吸那根没有打孔的管子,结果费很大劲水也吸不很高,而再吸那根扎了孔的管子,稍一用劲水就吸上来了。然后汤仲明对大家说:“我们的转子水泵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在水中渗进空气,减轻水的比重,而达到在一定的大气压下提高吸程的目的。”这时同志们才明白了能够超过一个大气压的道理。大家又齐心协力,努力工作,投入到转子水泵的试制工作中去。
在转子水泵试制安装阶段,会战办公室的成员与参加试制的工人一道奋战,不停地紧张工作,达到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程度,已经八十一岁高龄的汤仲明也和大家一样,忙得不亦乐乎。他不仅管设计,也管工艺。而且每道工序的加工、质量,他都要件件过目,每次安装调试他都到现场。夜深了,行动不便,他打着手电筒,拄着拐杖,也要去车间陪着工人一道夜战,同志们劝他去休息,他说:“年纪大瞌睡少,也睡不着。”其实瞌睡少是假,睡不着是真。到了安装调试这个节骨眼上,就象孕妇到了临产的时候,他作为象母亲一样的设计者,当然会睡不着,这是情理中的事。
安装机器间隙调不好,他竟蹲下身亲自动手干。
大家看到这位满头白发的老专家,深夜还来和工人一起干活时,十分感动,干劲倍增。经过一番苦战,转子水泵的三台样机终于诞生了,它小巧轻便,重量只有六十二公斤,扬程高达一百八十米以上,14抽水量每小时一百多吨,制造容易,经济又实惠,此发明被命名为“汤氏转子泵”。但由于受县里机械设备条件限制,密封材料问题未解决,抗不住磨损,不能成批生产被暂时搁置起来了。
汤仲明还有一个梦未圆,他想趁回到家乡当地领导重视之机,圆了那个转子发动机的梦。
六十年代初,西德搞成功了三角活塞内燃机。接着英国、美国、日本等国也都得到发展。而我国一直未能实现技术突破,加上外国对中国的封锁,汤仲明着急了,他也不服气,他想能否不用三角活塞而走另一条路,超过他们呢?于是他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背着沉重的政治包袱,潜心进行研究,反复计算,大胆设想,经过几个寒暑含辛茹苦的拼搏,终于设计出了“内外燃转子发动机”又名“元心转子动力机”绘成了图纸,编写出了详细说明书。按照他的设计,这种动力机与一般内燃机相比,有许多优点,不要曲轴,不用连杆,也不用活塞、气缸、凡尔凸轮轴、飞轮等难制造的机件,就用转子爆发力推动,省油、轻便、结构简单、容易制造、成本低、污染少。内外燃转子机的设想是大胆的、先进的,成功了将是内燃机的一次革命,这不仅对中国而对世界也是一大贡献。
汤仲明在提出试制“元心转子动力机”前,请木工给他做了一个剖面木模型,让人一看就明白其原理。他向县里领导谈了自己的想法后,领导很重视,立即决定召开了技术研讨会,召来全县能工巧匠和科技人员来听汤仲明介绍和共同研讨。县人大主任席文德、县委常委芦成国、办公室主任蒋中英、科委主任侯云青等都参加了这个技术研讨会。汤仲明向到会的人介绍说:“元心转子发动机,世界尚无先例,它没有往复式机器那么复杂的零部件,简单地它就是用一根轴固定一个齿轮似的转子盘转动,燃料就在周边燃烧产生动力。所有不多的机件,都在单一方向高速运转。用最简单的方法来完成内燃机的回循环作用,从各个方面来看,都比往复式内燃机优越,即使与六七十年代西方新开发目前最先进的三角活塞转子内燃机来比较,也有更多优点。”
汤仲明介绍后,又听取了群众意见,大家一致认为设计先进,构思合理,应当一试。
散会后,领导立即开会研究决定:成立试制小组,在原会战办公室的基础上,再补充技术力量,技术人员由原来四个增加到六个,由农业机械厂抽来的乔建华任组长,侯云青主抓,拨给试制费。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第一台样机制造出来了,但由于县里的技术条件、机械设备所限,还有材料的质量和加工精密度都达不到设计要求,因此没有达到理想的结果和预期的目的。虽然没有成功,但对汤仲明来说,也是一种安慰,一线曙光,他知道一个新生事物的诞生,不是那么容易的,更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经过坎坷不平、曲曲折折的道路,才能最终达到目的,他决心再找机会试制,不达目的决不放弃。
汤仲明对家乡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是故乡这片沃土养育了他,又给了他宝贵的试制机会,他在他的记事本上写有一首题为《家乡》的诗:“离开家乡几十年,仍然常把家乡念。喝到家乡一杯水,心里也觉格外甜。”岁月匆匆,人事沧桑,唯独对家乡的眷恋愈加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