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来说,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就是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到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时期,它将经历1979年到2020年的40余年时间。不过,这里所讲的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主要是就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时期而言的,它包括1979年到2002年的24年时间。应当指出,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政府是资本配置的主体,资本配置是通过计划手段实现的;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政府逐步成为公共品的投资主体,企业逐步成为非公共品的投资主体,资本配置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
一、资本的产业配置状况
1978年以后,我国对传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原有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得到摈弃,资本向第二产业和重工业过度倾斜的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资本产业配置有所改善,但资本配置的结构偏差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1.固定资产投资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
从总体情况看,1979~2002年间,全民所有制单位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68 297.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为2 761.18亿元,第二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为75 053.25亿元,第三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为90 483.19亿元。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相比,第三产业的投资比重超过了第二产业的投资比重,达到53.76%,增加了14.56%;第二产业的投资所占的比重为44.60%,减少了11.6%。这说明第二产业投资过度、第三产业投资不足的现象得到初步的控制。但是,第一产业的投资所占的比重却严重下滑,仅为1.64%,减少2.21%。这种态势使本来已经恶化的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恶化。这表明,第一、二、三产业比例严重失调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的好转。尽管改革20多年来我国的劳动生产率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农业的劳动生产方式并没有太多的内在革新。农业投资所占的比重过低必将成为未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一大隐患。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82~2003 )各年有关数据整理和计算。该书由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
从各个计划时期看,第一产业的投资所占的比重在1979~1980年间以及“六五”时期较高,分别达到4.45%、2.24%;“七五”时期第一产业的投资所占的比重急剧减少到1.03%,“八五”时期更是达到创记录的低点,仅为0.99%。此后,第一产业的投资所占的比重开始上升,“九五”时期提高到1.52%,2001~2002年间达到2.36%。第二产业的投资所占的比重由升到降,1979~1980年间为51.29%,“六五”时期上升到55.67%,“七五”时期高达62.1%;此后,第二产业的投资所占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八五”时期为54.03%,“九五”时期和2001~2002年间分别下降到38.96%和40.50%。与第二产业相反,第三产业的投资所占的比重由降到升,1979~1980年间为44.26%,“六五”时期下降到42.09%,“七五”时期减少到36.87%。此后,第三产业的投资所占的比重呈现上升的态势,“八五”时期为44.99%,“九五”时期和2001~2002年间分别大幅度上升到59.52%和57.13%。
2.固定资产投资在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分布。
从总体情况看,1979~2002年间,全民所有制工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79 019.83亿元,其中,轻工业投资总额为14 737.18亿元,重工业投资总额为64 282.65亿元。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轻工业和重工业投资分布状况最大的变化是:轻工业的投资所占的比重明显上升,达到18.7%,增加7.4%;重工业的投资所占的比重明显下降,为81.3%,减少7.4%。这说明重工业投资过度,导致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的现象得到明显的好转。
从各个计划时期看,轻工业的投资所占的比重在20世纪90年代前呈现急剧上升态势。1979~1980年间轻工业的投资所占的比重为15.3%,“六五”时期快速上升到23.0%,比1979~1980年间提高7.7%,“七五”时期达到最高峰的26.3%。这说明,改革初期为了改变轻工业投资严重不足、发展极其薄弱的现象,国家加大了对轻工业的投资力度,促使轻工业投资所占的比重快速上升,轻重工业的投资严重失调的现象有所改善。当然,固定资产投资在轻、重工业之间的配置必须要有一个“度”,矫枉过正将产生相反的恶果,“七五”时期轻工业超高速发展同样造成国民经济的部门发展比例失调。“八五”以后,我国对20世纪80年代轻工业投资过度倾斜的现象进行了适当纠正,加大对重工业投资的力度。“八五”时期,重工业的投资所占的比重提高到81.9%,与“七五”时期相比,提高了8.2个百分点。同时,轻工业的投资所占的比重下降到18.1%,与“七五”时期相比,降低8.2个百分点。“九五”时期,重工业的投资所占的比重再度上升,达84.3%,轻工业的投资所占的比重再度下降,为15.7%。可见,改革初期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在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分布呈现明显的轻工业化倾向,进入 20世纪 90年代之后则表现为重工业化趋势重新显现。
3.固定资产投资在基础产业和加工工业的分布。
从总体情况看,1979~2002年间,全民所有制单位在基础产业和加工工业的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为130 596.3亿元。其中,基础产业的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为104 953亿元,占基础产业和加工工业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比重为80.36%;加工工业的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为25 643.25亿元,占基础产业和加工工业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比重为19.64%。由此可见,改革开放以来,针对能源、原材料和交通运输等基础产业比较薄弱的现状,国家继续加大力气调整投资结构。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81~2003年各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资料》(1950~1985)的有关数据整理和计算。以上书籍由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
从各个计划时期看,基础产业的基本建设投资所占的比重呈现由降到升的趋势,而加工工业的投资所占的比重则呈现为由升到降的趋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针对1977~1978年间基础产业与加工工业比例严重失调的状况,国家进行了投资结构的调整,加强了关系人民生活的轻纺工业的投入,使1979~1980年基础产业的投资比重明显下降。“六五”时期国家又继续把轻纺工业放在发展的重要地位,继续实行投资倾斜,使加工工业投资所占的比重快速上升,达31.13%;基础产业投资所占的比重则达到历史最低点的68.87%,基础产业投资明显不足,基础产业与加工工业投资比例严重失调。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地政府投资基础产业和设施的热情明显提高,而基础产业投资收益水平也不断提高,使得基础产业的发展比80年代中后期有了明显改观,基础产业的“瓶颈”已经得到极大的缓解。“八五”时期,基础产业的投资所占的比重为77.52%,比“七五”时期上升4.71个百分点;“九五”时期,基础产业的投资所占的比重再度上升,达83.69%。
二、资本的地区配置状况
改革以后,我国资本地区布局的出发点和目标从片面强调备战和追求地区均衡、布局平衡,转向强调资本配置的经济效益。这种指导思想的转变表现在资本配置实践上,固定资产投资在地区之间的配置明显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在地区内部的配置则是第二产业和重工业的投资所占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三产业和轻工业的投资所占的比重明显上升。
1.固定资产投资在地区之间的分布。
从总体情况看,1979~2002年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16 399.8亿元,其中,东部地区的投资总额为188 193.8亿元,占全国投资总额的比重为59.5%;中部地区的投资总额为72 539.38亿元,占全国投资总额的比重为22.9%;西部地区的投资总额为46 990.72亿元,占全国投资总额的比重为14.9%。与改革前投资在东、中、西部地区的分布情况相比,东部地区的投资所占的比重明显上升,提高了20.3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所占的比重明显下降,分别减少了8.0、9.2个百分点。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投资格局的变动,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它遵循了利益驱动原则,有其合理的一面。东部地区由于在近二十几年中获得了更多的资本,加上原有相对良好的经济基础,为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但是,这种资本配置格局必然将导致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如果长期持续下去,则将成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1999年政府制定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使地区发展过度不平衡状况得到初步的抑制。
从各个计划时期看,从1979年起,国家开始实施向东部地区投资倾斜的政策,东部地区投资比重遽然上升。1979~1980年间,国家对东部地区的基本建设投资额为469.78亿元,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比重为43.4%;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基本建设投资额分别为319.67亿元、221.74亿元,分别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比重为29.5%、20.5%。“六五”计划规定,要积极利用沿海地区的现有经济基础,充分发挥它们的特长,带动内地经济的发展。在这期间,东部地区的投资所占的比重继续上升,为49.5%,比1979~1980年间提高了6.1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投资额所占的比重继续下降,分别为29.1%、15.4%。“七五”计划进一步强调,按照东—中—西的顺序安排发展重点,沿海地区要加速发展,中部地区要有重点的发展,西部地区则应做好进一步开发的准备。在这个时期,东部地区的投资额为11 085.37亿元,占全国投资总额的比重为56.1%,比“六五”时期又提高5.6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额分别为5 049.00亿元、2 810.55亿元,占全国投资的比重分别为26.5%、14.2%,比“六五”时期分别减少了2.6、1.2个百分点。“八五”时期,东部地区的投资所占的比重再次增加,达62.5%;中、西部地区的投资所占的比重再次降低,分别为21.6%、12.3%。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拉大,成为近年来十分棘手的问题。“九五”时期,东部地区的投资额为83 648.09亿元,占全国投资的比重为60.9%,比“八五”时期有所下降;中西部地区的投资额分别为31 048.17亿元、20 405.57亿元,分别占全国投资的比重为22.3%、14.7%,比“八五”时期均有所提高。2001~2002年间,东部地区的投资所占的比重继续下降,为58.1%,中西部地区的投资所占的比重继续上升,分别为 23.6%、17.0%。
2.固定资产投资在地区内部的分布。
从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在三次产业上的分布看,1979~2001年间,东部地区第一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786.35亿元,占该地区投资总额的比重为1.4%;第二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21 979.10亿元,占该地区投资总额的比重为40.4%;第三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1 705.56亿元,占该地区投资总额的比重为58.2%。中部地区第一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607.83亿元,占该地区投资总额的比重为2.4%;第二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2 005.73亿元,占该地区投资总额的比重为47.6%;第三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2 601.27亿元,占该地区投资总额的比重为50.0%。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589.25亿元,占该地区投资总额的比重为3.4%;第二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7 505.33亿元,占该地区投资总额的比重为42.7%;第三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9 493.12亿元,占该地区投资总额的比重为53.9%。
资料来源:1989年以前的数据根据《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历史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9),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年版的有关数据整理和计算;1990年以后的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1~2002年各年)的有关数据整理和计算。
通过东、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在三次产业之间分布的比较可发现,改革后三大地区第二产业的投资比重均下降到50%以下,第三产业的投资比重均上升到50%以上。这表明改革前各个地区均把第二产业作为投资重点的现象得到明显的好转,投资在地区三次产业配置趋于合理化。但是,改革后三大地区第一产业的投资比重大幅度下滑,均不足4%,这表明改革后各个地区都存在着忽视第一产业投资的现象,投资的地区三次产业配置并未得到根本的改善。
从各个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在工业内部的分布看,1979~2001年间,东部地区工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20 060.03亿元,其中,轻工业投资总额为3 350.03亿元,占该地区工业投资总额的比重为16.7%;重工业投资总额为16 710亿元,占该地区工业投资总额的比重为 83.3%。中部地区工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1 017.18亿元,其中,轻工业投资总额为1 366.13亿元,占该地区工业投资总额的比重为12.4%;重工业投资总额为9 651.05亿元,占该地区工业投资总额的比重为87.6%。西部地区工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 6 805.90亿元,其中,轻工业投资总额为850.74亿元,占该地区工业投资总额的比重为12.5%;重工业投资总额为5 955.16亿元,占该地区工业投资总额的比重为87.5%。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0~2003年各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历史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9 )的有关数据整理和计算。以上书籍均由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
通过对改革前、改革后固定资产投资在工业内部分布的比较发现,1979~2001年间三大地区重工业的投资所占的比重均下降到90%以下,轻工业的投资所占的比重均上升到10%以上。这表明重工业投资所占的比重过高,轻工业投资所占的比重过低的现象有了明显的好转。但是,投资的地区配置趋同现象依然不仅没有改善,反而出现各个地区竞相投资于轻工业、加工工业倾向。1979~2001年间,东、中、西部地区轻工业的投资比重分别提高3.6、3.8、4.9个百分点,三大地区轻工业的投资比重上升幅度大致相等。这表明,东部地区在轻工业、重加工工业方面的优势,中、西部地区在采掘、原材料等重工业方面的优势,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