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鬼谷子叫我们精明点
6345600000014

第14章 因势利导,灵活变通

“原文”夫内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乃揣切时宜,从便所为,以求其变。以变求内者,若管取楗。

“大意”如果自己的进言有不合君意之处,这决策就难以付诸实践。此时就要重新揣摩形势的需要,从君主的利益出发,求得决策的改变。这样,君主对于新决策的接受,就好比用钥匙开锁那样一举即得了。

鬼谷子这几句话的本意虽然强调的是要学会揣摩君主意志,随机应变以实现目标。但实际上,这些基本道理与原则同样可以在为人处世方面发挥妙用。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生活中很多事情不是光凭我们的力量硬来就可以解决的,只有学会揣切时宜、借用别人的力量乘势而为、随机应变才会取得成功。许多善处世者都精于借力、借势去营造有利的氛围,从而为自己的成功化解难关,铺平道路。

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郑武公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寤生,被立为太子,小儿子叫共叔段。母亲姜氏喜欢小儿子而嫌恶大儿子,一直想废掉太子寤生,改立小儿子,只是由于郑武公不同意才不能得逞。郑武公去世后,姜氏与共叔段合伙密谋反叛寤生,不想事情败露,最终共叔段自杀身亡。而寤生也非常气愤母亲为弟弟出谋划策,同流合污,盛怒之下把母亲送出了京都,还发誓:“不到黄泉永不相见。”可是,没过多久,继位当了国君的郑庄公寤生就心生悔意了。

郑国的大臣颍考叔得知此事后,特意提着自己狩猎获取的猫头鹰来到京都,以向国君进献野味之名拜见了郑庄公。

“你进献的是什么野味啊?”郑庄公笑着问道。

颍考叔急忙上前回答道:“禀国君,这种鸟叫饕,极不孝。小时候它母亲哺育它,长大了却不懂回报,反倒吸食母亲的肉。所以人们都捕捉它,将它煮着吃。”

设宴的时候,郑庄公命人赐羊肉给颍考叔吃。颍考叔接过羊肉,先挑出一块上好的羊肉包起来,恭恭敬敬地放在一边,然后才开始用餐。郑庄公见他此等做法觉得很奇怪,便问颍考叔为什么留着那块上好的羊肉。

“我家里还有80岁的老母亲,她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的羊肉。现在主公赐我这么好的羊肉,母亲吃不到,我为人子的又哪能咽得下去呢?所以我想将它带回去让她老人家尝尝,想必主公不会责怪我吧?”颍考叔说。

郑庄公听了,长叹道:“你真是孝子呀!”说着,两眼不禁涌出了泪水,“你有母亲可以奉养,能够尽儿子的孝顺之心,我却不能了。”郑庄公停了一下,又说:“为子不能尽孝,为臣不能尽忠,何以立于天地之间?”说完,脸上表情十分悲戚。

颍考叔装作不知情的样子问道:“姜夫人不是还健在吗?大家都知道主公十分贤孝,对姜夫人的话唯命是从,主公怎么能说不能尽孝呢了?”

郑庄公长叹一声,便把将母亲姜氏已经送出京都之事告诉了颍考叔,并且说道:“当时这件事处理得实在是太草率了,如今想来很是难过,无奈已经立下誓言,真是追悔莫及呀!”

“大家都说主公至孝,主公现在一定非常想念姜夫人。如果觉得曾经发过誓,一旦违背誓言见面的话就会失去威信,我倒有一个办法可以避免此种局面。所谓黄泉不过就是地下的泉水罢了,其实就是地下的意思,不一定非得等到人死了才到地下。如果让人挖个地道,在地下修一座宫殿,先请姜夫人住在里面,主公再到那里去见她,不就是‘不到黄泉不相见’吗?见了面之后再把夫人接上来,不就两全其美了吗?”

庄公听了非常高兴,连声称赞颍考叔的孝心和忠心,更称赞他的聪明才智。就这样,郑庄公按照颍考叔的办法把母亲接回了京都荥阳。

这个故事之所以被后人传为美谈,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颍考叔顺势而为,因势利导,以变求成的聪明才智。郑庄公作为国君当然不能言而无信、对自己的誓言不履行。那样的话,他就会失之以威、失之以信。当然,郑庄公除了不便与母亲相见之外,还有更为复杂的气愤与感情对垒的因素。要知道,虽然姜氏为郑庄公之母,但她曾经与弟弟一起谋划行动加害于自己,这种行为确实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不过话又说回来,她再怎么行为不端,也还是自己的母亲,而且弟弟也已经自杀了,她不可能再为了“王权”而与自己过不去了。何况,赶母出都也是自己一时气愤之下而草率作出的决定。种种因素综合起来,才是郑庄公后悔将母亲赶出京都荥阳的真正原因。

为子要尽孝,为臣要尽忠,这是顺乎自然、顺应社会、合乎情理的客观要求,是对国家、对社会的有利之道。郑庄公当然更不愿意冒这天下之大不韪。这就是一种“势”,而颍考叔正是“揣切时宜”,抓住这个“势”,利用送猫头鹰之机指出为子不孝必遭众人憎恨的道理,又以自己舍不得吃最好的羊肉而留给母亲之事引发郑庄公的感触,再借机提出偷梁换柱,变通地创造环境让郑庄公母子相见的方法,对郑庄公进行了层层深入的启发与引导,从而使郑庄公打消了顾虑,不再犹豫,抛弃前嫌,终于再次与母亲相见了。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顺应自然,随遇而安,要求我们顺应时势,无论是对待自己,还是对待他人,无论是对待机遇,还是对待竞争,都要及时地捕捉到尚有“可能性”存在的“势”,然后,尽其所能地顺着事情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把它变为现实。这样,顺利和成功将会更多地陪伴我们。

而在生活中办事因势而变,就是在恰当的时机由恰当的人选去办该办的事。有些时候办事能利用对方对立的思想情绪,有意识地反过来说、反过来做,使对方与你唱反调,也能达到自己的预期目的。总之,要“揣切时宜,从便所为,以求其变”。如此“以变求内者”,才能在处理任何事情时都能“若管取捷”,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都提倡做人要老实本分,刚正不阿,但很多时候老实耿直不但做不成事,反而会自身难保。只有学会变通,才能无往而不利,尽享风光。所以做人一定要机灵一点,时时事事随机应变,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隋唐时期的徐文远,是一位学识十分渊博的人。隋朝末年,洛阳一带闹饥荒,徐文远只好外出打柴以维持生计,不巧碰上了自己的学生李密,于是便被李密请进了自己的军队。李密让他坐在朝南的上座,自己则率领手下兵士向他参拜行礼,请求他辅助自己。徐文远便对李密说:“如果将军你决心效仿伊尹、霍光,在危险存亡之际辅佐皇室,那么我虽然年迈,仍然希望能为你尽心尽力。但如果你要学王莽、董卓,在皇室遭遇危难的时刻,想趁机篡位夺权,那我这个年迈体衰之人就不能帮你什么了。”李密听了答谢道:“我敬听您的教诲。”

后来李密战败,徐文远归属了王世充。王世充也曾是徐文远的学生,他见到徐文远十分高兴,赐给他锦衣玉食。而徐文远每次见到王世充,总是十分谦恭地对他行礼。有人问他:“听说您对李密十分倨傲,但却对王世充恭敬万分,这是为了什么缘故呢?”徐文远回答道:“李密是个谦谦君子,所以即使像郦生对待刘邦那样用狂傲的方式对待他,他也能够接受;王世充却是个阴险小人,即使是老朋友也可能会被他杀死,所以我必须小心谨慎地与之相处。我察看时机而采取相应的对策,难道不应该如此吗?”等到王世充也归顺唐朝后,徐文远又被任命为国子博士,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重用。

徐文远正是做到了“乃揣切时宜,从便所为,以求其变”,才得以在隋唐之交群雄逐鹿的混乱形势下保全性命,并终得其所。这对于当今的我们来说,仍然是一个很好的启发。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能见到这样一类人,当他们陷入困境时,他们并不是钻牛角尖,而是积极开动脑筋,转换思路,最终因祸得福,开创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美国康奈尔大学威克教授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拿一只敞口玻璃瓶,瓶底朝着光亮一方,放进一只蜜蜂,蜜蜂在瓶中反复地朝有光亮的方向飞,它左冲右突,努力了好多次,都没有飞出瓶子,可它就是不肯改变突围的方向,仍旧按原来的方向去冲撞着瓶壁。最后,它耗尽了气力,奄奄一息。

然后,教授又放进了一只苍蝇,苍蝇也朝有光亮的方向飞,突围失败后,又朝各种不同方向尝试,最后终于从瓶口飞走了。

这个实验充分说明了:成功在于肯努力尝试以求其变。当一条路走不通时,要赶紧转过身去寻找另一条出路。往往在困境面前改变一下思路,一切就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了。

西方有一位聪明的书商为了推销书籍,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招数。他先是给总统送去了一本书,然后就不停地打电话征询总统的意见。日理万机的总统想早点摆脱他的纠缠,便敷衍道:“这本书不错!”这位书商闻言顿时心花怒放,大做广告:“现有总统喜欢的书出售。”于是,这些书被一抢而空。不久,这位书商又出了一批书,他又送了一本给总统。总统为了避免再次被人利用,就毫不客气地说:“这本书糟透了!”不曾想,这次书商更是如获至宝,又到处做广告:“现有总统厌恶的书出售!”人们出于好奇争相购买,这些书很快又被卖光了。后来,书商故技重施,又将一本新出版的书送给总统。总统因受前两次的教训,干脆缄口不语,一个字也不肯说。但这也早在书商的意料之中,他不但不急,反而高兴得手舞足蹈,因为这次他做的广告是:“现有总统难以下结论的书出售!”这些书果然又被抢售一空了。当然,这只是一个较极端的例子,但充分说明了“变”的妙处。

很多人过着墨守成规的日子,几十年如一日。这种人很少能取得大突破。而真正聪明的处世者,往往善于变化思维,从而给自己的生活和事业带来转机。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而我们也可以说,在生活中,不是缺少机会,而是缺少变化。我们就要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有时别人一句不经意的提点,却是你创造的契机。是的,有时我们的确无法改变生活的一些东西,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思路,有时只要我们放弃了盲目的执著,选择了理智的改变,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了。正所谓有变化就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