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活学菜根谭 活用厚黑学
6344900000011

第11章 厚黑学的智慧精髓(1)

喜怒不形于色,谓之厚

《三国志·先主传》中有关于“喜怒不形于色”的描述,说的是刘备身长七尺五寸,两只手能垂到膝盖,眼睛能看到自己的耳朵,他沉默寡言,喜怒不形于色。正是因为如此,刘备才被神化为奇人奇像,所以才能拥有那么多的追随者,从而成就大业。这跟刘备被宣扬的个人魅力是分不开的。

喜怒不形于色,谓之智慧

凡是城府很深的人大都是喜怒不形于色的人,人们很难从他的表情和举止来判断他内心的想法。尽管人的内心总是能通过外形的变化表现出来,人们的一个下意识的动作往往能代表他内心的想法,而脸上总是没有表情的人不仅能增加他的神秘性,同时也能树立自己的权威,若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如此表现,那么他的下属应该不敢轻易背叛他。厚黑学中教导我们,要学会喜怒不形于色。

喜怒不形于色,往往能体现一个人的阅历和性格。这样他每时每刻都能够控制住自己的脾气,但是这一点要想做到是十分困难的,除非一个人能有很深的人生阅历。成功的人和社会经历比较丰富的人往往能达到这一种境界。遇到事情要坚强,学会忍耐,学会磨练自己的性格,做事情时要给自己留些余地。这样便会逐渐成熟起来,而且不容易让别人发现你的真正心思。遇事时要少说多看,凡事忍耐,让自己冷静下来,用理智的思维去看待周围的一切。这样时间久了,就会做到喜怒不形于色。

一般人遇喜都会兴奋,遇悲则哀伤不已。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如此表现就会带来很多问题。因为人们会根据你的喜怒来调整和你相处的方式,你的意志也就会在无形之中受到别人的控制。有的时候,如果你的喜怒表达有欠妥当,还会遭来祸端。聪明的人为控制自己的喜怒,终生都在有意识地磨炼自己,把这视为生存智慧。

喜怒不形于色是领导者的风范

公元1600年,北方民族势力强盛,并且不断地用武力强迫东晋,司马王朝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谢安当时任东晋的宰相。

一次,北方的前秦进攻南方,并率领百万大军渡江而来。东晋当时势力弱小,只有几万人。虽说历史上不乏以少胜多的例子,但是此次实在是双方力量悬殊,东晋人民也失去胜利的信心。当人人都准备逃难的时候,宰相谢安却纹丝不动,沉着冷静。当他一切都部署好之后,便悠然自得地饮酒下棋。

由于谢安的运筹帷幄,又加上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东晋艰苦地打赢了这场仗。获胜的消息传到宰相府,此时谢安正与人对弈,知道消息后,他仍旧面无表情,若无其事地下棋。客人好奇地问他:“有什么要事吗?”谢安却说:“没什么,打了胜仗。”

在外人面前,既使是天大的喜事,谢安也仍旧面无其事,直到客人走后,谢安回到屋内,一不小心碰到门槛,把木屐也撞断了,谢安也没有发觉,他硬是把这份胜利的喜悦压在心里。

楚汉相争时期,有一次刘邦和项羽在阵前对话,刘邦历数项羽的罪状,项羽大怒,命令潜伏的士兵放箭射杀刘邦。刘邦躲闪不及,一支箭射中胸口,伤势严重,刘邦甚至痛得无法起身。

此时事态严峻,若是主将受伤,群龙便无首。万一楚军乘胜追击,那么汉军就会溃败了。于是刘邦忍了忍,他镇静下来,趁人不注意,竟手放在自己的脚上,对项羽大声喊道:“碰巧你们射中了,不过可惜射中了我的脚,并不是我的身体。”士兵听见刘邦这样说,便稳定下来,最终也没有被楚军攻陷。

因此,能够做到喜怒不形于色才是领导者重要的手段,当组织内部遭遇困难时,如果领导者露出不安的表情或慌乱的态度,便会影响到全体员工,一旦根基动摇,就会带来崩溃。这种情况下,如果领导者能保持冷静、若无其事的态度,就能使属下的心里平静。

喜怒哀乐是人的基本情绪,世界上没有人能真正做到心如止水,他们并不是没有喜怒哀乐,而是不把喜怒哀乐表现在脸上罢了。对于每个人来说,如果想开创自己的一份事业,就要做到喜怒不形于色。只有这样才不会被小人看出破绽,同时也能让自己的人格魅力提升。

适度示弱,谓之厚

生活中常常需要适度示弱。这是一种处事的人生智慧。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很多矛盾,尽管这些事情并不涉及到大是大非。就像朋友之间的争吵,夫妻之间的矛盾,父母和孩子的代沟等等。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的逞强,并不示弱,就会失去很多。正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这就是适度示弱的优势,这需要一种豁达博大的胸襟。学会适度示弱,才是宽厚之人。

适度示弱是人生的智慧

适度示弱更需要勇气。为了实现生活中的理想和远大的目标,难免会遇到挫折和不如意,很多时候都会遇到忍无可忍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适度示弱就显得尤为重要。示弱可以帮助我们积蓄力量,可以帮助我们渡过难关。正如韩信忍受胯下之辱而成为千古名将,而项羽不肯低头只落得个乌江自刎。逞强需要勇气,示弱也是如此。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小不忍则乱大谋。

三国时期,蜀国为了平定周边少数民族的叛乱,便设法劝降归属。但是孟获所统治的少数民族却负隅顽抗。诸葛亮最后七擒孟获,终于让孟获心服口服。

诸葛亮为平定南方,采取的是攻心政策,对南蛮首领孟获捉住就放。经过反复六次胜利之后,孟获还是不认输。他向乌戈国王求援,率领三万藤甲兵,在桃花渡口与诸葛亮对阵。诸葛亮派大将魏延对阵,但是藤甲兵十分厉害,刀剑不入,蜀军难以抵抗。藤甲兵并不乘胜追击,只是返回。因为藤甲都用油浸透,所以能轻易地渡河而去。魏延向诸葛亮报告了情况,大臣们都劝诸葛亮班师回朝。但诸葛亮说:“我们好不容易才走到此步,岂能容易放弃?”

诸葛亮便亲自勘察地形,他来到一座山,望见一条形状像盘蛇的山谷,山谷两边都是悬崖峭壁,中间是大道,没有树木杂草。他便问周围的山民:“这是什么地方?”

山民说:“这是盘蛇谷。”

诸葛亮大喜,便立刻打道回去。他命令马岱准备车,竹竿等东西放在盘蛇谷两边,并命令赵云按照他的要求准备东西放在路口,命令魏延与藤甲兵交战。并且要在半个月内连输十五仗,丢弃七个营寨,把藤甲兵引进盘蛇谷。

孟获在刚开始打了胜仗之后,便对乌戈国王说:“恭贺贵军胜利,蜀军怎能是你我的对手呢?不过,我想诸葛亮惯用埋伏火攻的计策,今后与他们交战,只要看见山,或者山谷中有树木的地方,千万不能进去。”

国王说:“你说的对,藤甲兵就怕火,我们要防止诸葛亮放火进攻。”

随后,魏延与藤甲兵交战,每战必败,半月内连败十五次,并且丢了七个营寨。

藤甲兵每次追杀,国王一见树木茂盛的地方便停止前进,派人远望。果然,看见树林深处隐隐有军旗飘扬,便笑着说:“果然诸葛亮在树林里埋伏,想用火攻,我偏不上当。这次他败定了。”

第十六天,魏延又来挑战。乌戈国王打败魏延,魏延向着盘蛇谷逃跑。国王派兵追赶,见盘蛇谷中并没有树木,又见粮车在附近。便大喜,放心进谷。忽然粮车起火,国王正要往回走,但是山谷两边乱丢火把,道路中间火药爆炸。三万藤甲兵无路可逃,全被烧死。作为乌戈国王后援的孟获又再次被堵拦,被诸葛亮活捉。孟获心服口服,归顺蜀国。

战后,诸葛亮对诸位将领说:“我料定敌人一定会预防我在树林里埋伏放火,于是我就故意布置军旗,让他们相信。我让魏延连输十五次,让孟获知道我军不是他们的对手,这样他们骄傲轻敌,才会放心地追到盘蛇谷来。我早就听说利于水的东西一定怕火,藤甲是用油浸过的,见火必着。”

众将领钦佩不已。

适度示弱是一种气度

强和弱往往是相对而言的,也是可以转化的。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强者的弱总是被成功的光环所遮盖,强者示弱更能体现人生的清醒和智慧。有句话叫“枪打出头鸟”,越是刻意显露自己才华的人越是容易遭受挑战和摩擦。嫉妒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一种社会心理,生活中的幸运的人和拥有成就的人都是被人嫉妒的对象。在无法消除这种心理状态时,适度的示弱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它可以将嫉妒的消极作用减少到最低程度。

无论是强者还是弱者,总是需要被人尊重的,示弱便是放低自己的位置,降低自己的姿态,这样会让弱者充分感受到人格上的尊重和平等。并且强者还是强者,会越来越强,弱者能从中得到慰藉和平衡。这样正是两全其美,为自己营造了一种更加和谐的生活环境。

示威人人都会,但是懂得适度示弱,却只有很少的人才能做到。示弱需要智慧,也需要度量。做人若总是争强好胜,则不利于事业的发展;如果不能意识到自己身上的争强好胜,便会损害他人的自尊,同时也会引来小人的仇恨,不经意间就为自己设下陷阱。虽然逞了一时的威风,但是却很难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相反,那些懂得宽容和示弱的人往往会是最后的成功者,因为他们懂得隐藏自己的光芒,懂得进退。

成功的人在失败者面前,要学会淡化自己的光芒,向对方适度示弱。真正的强者往往都会保持示弱的状态,这种示弱的结果,反而能让自身的环境状态不断提高。这就是人生成功的智慧与境界。在地位低的人面前,地位高的人更应懂得谦让和示弱,这样会给地位低的人带来尊重和心灵的慰藉,从而能赢得别人的信任。人生的道路不是只有一种选择,示弱会让人生达到一个更好的境界。适度示弱,便能赢得更加宽广的天地。

聪明之中装糊涂,谓之厚

用你自己的语言与每一个人说话。貌似愚人者并非愚人,愚者本身才是愚人。其实在许多情况下,最高智慧在于显得一无所知。你不必是白痴,只是假装而已。智慧对愚人并不紧要,疯人根本不注重理智。很多时候,如果我们想得到别人的尊重甚至敬重,我们就需要学会掩饰自己的聪明,假装糊涂。

糊涂是人生的哲学

搞好人际关系是需要润滑剂的,正如机器要正常运转需要润滑剂一样。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陷入僵局时,《厚黑学》认为:“糊涂”,就是一种极好的润滑剂。提到“糊涂”,人们自然会想起郑板桥的那句名言。“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为糊涂更难,是聪明亦难,糊涂亦难。”

在小说《红楼梦》中,薛宝钗待人接物不仅谋略高超了,而且善于从小事做起。元春省亲与众人共叙同乐之时,制一灯谜,令宝玉及众裙裾粉黛们去猜。黛玉、湘云一干人等一猜就中,眉宇之间甚为不屑,而宝钗对这“并无甚新奇”,“一见就猜着”的谜语,却“口中少不得称赞,只说难猜,故意寻思”。有专家们一语点破:此谓之“装愚守拙”。因其颇合贾府当权者“女子无才便是德”之训,用一句老百姓通俗的话说就是“心里明白别张狂”,要学会装傻。想必大家都对《水浒传》中武松醉打蒋门神的情节记忆犹深。武松喝醉的样子东倒西歪,并且还能将蒋门神打得鼻青脸肿,毫无还手之力。这其中的醉绝非是真正的喝醉,也并非歪打正着。这是看似醉其实并不醉的做法,这是为了让对方迷惑放松警惕所致。武松的假装糊涂实在是一种精彩。

一个有才华的人,一定要做到不露锋芒,这样既能有效地保护自我,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成为处世高手,不但要说服、战胜盲目骄傲自大的病态心理,而且不要太张狂太咄咄逼人,更要养成谦虚让人的美德。当你获得成就的时候,骄傲自满、盛气凌人、目空一切,这样不遭别人当靶子打才怪呢!无论你有多么出众的才华,都不要把自己看得过于优秀,过于了不起,若是把自己看得太重要甚至把自己看成伟大的人物,那么总有一天你会栽在你自己流露出来的锋芒中。掩饰才华,谦虚谨慎,这样才有利于自己的发展。

宋高宗时期,有一次宫廷的厨师为皇帝煮馄饨,没有煮熟。皇帝大怒,把这个厨师关进了大牢里。不久之后,一个戏班子上台演戏,两个演员扮作读书人互问对方的生日。一个说:“我是甲子生。”另一个说是“丙子生”。于是第三个演员就到皇帝面前告状说:“这两个人都应该抓到监狱里去。”皇帝问其原因。这个人说:“甲子和饼子都是生的,这犯下的错误不就跟皇上您处罚的宫廷御厨一样吗?所以他们也应当下大狱。”皇帝听了大笑起来,同时也明白了他的用意,便赦免了那个厨师。在皇帝面前谈“生”就是大罪,这是很荒谬的。演员对皇帝的荒谬假装糊涂从而救了那个厨师。这样的装糊涂实在是高明,算得上是巧夺天工。

该糊涂时要糊涂

一个聪明人日常生活中的清醒和争执还是很必要的。但是必须牢记,该糊涂时一定别明白。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水浒传》中关于潘金莲与武大郎的故事,武大若采用我们现在所说的糊涂法,也不至于会付出那么惨重的代价。

在武松离开家之前,特意嘱咐他的哥哥武大说:“有什么事你且不必与她计较,一切等我回来再说。”武松心里明白嫂嫂潘金莲的为人,却并不给武大道破。武松知道武大生性软弱,万一他接受不了嫂嫂做的一些不义之事,发作起来他是斗不过潘金莲的。于是便嘱咐哥哥以后要晚出早归。因为这一番话,武大开始起了疑心,他本来就很紧张这个如花似玉的妻子,于是他开始处处留心。每天日上三竿才出门,而不到正午又回去了。他的这种反常行为自然引起了潘的不满,她不再感念武大的收留之恩,而是变本加厉地与西门庆私会。

传得沸沸扬扬的谣言自然令武大忍无可忍,毕竟自己也是个有血性的男人啊!于是他便想方设法地去捉奸,但是这又有什么用处呢,西门庆有钱有势,功夫又好,武大岂是他的对手?于是,武大被西门庆打得一病不起,在病中武大还威胁潘金莲说等武松回来了让他报仇。正是这句话让潘金莲和西门庆起了杀人灭口之心。武大的下场实属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