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上市公司权证应用研究:基于沪深证券市场的视角
6341200000029

第29章 参考文献

一、中文部分

[1]埃兹·内尔肯编著:《混合金融工具手册》,齐寅峰、黄福广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第1~315页。

[2]陈工孟、芮萌:《中国股票市场实证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109页。

[3]查尔斯·W·史密森著:《管理金融风险——衍生产品、金融工程和价值最大化管理》,应惟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52页。

[4]兹维·博迪等著:《投资学》(第五版),朱宝宪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第23~303页。

[5]陈晓等:《上市公司的变脸现象探析》,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第12~90页。

[6]程小可:《公司盈余质量评价与实证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36页。

[7]陈晓、单鑫:《债务融资是否会增加上市公司的资本成本?》,载于《经济研究》,1999年第9期。

[8]陈耿:《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理论与实证研究》(博士论文),2003年,第132~142页。

[9]陈斌、于延超:《深沪权证市场发展历史研究》(研究报告),2004年,第1~47页。

[10]蔡祥、李志文、张为国:《中国实证会计研究述评》,载于《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3年第6期。

[11]杜沛金、刑祖礼:《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科学标准的辨析》,载于《新华文摘》,2006年第5期。

[12]附认股权证公司债券本书组:《附认股权证公司债券可行性研究》,载于《证券市场导报》,2005年第1期。

[13]胡延平:《关于权证创设的利益分析和制度比较》,载于《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3期。

[14]胡汝银:《中国上市公司成败实证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页。

[15]菲吕博滕等编:《新制度经济学》,孙经纬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253页。

[16]郭复初:《财务新论》,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年版,第1~168页。

[17]黄本尧:《期权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第1~320页。

[18]黄志忠:《股权比例、大股东“掏空”策略与全流通》,载于《南开管理评论》,2006年第1期。

[19]黄少安、张岗:《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载于《经济研究》,2001年第11期。

[20]金晓斌、黄正红、联蒙柯:《研究报告——认股权证在增发中的应用》,2002年第1~37页。

[21]潘飞、石美娟、童卫华:《高级管理人员激励契约研究》,载于《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3期。

[22]刘立喜:《可转换公司债券》,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32页。

[23]李朝霞:《中国公司资本结构与融资工具》,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18~24页。

[24]李登武、李世英:《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理论综述》,载于《当代经济科学》,2004年第1期。

[25]李励:《关于可转换债券融资问题研究述评》,载于《南方经济》,2005年第2期。

[26]李维安:《公司治理理论与实务前沿》,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第11~25页。

[27]陆满平:《上市公司增发新股及其监管》(研究报告),2003年,第1~119页。

[28]廖理、贾超锋:《可转换债券的新发展及启示:以亚马逊公司为例》,载于《投资研究》,2001年第1期。

[29]林钟高、王锴、章铁生:《财务治理——结构、机制与行为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版,第1~10页。

[30]陆正飞、高强:《中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研究》,载于《会计研究》,2003年第10期。

[31]陆正飞、叶康涛:《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解析》,载于《经济研究》,2004年第4期。

[32]刘静:《基于高管人员的认股权激励》,载于《投资与证券》(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2005年第8期。

[33]刘静:《公司权证融资发展与权证市场建设》,载于《财会月刊》,2006年第11期。

[34]刘静:《权证方案:缓解两类股东间的“对价”对峙》,载于《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35]李颂慈:《窝轮大时代》,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92页。

[36]唐斌、李虹蓉:《分形市场中的股本认股权证定价研究》(研究报告),2006年,第1~42页。

[37]马永强:《高技术企业融资:合约的选择与再安排》(博士论文),2003年,第1~132页。

[38]潘敏:《资本结构、金融契约与公司治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第31~48页。

[39]平新乔、李自然:《上市公司再融资资格的确定与虚假信息披露》,载于《经济研究》,2003年第2期。

[40]斯蒂芬·A·罗斯等著:《公司理财》,吴世农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1~221页。

[41]宋劭力、曾文祥:《权证理论与套利策略》,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1~252页。

[42]盛洪:《现代制度经济学》(上、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23页。

[43]苏武康:《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19页。

[44]沈艺峰:《资本结构理论史》,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6~48页。

[45]史代敏:《中国股票市场波动与效率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0页。

[46]托马斯·E·科普兰等:《财务理论与公司政策》,宋献中主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3页。

[47]覃斌:《企业融资方式与投资效率相关性研究》(博士论文),2004年。

[48]吴祖尧:《备兑权证在国内证券市场的应用研究》(研究报告),2002年,第1~60页。

[49]吴晓求:《中国资本市场:股权分裂与流动性变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29页。

[50]吴晓求:《现代金融理论探索与中国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3年版,第22~26页。

[51]吴世农:《中国股票市场风险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页。

[52]汪澄清:《金融创新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38页。

[53]汪兴隆:《金融合约理论:综述与评论》,载于《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第6期。

[54]肖瑞婷、张荣刚:《股权分置改革与公司治理优化》,载于《经济管理》,2006年第5期。

[55]王鹏、周黎安:《控股股东的控制权、所有权与公司绩效: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载于《金融研究》,2006年第2期。

[56]杨如彦等:《可转换债券及其绩效评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2页。

[57]约翰·赫尔:《期权、期货和其他衍生产品》,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20~55页。

[58]应展宇:《中国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融资的理论思考》,www。fsi。com。cn,2003年7月7日。

[59]叶永刚:《衍生金融工具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41页。

[60]卢福财:《企业融资效率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版,第11~15页。

[61]阎达五、耿建新、刘文鹏:《我国上市公司配股融资行为的实证研究》,载于《会计研究》,2001年第9页。

[62]叶康涛、陆正飞:《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成本影响因素分析》,载于《管理世界》,2004年第5页。

[63]于研、檀向球:《配股行为对股价冲击的现实困境及对策》,载于《统计研究》,2005年第1期。

[64]兹维·博迪、罗伯特·C·莫顿:《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5]赵德武:《会计计量理论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6页。

[66]赵德武、刘静:《财务管理概论》,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67]赵德武:《论公司财务资源的配置与再配置》(会计论坛),2004年第2期。

[68]张兆国:《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治理效应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1~311页。

[69]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6~68页。

[70]张弘:《国内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与案例研究》(研究报告2006),第1~31页。

[71]曾昭武:《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第12~38页。

[72]章卫东、王乔:《论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下的股权再融资问题》,载于《会计研究》,2003年第11页。

[73]中国证监会:《权证管理办法》,2005年。

二、英文部分

[74]Veld,C。,Warrant Pricing:AReview Of Empirical Research[J],2000,SSRNWorking Paper。

[75]Chemmanur ThomasJ。and Fulghieri Paolo。,Whyincludewarrantsinnewequityissues?AtheoryofuniteTPOs[J],Journalof Financial&Quantitative Analysts。1997(10),31-52。

[76]Chen,K。C。and Wu,L。F。,Introductionexplanationeffectofderivativeequitywarrantsin Hong Kong[J],International Reviewof Financial Analysts。2001(10),37-52。

[77]Chiu,C。L。,Lee,MC,Lin,CM。,and Chen,CD。,Studiesontheeffectoftradingvolumeandreturnvolatilityoncallwarrantsandunderlyingstocksin Taiwan[J],Quarterly Jounralof Businessand Economices。2005(44),29-43。

[78]Drdper,P。,Mak,B。S。C。,and Tang,G。Y。N。,Thederivativewarrantmarketin Hong Kong:Relationshingwithunderlyingassets[J],Journalof Derivatives,2001(8),72-83。

[79]Eugene,F。,Brinhamand JoelF。,Fundamentalsof Financial Management,Houston(2001),中信出版社2002年影印版。

[80]Galai,D。and Schneller,M。I。,Pricingofwarrantsandthevalueofthefirm[J],Journalof Finance,1978(33),1333-1342。

[81]Veld,C。and Verboven,A。,Anempiricalanalysisofwarrantpricesversuslong-termcalloptionprices[J],Journalof Business Financeand Accounting,1995(22),1125-1146。

[82]Garner,J。L。and Marshall,B。B。,UnitIPOs:The Who,When,and Whyof Warrant Amendment,By:Journalof Finance Research,2004(27),217-233。

[83]Scott Gibsonand Rajdeep Singh Using Put Warrantsto Reduce Corporate Financing Costs[J],2001,www。efmaefm。org

[84]Noreen,Ericand Mark Wolfson。Equilibrium Warrant Pricing Modelsand Accountingfor Executive Stock Options[J],Journalof Accounting Research Vol。19No。2.1981。

[85]Black,Fischerand Myron Scholes The Valuationof Option Contractsanda Testof Market Efficiency[J],The Journalof Finance Vol。27,No。2.1972.后记后记

经过几年的准备和写作,在博士论文《上市公司权证融资研究》基础上修改完成的专著《上市公司权证应用研究——基于沪深证券市场》终于完稿。望着打印的文稿,闻着散发的墨香,真是感慨万千。

尽管对论文写作的困难有所准备,但开题后收集资料、寻找可借鉴的研究成果的难度仍让我始料未及;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又让我有些顾此失彼,心里曾有放弃的念头。是导师赵德武教授的鼓励与指引,让我坚持下来,正是有了这种坚持,我的人生旅途才又多了一些体验、一些进步。抚卷静思,撰写论文的日子还历历在目,收集和处理文献及数据的困难还记忆犹新,人生中恐怕再没有比这更意味深长的磨砺了。

论文尽管凝聚着自己的汗水,可是如果没有导师的指引和赠予,要想完成是不可想象的。在此,要衷心感谢我的导师赵德武教授。论文从选题、构思、写作、修改直到定稿,无不倾注了导师的大量心血和无私的关怀。回顾跟随导师学习的难忘岁月,导师渊博的知识、宽阔的视野、出色的口才、过人的智慧、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严谨科学的治学作风、高尚的道德情操、谦和低调的为人处世风格、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以及对事业的奉献精神,一直以来都鞭策着我。恩师难忘也难报,唯有不断努力,有所作为。

师母陈英惠女士是我永远难以忘怀的。记得刚入学时我不经意的一句话“宿舍的书桌与凳子不配套,看书太累”,师母就执意让我把她家中的凳子带回了宿舍。三年多的求学生活,师母的亲情和温暖一直陪伴着我。

感谢曾经给予我无私帮助和不倦教诲的会计学院的老师们,他们是郭复初教授、林万祥教授、樊行健教授、王治安教授、蔡春教授、冯健教授,他们的点拨常常成为我灵感的来源和追索的起点。

在美丽的光华园里,我不仅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友谊。聪慧美丽的董屹师妹、稳重大方的陈昆师弟、踏踏实实不断进取的张正国师弟、事业有成的邓勇师弟,他们的学术见解给了我许多启迪和灵感,使我一直感受着来自师门的温暖。

论文的修改成书还得益于我的研究生弟子张丽萍和张永超的帮助,他们踏踏实实地为我收集基础数据,并校对文稿,在此我对他们说声谢谢。

在我追求学业进步的日子里,年迈的父母是我的大后方,他们为我照顾儿子的生活;先生是我的良师益友,他承担了教育儿子、孝顺父母的责任,并鼓励我求学;儿子灵性和乐观是我学习的榜样;还有姐妹们的爱心和理解,伴我一路走来。没有亲人们的支持与关怀,我的生命不会如此充实、如此有意义。

时光荏苒,飞速流逝,来日自当更加努力!

刘静201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