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技术:艺术思维
6339700000006

第6章 技术-艺术作品思维分析

向作品学习,通过作品学思维,是我们的基本方法。作品以其特有的实物形态,凝聚、承载、影响着作者的天才智慧和时代的生活脉搏以及人类的精神世界。作品一旦出现,几乎成为一个固定的存在。也许正是由于作品具有这样的一种特性,有些作者宁愿销毁自己不满意的作品,也不让它继续存在。对作品进行有意无意的思维分析的人们,也因其人数的众多和见解的各异,而以作品为平台,更加丰富了同一作品的事物含量和心理含量。很显然,这主要是指那种能够引发许多人长时间关注的作品。对于技术-艺术作品来说,作品不仅表征直接的作者、时代、人类、技术等因素,而且暗含间接的影响人的行为、心理和思维的因素。就是说,我们在一个人、一件作品、一次思维那里,往往可能发见很久以前某个作品的印迹。在许多情况下,如果我们需要感受、需要信息、需要历史、需要思维,那么,方法之一,就是找作品。作品是语言,是个人和社会之间进行交流的一种语言。人们应当习惯于用自己的作品与社会对话。

一、技术-艺术作品思维分析的概念

1.“作品分析”“作品思维分析”等概念的基本含义

“作品分析”是指,对作品情节、作品特点、作品意义、作品结构、作品类型、作者、创作背景、创作过程等问题的分析。在作品的“个人化小生产”条件下,作品主要与作者个人关系密切。所谓“文如其人”,作品如其人,说的是作品与作者的统一性,或作品对作者的表征性。没有这样的作者,就没有这样的作品;在作品的“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作品与特定创作和生产环境密切相关。一个能人、一批能人,只是其中的一个必要条件。因此可以说,作品如其环境。没有这样的环境,就没有这样的作品。无论是在“个人化小生产”条件下,还是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作品都与时代、社会等因素相关。区别只是主体和创作方式不同。同样一个作者,在不同的作品生产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就作品内容和作品生产机制而言,一部作品就是一个世界。

“作品思维分析”是指,对作品的创作思维、欣赏思维、评价思维等问题的分析。同一作品,可以从本体角度进行分析,可以从思维角度进行分析,还可以从社会、历史、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每一种角度的分析,都有其特定的分析指标。所有指标都可能和思维发生联系。思维分析可以从基本的思维本身出发进行分析,也可以和其他指标的分析联系起来进行分析。例如,社会角度的分析中,可以有相应的社会思维的分析。历史、文化分析中,也有相应的历史思维、文化思维的分析。

“技术-艺术作品”

是指运用一定技术实现的艺术作品。譬如利用数媒技术实现的艺术作品。对于技术-艺术作品来说,“作者其人”通常有“个体-群体”两种基本的形态,需要注意和研究网络等形态的“群体作者”。“技术-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生产过程,是一个不同于一般个体的、有时属于“小生产”性质的艺术作品的创作和生产过程。它需要大规模生产经验以及整体配套的管理系统和文化背景。“技术-艺术作品”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概念有相似之处。由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院长孙立军导演的动画电影《小兵张嘎》,是我国首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动画电影。自1999年开拍到2005年完成,用了6年时间,动用了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众多创作人才,创作队伍最多时达到600余人,姜昆、于兰、黄磊、李琦等着名演员配音。剧本修改了18次,1400多个镜头、16万张画稿,投资1200万元人民币。虽然是动画片但是景色绘制甚至可以以假乱真。尤其是三维合成的炸桥一幕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小兵张嘎》在创作过程中从改编、造型、场景、创作、背景、特效、三维、图例、声音以至于发行、推广等等,积累了大量的技术-艺术作品生产经验。

“技术-艺术作品”的“思维分析”是指,对技术-艺术作品现象、活动等进行思维角度的分析。特别突出技术-艺术复合角度的思维分析。

2.技术-艺术作品思维分析的任务和意义

技术-艺术作品思维分析的任务是,帮助创作者、欣赏者、理论研究者等各类人员提高自己的作品思维分析能力。这是一项基本的专业思维能力。

分析作品的思维,能够满足人们了解作品思维的兴趣和需求,通过获知所需要的思维经验,使自己从中得到启发和帮助。通过思维分析,使人们(包括作者)能够知道相关的思维事实,帮助人们认识作者的思维过程(原始灵感、构思过程、问题解决的思维经验等),认识作品本身的思维价值(如所能提供的思想内容以及思维角度、模式、模型等),认识作品对于观众的思维影响(对观众的思维满足、导向、启发等)。对于学习者来说,作品思维分析有助于提高自己的作品思维能力。

3.作品思维分析的难度

作品思维分析,有其一定的特点和难度。人类思维成果的传播,在产业性很强的技术-艺术作品领域,至少在目前,还有一定的制约因素。期待其背后的思维因素的“曝光”,往往有一定困难。期待掌握作者本人的第一性的思维事实,在实际操作上并不容易。作者本人对自己的思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无意识的、不一定很自觉的情况。作者本人要把自己的思维的原始事实表述清楚,需要一定的认识、过程和能力。另外,研究者们对同一作品的思维分析结果,在作者、社会的认可方面,也常常会有很大的分歧。

二、技术-艺术作品思维分析的种类

1.按照分析主体的不同,可有:

(1)创作者的思维分析。创作者自己对自己的作品所做的思维分析。其思维分析多数属于经验性、个人性的分析。

(2)观赏者的思维分析。作品观赏者群体中,常常有对作品的经验性思维分析。这类分析,表现形式不一,层次多样,结果殊异,需要搜集、组织、整理。

(3)专业理论工作者的思维分析。包括作品批评在内的不同的专业理论工作者,在对作品进行分析中,所进行的思维方面的分析。

以上对作品的思维分析,分别都是一类重要的作品思维分析资源。

2.按照分析角度、方法的不同,可有:

(1)一般思维分析。尤其强调有某种特质的思维分析。例如,从结构思维角度进行的思维分析,突出对结构特性的挖掘、表述与整合,容易和事物的普遍结构特性相联系并能从中得出一般事物性的结论。又如,从“作者作品史”角度进行的思维分析,研究作者在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其经历、作品、思维、影响等的发展变化规律,所得到的关于作品思维的认识。

(2)专题思维分析。对某一课题进行专门的、较为深入的分析。如,关于技术-艺术作品表达与欣赏中的意义识别及其思维分析,关于技术-艺术作品评价及其思维分析,关于技术-艺术作品心理效果评价及其思维分析等。

(3)比较思维分析。如,同一作品内容,用不同艺术形式来表现的比较及其思维分析。例如,苏轼的《明月几时有》的二胡、交响乐、舞蹈、京剧等艺术形式(以及相应的技术处理)的比较;同一艺术构思,不同技术手段表现的比较及其思维分析;同一思维方式,不同思维者之间的比较研究。例如,汉斯·希尔曼和福田繁雄、埃舍尔等人对于错视的研究和成就以及各自特有的思维方式的比较;作品思维差异分析。如作品思维差距分析,在总体的思维层次方面的差异分析。等等。

(4)元分析。即对各种分析者所进行的思维分析的分析。对任何分析者,包括思维分析者,都可以进行相应的思维分析。所有分析,都可能为一般的思维分析提供有价值的思维信息。

三、技术-艺术作品思维分析的内容

对于“技术-艺术作品”的“思维分析”,大体可有以下几个模式:

1.“艺术思维-技术思维-内容思维”的分析模式

最简单的分析模式是:对应作品分析的“艺术性-技术性-内容性”思路,进行“艺术思维-技术思维-内容思维”的分析。与之相似的说法或思路也可有:“形式思维-内容思维”,这里的“形式”是指“艺术形式-技术形式”;“艺术思维-技术思维”,这里的“思维”包括关于“内容-形式”的思维。

2.“艺术思维-技术思维-‘技术-艺术’思维”的分析模式

属于技术-艺术思维本体角度的分析。即“艺术思维-技术思维-‘技术-艺术’思维”。特别强调“技术-艺术思维”的分析,包括如何突出复合思维特点的复合分析和具体的体现复合价值的优势分析。

3.“‘技术-艺术’思维本体角度-一般思维”的分析模式

除技术-艺术思维本体角度的分析外,更注意从一般思维角度来做分析。由于能够将同一技术-艺术作品思维放到一般思维的背景中来考察,所以,便于在一般思维范围来观察、认识和把握。比如,可以从人类思维角度、比较思维角度等,对某一技术-艺术作品进行分析。某一作品,在艺术、技术及其结合方面,可以研究与已有的或别人的某一个思维事实之间可能有的联系或关系,可以把所有典型的同构(结构相同)的、同分(成分相同)的作品及其思维给以集群性的整合研究。这里的方法就是一般思维分析的“联系-集群”的方法。

“一般思维”角度分析的指标可有:思维主题-思维方式-思维模式-思维模型-思维集群-思维语言。

4.“作品活动-作品结构-作品类型-作品生产”的分析模式

作品活动。按照作品的“创作思维-观赏思维-评价思维”进行分析。创作思维——强调一般意义的创造,尤其是原创;观赏思维——观赏者对作品的思维期待,作品对观赏者的思维影响;评价思维——认可度高的评价标准及其思维特点,不同评价者各自的思维特点等。

作品结构。按照作品结构因素分析,如按照“艺术-技术-效果-作者”模式来对作品进行思维分析。

作品类型。按照作品本身所属种类的思维特点来分析。如,从“娱乐性-认知性”分析某一技术-艺术作品。

作品生产。按照作品创作和生产过程中的思维属性来分析。如,对“艺术背后常常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这一现象中的思维因素的分析。

四、技术-艺术作品思维分析的方法

作品思维分析的途径有两个方面。一是作者本人对自己的创作思维的直接表述和总结,二是别人、分析者,通过对作品事实的有关指标以及通过不同方式对作者所做的调查、研究来进行的思维分析。这种分析,基于对一般创作、欣赏、评价等思维规律的掌握水平,基于对具体作品、作者有关事实的特别是思维角度的了解情况。

需要对别人和自己的作品思维分析经验进行总结,使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以及一般理论上的作品思维分析的水平。对于具有典型意义和较高水平的分析经验和成果,需要给以理论上的总结,使能有一个理论的表述形式;对于零星分布于各处的点滴经验,要能发现和集中并给以总结。为了提高自己的作品思维分析水平,需要大胆、大量地对有关作品进行分析,特别要针对难题进行分析,创造性地进行分析,以此方式积累自己的作品思维分析经验,锻炼自己的作品思维分析能力。作品思维分析经验总结本身就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平时应注意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相关理论的学习。

在方法上,案例分析法、集群分析法这些一般的方法,在作品思维分析课题中的具体表现是:

1.案例分析法

对某一具体的作品个案进行思维分析。真正能够称得上是典型性、代表性的作品,第一,是人类思维的杰作。第二,需要仔细甄选。在信息社会的背景中或在信息技术的条件下,有价值的作品个案的发现和选择,成为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那些具有一定典型性、代表性的作品的思维分析,应能起到人们和理论所期待的思维导向作用。

下面的经验总结,可以作为案例分析的一种原始素材。

国产动画片《三个和尚》由上海美影厂阿达导演。他说,首先是题材好,“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1979年春,侯宝林说了一段相声《和尚》,也点到“三个和尚没水吃”,我听了很受启发,这个题材是中国的,有哲理性,也很有动作性,是一部动画片的好坯料。在处理这个剧本时,删去那些可有可无的情节或“噱头”,留下的就是挑水和念经。因为这两件事是必不可少的,又是可以着重刻画的。譬如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的时候是怎样挑水、念经,揭开这些矛盾,继而解决矛盾,这就有了“戏”。我在导演过程中掌握了以下十点:

中国的、寓意的、大众的、现代的、漫画的、幽默的、精练的、喜剧的、动作的、音乐的。

作为导演,要挖掘一些细节来丰富情节,使情节变得生动有趣。两个和尚抬水时,由于一高一矮,总有吃亏和占便宜的,双方互不相让,最后小和尚掏出一把尺子,用尺一量,在扁担居中位置做上记号,典型的平均主义,大家都不吃亏。这个细节很有趣,很能刻画出人物的性格。这种举动出现在小和尚身上,很符合小孩子的心理特点,他不肯吃亏,想占点便宜却又不会转弯抹角,让观众感到天真而可笑。

影片采用了现代艺术中重复表现的手法,且是在重复中求变化,如人物的出场,看见小庙、挑水、念经、太阳的升起落下、老鼠出来等等,都重复了三次,但每次都略有不同,而矛盾也正是在这略有不同中渐渐发展,动作也渐渐大起来,这样便可以使观众注意事态发展的微妙变化。该片的音乐,无论旋律、配器、演奏方法,都汲取了我们民族的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的滋养。《三个和尚》没有对白、旁白,音乐所承担的任务繁重,它不仅是刻画人物性格、渲染人物情绪和环境气氛、推动情节发展、表现影片主题思想的重要艺术手段,而且对于影片的结构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

这个例子中,我们至少可以总结出以下模式:去掉-留下;挑水-念经(“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的时候是怎样挑水、念经”,即模式:同一结构-不同情境);细节-情节;中国性-哲理性-动作性;(内容的)必要性-(技术-艺术的)可刻画性;(声音设计中的)音乐-音效-语言(对白、旁白)。可以直接由作者的总结那里得到一个思维集群:中国的-寓意的-大众的-现代的-漫画的-幽默的-精练的-喜剧的-动作的-音乐的。另外还有“不肯吃亏,想占点便宜却又不会转弯抹角”“矛盾也正是在这略有不同中渐渐发展,动作也渐渐大起来,这样便可以使观众注意事态发展的微妙变化”(其中可有“情节-动作-效果”之类的模式)“这就有了‘戏’”等模型。等等。

2.集群分析法

按照一定线索(如同一专题、成分、结构等)将有关作品或作品因素集中在一起,进行分析。搜索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集群分析提供方便。集群分析的内容可有无限范围,从最具体到最抽象,都可以进行集群研究。集群分析的水平与集群指标关系密切。所有集群由于具有数量优势、形式优势(“集中”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形式化过程和结果),因而容易得到一些规律性的分析结果。按照一定指标去选择、集中,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集群。例如,将某一作者的所有作品中凡是含有同一元素的作品集中起来,比较容易从中看出规律性。如,把罗丹的雕塑作品《巴尔扎克》、哈尔斯曼的摄影作品《爱因斯坦》等等作品中作者是如何选择人物形象的思维过程、思维方式的有关资料给以集群分析;搜索“画马”这一个话题,仅前几十项资料,即可显出一个结构较为完整的关于“画马”的世界和历史;要对一个作品进行思维分析,可在与作品有关的一切材料中,将可能与“作品思维分析”有关的一切信息选出并给以整合,然后用于某一适当的地方作出表述,从而得出“有(这样性质的)根据”的思维分析;同一个作者或某一类作者的一批作品或全部作品,可以成为一种集群。例如哈尔斯曼的《跳跃》,就是独一无二的关于176位名人的跳跃姿态的摄影形式的集群;同一相似结论的所有材料,可以成为一种集群。如,麦克卢汉的“地球村”和江西张的“五洲如一家,万国如一室”以及毛泽东的“小小寰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