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技术:艺术思维
6339700000014

第14章 “技术-艺术”思维生产方法

“思维生产方法”着重研究“怎样想、怎样做”就比较容易产生新想法。任何层次的思维者,都有其自然形成的思维方法。对于各人自己的思维方法和经验,一方面需要总结,另方面需要研究一般的思维方法理论。根据对一般的思维生产方法的研究,结合技术-艺术思维生产的特点,总结出若干比较具体的“技术-艺术”思维生产方法。

一、个体思维生产方法

这里将个体的思维生产方法分为三类:自我法、自然法、形式法(见表4.2.1)。其思路是“想的方法-做的方法”。即,“自我法”属于“想的方法”或“怎么想”。“自然法、形式法”属于“做的方法”或“怎么做”。另一种角度的解释是“自然-人为”。即,“自然法、形式法”中,“自然法”突出“自然”性质,“形式法”突出“人为”性质。但相对于“自我法”而言,“自然法、形式法”的实质和共同点都是利用自然。

1.自我法(自我认知。自我肯定。自我利用)

在思维的气势、追求等方面,突出运用自我因素和力量的方法。实质之一是,由于可能很有个性的自我因素参构其中,而使思维活动具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和创造。许多做出了特殊贡献的人们,在其明显外在的言行中或是在内心深处,都是由于突出体现为某一种或某一些以自我认知和期待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导致其思维达到了与众不同的境界并取得了特别的成果。思维整体处于一种居高临下、一泻千里、不可遏止、扩展扩张、不吐不快的表现和向思维对象发散的势头或力量,在思考某一个重大问题或困难问题时,那种集自己宏大理想和多年心血于“一气”而有的“势在必夺”“在此一举”的渴望、气势、信心和力量。如,“手持文柄、高视环海”(刘禹锡《祭韩吏部文》)。“丈夫志,当景盛,耻疎闲”(苏舜钦

《水调歌头》)(译文:男子汉大丈夫,应当象太阳一样放光发热,疏散闲淡是可耻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据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1)自我认知(我自知。我就是。我为我。我自由)

我自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楚辞·渔父》);人贵有自知之明(《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我曾说过,我现在还要重复再说,以一个画家的水准,我自认是一个庸劣的艺术家。当我将自己与过去伟大的名家如佛梅尔或维拉斯盖兹相比较,我自认为是一个艺术大劫难。但是相反的,与当代的画家相较之下,诚然,我是最优秀的;并非我是非常好的画家,而是其他的画家是如此的拙劣,以致无法跟我做任何比较”(《达利语录》)。

我就是。“我就是人类”。我以人类的名义来思考;“我是一个天才”。达利在童年时就在内心说:“我不停地重复着:‘我是独一无二的’!”“从1929年(25岁。引者注)起,我就清楚地意识到我的天才,我必须承认这种意识越来越深地扎根在我的精神里,我从没获得那些被称为崇高之类的感情。不过我必须承认这种情况在我身上造成了一种颇为可爱的坚定感”(《达利自传》)。达利八十二岁时在巴塞罗那说过:“由于我是天才,我没有死亡的权利。天才会死,天才的作品不朽”。“我爱慕自我宣传,因为我的作品主要都是‘自我’;重要的是我创造‘达利’”。“毕加索是西班牙人,我也是。毕加索是天才,我也是。毕加索举世闻名,我也是”。“我饱受万物的影响,但却无物能改变我”。“我负有将艺术从虚无中拯救出来的使命”。“超现实主义,那就是我”(《达利——超现实主义大师》);“这个角色好像就是为我而写的。我不是在演她。我就是她”(希腊女高音歌唱家巴尔查。2007.11.25,CCTV音乐,《音乐人生》,“巴尔查”)。

我为我。着名中国戏剧导演林兆华说:“(我排易卜生、我排莎士比亚)我不为他服务,我为我服务”(据CCTV-10,2005.9.22,13:30,《人物》。介绍德国37岁导演托马斯和林兆华的对话。托马斯说他可以把他拍的易卜生的《建筑师》的录像带寄给林,林说:“你不要影响我,我拍完了再看(你拍的)”)。

我自由。“老去诗篇浑漫与”(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苏轼《文说》)。这里显示了一种由于能力成熟而不受具体“技能-环境”制约的自由境界。

(2)自我肯定(我自信。我担当。我自强。我创始。我选择。我追求。我敢为。我统一)。

我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乐府·将进酒》)。与(着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1915-2009)的天才齐名的是他的自负。他从不掩饰对自己才能的感叹,以至于在获诺奖后将自己和牛顿相比。对于自己的学术成果,他自夸道:“我对我写下的每一章、每一篇论文、每一个注释都非常满意”。他自称为“经济学的最后一个通才”(2009-12-15

来源:新闻晨报。作者:马光远)。

我担当。“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下》);英雄明知不可为而为。有许多思维生产活动,在现实生活中,是有巨大的思维责任压力、思维创造压力、思维难度压力的,是有很大风险的,是要承担责任、付出代价的。因此必须勇于担当。

我自强。自己努力向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乾》)。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学记》)。

“外有敌国,则其计先自强。自强者,人畏我,我不畏人”(《宋史·董槐传》)(辞海。1999.2282.)。

我创始。始于一,始于我;“自我作故”是指“由我创始,不因袭古人”。

“天自我作故,无以准绳”(刘知几《史通·申左》)(辞海。1999.2284.)。

我选择。与达尔文的“性选择”相应。意为在任何内容、方向、标准上的选择,首先突出自己的主张和追求,在这样一系列的、多次数的、长时间的“以我为准的选择和尝试”的积累中,形成自我。

我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范文澜语);水平意识。“我的某一想法,最低限度,不能让人说我没水平,甚至是错的、无意义的、有负作用的等等。最高限度,我应当表现出应有的水平,直至人类最高水平”。

我敢为。敢为天下先;“人不敢道,我则道;人不肯为,我则为之”(谢榛《四溟诗话》)。

我统一。“万物皆备于我”(《孟子·尽心上》);“彻悟心源,万物备我,则为大知大觉”(魏源。《魏源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天-人-机”合一,物我合一;定于一(《孟子·梁惠王上》),定于我。

(3)自我利用(我写我。我优先。我自致。我练我)

我写我。贾平凹说“我写我”。他提倡“写有根的文学”。这既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方法。讲课、做报告也是一样,“我讲我”;冈察洛夫说:“在我本人心中没有诞生和没有成熟的东西,我没有看见、没有观察到、没有深切关怀的东西,是我的笔杆接近不了的啊!我有(或者曾经有)自己的园地,自己的土壤,就象我有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家乡的空气,朋友和仇人,自己的观察、印象和回忆的世界——我只能写我体验过的东西,我思考过和感觉过的东西,我爱过的东西,我清楚地看见过和知道的东西,总而言之,我写我自己的生活和与之常在一起的东西”(引自《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1册第189页)。

我优先。“我字当头,立在其中”。“百花齐放,以我为主”。“我爱、我要、我用”。把自我资源放在首位,给以优先处理。如,声音设计中,看文字原作和看已作画面都可能产生灵感,但若前者更容易产生自己的直觉,就不要先看画面。

我自致。我依靠自己的努力而获得某种层次或状态并能由自己来控制或改变。如,我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自己给自己定责任、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有一位作家,在写明代故事时,习惯于把家里的家具甚至自己的服饰,尽量摆设成明代特色的,这样就会比较容易地找到一些所需要的感觉。

我练我。“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着名台湾表演艺术家归亚蕾说:“经验是很恐怖的。把所有的经验都抛光,然后再来考虑怎么样才能是一个重新的我”(2005-10-6,CCTV新闻,《面对面》特别节目,“光影百年”,“归亚蕾

家在台北”);我写东西,“三不看”:一不看别人的东西,二不看自己过去写的东西,三不看自己刚刚写过的东西。这样,我就会将全部精力和兴趣集中于当下思维的那一刻(联系“瞬间思维”“瞬间理论”),使能产生出鲜活的感觉和联想。等到自己的东西基本成型后,再看一些必要的材料,以确认无误及自己和别人的关系、自己的特色。

2.自然法(资源利用。状态利用。数量效应)

发现和利用自然的事物、心理的创造来进行思维生产的一类方法。包括“事物自然-心理自然”“天然自然-人为自然”等思路。喜欢按“自然法”思维的人,其思维方式或相应的语句模式有如:“我尊重并依靠甚至指望我的大脑自然”;“顺其自然”;“尽力而为之后,一切听其自然”;“越自然越好”。等等。

“自然法”的具体内容或变式说法有如:

(1)资源利用。依靠和利用事物、心理自己的创造来进行思维生产。思维资源具有珍贵性、广泛性和相对性。

要“善假于物”(荀子《劝学》)。具有资源意识的表现有如:事不白经,苦不白受,脑不白动,错不白犯。

事物资源。对对象、事实等的选择和利用,是一类重要的、为心理资源所不可替代的事物资源。如,事实资源。“事实是有等级的……也有多产的事实;它们中的每一个都告诉我们新定律。由于必须作出选择,科学家应该专注的正是这些事实。……存在着对几门科学来说是共同的事实……我们能够比我们的前辈以更深邃的洞察力选择事实”(〔法〕彭加勒。科学的价值[M]。李醒民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541-543.)。

机会资源。机会具有唯一性、时效性。利用机会资源来思维,要求抓紧思维,而不可以懈怠。在一个容易产生和当下机会相对应的独特想法的时间,做了干其他事情的设计,就没有了这不可多得机会的充分利用,这就是一种思维浪费。应注意,真正产生好想法的主要机制在于非常抽象、模糊而有比较清晰意向的、有创意的即时状态(得悟、得势、得气之时),而不是非常清楚的对某个材料的准确记忆、查找、核对、实验、证明等方面。一旦陷入这些活动,则最可贵的状态就会被挤掉,被扼杀,并且很难重新唤起。所以,应当懂得“机会事物”所具有的形式与价值特征,应当具有思维产生的机会紧迫感。

稀缺资源。一切在数量上极少但能量极大的事物和思维事实,是不可多得的思维资源。

心理资源。具有并使用源自内部的生生不息的资源。尤其是主体内部的心理活力、思维势、创造性这样的资源。例如,邓亚萍说“想赢就不紧张”(2009.12.10,CCTV-3《咏乐汇》,杨澜接受采访所谈),陕北剪纸艺人高秀莲说“自己学的是活的,别人教的是死的”,说清了竞赛、学习中的基本的心理资源;潜意识资源。如梦中的思维产品;自我资源。特别指活生生的、只有自己才可能有的资源。自我资源常常体现一个人的真实生活的深入度。在自己一直以来所进行的思维生产中,应不断地将零散的想法进行集中整理,将萌芽状态的感觉或想法使其成熟,将各种思维半成品使其完善化、形式化。

人物资源。特别是“能人资源”。你不能者,他能。因此,他就是“能人”。能人以其特有的方式集中着一种类型的人类思维财富,而且常常是“只此一人”。千古文章此一人,学是学不来的。具有“能人资源”意识的表现有如:“见贤思齐”(《论语·里仁》)。古有圣贤,后人仿之,视为高雅

;“如果我所见的比笛卡尔要远一点,那是因为我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的缘故”(牛顿

引自《科学家奋斗史话》第275页);“且看圣人是如何?常人是如何?自己因甚便不似圣人?因甚便这是常人?就此理会得透,自可超凡入圣”(《朱子全书·学一》。辞海。

1989.2190

。)。“是的,我们虽然不能超过这些天才,但却可以和他们并驾齐驱。/怎样才能做到这点呢?/那就是要和他们不一样”(雨果《雨果论文学》第140页)。

“能人”就是“能人”,不可替代;能够真正地尊重“能人”这种现象及其存在,本身是一种思维水平和文化类型的表现;有许多人但不是一切人,非常期望自己能够成为不可多得的“能人”;“能人”对人类的贡献那么大,但是他个人的命运怎样,则是另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而这本身又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事物模型。

底层资源。或体物者资源。“下下人有上上智”(慧能:《六祖坛经》)。赵本山说,不离底层,不离黑土地,不离那些“降下自己身份、累得大汗淋漓地想讨好观众的演员”,你和他们这些人接触,你就会有不断的笑料和灵感(2006.3.24,CCTV-4,《中国文艺》,介绍赵本山等艺术家)。特别强调那种以自己的生命来说话、做事的人。更一般地,从“体物性思维”的角度看,那些几十年如一日地在第一线从事科技、艺术、实业等各类劳动的人,是将他们自己和对象融为一体的人,其人其事,是不可分割的,是一体化的。任何只要是在本专业、本领域做出相当努力和成就的人,那些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家、实业家、文化不高但悟性极高的人(如非遗技艺人物等),无论何种原因最终具有独特之“势”的人,本身就能自然地、独到地有一些关于心理、思维、哲学、人类、人生、技术等大问题的认识和经验的。他们的起点平台很高,具有这些学科必须注意的、和专门家平行的另一类高层次的认识水平。就像“知识性智力-技能性智力-社会性智力”“科学性智力-技术性智力-艺术性智力”“自激发型智力-他激发型智力”之分类型但不分高下一样。

老人资源。着名经济学家于光远说,“我有一把年纪了,我应该比别人看得更清楚,应该比别人做得更好”(山东卫视,2006.2.25,《数风流人物》,“老马嘶风”。北大社会学教授、于光远的学生刘世定教授介绍)。即便是那些看似平庸的长者其实也是有着许多我们看不到的工作经验和人生经验,而这些只能用时间的累计来计算,看看时间赋予了他们哪些我们所没有的智慧。

现场资源。或情境资源。其特点是,具有难能再现的特定的时空价值。直接面对、针对参与者仅能在特定时空所提供的任何有关信息,抓住不放,并给以充分的、反复的记录、挖掘和利用。例如会议、聚会、谈话、活动等现场或情境中的思维信息,都是时间性、空间性极强的一类资源。

高端资源。“以智慧调动智慧”。钱学森说:“我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去美国的,开始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麻省理工学院在当时也算是鼎鼎大名了,但我觉得没什么,一年就把硕士学位拿下了,成绩还拔尖。其实这一年并没学到什么创新的东西,很一般化。后来我转到加州理工学院,一下子就感觉到它和麻省理工学院很不一样,创新的学风弥漫在整个校园,可以说,整个学校的一个精神就是创新。在这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拔尖的人才很多,我得和他们竞赛,才能跑在前沿。这里的创新还不能是一般的,迈小步可不行,你很快就会被别人超过。你所想的、做的,要比别人高出一大截才行。那里的学术气氛非常浓厚,学术讨论会十分活跃,互相启发,互相促进。我们现在倒好,一些技术和学术讨论会还互相保密,互相封锁,这不是发展科学的学风。你真的有本事,就不怕别人赶上来。我记得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我的老师冯·卡门讲了一个非常好的学术思想,美国人叫‘good

idea',这在科学工作中是很重要的。有没有创新,首先就取决于你有没有一个‘good

idea'。所以马上就有人说:‘卡门教授,你把这么好的思想都讲出来了,就不怕别人超过你?’卡门说:‘我不怕,等他赶上我这个想法,我又跑到前面老远去了’”(钱学森最后一次谈话:中国大学缺乏创新精神。发布时间:2009-11-05,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作者:涂元季

顾吉环 李 明)。

对人类思维高端资源的掌控,要善于取精用宏(指从所占有的丰富资料中吸取精华),要能知道、掌握、利用、接续或发展。如,“真正的艺术家在天才的伟大作品里寻找深妙的乐趣”(贝多芬《贝多芬语录》第52页);将名人、名作、名言等信息集中在一起,可以整体地看出人类思维的成就并可作为思维资源来利用。

群体思维资源。“我不应把我的作品全归功于自己的智慧,还应归功于我以外向我提供素材的成千成万的事情和人物。我所接触的人之中有蠢人也有聪明人,有胸怀开朗的人也有心地狭隘的人,有儿童,有青年,也有成年人,他们都把他们的情感和思想、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以及所积累的经验告诉了我。我要做的事,不过是伸手去收割旁人替我播种的庄稼而已”(歌德《歌德谈话录》第250页)。

错误资源。“错误”常常是一类比“正确”价值还要大得多的资源。如霍金等人,就不怕犯错误,利用快发现、快发表、快更正的方法,很容易推陈出新。

以上仅是从形式特点角度来谈的思维资源。从内容角度看,还可有形象资源、结构资源、思想资源、信息资源等等,都有其独到的可供思维生产利用的价值。

(2)状态利用。利用自己的生理、心理、思维状态的助想作用,促进产生想法。要知道“虽有智慧,不如乘势”(《孟子·公孙丑上》)。这也又一次证明了心理在思维之先的情形。

使用理想状态。如,“趁热打铁才能成功”;力使自己较长时间能够形成或保持强动力、“高吸收-高投射”等高状态;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在创作时力求使自己处于“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的“一种童贞状态”;“安贫乐道,潜心着述”(《晋书·刘兆传》)。

利用阈限状态。思维活动超过特定数量、强度等阈限,容易产生想法。大多数重要想法常常分布于超过阈限的为数极少的时空,符合“二八律”。“往往有这种情形,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笫二卷第412页)。

诱发状态的产生。有意识地用一定方法诱发、形成并利用一定的心理状态、思维状态。为从潜意识心灵中产生意象,达利用一种自称为“偏执狂临界状态”的方法,在自己的身上诱发幻觉境界。达利发现这一方法后,画风异常迅速成熟,1929~1937年间所作的画使他成为世界最着名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

等待状态的产生。凭借生理性、心理性的“悟性-势性-气性”的缓慢生长发育过程的思维产生。某些状态的出现需要时间。“尽力而为之后,一切听其自然”的思维方式在当用作思维生产方法时,体现了一种等待策略。

(3)数量效应。依靠事物和活动的大数量机制产生想法。量变引起质变。数量产生一切。对于思维生产来说,也是如此。

“为了圈定一个好方案,先(尽可能)获取更多想法(To get a good idea, get lots of

ideas)”(或,想要得到一个好的主意,必须首先得到更多的主意。多中有优)。

(Fudd的创新第一法则。见于Rettig的Prototyping for tiny fingers,发表于Communication of the

ACM第37卷4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生万千点子。“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能生巧”“长期积累,偶然得之”。参禅悟道到较长时间、较多遍数时,便可能比较容易地得悟、生悟。

“十年规则”。“十年磨一剑”“功到自然成”。有研究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与其天赋的高低并无相关,成功的秘诀来自艰苦而高要求的实践和不懈的努力。甚至连拥有最高天赋的人,也必须经过大约十年的刻苦努力和训练,才能达到世界级水平——这一模式被研究人员成为“十年规则”(ten-year

rule)。十年规则代表着一个非常粗浅的估计,研究人员发现,要达到成功最少要十年的时间,有些领域可能需要二十、三十年的经验,才能达到高峰。在任何领域取得最高成就的,是那些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上的人。这是一种有目的地改进成果、力求突破的反复练习过程。它设定了稍高于个人能力水平的目标,并根据活动的效果进行适时调整,持之以恒而有规律地进行。简单来说,打完一整篮的小白球并不叫刻意练习,这就是为什么许多打高尔夫球的人无法进步的原因。刻意练习是,打三百颗球、80%的球都落在目标的二十尺内、不断地观察结果、调整打击方法,每天练习。持续不断地刻意练习是关键。研究也显示,最优秀的小提琴手平均练习一万小时以上,次优秀的小提琴手有七千五百小时,再其次是五百小时。(《财富》双周刊。2007.10.30)

“如果你每周工作不到80个小时,那你就不会在科学上处于领先地位”(一位科学家的经验);盛中国拉《梁祝》的演奏数量在5位数以上;日本“动漫之神”手塚治虫40年间,平均每天画10张,共画15万张;英国着名摄影师克里斯·莱文分两次为女王拍下了一万张数码照片,每次拍摄活动都长达90分钟,女王应他的要求摆出了不同的姿势,还经常需要变换表情。照片拍完后,莱文和他的助手们马上展开了合成和后期制作工作。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他们终于将一张比真人还要高的巨幅相片交给王室,这张照片被陈列在白金汉宫的女王画廊中。

(张燕翔。当代科技艺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38-139.)。收藏家马未都说,对于瓷器的研究,多看是第一重要的,其次是理论。然后再看青花瓷就是五颜六色的了(据CCTV-4,收藏的秘密,2009.9.15)。

3.形式法(思维实验。合作思维。人机结合)

通过对思维(对象、操作、结果、语言、信息、环境、管理等以及思维本身)的形式化而产生想法。某些重要的想法常常只在一定形式中显现或产生。例如,对思维生产总体任务的完成时间的限制,对作品规模和具体形式的要求这样的管理性形式。在设计中,客户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包括许多在思维者看来很难沟通的要求(如完成时间、作品样式、规格等),对思维生产起有极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其他还有像理论、技术等等形式,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思维生产方法中,形式法的具体表现有如:

(1)思维实验。“思维实验”是指利用纯思维和有关数量、形式、社会、技术等因素的方法,达到产生、证明、检验某一思维产品(想法、观点、结论等)的目的。单纯靠“静思默想”的形态来想,所能得到的思维产品是有限的。有些想法(感觉、形象、判断、决策等),必须在一定的实验形态中才能发生、操作和出现。未经实验过程的思维结果,不可能得到自己的更大的相信程度。某些想法能否产生、是否具有意义,需要在实验中或等待实验之后才可能确定。即“只有到实验现场才能知道”。

想像性实验。如,爱因斯坦的“想像实验”或“思想实验”。这是一种按照实验程序设计的并在思维中进行的特殊论证方法与验证方法。它既不同于实验室内的实验,也有别于形式逻辑的推理。一些重要的新概念的产生,如爱因斯坦关于光速下的时空变态,以及人坐上光速车的状态等所获得的结果,就是通过思想实验而产生的。又如同时性的相对性、测不准关系、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的等价性也是在思想实验的参与下产生的(据田运。思维词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434-435.)。

数量化实验。指通过较大数量的应用、联系来证明或形成一定的结论。特别是使用集群分析使能产生一定想法。一般来说,得到支持的个案越多,思维产品的可靠性越强。为了增加现有想法的可信度和产生更进一步的想法,可以设计较大数量的有关内容或活动来实现。

形式化实验。指通过某种形式的制约或助想作用使能产生一定想法。例如,在表格思维中,每一格都是对于思维的考验和检验。内行能够一眼看出某一格内容中所反映的思维程度和水平,看出某一内容的事物发育水平和思维发育水平。又如,对于某一创意之合适与否的判断方法之一,就是把它做出来再看。这里的“做出来再看”的方法,就是一种“形式化实验”的方法。有时在想法不很成熟的情况下,也可先去做成一定形式,在做的过程中再寻找机会或慢慢产生、完善想法。其他如发表、完成任务、满足对象要求等等形式中的思维,都可具有“形式化实验”的意义。

社会思维实验。指一个新的词语、理论或者作品,通过在社会传播或使用过程中,观察人们自然的认知、感觉等反应,来证明某一思维产品的合理性或价值。一般来说,思维常常需要等待历史许久。要设计不同类型和层次的社会思维实验,尤其注意难度极大的社会底层以及艰难情境中的社会思维实验。进一步,要研究一般意义的、借助于网络技术进行的虚拟思维实验。

技术辅助思维实验。单纯依靠大脑或人自身的力量进行思维实验,其功用是有限的。思维实验的某些内容和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于计算机等技术来实现。如“想定作业”(依据设想的作战双方的情况,演练战役、战术组织与指挥的活动。通常在图上、沙盘上或现地进行,也可利用计算机作战模拟系统进行)(辞海。1999.1935.)。

(2)合作思维。通过与人合作进行思维这种形式所具有的互动、互补等作用产生想法。

“一个科学家和一个艺术家只有在成了朋友以后才可能一起工作”(韦斯娜语)。在相互信任、支持的“缘分”“气场”中,更好地表现和发挥自己的特长与潜力。

学会善于从别人的思维中吸取营养、得到启发,学会利用“周围人思维资源”,这是一个人的最为现实和具体的环境条件。

学会和别人一起互补性地进行某一问题的思维。

“欲将取之,必先予之”。要不断地给合作思维注入活力。学会把自己的心理、思维能量贡献给他人,并且站在同伴或对方的立场进行思考。

(3)人机结合。通过将人的高智慧和计算机等机器的高性能结合起来这种形式产生想法。人的高智慧不断使机器产生高性能,机器的高性能不断挑战着人的高智慧。在挑战面前,人必须想办法使自己永远拥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和能力。例如,利用传统的脑力、体力锻炼方法,实践锻炼方法,利用技术锻炼自己的能力的方法,等等。

“人-机”之间的“对接-互动-融合”。

利用技术广集思维资源的思维方式或思维生产方法。凭借信息技术而有的大数量、高速度和凭借缓慢生长发育而产生的“悟性-势性-气性”结合起来产生想法。

利用“技术-艺术”思维方式与思维合力的方法。“技术-艺术”独特地所确定的思维主题本身,把我们引向一个新的天地,使得比原来的科学或理论思维的局限,并且可以配合起来进行单纯靠科学、理论思维不能达到更好效果的研究。没有“技术-艺术”,我们的任何别的方式的研究与思维,都是有着极大局限性的。

除此之外,下面的这些形式,也是需要注意的:

(1)随时记写。第一,许多时候,甚至一切时候,能记写和未能记写,有天壤之别。第二,记写的方式和技术不同,其效果差异甚大。例如,仅仅用笔记写思维的要点,和录音的记写、影像的记写,所能获得的信息类型和数量就有不同。事后在整理的时候,可能引发的联想和想像的数量、类型,是有很大区别的。

(2)设置平台。如,作品形式、思维操作形式、某一任务形式(其性质和完成时间等要求)等,可以有效地促进思维的产生。写作、演讲、发表等形式的进行或完成过程,就是一种形式法的体现,能否通过或满足这些形式本身,就是对于某一想法的证明过程和相关的产生过程。

(3)思维设计。对自己将要进行的思维或别人的思维提出设计。同时,也需要对设计本身进行必要的评价。包括状态设计、信息设计、效果设计等。

(4)体物思维。和对象打成一片、融为一体,使对象气息通过相融过程灌注于自己的身体和大脑以产生想法。面对情境、人物、事件、材料、问题越实际,可能得到的思维结果就越实际,就越像对象本身。

(5)去形式化。为了尝试新的形式、走出一条新路,坚决去掉或不再沉湎于自己已经习惯和擅长的某种形式,力求获取新的经验、能力和成绩;强行取消原先自以为是十分宝贵的东西,以求节省读者、学生的思维精力、时间等付出;关注“过分形式化”而未能成大器的情形。如,贾岛是个刻苦从事诗歌创作的人,“推敲”“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题诗后》)等体会和故事,说明了他作诗用心之苦。不过,也从侧面暗示了,由于他过分注重雕词琢句,所以虽有某些技巧,但诗的成就不大。其他领域的人类思维也有类似情形。

二、群体思维生产方法

一个工作团队,也应建设成一个思维团队。利用工作团队载体,组织设计思维学习与思维生产,实践证明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1)思维工作原则

思维先行的原则

一件具体的事情或工作开展之前,先有比较到位的思维设计。同构于一般的工作计划的作用。通俗来讲,就是“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思维如果不能先行,如果没有一定的设计,至少首先就由自己抑制了自己的思维资源及其可能的功用发挥。对于别人、对于管理,也是如此。先抓思维建设,有助于从根本上进行管理。因为管理的实质是思维管理。

思维管理的原则

个人的能力是极为有限的,在思维生活和思维生产领域,一点儿也不比社会生活、社会生产中更强。任何人的思维,都有可能在先进的管理体系中得以发现、利用和成长,都可能或可以得到管理认可、管理反馈、管理操作等管理性表示。尤其是在那种直接具体的对思维的管理体系中,人们的思维有可能得到很大程度的重视与有效的管理。

通过科学的思维管理,努力建设一种体现重视思维、发展思维的文化氛围和工作方法;要设法进行思维激励,促成思维自信;发掘思维资源,促进思维生产。

(2)群体思维生产的组织

着重从“文化氛围-人物影响-信息管理-技术支持”等方面,组织群体思维生产。

“文化氛围”是指通过制度设计以及提倡、尊重思维生产等方式,形成一种管理性和群体性的关注、参与思维生产的价值观以及干实事、做贡献的精神、情调、气息、气氛。

“人物影响”是指发现、培养和利用突出人物对于群体思维生产的影响作用。

“信息管理”主要是指对“隐性知识-隐性信息”的管理。通过思维生产组织,使“隐性知识-隐性信息”显形化。隐性知识——只有特定个人才有的、独有和实际使用以及有可能实现的超感知。在人们潜意识中实际知道并使用的知识。可能通过挖掘以及紧接着而形式化为公共形态的知识;隐性信息——在某个人、某件事、某个信息中隐藏的信息。如,估计某个有潜力的人,其宝贵经验信息有待开发,对同一信息能够看出、悟出其中更为深层的信息等等。像灵感产生的结果形式具有普遍的“事物-思维”意义一样,信息存在的任何可能的结果形式,都可能具有普遍的“事物-思维”意义。也像天才们的无论何种自我认知程度的信息以及他的行为所具有的无限价值一样——其思维事实本身,就是全部人类思维的无价之宝、永恒课题,而与本人的认知没有更多的必然联系。“隐性信息”概念具有全部事物和思维意义,即任何为人不知和想要探索的东西,都可以是“隐性信息”。

在“技术支持”方面,要为“隐性知识-隐性信息”的发现、总结和交流创造技术条件。如建立组织的知识库、内部网时要充分考虑便于员工“隐性知识-隐性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可采用电子讨论系统,让员工写下他们的经验和最佳实践,存储到讨论数据库中;在Intranet上应用专家系统可加快专家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速度;可借助群件等开发工具,总结员工技能、经验和诀窍;对大多数难以编码的“隐性知识-隐性信息”,可建立“寻人数据库”、“知识地图”、专家网络系统等,让员工迅速找到拥有某种“隐性知识-隐性信息”的人员。还可通过视频工具使分处两地的人进行交流。另外还可通过召开定期或不定期的聚餐会,有关员工和专家等就一些特定项目沟通信息、交流经验和技巧,可将拥有特殊知识与能力的一些人组成各种项目小组、任务小组等,让这些小组的成员在互动场所中,彼此充分交换想法、经验和相互启发。在方法上,可由专门的信息员具体负责;在所有这些过程中,要努力提高组织和个人对“隐性知识-隐性信息”进行识别和技术化处理的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