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于对别人提出的问题马上作出反应,好像不回答就欠了人什么似的。其实对事不关己而且自己又绝对没有建设性意见的,你尽可以绕着走。一次,有位记者打电话问一位女作家,对某位艺员的婚变有什么意见。这位作家没有发表自己的见解,她的理由是:第一,那位艺员与我素昧平生,问我实在是多余,即使是相识的,人家婚变也不容我嚼舌;第二,是我完全不明白为什么我应该有意见。很多人有个有问必答的习惯,不答就像是欠了人似的,所以每每说了自己无谓说的话。其实,我们对于自己不清楚的事、没有兴趣的事、没有资格干涉的事、不想发言的事,都绝对应该保持缄默。别说不知道那是怎么一回事,即使知道,如果自觉不宜发言,还是少说的好。也有一种人是意见专家,上至世界大事下至邻居种盆花,他都有意见发表,什么都关他的事,什么都有高见,什么他都懂。对于我们关心的事,我们免不了会有点意见,那当然是可以说出来的,即使解决不了问题,也至少反映一下我们的看法和感受。至于事不关己而且自己又绝对没有建设性意见的,还是少开尊口好。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人的条件反射就是有问必答,有时为了不好意思不答,临时就说了些荒谬多余、自己回顾也后悔的话出来。明白了有问未必一定需要回答的道理,就能够避免许多不得体的、不一定对彼此有益的话。如果你不想予人以生冷的印象,尽可以顾左右而言他,岔开话题罢了。当提出的问题太难答时,可以对问题避而不答,选择另一个话题作答。由于巧妙的回答能显露答者的机敏和智慧,问者也会很满意。1974年,周恩来总理在医院里会见泰国总理克立时,克立笑容有些神秘地问:“早几年,人们都戴毛泽东的像章,而您只戴‘为人民服务’的胸章,即便是最热爱的时候也如此。而现在人们都不戴像章了,为什么您还戴?又把普通的胸章换成领袖的像章?”这一连串的问题难就难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总理无法回答。不答又不礼貌,如何作答呢?周总理笑了笑,说:“看来克立先生是对我国的像章很有兴趣,我把这枚像章送您了。”答得巧,既照顾了对方的面子,又使自己摆脱了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