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社交恐怖症的森田疗法
6334300000015

第15章 施教授论森田疗法的运用技巧

森田疗法自创立以来,以其对神经症治疗所取得的满意的临床疗效而引起学术界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这种根植于东方文化背景和传统思想的心理疗法不仅风行日本,而且也受到欧美学者的关注。雷诺氏(David Reynolds)将森田疗法介绍到美国,并应用于神经症的治疗中。1983年日本森田疗法学会正式成立,第一任会长高良武久教授及第二任会长大原健士郎教授继承并发展了森田疗法,并将森田疗法的适应证扩大到神经质以外的神经症、精神病、人格障碍、酒精药物依赖等治疗领域,并且已广泛应用于正常人的生活适应及改善生活质量中。国际森田疗法学会于1991年成立,已成功举办六次国际学术会议。在我国,1992年召开了首届森田疗法研讨会,至今,已举办了两次国际森田疗法大会和六次国内森田疗法学术交流会,这在国内是其他心理学疗法所不可比的。尽管如此,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我认为一个最关键的因素是拘泥于形式。许多人认为,住院森田疗法、绝对卧床和作业才是森田疗法,而且将森田疗法与药物和其他疗法对立起来。另一个关键因素是对森田疗法治疗中的关键概念“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误解,许多医生或患者按自己的随意理解来解释“顺其自然,为所当为”,使很多患者误解了它的真正含义,致使实践多年也无明显改善。因此,对森田疗法进行改良,出版通俗易懂、易于操作的图书,开展简单易行的森田疗法势在必行。本人通过十年的钻研,在大量的临床实践的基础上,针对如何运用森田疗法,撰写了系列文章。现将我对森田理论的理解介绍如下,供大家参考。

一、什么是森田疗法的精髓

森田疗法已经创立半个多世纪了,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森田疗法也应顺应潮流。关于什么是森田疗法,该如何发扬光大森田理论,是我一直关心的问题。我和国内外专家反复交流探讨,下面反映了大家的意见。

(一)与中村先生聊森田疗法

2005年11月26日下午,中村先生乘MU272从东京来西安。我去机场接他。半年未见,他没有大的变化,只是穿了很厚的衣服,以为西安很冷。没想到今天天气特别好,天空特别地蓝!因为最近中日关系紧张,来中国旅游的日本人很少了,而我已经把学术报告通知都发出去了。中村先生不会不来吧?现在终于放心了!

中村先生实际上是日本森田疗法的领军人物,他是国际森田疗法学会事务局长。其他人都是担任名誉的职务,包括现任的理事长,只是开会时参加。而他长期从事森田疗法的临床实践工作。过去一年,在他指导下,感觉收获很大。一见面,当然是聊森田疗法。最近,网上关于什么是森田疗法的问题,有患者认为我没有得过强迫症,所以不理解,不能指导病人,而且有人认为,不卧床就不是森田疗法。我也一直在思索,什么才算森田疗法?在日本,也有许多人在问同样的问题。我和中村先生仔细探讨了这个问题。他认为森田疗法的基本观点是“顺其自然”,包括以下几点:

(1)对不安或症状的态度的转换。不是努力消灭症状,而是养成和症状和平共处的态度。

(2)症状的深层是想更好的生存,向上发展。要通过建设性的行动更好地发挥生的欲望。

(3)治疗目标是打破束缚,打破交互作用,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

所以,森田疗法不拘泥于形式。只要让患者理解到症状不是病,带着症状坚持行动,就是森田疗法。

(二)其他几位日本专家谈森田疗法

2005年1月9日,由新任国际森田疗法学会理事长北西先生主持召开了新年座谈会,邀请了著名专家藤田先生、阿部先生、近藤先生谈体会。三位先辈都是毕生从事森田疗法的专业人士。我简要做一下总结。

藤田先生:多年实践森田疗法,尤其对森田神经质特征特别爱好。他认为灵活运用森田疗法,解释森田神经质的特点及生的欲望和死的恐怖的矛盾能使许多患者开悟。另外,保持良好的医患关系也是治疗的关键因素。

阿部先生:二战时期,阿部先生为逃避当兵,去精神科当医生而结识了森田疗法,发现自己和森田理论描述得一模一样,简直就是为自己写的,也就不知不觉爱上了。他对森田疗法贡献是选择适应证。他在担任高良生院院长其间,遇到一例病人因治疗无效赖着不出院,极度烦恼,不得不建议高良先生选择病人。高良先生采纳了他的意见。他深深体会到思想的矛盾和被症状束缚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近藤先生:在运用森田疗法时,非常重要的是,注重患者的自我评价、自我机能(工作和社会机能);经常表扬病人,让他感到安心;经常提有建设性的建议,开阔病人眼界。对高良先生的教导体会深刻,工作是涉及知情意全方位的活动,鼓励病人尽量参与各种劳动,这对回归社会非常重要。

(三)我对森田疗法的几点见解

早在2001年,我就在中国森田疗法网上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1.森田疗法是目前中国所有心理疗法中适用性较强的一种心理疗法。它融合了精神分析、认知疗法、行为疗法、作业疗法及中国传统文化、佛教、禅的思想内容。它操作性强,对强迫症、对人恐怖症、焦虑症(尤其是PANIC综合征)、抑郁性神经症、适应性障碍、失眠等多种心理障碍有独特的疗效。如果对森田疗法的理论一无所知,很难做一个好的心理医生。

2.森田疗法不是万能的,对器质性的精神障碍、没有反省能力、忍耐性差、生的欲望不强的患者,很难有好的效果。换句话说就是,对具有典型的森田神经质的患者效果好。

3.森田疗法的运用有很多的技巧,不能拘泥于任何形式,稍微用不好,病人就产生阻抗。例如,对一个强迫症的病人,如果你告诉他要“忍受痛苦,为所当为”,病人可能会误解你的意思,产生愤怒的情绪,说:“医生,我实在是不能忍受了,我太痛苦了。”其实,不论你用什么方法,只是要让病人领悟到:他的痛苦并不是什么特别的东西,只是因为自己的过分关注而愈来愈重,如果能主动地做些事,它就会自然地减轻。不管他相信不相信,先试一试。

4.森田疗法的精髓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目的本位,纯洁的心。这些理论是很抽象、很难理解的,必须身体力行体验它才能真正领悟。我的导师田代信维教授认为,许多心理障碍患者其真正的病因是自卑,没有自信心,在社会工作中遇到各种困难的时候,表现出各种症状。只有树立小的目标,做小事,得到小的快乐,在实际的工作学习中得到成就感,逐步回复自信心,才能真正地治愈。最高的境界是完善人格,对待任何事抱有一种宽容的态度。这涉及很多哲学、世界观和信仰问题,是很复杂的。

5.学习森田疗法的人,需要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好的耐力,善于思考等前提条件,并有一颗谦虚的心,愿意多和别人交流。可以说,一辈子也学不完。对医生,对患者,每一次交流都是一次学习。对于那些急功近利的人,很难领悟它;对于那些爱夸大的人、浮躁的人可能没有什么大作用,甚至起反作用。

6.在中国,生活发现会是一种非常好的推广森田疗法的形式。中国的许多学者对森田疗法有很深的造诣,如,北大的康成俊教授、清华的樊富珉教授、山东的路英智教授、哈尔滨的曲伟杰先生及晓松等学者都对森田疗法的运用和发展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希望以后有机会多与这些学者进行交流。以上是我的一点体会,供大家参考。

综上所述,森田疗法的精髓是:森田理论比较完善地发现了神经症发病的心理机制,即在森田质性格基础上,由于诱发因素导致症状的出现,随后患者对症状的关注导致精神交互作用而被束缚,使症状固定下来。

治疗的原则是通过“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行动打破精神交互作用,使患者从被束缚的状态中摆脱出来。治疗的过程需要两个,首先要让患者领悟自己痛苦的机制,然后努力在生活中践行,在实践中体悟。这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两条缺一不可。有些患者总想通过第一条就达到理想效果,总想通过思考来解决自己的痛苦,结果事与愿违,是徒劳的。也就是说森田疗法重在实践。

二、从森田原著看“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真正含义

“顺其自然,为所当为”被公认为是森田疗法的精髓。在国内,对“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有很多误解,有些患者甚至陷入新的恶性循环。不管做什么都想着是否符合顺其自然的原则。

“顺其自然,为所当为”。下面简单地分成两部分加以说明:

第一。

以前的中文资料将其翻译成“顺其自然”。首先得承认“顺其自然”非常精辟地概括了“あるがまま”。许多患者经常问我(施旺红)自己是不是“顺其自然”了,显然他们过于拘泥于森田的理论了。我经常考虑“顺其自然”过于哲学化,有些高深,难于理解。实际上,“あるがまま”的意义非常简单,“ある”在这里是指各症状,“がまま”的意思是“原封不动,保持原样”。例如,当我们吃苹果不削皮时,可以说,“苹果皮がまま”。冈本常男(参见《战胜自己》一书。——编辑注)没有食欲,不想吃饭。当他读了森田疗法的书,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后,尽管自己没有食欲,到了吃饭的时候,还得硬着头皮吃下去,不然会饿死的。所以到了吃饭时,硬着头皮吃,这时候仍然是没有食欲的,这就是“あるがまま”等于“没有食欲がまま”,没有食欲就随它没有食欲,该吃饭时还得吃。

第二,做应做的事。

什么是应该做的事,得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而定。按上面的例子,到了吃饭的时候吃饭是为所当为。

所以,“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是不能分开理解的。许多患者在症状出现时,默念着顺其自然,顺其自然,可症状依然如故,他就一头雾水,认为不起作用。其实,顺其自然是不需要任何努力的,你专心做事时,不知不觉地就顺其自然了。

森田疗法的目标是让病人改变自己对症状的态度。神经症患者拼命地与症状做斗争,想排除它,却助长了症状。森田疗法让病人放弃斗争,不搭理它,养成能与之共存的态度。例如,对于惊恐发作的病人,一旦症状发作,慌慌张张赶去医院急诊,打了针之后,把症状控制了,回去后又发作,反反复复,痛苦不堪。森田疗法要求病人发作时不要慌慌张张赶去医院急诊,而是躺着不动,静静地体验观察整个发作的过程。不管症状多么严重,随着时间的变化会自然减轻,短则几分钟,长则十几分钟。通过这种体验,病人感知到其症状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可怕。

“顺其自然”不是被动的放弃、忍受,而是主动、沉着地应对,有积极的意义。

另外,“为所当为”是发挥“生的欲望”,进行有建设性的行动。

在“死的恐怖”的背面存在着“生的欲望”。森田疗法的理论要求病人在原封不动地接受症状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长处。不是简单地要求症状不发作就满足了,而是尽量发掘自己的潜在力量,更好地去生活。因此,森田疗法的最终目标是促人成长。

手受伤了,会流血的。人是一团燃烧着的欲望,欲望受到挫折时就会产生各种烦恼,烦恼其实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甚至是一大部分。手流血时,都知道要赶快包扎处理,没有人会为自己会流血而悲哀;而烦恼的时候就不一样了,神经症的人为烦恼而烦恼,认为别人都那么快乐,而自己却这么可怜。这个道理很简单却有很多人不明白!我有一位日本患者,她家有亿万财富,也是经常烦恼无限。人的行动常常由感情和理智双向支配,而且常常感情占主导地位。比如,胖子想减肥,最简单的方法是少吃多运动。可是,到了吃饭的时候,不知不觉就吃饱了,早晨睡着就是起不来。运用森田疗法,实践很重要,不能坚持实践就很难有好效果,很难真正领悟森田的精髓。过深地钻研森田理论,探讨症状的原因,而不去实践行动,不但不利于症状的恢复,反而使症状强化,形成新的强迫依赖症状。森田疗法其实很简单,像健康人那样去行动,就会变得健康起来!

三、神经质症的治疗要点

森田教授的高徒,第一任国际森田疗法学会理事长高良武久对用森田疗法治疗神经症的要点总结如下。

1.注意弄清症状的本质

我在本书的前半部分详细介绍了神经质症的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其症状又如何发生的等问题。弄清神经质症的本质对治疗有重要的作用,甚至有的患者仅仅弄清了症状的本质就很快治好了症状。这是因为患者在弄清症状本质后,其疾病的心理状态发生了变化,所以才有如此好的效果动机。患者住院之后,在一种家庭的气氛中接受指导,会自然形成这种心理状态。下面介绍一下心理治疗的方法。

2.神经质性格的陶冶

人的行动一般会影响其性格。不可否认,一定的性格又会指导做出一定的事情。但仅仅看到这一方面,则是一个片面性的认识。我们也不能忘记“我们的行动会造就我们的性格”这一客观事实。正是这一点才是神经质性格得以陶冶的根本理由。我们的思维除去睡眠的时间外,可以说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绝不会停留在同一状态。这一点通过仔细揣度自己的内心世界就会明白。我们在考虑某个问题时,思维似乎停留在相同的状态,这只不过是表面现象而已。例如某人从一小时前开始一直在考虑数学的问题,到现在仍没有答案。从表面看来,他一小时前与现在是处在同一思维阶段,实际上最初的一瞬与最后的一瞬之间已经持续了一个小时的精神活动。即最后的一瞬是经过一小时的持续思维之后的一瞬,这与最初相比更有了不同的显著增多的内容。即使对同一道数学题,人们的思维只有在最后的一瞬才比较成熟。如果要使一小时前的一瞬与一小时后的一瞬内容完全相同,就必须把一小时的经验的持续一笔勾销,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每时每刻的经验都在不断创新、变化着。我们昨天的和今天的经验并不像在树上嫁接竹子,而是像滚雪球一样,开始很小,但随着不断的滚动,内容也不断增多,最后便有了更加充实的内容。这也像河流是由无数细流汇集而成一样。人们精神生活的流动也不会有半点中止,是在不断扩大、不断变化着。这就是精神生活的本质。

应该注意,这种变化并非发生于漫无边际的空想和思维,而是由于实际的行动才使思维变得更加实际和深刻,仅仅局限于伏在桌前冥思苦想,不会起到实际的作用,只有实际行动才能调动人类的全部意识,才能比单纯思考更深地渗透到我们的生命中去。实际行动是提高我们对实际生活的适应能力的最直接的促进剂。如果得到通过实际行动体验到的自信,即使其本人并未觉察到这种自信,也会使我们的性格更加坚强。神经质症患者性格的陶冶也必须由这种对实际行动的体验才能实现。

可是,他们一般是采取逃避痛苦的态度。他们最关心的是把这种痛苦抛弃。如赤面恐怖的患者总想避开众人,或想出些小聪明以不被别人发现自己的症状。如果有不洁恐怖,不愿随便接触别的东西,为了得到暂时的安慰便不停地洗手。还有的患者因为有头重感就不工作,因为害怕疾病就不外出,这些都是对痛苦的逃避,如果实在逃避不开就尽量地敷衍了事。患者采取这种态度就永远不能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也永远不可能适应现实生活。患者不能忍受痛苦去做应该做的事情,就绝不会得到在实际行动中产生的适应人生的自信。“忍受痛苦,为所当为”,这是神经质症患者必须采取的生活方针。对人恐怖患者要忍着发抖的恐惧心;赤面者要坚持以这种样子与人接触;不洁恐怖患者害怕不洁,同时又要坚持去打扫卫生;失眠恐怖患者也要忍着失眠的痛苦坚持去做白天应该做的一切。

这样做,也许有人会问:“神经质症患者开始了日常的生活,其症状就治好了吗?”这种问话是十分片面的。要学会游泳必须要跳入水中,不跳入水中,就永远学不会游泳。上面的问话好像在说过去不会游泳的人就永远学不会游泳,这当然毫无道理。实际上,人即使不会游泳也完全可以做到先跳入水中,然后划动手脚就可以浮在水上,逐渐学会游泳。如果不先跳入水中,就永远也学不会游泳。因此,无论如何要先跳入水中。同样的道理,神经质患者无论感到怎样痛苦,但可以做到忍受痛苦投入到实际生活中去。如果患者自己做不到这一点,也可以在别人的指导下做到。患者一边忍受着痛苦,一边做应该做的事,这样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得到体验的自信。

许多患者固执地认为自己有神经质的症状,什么工作也不能干。但是患者入院之后,与自己的想法正好相反,完全可以从事被分配的工作,这连患者自己也感到吃惊。患者有了这样的体验,弄清了自己的症状实际上是自己主观臆造的产物。患者如果能觉悟到这一点,可以说已完成了领悟的第一步。

神经质性格的陶冶并非将性格彻底改变。所谓陶冶,是指使神经质性格中的长处得以发扬。做事认真、踏实、勤奋、责任心强,这是人的美德,这种美德在什么情况下也必须发扬。与此相反,如果做事不加思考、随心所欲则注定要失败。神经质症患者普遍有一种神经质的细心和谨慎,这一点经过引导,会很容易地走上正确的轨道,对治疗起到积极的作用。

3.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与积极服从

人们要真正客观地、正确地认识现实中存在的客观事物并非易事。因为客观现实并不一定符合我们的主观愿望和理想,有时甚至完全事与愿违。所以我们有时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片面地看待现实。如我们上了年纪,不管我们愿意或不愿意,总会变老的,白发和皱纹在增多,体力也渐渐不支。这是事实,这事实却与我们的愿望正好相反。虽然我们不想承认事实,企图将不现实的想法变为现实,那么,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最终会在某一时刻体会到幻灭的痛苦。我们要正确地估计可能范围,并朝着这个范围做自己的努力,这样才不会引起过度的心理冲突。但神经质症患者对存在的事实并不现实地对待,他们把自己的理想和欲望扩展到完全不可能的范围,因此,他们才感到痛苦。以对人恐怖为例,我们说自己和对方都是生活中的人,人与人见面时,会引起感情的波动,这是当然的事实,特别在见到上级或异性时,会产生一种不安或不好意思的感觉,这对一般人来说是很平常的事情。我们应正视这一事实,顺应自然,即使感到难为情,甚至苦恼也不应对此抗拒,这样就不会产生强迫观念,而且会保持正常的心理。相反,如果对此产生抗拒之心,无论如何也不能顺应事实,如果形成这样一种心理,就会背离事实并越来越荒唐。

四、像健康人一样去行动,你就会变成健康人

最近,许多患者来信诉说各种各样的症状,希望我能解除他们的症状。有些人整天泡在网上,阅读很多帖子,想寻找或钻研更高深的理论来治疗自己的症状,而不是去做事。这样症状不但不能减轻,反而会看了别人的症状而使自己体验更多的症状。其实,运用森田疗法,不需要多么高深的理论。记住:“像健康人一样去行动,你就会变成健康人!”

为此我想更多地强调一点,不要期望着有什么灵丹妙药能治你们的病,最好的医生是你们自己,最好的药就是把注意力投向外面的事物。很多人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原因是很难从做事中得到快乐感所以就坚持不下去。

做事有几种,一种是一般性的事,做起来很让人烦,懒得做。一般的家务事如洗碗,如果你带着爱心去做(我的母亲很辛苦,或我的爱人很累,我洗碗能给她们减轻负担,让她们多休息一会儿),你干活的心情就不一样了,本来是举手之劳,自己快乐,家人也高兴,反过来自己又高兴了。现在的社会,人人的压力都很大。说得难听一些,神经症的人有些自私,整天把自己的一些烦恼当成大病,让家里人承受更多的痛苦,总希望别人关心自己,总恨别人关心自己太少,而恰恰相反的是,他从来不从别人的立场上想,不体谅别人的难处。自己也没有什么残废,然而一点小事都不愿干。不想干事,一个人自寻烦恼的时间就多了。实际上,你带着爱心去为别人做事,得到最多的还是你自己。

另外一种是就是有目标有计划的事,也就是有追求。比如,我决定要明年考研究生,从现在开始,有计划地复习并坚持,到时即使没有考上,这一年肯定有不少长进,很充实。幸福的生活总是建立在有追求的行动上。没有追求的日子就像无头的苍蝇。很多人沉迷于打麻将,这是没有追求的表现,但因为有事做,所以也很充实(当然打得太大了,输得太多了必然引起相应的烦恼,如果不赌,没有大的输赢,比什么也不做还强一些。)如果没有追求,没有行动,神经症就是对你的惩罚。(当然,如果你笨一些,什么也不爱思考,也就没有事。傻子是没有太多烦恼的,自然也不会得神经症。)知道了这些简单的道理,努力去做事,自然就好了。

因此,经常上网,到处寻找高深的理论没有太多的好处。路在自己的脚下,自己不走,没有别人背着你。心理医生只是指路人。

很抱歉,我因为太忙,很难对每一个提问一一回答。如果希望我能够解除你的症状的朋友请仔细体会我这个帖子,这也是我给你的最好的回答。尽管症状不一样,但原理都是一样的。至于每个人的行动,计划目标,只能由你自己去定,你在行动中会体验成功的欢乐、进步的喜悦,但不止这些,也许还有更多的失败的痛苦。生活就是这样,什么你都得承受。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你现在的烦恼是没有意义的,行动后的痛苦是你不得不承受的。如果期望着生活中没有烦恼,别人都来关心你,什么事都心想事成,那是非常幼稚的表现,你得为你的幼稚付出代价,代价就是神经症水平的烦恼。好好体会吧。

五、重在实践

一些不理解森田疗法的人认为,森田疗法就是让人睡觉,折磨人;另外就是宣传有病不用治。这样想很是可笑。另外一些人可能拘泥于某些形式。实际上,森田疗法是结合精神分析、认知、行为疗法于一体,用行动来验证理论。首先,森田质性格特点就是让人分析自己潜在的东西,如冈本常男读了森田疗法的书,把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性格意识化,从而触动了自己的心灵。其次,认识到自己的一些错误认知。最后,通过行动来证实症状可以随着时间,随着实际的运动而减轻慢慢消失。实践是最关键的一步!

一位接受我治疗的患者将自己治疗过程和感受总结如下。

尊敬的施教授:

您好!这几天太忙了,没时间给您写信。按你的要求,将自己的感受总结出来,现在也是刚打完吊针来到网吧。

我先系统地介绍一下我得病的情况。我患病已有7年了。当然,这些年的风风雨雨不言而喻。我是在上初一时生活给我开了一个天大玩笑,让我从此陷入神经质的泥潭不能自拔。记得那是一个暴力型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上他的课如果是做不对就意味着一顿拳打脚踢。那是一次特殊的数学课,我不知道怎么听着听着走了神,还没让我反应过来,我就被来了两记耳光!这让从小在老师、家长的宠爱里长大的我,犹如突遭闪电,害怕极了。加之我小学学习较好,上初中也没有了小学的优越感,让我滋生了恐惧感。就这样,在一次偶然的事件中,我结束了在别人看来是美好的童年!起初我并没在意,结果第二天上语文课老师让我读课文时,我的声音开始颤抖,接着是四肢,这让我再也不敢主动回答问题,甚至是逐渐逃避。这样,在当地中学上了两年中学,我毅然决定转到市里的一所中学。我也抱有幻想,但愿在市里的中学能有所好转。可结果不尽如人意,反而让我更加恐惧。一个同学告诉我,这是病,要去看医生。我起初并没太在意。这样,我每天在惶恐不安中上了高中,这种恐惧开始涉及了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高一结束时,我和同学来到西安的一所医院来看所谓的病。现在记得那是一个看上去很和蔼的所谓的心理医师,她首先让我做了一系列检查,花了好多钱,接着便是像数学老师那样流利地给我下了一连串的定义:抑郁病,社交恐怖,强迫症等该有的与不该有的都有。开了好多的药,并且向我保证药到病除。可是结果让我大失所望,那副作用让我现在都感到害怕!我没有别的办法,只好趁着“十一”长假,再次来到西安。这次我真的挺走运,遇上施教授,使我认识到自己得的是社交恐怖症,是他在我最关键的时刻挽救了我,让我重新燃起生命的火花。我接触了森田疗法,让我从此又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对施教授及森田疗法的感激之情难以言表!

下来我把我对森田疗法的浅薄体会写出来,以激励正陷在神经质泥潭中的同胞们。望我们能鼓起勇气面对现实,尽快走出那曾让我们不能自拔的神经质泥潭。

“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如果要飞得高就该把地平线忘掉”。如果大家关注刘欢与刘德华的歌,这这句歌词应该不陌生。这是我转变以来一直哼的两句歌词。同胞们或许都知道那八个大字:“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我们现在都耳熟能详了。但真正让我们做起来,为什么明明我们已经心里一直在想我已经顺其自然了,为什么不好呢,我已经为所当为了,可为什么还不好呢?我只想说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况且这八个大字并不是我们要挂在口上的,一定要去行动。记得我第一次坐在施教授的讲台上,当时的我也非常地紧张,尽管我在发抖,但我要坐下来,直到一小时以后,那种紧张逐渐地消退下来。在此期间我也在听施教授讲课,尽可能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他所讲的内容上,而不太去关注自己的症状。这样我即做到了顺其自然,也做到了为所当为了。这样的体会让我高兴得彻夜难眠。大约一个月以后,我又回到了学校。那时,又是一片不同的天地展现在我面前。当然我也不是一下子就好到了我理想的状态,这是不可能根本好的,我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我们这并不是病,所以没有好与不好之说。有一次我在班里做了一次长达40分钟的演讲。尽管我认为我的症状还在干扰我的演讲,但是我并不太在乎,因为做到了我起初为自己设定的目标,也就是做到了目的本位,所以我不会太悲伤,反而信心大增。现在仍然和以前一样,还是紧张,但我不再感到害怕。因为我会尽量把自己的注意力关注到我所做的事。(我贸然下一个定义,把我们所谓的症状与我们理想的状态之间持续的时间称作“时差”。)我想我们勇敢地去面对了,只有把这“时差”缩短,让我们尽快进入状态就“好”了。

其实道理很简单,但是为什么我们都懂这道理而不好呢?我不想介绍太多的理论,我只想对大家说我们这一类人都是有着强烈的“生的欲望”的,那为了生,为了更好地生,我们为什么不去做呢!重在行动!我希望,真切地希望大家都能主动地去做,只有这一条路可以通向成功。是的,我也承认这之中必然会遭到别人的误会与冷眼。但是我们自己很清楚地知道我们是为了什么——为了美好的明天,为了至爱的亲人,为了那些期待的眼神。同胞们,我个人认为这之中就要我们去练一下我们的“厚脸皮”。不是吗?我也一样,正在向前走,已经看到了美好的明天,并且一直这样会走下去的。通向成功的路,往往是布满荆棘的,但是我们别无选择。不是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事实惟真。我们一定要面对现实,用那残酷的现实来换来明天美好的另一种现实。不是有一句话叫做如果面对现实,你若不厚起脸皮,那么你将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何况我们这群人呢?但愿大家都能真正地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借此机会我对施教授表示由衷的感谢,也感谢我的父母对我的支持!

相信自己,我们一定会成功的!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灿烂,更美好,更诱人!

一个正走出来的人

六、森田是一种人生哲学

我在《战胜自己——顺其自然的森田疗法》中提到,森田疗法就是一种人生哲学,要在实践中体悟。一位患异性恐怖的大学生接受我的咨询,并阅读了我的著作后深有感触,主动要求到我的课堂上演讲。从他的演讲稿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森田疗法不是用来治疗症状,而是用来指导我们如何对待症状,像健康人那样去生活的。下面也是一位患者的感言。

施教授,各位同学:大家好!

首先非常感谢施教授和各位同学给了我这样一个好机会能够锻炼自己。我是今年4月初才慕名到施教授这里咨询的。之前我主要的问题就是人际交往过程中会有一些紧张,特别是和女生交往尤其是比较漂亮的女生紧张得程度会更高。我这个现象从中学到现在大四大概持续了将近10年的时间了,在这期间自己的身心感到了很大痛苦,一直想摆脱这种现象。也曾咨询过一些心理医生,但是感觉效果不是很明显,依靠药物能够使自己的情绪得到一些缓解。可能就在一个月以前能够在这么多军人面前当场发言,对我来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今天的的确确这样做了,我想这是我自己的一个进步,同时也是符合了森田理论中的“目的本位”的思想。在得到施教授的咨询后,施教授给我用森田疗法分析了我的情况。在与施教授的交流中,我的思想可以说是经历了多次的激烈碰撞。咨询后施教授给我两本关于森田疗法的书籍,回家后继续学习森田理论。我其实是一个对看书没有多大耐心的人,但是由于强烈的想改变现状的渴望,我还是看了。然而就是在我开始看书的过程中,这本书却深深吸引了我,并不断促使我一直认真地看了下去。在看书学习森田理论的过程中自己心里的那种感受是难以言表的,可以说整个过程是一个高潮不断迭起的过程,书中所描述的情形和思想发展变化过程跟自己实际情况的吻合使我感慨万千。到现在我自己感觉通过不断的反思和学习,我觉得我基本上理解了森田理论的精髓。我觉得正是因为我自己有森田神经症的困扰,所以更容易结合自身的体验不断反思,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森田理论。由于时间有限,我把对我思想产生较大影响和比较重要的一些理论大概讲述一下。

1.顺应自然,目的本位。

我把顺应自然和目的本位两个思想联系到一起来讨论,首先顺应自然我觉得是包括对症状的顺应自然、对情绪的顺应自然,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以目的本位的思想为所当为。这是我自己对森田理论的理解。书中说到人的情绪感情是不能控制的,就像人遇到恐怖的事物感到害怕紧张,这是人人都有的感情,是控制不了的,但是人可以控制的是自己的行动。所以人可以通过控制行动来间接地对感情产生作用,就像人控制不了自己紧张害怕的感情,但是人可以行动起来使自己多接触感到害怕的事物,通过多次反复的接触后,自然而然地紧张害怕的情绪就会减轻。所以既然人控制不了感情,控制不了症状,那么我们就只有使自己的症状顺应自然,以目的为中心开始行动。在行动的过程中关心自己的目的而不是去控制自己的症状,因为越是控制自己的症状,把注意力集中到症状上,症状越是加深,从而陷入恶性循环。所以采用顺应自然的态度以目的本位的思想为所当为,这是森田理论的核心。

2.为所当为。

为所当为就是在顺应自然的态度上的一种主动的行动。就是在对自己症状、情绪的顺应自然的态度上,做到不问症状、不管症状,做该做的事,通过实践来使自己的情感得到体验。就我来说吧,可能就是说虽然和女生交往很痛苦,很难受,但是还是要坚持去接触该接触的女生,把注意力尽量集中到要做的事上,少考虑自己的表现。

3.事实惟真。

这也是森田理论的一个思想,它就是强调要以已经发生的事实为标准,把已发生事实看作真理。这个理论对我的心理冲击也是很大的。反思自己以前的烦恼和痛苦,以前总是为自己设立一个理想的、完美的目标,觉得自己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表现,抱着这样的思想去行动,事实上就给自己套上了一个枷锁,从而行动中压力更大,即使现实中不是那个样子也为自己找借口,其实是一种不承认现实的表现。森田理论中强调事实即是真理,使自己承认现实,从枷锁中解脱出来,从而行动起来更加轻松。在这一个月的行动中,其实自己已经有了好转,一度甚至感觉完全好了,但是后来又有一些反复。我知道情感的体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至少就是以前逃避不敢做的事情,现在我敢去做了,即使还是会感到紧张。其实现在摆在面前的有两个选择:一是继续逃避,继续长期痛苦地生活下去;一是不顾眼前的痛苦,接受症状,不怕表现不好,不怕丢脸,坚持行动,在长期的坚持中使自己的情感得到体验,逐渐从神经症中摆脱出来。我想今天的演讲就是我选择了后者的最好证明。书中有一句话“森田疗法与其说是一种精神疗法,不如说是一种人生哲学。”学习到现在我确实有这种体会。森田疗法就是一种人生哲学。通过学习它,知道自己并没有什么病,是自己的性格和一种错误的认知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心理困惑,通过学习纠正了自己以前的一些错误的认知,使自己心理成熟起来。其实回顾我以前心理和人生观上的一些困惑和疑问,很多可以在森田理论里面找到答案。我现在比较有信心使自己摆脱心理困惑,而森田理论作为一种人生哲学可能使我终生受用。

七、行动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

神经质患者,特别容易陷入一个怪圈,就是面对他们所遇到的问题时,喜欢想我该如何思考,我该用什么样的心态面对,我该怎么想才能让自己平静。这是错误的。思索这些只会让你越陷越深。如,当有人欺负你的时候,你要思考自己该如何行动,比如报警,比如向领导汇报,比如跟他谈判,或者离开那个地方,甚至叫人揍他一顿,这些行动都是正确的、合理的(作为正常人的反映是合理的)。只有行动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如果你想的是,用什么心态才能平静面对,用什么心态他才不敢侵犯你,用什么心态你才能平静而无恐惧,这就完了,这是错误的道路。光看理论肯定好不起来的,很多真实世界的体验是通过看文字得不到的,即使通过文字描述,看的人也无法真正地体会。好的过程肯定是接触现实世界——不断有新的体验——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可能光看文章就好起来,而且因为看文章太多而得社恐的却不少。社恐者很多关键的认知必须在实践中修正过来,这个用理论似乎很难表达。比如跟别人对看,其实是很“有趣”的,有一种心领神会的感觉。健康的人也不可能做到看跟不看一样,所以经常有互相看着然后哈哈大笑的。人跟人的交流是很灵活很互动的,一边聊一边你看我我看你,这其实没什么。社恐者跟人交流时大都会“僵死”,似乎想做到看人完全不紧张,这跟自己的现实差距太大,会导致“恐惧”式的情感冲突。这种“不接受自己现状”的态度是有副作用的。要调整好心态,要完全接受自己的卑微,出丑,如果这些都是现实的话。是怎么样就是怎么样,完全接受现实,痛苦好过糊涂。行动才能让你获得心理的健康。

八、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在学习森田疗法中最初要接触的要领是“顺其自然”,它教我们自然地接受焦虑、恐怖、症状,做该做的事。然而一当开始实践后感觉“理解容易,但做起来难”的时期,“唉,说得容易,做起来难呀。那种和人交往痛苦难受的感觉,不是社恐患者,是根本无法体会到的。就像是一个双目正常的人,无法去体会一个双目失明的人的痛苦一样”,虽说按照自然接受焦虑,积极地做了该做的事,然而有时仍想逃避,即使有时成功了,但也累得不行。这时便会对这些成果表示怀疑,会出现停顿。这是一个非常痛苦的阶段,即使是半信半疑也好,在这时除了按森田先生说的、按先辈们的忠告去做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起初想这么做,但却很难办到。所以除了行动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结果自然而然便接受了),这是实践的第一步。逃避却渴望着,向往却又不敢面对,社恐者的矛盾心态正是痛苦的来源。前进吧,怕受伤害,怕痛苦的感受,怕让自己“丢人现眼”;逃避吧,又不甘心,又会计较得失,又会担心自己的将来。在进退之间徘徊犹疑从而陷入矛盾痛苦的深渊难以自拔,苦苦寻求解决之道。其实不妨想想,我们还有什么好失去的呢?现在的状态已经是最低谷了,再差也就现在这样了,前进只会有收获,即使是痛苦、折磨、难堪,而逃避只能原地踏步;即使平静自得其乐,也只是在压抑自己的渴望,逃避自己的内心,暂时的安逸罢了。不要因为前面的路有曲折、有荆棘就裹足不前,在你战胜曲折、披荆斩棘之后你才能收获信心,才能体味其中之快乐。什么是成熟?只有尝尽生活百味,品尽酸甜苦辣才能使人成熟。而社恐者正是不成熟的人。不要再矛盾徘徊,向前进!

九、关于性格的修养

社恐者有着共同的特征,往往是被动、反应慢、生硬呆板、性格软弱等。由于是被动型的人,在现实中大都无能为力,坐以待毙。用一句形象点的话来形容,社恐者是一个“枯萎”的人。通过长期的滋润,是完全可以慢慢康复的。当然不可能很快就康复,就如一棵失去了生气的树,要慢慢地保养、培育,这是自然界的规律。康复后你得到的奖励是经过磨难,免疫力(心理素质)强了很多,就如一棵树遭遇恶劣的环境仍生存了下来,便经得起风吹雨打。

社恐者的这些特征是怎样慢慢形成的?是由于存在一些关键的错误认知和行为方式,长期下来便形成了某些消极的特征。

首先,一个必须修正的行为方式是回避。

社恐者都是有回避型人格的,不敢面对某些东西,比如别人的眼睛。长期的回避导致了条件反射式的敏感,敏感和恐惧都来自回避,如果长时间地面对,是不会有敏感和恐惧的,即使以前有,当你不断地去面对时,就会渐渐消退。谁都知道,逃避是不能解决问题的,社恐者必须慢慢学会去面对一切,包括面对真实的自己,面对自己的过去。我看见有人说让自己忙起来这样就会忘了社恐,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认知。如果一个人不敢面对自己的过去和真实的现实,是谈不上康复的。什么都不用忘,不要回避也无须闪躲。我记得有一句话是“眼明手快”,意思是眼睛明亮,反应快动作快。眼睛明亮说明自信,敢于面对一切,反应快是有活力的表现。如果一个人眼神呆滞,反应迟钝,没有生命力,即使没有社恐,也一定是个消极、自卑的人。

第二个必须修正的行为方式是被动。

性格强的人必定在一定程度上是主动的人,被动的人都是性格软弱的,通常在现实中无能为力,不能做主,处于一种“等死”的状态,毫无生机。遗憾的是,没有一个社恐者不是被动型的,我是说行为习惯。如果你不服,非得故意主动几下,那决不代表你是主动型。被动是一种长期形成的思维、行为习惯,体现在你生活的每一个细节,短时间是改变不了的。忍让,委屈自己成全别人;对别人的感受很在乎,怕影响别人,自己的尊严却不值一提;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被动挨打;争取自己的利益时软弱无能,甚至不去争取……

还有就是自我封闭。不敢开放自我去面对这个世界,是没有办法谈康复的。我康复的最后阶段就是出来工作后完成的,人的精神需要某种刺激,不然就会失去生命力。任何健康的人让他长期封闭起来,都会出问题,精神会萎缩,不是说会闲出病来的么。我们经常要跟各种人沟通,这不能说“应付”,因为这是一种很刺激大脑的工作,现实的需求会激励你的精神,逼你进步。

一个人的观察力往往反应了他的沟通能力。自卑的人一般是“糊涂”的,眼睛不明亮的人多是“懵懂”的人,容易被骗,被蒙。他们不敢去观察,呆板被动,通常会惹人嫌。自信健康的人是开放地面对一切的,所以对临时发生的事一般都反应敏捷,主动出击。沟通时对方有什么表情,行为都会相应做出反应,这种“互动”的沟通其实是很有意思的,是精神的营养。社恐者却根本不敢打开门进去玩这个游戏。

我在论坛看到的说得非常好的一句话是:一个健康的系统必定是一个开放、主动的系统。如果你结合实际仔细体会这句话,会发觉真是一针见血。开放自己,去面对这个世界的一切,不要回避,你行得正站得直,你是有尊严的,跟所有的人一样。不要拼命地忍让,委屈自己,你没有欠任何人的。

要想修正自己的性格,首先,无论你目前有多痛苦,也无论有任何借口,永远不要自虐,不要做对自己有破坏性的事情。社恐者一般都不会珍惜、保养自己,如果继续作践自己的话(似乎有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是不可能好起来的。破坏性的事情有:自虐,整天不做事,封闭自己(导致缺乏锻炼),不学习不提高能力(使你依旧无能)。作践自己是很愚蠢的,别人也会看不起你,不会尊重你,不会顾及你的利益、感受,因为你自己都看不起自己。其次,坚持做积极、有建设性的事。这类事情多了:坚持良好的作息时间;每天抽出时间跑步或打球;学习技能(就算你现在不康复,也要为将来的康复打下基础,不然你会后悔);把身体锻炼好,保持健康活力(生理和心理是相互影响的)。不一一列举了。要懂得珍惜、保养自己,培养自己的能力,就算有社恐也要那样做。你非要找借口的话只好与康复无缘。你会发现,积极、建设性的事有潜移默化的治疗能力。

十、别希望消除自己的症状了

一切症状原本都是自然的生理现象。社恐的症状有:紧张,斜视,羞怯,脸红,不好的表情,空间恐怖,口吃,强迫,焦虑,怕,心因性失眠,疑病,饮食障碍等观念和行为。一切的症状都是无法消除的。当你开始理解了这些道理并开始学会适应它,带着它,内心里开始真正的接受了它,从而不再拼命排斥它的时候,它就会经过一段缓慢的时期,从而渐渐地消融去的。那么,为什么会如此呢?

社恐者都很生硬,这是因为被种种的“应该怎样”、“怎样表现得好”、“一定要镇定,自然,轻松”、“不准害怕,不准紧张,不准脸红”等思维捆绑住了。因为太敏感、自卑或者是完美主义用错了地方,太认真仔细,或太过于关注思考,从此揪住它不放,认为它不正常,拼命地想抹杀掉它,拼命地想消除掉这种其实是非常正常的东西,结果当然抹杀不掉,这就是冲突和对抗的原始根源和本质。于是这事就从此变成了一块心病。经过一次次的排斥和关注,我们从此对它越来越敏感,越来越关注,而它们在我们大脑中的兴奋点和印象也因此变得越来越顽固和变大了。几年之后,那个正常人早已忘记此事,他头脑中对此的兴奋点早已归于沉寂。而我们,经过我们这么多年对它的脑力劳动和精神的持续推动,它在我们大脑皮层中业已形成了一个类似烟瘾和毒瘾的非常顽固的兴奋点。

世界的本质就是运动,如果不是这么多年我们持续地通过这种方式一直给这些兴奋点不间断地提供能量,那么,这些动态平衡的兴奋点早就烟消云散了。所以,这些兴奋点之所以这么多年好不了,说实话,确实是我们自己造成的。而这些足够强大的兴奋点一旦形成,根据心理对生理的影响,它们又会反过来影响我们外在的言行举止。所以如此恶性循环,这种原本无比正常的现象,就被我们通过以上原理,反复错误地无限扩大了。

因此,从一开始我们就错了。老子说: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可以拿来说明这种现象。原来一切都是空。原来我们一直想去除的一切都是正常的。恰恰是因为我们想去除掉这种原来很正常的它,所付出的能量才使它被无限扩大从而慢慢增大到超常的范围的。这真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正如一句哲言所云:问题是因为解决而存在的。所以,也可以这么说:一切神经症都是因“治疗”而存在的。烦恼原来在本质上都是菩提。所以,佛说越想成佛的人越成不了佛,不想成佛的人反倒成了佛。所以我想这是否就是道家所说的:有为则败,无为却无不为。

到此事情应当是很清楚了。原来所谓的一切症状原本都很正常!所以,我们这么多年来应当清醒了:一切都是无法消除的。任何方法也没用,不要再去拼命地一再排斥它了。因为,你这样做,才是它一直有能量供应从而无法消除的真正原因。所以,当你开始理解了这些道理并开始学会适应它,带着它,内心里开始真正地接受它,从而不再拼命排斥它的时候,它就会经过一段缓慢的时期,从而渐渐地消融去的。当你确实明白了这些道理,我想你的神经症就已好了一半了。

原来一切都是正常的,而正常的事物用得着使用方法消除吗?而以前事情的真相恰恰就是因为我们一直想着甚至于着手去消除它才使得这些兴奋点迟迟无法消退的!我想,这应当就是伟大的森田所告诫我们“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原因。

十一、关于治愈

有些患者不清楚森田理论中关于治愈的概念,反复纠缠症状,所以学习运用森田理论时,刚开始很有效,后来就无效了。关键在于对症状的态度,也就是关于治愈的概念不清,最后半途而废。所以,有必要在此阐述:所谓的治愈指什么?

在森田疗法中所谓“治愈”是指“……并非是指症状(焦虑、恐怖、异样感)的消失,而是纠正把这些看做是异物的认识,体现顺应自然的一种状态。”

神经质症的治愈过程

关神经质症者因为神经质症而一个人在孤独中自我烦恼,学习森田疗法后,有些人在知道自己的症状并非什么怪物,而是人人都有的一种自然生理现象时,许多人感觉痛苦突然减轻或消失,这是一种顿悟现象,但患者的症状以后并非不再出现,要达到治愈还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Ⅰ共感期T

这一时期,读一点森田理论的书,参加一下座谈会,从那里可以知道神经质症的苦恼并非只有自己才有,很多人都有同样的烦恼。由此可能得到安心感、共感(最初会产生别人的烦恼比自己的轻,自己最痛苦的感觉)。"这是学习森田疗法的第一步,被称为共感期。在此期,听一些别人的话,读一点森田疗法的书,慢慢地便能理解别人的烦恼了。

例如,对人恐怖症患者对在人前发窘、面红感到非常耻辱,为此烦恼不已,焦虑神经症患者有时突然心跳不已,有一种马上就要死的焦虑袭来,痛苦不堪。在此期,患者可以明白症状虽然表面不同,但根本上是一样的(最初别人的症状会传染过来似的,但因为根本的一致性,慢慢地也就习惯了),在听别人讲的过程中,便能知道有很多先辈与自己同样有着神经质症的烦恼并克服了它,自己不也可以通过学习森田理论重新站起来吗?这样会对治愈充满希望。

Ⅱ被动顺应自然期c

在学习森田疗法中最初要接触的要领是“顺应自然”,它教我们自然地接受焦虑、恐怖、症状,做该做的事。然而开始实践后,感觉理解容易,做起来难。虽说按照自然接受焦虑,积极地做了该做的事,然而有时仍想逃避,即使有时成功了,但也累得不行。这时便会对这些成果表示怀疑,会出现停顿。这是一个非常痛苦的阶段。即使是半信半疑也好,在这时除了按森田先生说的、按先辈们的忠告去做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起初想这么做,但却很难办到。所以除了行动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

这时,要从身边的小事情开始实践,例如叠被、做清洁、擦鞋、洗衣服以及擦玻璃窗等。像这样在小的实践不断积累的基础上得以进步。反反复复地做,即使中途逃避了,仍可从那里再开始。,除了实践的积累,别无他路。

Ⅲ能动顺应自然期

求到此阶段,对症状、烦恼的注意力会一点一点地减少,行动变得积极起来。伴随这个变化,在痛苦之中也能看到要达到的目的以及行动的成果。因为痛苦会有多次反复,所以不要焦躁、灰心。这是非常重要的。进三步退两步这是很正常的(另一步确实是进步了)。

共感期——被动顺应自然——能动顺应自然呈一种弧线形不断向前进(并非直线,弧形才是自然的)。很自然地,症状出现了也不会惊慌,可以很冷静地在要点上观察、思考,接着也就不再把注意力放在症状上了。

Ⅳ陶冶期

神经质性格是一生(生活意义)的问题,并非马上就能解决的问题。这一期是指克服症状发生的脆弱性,熏陶“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在实际生活进步的同时,使神经质性格好的一面开花结果的时期。然而,这一期是没有终结的。

以上的四个阶段并非按顺序依次进行的,因为这是在日常生活中一边经历痛苦一边通过实践锻炼自己,培养自己从别人的立场上去看问题的方法以及行动准则。^这被认为是打破自我“脆弱性”的关键。

一位同学听了我的森田讲座后,写了一篇关于治愈的体会,非常到位。

不安常在

最近一直有些焦虑。说实话是有些困惑了,问自己还想要什么?是不是自己太欲壑难填?

单身时很孤独无助,于是上天便给我了一个让别人羡慕的和睦的小家庭;过去因为没钱上不了理想的大学,因为没钱也没去读研究生,后来上天又让我顺利地拿到了硕士学位;经济窘困时生活艰难单调,举步维艰,于是上天便又给我们了机会,让我们拥有了比较巨大的财富,车、房、存款一应俱全,频繁的旅行、运动,甚至夜夜笙歌的生活。

想想上天实际上待我不薄,不想让自己像《渔夫和金鱼》里面那个贪婪的渔夫。于是尽量把生活安排得平实、健康、有规律,生活中多做善事,帮助家庭成员,资助贫困的人。

当生存已经早已不是压力时,焦虑仍然存在。最近睡眠确实是不好的,老是睡不着或者早醒,睡着了以后又做让人非常焦虑的梦,比如常梦到回到学生时代,面临重大考试,自己什么都不会做,那种着急紧张难以言表;又梦见给学生上课,自己张口结舌,大脑一片空白,学生起哄、离座,一片混乱,自己紧张而羞愧难当。想想这是现实中都不曾发生的,但这又是自己最害怕发生的。

之所以不安,是和自己最近考虑的事情有关。比如多出科研成果评职称,进一步提高学历,为家里添一个BABY,父母之间的恩怨和父亲家、母亲家种种难以解决的问题等,想想头都疼。有时候自己又在想,即使辞职,钱也够花几辈子了,何必这么焦虑呢?上辈的感情恩怨和他们自己的家庭是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何必操心?但是又不能够,自己还不曾逃避过什么,不想当生活的逃兵。感悟教授的每次讲课或者谈话,都让自己受启发。说实话,昨天自己从四医大出来,是怀着愉快的心情回家的。很喜欢“不安常在”这四个字。人活着总会有各种不安,以前总想象“自己要是能如何如何”就好了,该多幸福,可愿望达到后,快乐不了多久,新的不安和焦虑还会出现,人生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不安和焦虑,乞丐有乞丐的烦恼,皇帝有皇帝的烦恼。想永远只有快乐和宁静,那是不太可能的,除非成佛成仙了。这么简单的道理,现在才明白,但总算从“我都这样了,为什么还焦虑,我不该焦虑”的泥坑里出来了。接受了“不安常在”。就像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样,不安是绝对的,而安宁是相对的。不安使社会进步,使自己进步。

没有不安,很满足的话,自然好;但又不满足,有了不安,那么想解除不安就只能按“行动本位、目的本位”的原则去做。想起暴躁的巴士大叔说:“你压力,我压力……没解决,没解决。”怎么办呢?只能去做,带着不安去做,也许能除去这个不安,也许无法除去,但做了就有希望了。而且终于明白了,这个不安即便除去了,那个不安还会出现,所以“不安常在”。对于还没有,也许永远不会大彻大悟的凡夫俗子来说,生活本身就是由不安构成的,凡人的快乐也要以不安为前提。所以日本专家说,所谓“治愈”实际上是观念的转变,即接受不安常在,带着不安去生活。这句话,我算是确实明白了。心有心路,心“安”或心“不安”最终和我们所处的外界状态、物质状态,没有绝对的因果关系。我不安,我应该。

另外,教授引用森田的“日日是好日”这句话也很好,是让我们与不安共处的一个技巧,虽然无法彻底消除不安,但能减轻不安的程度。不要考虑太远,不要为没发生的失败的事情担忧,只是把自己眼下的、能够做的事情做好,只考虑今天过得充实,过得好就可以了。至于以后的结果是怎样,不去管它。反正自己做了,努力了,没有遗憾了。昨天那位女医生引用伟人的那句话对此也是很好地说明:“什么是成功的人,能努力认真做事的人就是成功的人。”

感谢教授。森田理论是人生哲学,常用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