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哪些人是糖尿病的易感人群
糖尿病的易感人群也称高危人群,是指未发现患糖尿病但存在有较大患病危险的人群。糖尿病的发生与年龄、肥胖、遗传等因素等有很大关系。因而糖尿病的易感人群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有糖尿病家族病史者
遗传因素可造成机体胰腺功能的先天性缺陷或障碍,从而难以平衡血糖而造成糖尿病的发生。在家族中,父母、兄弟、姐妹或其他近亲以及同性双胞胎中有一位患糖尿病,都要加强对糖尿病的预防。
2.出生体重过低者
出生时体重过低,表明婴儿在母体中发育不全或营养不良,这可能造成婴儿体内胰腺β细胞发育不健全,以致无法正常分泌胰岛素。随着婴儿的成长,加之后天的不良饮食因素、肥胖等,则可诱发糖尿病。调查发现,出生时体重低于2.3千克的婴儿发展为糖尿病患者的概率是正常出生体重婴儿的6倍之多。
3.未接受母乳喂养者
国外有专家研究发现,有糖尿病家族病史的婴儿长期以牛奶喂养,其患糖尿病的可能性大,这可能与牛奶中含有的β-酪蛋白有关。这种β-酪蛋白对免疫系统的“刺激”,使原本就有相关遗传基因的胰腺出现功能障碍。因此,在本身具有糖尿病遗传因素的婴儿中,以牛奶喂养的婴儿比接受母乳喂养的婴儿,患糖尿病的几率高很多。
4.中老年肥胖者
中老年肥胖者,尤其是腹部肥胖者,是最大的糖尿病易感人群,且易发生2型糖尿病。这与其日常的不健康饮食习惯以及吸烟、酗酒、心理压力大、缺乏锻炼等因素有很大关系。
5.周围神经传导异常者
调查发现,9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存在有周围神经传导异常。常表现为四肢麻木、灼热、蚁爬感、疼痛感以及行走时脚踩棉花感等。如果经常出现这类症状表现,则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血糖测定,以确定是否患上了糖尿病。
6.肩周炎患者
一般是先出现糖代谢失衡,然后出现肩周神经或肌肉组织无法得到充分营养供给而引发肩周炎。许多糖尿病患者都伴有肩周不适症状,这表明肩周炎的发生与糖代谢失衡有很大关系。因此,肩周炎患者要坚持定期进行血糖测定,以积极预防、及早发现糖尿病。
我们都知道一旦得了糖尿病,将是一个长期甚至是终生的治疗过程,日常护理主要靠自己和家人。如尿糖的检测、定期查血糖、口服降糖药或打胰岛素,另外对并发症的用药等,都是患者日常生活中应自己操心的事情。应善于安排,持之以恒。
二、什么是糖尿病的三级预防
对于糖尿病的预防来说,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十分重要,其中关于糖尿病基本知识的普及教育应是重中之重。这将直接关系着预防和治疗的有效与否。
糖尿病的防治早已经由个体预防转为群体预防,并且建立了糖尿病三级预防体系,即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其中每个阶段的目的和对象均有所不同。
1.糖尿病的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主要是针对大多数人群而言,目的在于积极预防糖尿病的发生。积极的预防,需要从日常生活习惯的培养开始,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对于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都应加以纠正和改善,并通过这些选择性的干预手段,降低糖尿病危险因素和糖耐量低减的危害程度,从而达到预防糖尿病的目的。
2.糖尿病的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主要是针对糖耐量低减者而言,目的在于及早发现病情并进行有效治疗。糖耐量低减者作为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一定要注意定期进行血糖监测,并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出现高血糖表现后,更要积极开始有效治疗。
定期进行血糖检测是糖尿病二级预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尤其对于中老年人,定期的血糖检测是最重要的预防措施之一。如果发现有视力减退、多尿、白内障、皮肤异常感或性功能减退等糖尿病早期症状,应该立即到医院进行检查。此外,还要定期进行血脂、血压和心电图的检查,这些指标也属于诊断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存在和发展情况的参考依据。
3.糖尿病的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是针对已被确诊的糖尿病患者而言,目的在于延缓病情、积极预防糖尿病并发症、降低糖尿病致残率和病死率。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可诱发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严重的可造成残疾,甚至威胁生命。因此,糖尿病一旦发生,就要加强对并发症的预防。如定期体检、纠正不良饮食和生活方式、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等,都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三、心理因素与糖尿病的关系
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研究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各种不良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高度的精神紧张、心理压力以及各种情绪波动都会造成应激性激素大量分泌,并导致神经系统、骨骼肌肉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等多个系统出现相应的生理或病理变化。不良心理因素不仅可导致疾病发生,它的持续存在还会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患病后能否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与疾病的转归有极大关系。
糖尿病的发生也与心理因素有很大关系。不良情绪会对人体产生应激性影响,以致应激性激素分泌量迅速增多。而许多应激性激素都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且应激性激素的增多会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因此,每个人在情绪出现较大波动的时候,都会出现血糖升高的表现。此时,如果再存在肥胖、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功能减退等糖尿病危险因素,则易造成人体血糖水平持续偏高,从而形成糖尿病。
俗话说得好,“病由心生”,心理因素对健康会产生很大影响。中医常讲,人有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一方面,七情过度会造成人体气机失常、气血功能紊乱,从而诱发疾病的产生;另一方面,七情又与脏腑有极为密切的联系。
由此可见,调适心理,保持心理平衡,对于保持身体健康有积极的意义,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措施。日常生活中,要学会避免不良情绪的发生,对人、对己要保持平常心态,保持开阔的胸襟,不要动辄发怒,要学会在遇到烦恼时合理倾诉。这对于保持心理状态的稳定是很有帮助。
四、睡眠因素与糖尿病的关系
睡眠是每个人每天都要进行的事情,机体与睡眠之间是生理需求的关系。机体依赖于睡眠获得充沛的精力,缓解机体疲劳,调整代谢系统,恢复气血运行;反之,如果没有良好的睡眠,人体的生命活动则难以维持常态。睡眠所具有的生理功能很多,良好的睡眠对于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皆有益处。
1.可以消除疲劳
在睡眠状态下,大脑对外界刺激的感知能力明显减弱,可以避免脑细胞一直处于兴奋状态,从而能够维护神经系统功能,且能够使疲劳的细胞逐渐恢复功能。
2.能够提供能量
夜间睡眠时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都已处于静息状态,但生长激素等有助于增加能量的激素作用反而比白天分泌旺盛,以促进机体为自身储备能量。因而在睡眠结束时,人会感到精力充沛、活力十足。
3.利于改善脏腑功能
在睡眠状态时,肌肉松弛,机体的各项运动都已减缓,此时就可以有充足的血液流入脏腑,以濡养各个脏器,从而使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得到恢复。
4.有效增强免疫力
免疫力是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睡眠可以促进机体内抗体的形成,从而有效增强机体免疫力,不仅有助于糖尿病的预防,更能有效避免糖尿病合并发症的发生。
5.可以稳定血糖
睡眠能够增强肝脏功能,通过对肝脏功能的保护,对血糖的稳定很有帮助。睡眠还可以避免应激性情况的发生,从而可避免由此导致的机体大量分泌升糖激素,以至血糖水平升高。因此,睡眠对于血糖水平的稳定和改善也有很大帮助。
五、糖尿病患者冬季注意事项
冬季由于气候因素,不仅易造成糖尿病患者病情加重,而且还易发生或加重心血管病变、神经病变、下肢损伤等并发症。因此,冬季时患者更应该注意一些日常生活问题,这对于病情的稳定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避免不良情绪刺激
在易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冬季,要注意防止不良情绪的发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以确保病情稳定。因为不良情绪可造成人体内具有抵抗胰岛素降糖作用的应激性激素大量分泌,从而加重高血糖症状。
2.保持充足睡眠
冬季白昼时间短,夜间时间较长,对于大自然的变化,患者的睡眠也要顺应自然规律,做到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这不仅有助于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更是符合顺应自然的养生之道。
3.注意调整膳食
在冬季,患者尤其应加强对膳食的安排,要注意与运动治疗之间的关系。如果运动量较大,则可以相应地适当增加热量的摄取;如果运动量已经减少,那么对增加饮食热量或进食量要尤其慎重。
在冬季,患者更要注意对饮食热量的把握。虽然人体需要为抵御寒冷储存足够的热量,但冬季往往人的运动量会大大减少,此时如若过多增加饮食热量则易造成血糖升高。
4.合理安排运动
冬季室外天气寒冷,此时患者可以选择室内健身运动,以避免室外寒冷气候的侵袭。加之糖尿病患者在冬季易出现下肢,尤以足部的损伤较多见,所以冬季时的运动治疗要格外谨慎。可在天气晴朗的时候多安排一些室外运动。
5.尤应注重下肢保护
(1)糖尿病患者在冬季应注意增强下肢的血液循环,可以通过按摩、热敷、活动下肢等方式达到保持脚、腿部血液循环畅通的效果。
尤其应注重对下肢的保暖,要选择温暖而舒适的鞋子,也要多穿一些衣服,以保持下肢温暖;同时,每晚用热水泡脚或全身用温水洗浴也是很好的方法。
(2)患者应注意保持双脚的清洁,每天都可以用加了盐的温开水洗脚,以达到杀菌效果,并且每日换袜子,以保持脚部卫生。
(3)如果患者在冬季发生脚部皲裂、足癣、红肿等症状,则应立即就诊,进行有效治疗。
六、糖尿病患者要学会自我护理
糖尿病是一个需要长期乃至终生治疗的疾病,而患者的大部分时间都需要在家中完成必要的治疗。在身边没有医护人员监督的情况下,进行有效而合理的自我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糖尿病患者在进行自我护理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1.避免不利因素的影响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量和敏感性的降低,血糖出现波动后,很难通过现有的胰岛素作用使血糖达到动态平衡。因此,避免血糖波动很重要。能造成血糖波动的因素主要有饮食、运动、情绪波动等原因,同时,应激性疾病或女性月经、妊娠等也可造成血糖波动。
(1)饮食因素。饮食不节,摄取过多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糖分食物会导致患者的血糖水平急剧升高,再加上患者体内胰岛素的缺乏,则会造成血糖持续偏高而无法保持动态平衡。
(2)运动因素。缺乏运动加之饮食不合理,会造成人体血糖升高;但若运动量过大则更会造成低血糖的发生,从而很难保证患者治疗的安全性。
(3)情绪因素。紧张、忧郁、悲伤、愤怒等各种不良情绪因素会造成人体内具有抵抗胰岛素作用的应激性激素分泌量增多,从而会削弱胰岛素的降血糖功能,造成血糖升高。
2.正确判断病情
患者在家中进行治疗时,若无法辨清自己的病情,则很难进行有效的自我护理,尤其是治疗过程中所出现的高血糖和低血糖症状的辨别。虽然糖尿病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但低血糖情况在治疗中也易发生,因而准确发现高血糖或低血糖表现并立即作出判断,能够使患者在出现不适表现时及时服用恰当的药物。这对于病情的稳定至关重要。
(1)高血糖症状。发生高血糖后,会出现尿量增加、尿频,总想喝水,经常饥饿,体重下降等情况;同时会伴随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疲乏、下肢刺痛、下肢麻木、皮肤瘙痒、易感染等表现。
(2)低血糖症状。低血糖的症状常表现为头晕、心慌、疲乏、双手或下肢颤抖、汗出不止、饥饿等,严重时可出现精神不集中、意识模糊、不自觉行为、抽搐,甚至昏迷。
3.协调饮食、运动和药物的关系
如果进食量减少了,那么运动治疗的强度和药物服用量都要相应减少,从而可有效预防低血糖并发症;如果进食量增加了,那么运动强度或服药量也应有所增加,以避免高血糖的发生。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都是糖尿病不可缺少的治疗手段,它们之间应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4.合理应用药物
对于药物的使用剂量应严格控制,同时要平衡与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之间的关系,根据病情及时调整用药剂量。药物的服用时间和胰岛素的注射部位对药物治疗的效果也有影响,患者应严格遵照医嘱用药。无论是口服药物,还是注射胰岛素,不适当的应用都会影响患者的血糖稳定。
七、糖尿病患者如何自我控制血糖
血糖的理想控制,既能稳定病情,又能积极预防各类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因而血糖的控制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保证亦很重要。
糖尿病的血糖控制目标,国际和国内公认的标准为:空腹血糖为3.9~6.1mmol/L,饭后2小时血糖为3.9~7.8mmol/L,糖化血红蛋白小于6.5%。但不同的患者对血糖的控制程度有所差别。
1.青年糖尿病患者
进行胰岛素治疗的青年患者,其血糖控制的程度与患者自我管理疾病的能力有很大关系,这是因为血糖控制得越低,越易发生低血糖反应。
如果青年患者能够良好地进行自我管理,则可以将血糖水平控制得严格一些,将血糖水平降至正常水平;反之,如果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对糖尿病治疗的相关知识比较薄弱,那么就不要将血糖水平降到正常标准值以下,以避免发生低血糖。
2.中老年糖尿病患者
中老年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伴随心、脑血管或肾血管供血不足的患者易发生低血糖,因而如果血糖水平已经接近正常值或见有低血糖倾向,则应果断减少药物使用剂量。中老年患者宜将血糖水平控制在:空腹血糖6.0~7.0mmol/L,饭后2小时血糖7.8~11.1mmol/L就比较好。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患者的饭后2小时血糖低于7.0mmol/L,那么无论是否出现了低血糖表现,都应立即加餐或减少药物使用剂量,以防严重的低血糖反应发生。
除了上面所说的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控制目标,还应注意对体重、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压等指标的控制。这些指标也是人体代谢水平的反映,只有当这些指标均处于正常范围时,患者的病情才算是真正理想的稳定状态。
八、利用血糖仪自我监测血糖
使用血糖仪监测血糖的优点有很多:一是使用血糖仪监测血糖可以不受肾糖阈变化的影响,较检测尿糖来说数据准确;二是血糖仪所进行的血糖测试使用的是全定量的方法,因而能更加准确地反映患者体内的实际血糖情况;三是血糖仪既能反映高血糖,又能反映低血糖。
利用血糖仪进行自我监测,是糖尿病患者自我监测的一个重要内容。血糖仪不仅使用起来方便、快捷,且能够提供准确、可靠的检测数据,这对于患者自我病情的掌握很有帮助。
患者应尽快学会血糖仪的正确使用方法,包括仪器的操作方法、校对方法、核对试纸代码的方法等。另外,采血时的正确方法也很重要。
采血时,患者要正确使用采血针刺破皮肤,这样能够保证血糖检测的准确度。对于采血的部位也要注意。大部分血糖仪都是使用指端采血的方法,因而在采血前,应先将手指洗净,并用酒精对指端消毒,随后才可以刺破皮肤采集血液。一般来讲,在食指、中指的甲沟两侧采血最为简便,不但血量充足,且不会有强烈的疼痛感。
在使用血糖仪进行血糖检测的时候,检测结果也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因而了解影响血糖检测结果的因素,对于结果的准确性也很重要。以下几点应予以注意:
(1)采血因素。采血量不足会严重影响血糖检测的结果,若遇到这种情况,应再取一条试纸进行检测。当出血量少时不能用力挤压使出血,因为这样还会挤出组织液,稀释了血液的血糖浓度。
(2)药物因素。维生素C、阿司匹林等药物都会对血糖检测结果产生影响。如果患者经常服用这些药物,则应咨询医生,选择恰当的时候进行血糖检测。
(3)其他因素。温度、直射的强光、血糖仪的摆放位置或不慎触摸试纸反应区等因素,都有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因而在应用血糖仪进行血糖监测时,应格外小心,以防检测结果不准确。
九、人体能量监测仪的监控作用
人体能量监测仪的使用是近年来糖尿病患者自我监控的一种新方法。通过人体能量监测仪的使用,患者不但能够轻松计算出每日通过饮食所摄取的热量,还能够了解每日通过运动所消耗的热量,从而可得知自己每日的能量输出与摄取是否平衡,这对于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有直接的帮助。
特别是对于肥胖型糖尿病患者,使用人体能量监测仪能够通过对每天饮食摄取热量的监控,为减肥、降血糖、降血脂提供参考数据,从而既能降低血糖,又能预防高脂血症、肥胖症等糖尿病合并症的发生。减少多余脂肪对肥胖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样能够有效提高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敏感度,从而可增强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
对于糖耐量低减者,人体能量监测仪对糖尿病的防治作用就更加突出了。糖耐量低减虽没有达到糖尿病的诊断程度,但能够说明人体内存在患糖尿病的危险因素。通过人体能量监测仪的使用,能够帮助使用者有效控制每日饮食所摄取的总热量,从而可有力监督饮食的摄入,以及运动量的大小,有助于改善人体内葡萄糖的耐受性,并可以通过消耗多余热量来达到血糖的动态平衡。这对于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有积极意义。
另外,肥胖者作为糖尿病的易患人群,帮助他们减少体内多余脂肪,纠正超重体重,对于糖尿病的预防非常重要。因此,人体能量监测仪对于单纯性肥胖者来说也有积极的作用。所谓减肥,即是通过消耗人体内多余热量,使人体输出的总热量大于饮食摄取的总热量。当人体热量达到负平衡时,就可以逐步实现减肥的目的。
十、患者如何进行自我尿糖监测
尿糖的检测方法相对比较简便,但检测时正确方法的掌握亦很重要,这对于检测结果的保证和对患者病情的正确判断都有重要意义。尿糖水平虽然不能作为糖尿病的确诊依据,但却是糖尿病的诊断线索,并且对于患者病情的监测有一定帮助。关于尿糖检测,有如下几方面内容:
1.尿量检测
尿量检测,可以留取当日24小时内的尿液。患者首先在清晨时将前一夜的尿液排空,然后开始留取当日尿液,直至次日清晨的同一个时间停止留取。留取24小时尿液,要求患者不能有一次疏漏,即便是大便时的尿液也要一同留取。尿量多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之一,而尿量减少又是糖尿病病情出现好转的反应,因而尿量检测是评估糖尿病的一个重要指标。
2.尿糖检测
尿糖检测包括现在常用的尿糖试纸检测,以及较传统的“烧尿糖”,这两种方法。①“烧尿糖”的方法是:先用滴管吸取20滴班氏液置入试管中,再取2滴尿液置入试管,随后将两种液体混合、摇匀,并用试管夹夹住试管置于酒精灯上,将混合液煮沸,最后待试管冷却后观察液体的色泽即可判断尿糖水平。②尿糖试纸检测,是将试纸浸入尿液中1分钟,取出后通过比色来判断尿糖水平。
检测结果的判断标准是:混合液呈蓝色,表示尿糖减号;呈绿色,表示一个“+”;呈黄色,表示两个“++”;呈橘黄色,表示三个“+++”;呈砖红色,表示四个“++++”。
3.段尿检测
段尿,是指受检者在一段时间内的全部尿液,亦包括大便时的尿液。检测段尿,就是将采集的一段时间内的尿液留在一个容器中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可作为调整胰岛素使用剂量的依据。
段尿一般需要采集4个时段的尿液,即:早餐后到午餐前、午餐后到晚餐前、晚餐后到睡前、入睡后直到次日清晨的尿液。将采集的各段尿液存留,先测量尿量,再将尿液摇匀后,进行尿糖定性检测。判断尿糖水平时,需要将尿量结果和尿糖检测结果共同衡量后作出结论。4.次尿检测
次尿是指先将膀胱中的尿液排空,再经过30分钟后一次所排出的尿液。例如,如果想检测饭前尿糖水平,则应该在进食前30分钟先排空膀胱内的尿液,经30分钟后,再留尿用作检测;如果想检测饭后2小时的尿糖水平,则需要在饭后1个半小时的时候先将尿液排空,30分钟后再留尿检测。
十一、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哪些检查
患上糖尿病后(尤其是病程较长时)易引发其他多种并发症,因而定期进行相关检查有助于并发症的及早发现和积极治疗。具体说来,糖尿病患者应着重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检查:
1.定期进行眼科检查
首先,糖尿病患者在确诊之初,就需要进行全面的眼科检查。此后,随着病情的变化,亦需要至少半年或一年进行一次全面的眼科检查,以及时发现糖尿病眼部并发症,并加以积极的治疗。眼病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而且糖尿病并发眼病的初期,症状通常非常隐秘,因而更需要进行必要的定期眼科检查。
2.定期进行肾功能检查
肾功能异常不仅会影响使用的降血糖药物的疗效,且会由于药物在肾脏中的代谢速度减缓而引发严重的低血糖症。另外,患者在定期进行肾功能检查的同时,还须定期进行尿蛋白或微量白蛋白检测,对于肾功能的保护和糖尿病病情的稳定皆有益处。
3.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
肝脏是物质代谢的重要器官,是胰岛素发挥其代谢调节作用而使血糖下降的最重要场所。肝脏功能的正常与否可直接关系到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糖尿病发生后易引发肝大、脂肪肝等肝脏疾病,而服用降糖药物又会增加肝脏的负担,从而也可引发或加重肝脏疾病。因此,糖尿病患者应该至少每年检查一次肝功能,加强对肝脏的保护。
4.定期进行血脂检查
血脂与血糖有密切关系,血脂代谢异常通常还会影响患者的血糖稳定,造成血糖不易降至标准水平。调查显示,有一半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合并有血脂代谢异常。血脂代谢异常通常会发生在糖尿病之前,而且一旦糖尿病发作,则更会加重血脂代谢的异常程度。因此,糖尿病患者定期进行血脂检测是非常重要的,应至少半年或一年检测一次。如若血脂异常较为严重,则更需加强对血脂水平的监测。
5.定期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检查
糖化血红蛋白,是指血红蛋白和血糖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物质。人体血糖水平越高,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就越高。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可反映患者6~8周内血糖总水平。糖化血红蛋白一般3~6个月就需要检测一次,如果发现检测结果超过了7.5%,则应立即施以有效治疗。
十二病情监测记录的主要内容
病情监测记录能够客观地体现患者的病情变化,从而可避免由于患者自我感觉出现误差而影响医生对患者病情的了解,以及对患者治疗方案的调整。因此,为了使医生和患者自己及时了解病情的变化,并随时调整治疗方案,一个全面的监测记录是必不可少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记录病情时应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记录饮食情况
患者对自己每餐的饮食情况都需进行逐一记录,如果是需要加餐的患者,则还要记录下加餐的具体情况。准确记录每日、每餐的饮食情况,有助于医生和患者查找血糖波动的原因,从而可加强对病情的有力控制。
另外,记录饮食情况时,患者可以按各餐比例记录,这对于饮食的合理分配有很大帮助。例如,如若早饭吃了50克主食,午饭吃了100克主食,晚饭吃了100克主食,那么饮食比例就可以记录为1:2:2.
2.记录体重变化
体重的变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病情的稳定情况,尤其是进行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严格控制体重更为重要。因而定期测量体重并予准确记录,对糖尿病病情的控制有很大帮助。
3.记录监测时间
对于病情较稳定的患者,每个月应至少连续观察2~3天,并作好监测记录。对于病情不稳定的患者,每个星期都应连续进行2~3天的病情监测。如果需要确切地掌握病情变化规律,则需要每日都进行全面的病情监测,并准确记录监测时间及其监测的结果。记录时间时,应有序地记下监测的日期和具体时间,以便于日后了解每日血糖波动的具体时间段。
4.记录药物使用情况
患者在记录病情时,药物的使用情况是不可遗漏的。这样可方便医生根据患者的药物使用情况和血糖变化调整治疗方案。记录药物使用情况的内容主要包括:当日使用的口服降血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的名称、剂量和时间。
5.记录血糖明显变化时的情况
如果患者在某个时刻出现了血糖升高或降低,都要及时进行记录,并且准确记录出现血糖波动的原因。另外,记录血糖变化时,患者还应同时记录好当时的症状表现。
6.记录气候情况
气候是影响人体血糖水平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一般表现为炎热或寒冷的气候以及四季交替的时期,都容易造成机体内应激性激素分泌量增多,从而会造成血糖升高。
十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护理须知
酮症酸中毒是一个很危险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发生后如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因为酸中毒、电解质平衡紊乱、严重失水、机体组织缺氧、周围循环衰竭和肾功能障碍、中枢神经功能障碍使患者出现严重的病态,继而造成晚期神经反射迟钝,甚至昏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在糖尿病患者,尤其是1型糖尿病和2型重症糖尿病患者中非常多见。
患者在发病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高烧、大面积创伤等急性感染,或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等应激性疾病。因此,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护理非常重要。
发病时,要求患者必须卧床休息,并给予低流量持续吸氧,同时要积极寻找和消除可能存在的发病原因。护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
对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首先以每小时5~7单位的速度给予持续胰岛素静脉滴注。并及时检测血糖水平,如开始治疗后2小时血糖无肯定下降提示胰岛素剂量应加倍;当血糖降至13.9mmol/L(250mg/dl)时,改输5%葡萄糖液并加入适量普通胰岛素。另外,在滴注胰岛素的同时或患者正常排尿后,应适当给予氯化钾等电解质和碱性药物静脉滴注,以改善患者所发生的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现象。
2.及时记录患者体征
对于患者发病后的呼吸、心跳、脉搏、神志、呼吸气味、皮肤弹性、四肢温度等变化,应进行密切关注,并及时记录,同时要记录患者在24小时内的出入液量。
3.补充生理盐水
对于病情较重、无心功能不全者,则可在入院1~2小时内给予1000~2000毫升的生理盐水,随后可逐渐减缓输液速度,但需要保证在头24小时内给予3000~5000毫升生理盐水。
4.及时留取生化检验标本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在发病后,应以正确的方法及时留取患者的各项生化检验标本,并将这些标本及时送检。取回检验结果后,要将结果及时通知医生。
5.防止各种感染
在患者发病期间,应注意对患者口腔、皮肤的护理和其他各项生活护理,同时更要注意防止患者的皮肤、呼吸道、泌尿道等部位发生感染。对于已经发生的皮肤破损或感染情况,应积极加以有效处理。
十四、糖尿病性高血压患者护理须知
糖尿病与高血压有密切的关联。一方面,血糖升高以及造成血糖升高的因素都可造成血压升高;另一方面,高血压又会影响人体的正常血糖水平,造成高血糖发生。正因为如此,糖尿病性高血压患者加强日常护理就显得非常重要。
1.生活要规律
生活不规律是引发多种疾病的重要原因,熬夜、彻夜娱乐、睡眠不定时等习惯不仅会造成人体抗病能力大大下降,且还会引发高血压和高血糖。对于已经发病的患者,更要注意生活规律,培养定点入睡的习惯和适当午睡的习惯,做到起居有常,劳逸结合。
2.培养清淡饮食习惯
患者除了应做到营养摄取充分、均衡外,还应适当减少对盐的摄取量,养成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热量的清淡饮食习惯。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的发生与饮食因素有很大关系,尤其是膳食中对盐分的过量摄取更可导致或加重病情。
3.坚持按医嘱服药
不要自己随意变更时间、用量和种类。并及时记录服药后的身体反应。
4.保持心理平衡
积极克服焦躁情绪非常重要,患者应该明白只要积极治疗、严格遵守医生制定的治疗方案,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就可以将病情控制在理想的稳定状态,对生活质量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5.坚持有氧运动
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在选择运动项目和运动时间上一定要严格把握。过于激烈的运动项目和过长时间的锻炼非但不能起到良好的康复效果,反而有可能使病情加重。有氧运动是在有氧代谢状态下做运动,使心率保持在130~150次/分。适度的有氧运动对缓解病情、提高生活质量非常有益。
6.定期测量血压
定期测量血压对患者病情的控制有积极意义,患者不仅要坚持定期测量血压,同时还要做好测量结果的记录,这样便于医生对患者病情的详细了解。
十五、糖尿病并发高血脂患者护理须知
糖尿病与高脂血症之间不仅会相互产生不利影响,且还可能共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因此,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患者更应加强日常护理。
糖尿病患者并发高血脂的不在少数。这是因为高血糖发生后,易造成患者体内出现脂类物质代谢紊乱,造成血清甘油三酯等血脂升高。
1.坚持有氧运动
运动治疗是糖尿病和高血脂治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特别是有氧运动,能够改善人体的代谢功能、促进血清脂类物质的代谢,且有助于人体抗病能力的增强。如慢跑、步行、游泳、登山、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患者可根据年龄、身体状况,尤其是病情酌情选择。
2.心态稳定很重要
研究发现,不良心理状态会造成体内应激性激素大量分泌,既可造成血糖水平升高,又会造成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保持心理平衡,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和生活中的困难,是防治疾病、保持健康的“不二法门”。
3.改善饮食习惯
患者应注重日常饮食习惯的改善,要坚持医生给予的饮食治疗方案。同时,每日适量增加一些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成分的食物,对于血糖和血脂水平的改善也很有帮助。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不仅可引发和加重糖尿病,而且还会造成血脂水平异常,对于患者病情的稳定和改善非常不利。
4.积极控制体重
肥胖会造成体内激素分泌、糖代谢、血脂代谢发生紊乱,对于血糖水平和血脂水平的稳定均非常不利。肥胖者不仅是糖尿病的易患人群,也是高血脂的高发人群。因此,患者应通过加强运动、调整饮食等方式积极控制体重。
十六、出现低血糖症状时的应对措施
无论患者属于哪种类型的糖尿病,无论患者病情轻重与否,都要了解低血糖的相关知识,学会出现低血糖症状后的应对措施,这对于避免危险的情况有积极意义。出现低血糖症状,对于糖尿病患者是常见的,而且也是一种比较危险的情况。
低血糖作为一种应激性刺激,它的发生会造成人体内具有升血糖作用的激素大量分泌,同时胰岛素的分泌量就会相对减少,功能相对降低从而造成人体在发生低血糖后出现反跳性的高血糖紊乱。这种情况的发生,对于糖尿病的治疗极为不利。
有些人认为,低血糖是因为高血糖得到了有效控制才发生的,因而即便是出现了低血糖也无关紧要。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低血糖的发生从某种角度讲,是患者的药物治疗、运动治疗或饮食治疗方案不合理所引发的;如果低血糖反复发作,不仅会对糖尿病病情的稳定产生不利影响,更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对于低血糖现象必须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具体实施时,应至少做到以下两点:
1.及时采取自救措施
对于发生低血糖但神志尚且清醒的患者,采取及时的自救措施非常必要。这首先要求患者日常生活中,应随身携带含糖或糖类的食品或饮料,如饼干、面包、糖果、牛奶等。在出现低血糖表现后,患者应立即食用这些食物,以纠正低血糖表现。另外,如果低血糖症状较为严重,则需要通过服用葡萄糖片来纠正低血糖。
2.陪伴者及时实施救护措施
对于易出现低血糖的糖尿病患者,在外出时身边必须有家人或亲友的陪伴,如果患者出现了严重的低血糖症状,如神志不清、昏迷等,那么患者身边的陪伴者应立即将患者送往医院救治。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应尽快给患者静脉注射葡萄糖液或胰升糖素。
另外,在患者神志模糊的时候,最好不要给患者吃东西或喝饮料,以免发生呛咳、窒息等意外情况。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长期、大量服用强效降糖药物或伴有肾功能障碍等的糖尿病患者,如果合并有顽固性的低血糖症,则应密切观察病情,避免严重低血糖带来严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