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点评李小龙
6329200000019

第19章 江湖,岂是一场虚空大梦

对某件事视作极端毫无价值,这也是勇敢的表现;对某件事视为绝对成功或视为当然时,这一样是勇敢的表现,但是如果对某件事束手无策的话,那么便是畏缩了。对敌亦是一样,只要用信心去鼓舞自发己,纵使失败,精神上仍是胜利的。

――李小龙

人总是要在不断经历,不断磨练,不断的跌倒与爬起中成长,并且看清楚一些东西。重伤半年和《无音笛》的搁浅让李小龙在身体和精神上承受了巨大的打击,但是人最珍贵的品格,也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毫无保留的展现出来。低落、失望、愤怒、不解,如果没有这些情绪,那就不能称之为一个人,但人与人之间,能否成为命运的主宰,就要看你需要花多少时间从这些情绪当中走出来,斗志昂扬的投入到新的战斗中去。李小龙不是完人,他在做人上有着各种各样的缺陷,可他绝对是一个称职的战士,与命运搏斗,也是与自己搏斗,向命运挑战,也是向自己挑战,不问结果如何,但求无愧于心。

李小龙是不幸的,因为耿介性格和中国人身份,他在美国的演艺之路充满坎坷,他又是幸运的,每当遭遇挫折时,总会有人站出来关心他,帮助他,不论是木村、依鲁山度、严镜海、莲达,还是施里芬。

作为好莱坞资深剧作家和制片人,《无音笛》可以说是施里芬行走“江湖”二十多年来最大的污点――花了无数心血和时间,换来的却是这样一个结果;他一直都以精通熟谙好莱坞的游戏规则自诩,可到头来,却被华纳狠狠摆了一道。《无音笛》像是李小龙的孩子,李小龙就像是施里芬的孩子,人到中年,经历了太多风雨,最大的欢喜不是持剑提刀重出江湖扬名立万,而是看着由自己一手调教、打造出来的弟子混得风生水起。真正的高手往往不是英雄,而是创造英雄的人!

施里芬不甘心,绝对不甘心,如果不能把李小龙扶上台,他施里芬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如果说李小龙是一团火,那施里芬就是一潭水,然而现实摆在那里,电影这条路已经走不通,施里芬决定,重新回到电视的老路上去。为此,施里芬找到了另一家电视制作公司――派拉蒙。

当时,派拉蒙正在筹拍一部风格与《青蜂侠》类似的新片,名字叫《盲探神犬》,每一集的故事都独立成篇。施里芬主动请缨,要为《盲探神犬》撰写剧本。与派拉蒙签订合约后,施里芬开始为李小龙量身定做第一集剧本。当他把命名为《截拳之道》的剧本交到派拉蒙高层手中时,对方完全不明白他写得是什么,施里芬只好耐心的向他们讲解剧本中所要传达的东方武学思想和有别于以往任何一种搏击术的那种高明拳法。派拉蒙高层对中国功夫并不了解,但是听完施里芬的讲解后,他们决定邀请一位东方武师前来出演。

“是的,布鲁斯?李,他就是最合适的人选,中国最伟大的功夫高手!”施里芬这样推荐李小龙。

“布鲁斯?李?”派拉蒙高层犹豫了,但是合约已经签订,施里芬又是好莱坞名宿,他们不好当场拒绝,只好以商量一下为名去找公司总裁汤姆?邓纳邦。在派拉蒙商议的这段时间里,施里芬把剧本拿给李小龙过目,李小龙看完后大呼过瘾,他深深感到,唯有施里芬,才能把自己想要在萤幕上表现出来的武道精髓淋漓尽致的传达给观众。所幸的是,派拉蒙的总裁邓纳邦早就对李小龙有所耳闻,看完施里芬的剧本后,当即决定由李小龙来出演第一集那位功夫高超的中国古董商人。

第一集的拍摄如期完成,为了让影片更具悬念性,派拉蒙高层最终决定把片名改为《窄巷》而非原先的《截拳之道》。天道酬勤,李小龙对功夫和演艺事业的执着终于换来了如潮好评。与先前人们只关注李小龙功夫不同的是,这一次,各界对李小龙的演技也给予了一致肯定,李小龙激动的说:“这是我来到美国后第一次听到有人赞美我的演技。”《盲探神犬》也成为李小龙在美国出演的多部电视剧中最成功的一部。

施里芬刊文回忆道:“那一集的名字就叫截拳道,也就是李小龙那套独门功夫的名字……李小龙精湛的表现,不仅赢得观众的垂青,也使美国的导演和制片对东方武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尊敬。第一集《盲探神犬》震撼了好莱坞之后,其他美国的电影工作者开始找李小龙参加其他片集的演出。”

战国时,有人问齐国君王,为什么每年要花那么多钱去养活稷下学宫里的数千名学子名士,齐王笑着说,这些百家学子即便不能为齐国所用,让他们留在稷下学宫,也胜过放出去为别国所用。大国之间如此,大公司也是如此。看到李小龙在《盲探神犬》中的精彩表演,华纳公司坐不住了,他们再度联系到了李小龙,以极为热情的态度邀请他拍摄一部名叫《功夫》的系列剧,并希望他能在创作上给出好的建议。

李小龙觉得机会来了,很快拿出了故事的梗概,即一个中国功夫高手独闯美国的经历。然而华纳高层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而是说《功夫》这个名字太中国化,很难为美国观众所接受,不如改名为《武士》。李小龙对此并不在意,他看重的是影片的内容,所以再次对故事的梗概进行了认真的细化和加工,他要让这部系列剧在美国一炮走红,实现自己多年来的宿愿。

很快,李小龙就拿着“升级版”的《武士》剧本前往华纳,他本以为这次一定能顺利通过并签订拍摄合约,但对方收下剧本后,就让李小龙回家耐心等待,此后还多次以各种理由拒绝与李小龙会面。李小龙心急难耐,就托施里芬去打探消息。施里芬通过各种关系见到了华纳电视部经理汤姆?库恩,库恩这才给他交了底:“我们认为李小龙的英语水平有限,在电视观众当中的影响力也不够大,他只有过一些单集影片的客串经历,而不具备驾驭系列片的能力,所以他并不适合在每个星期播出的系列片中担当主角,这和客串一两集影片有着本质的不同。我们知道他很想出演这部影片,但是从市场和公司财政的角度来考虑,我们暂时没有让他主演该片的打算。”

库恩的话让施里芬意识到,华纳只是想用长合同捆住李小龙,让这位也许有一定发展前景的“功夫新星”不被其它的影视公司抢去,实际上并没有包装推出他的意思,也就是说,当时的好莱坞圈内人根本不认为一个东方人,一个中国人具备独立撑起一部影片的能力,在他们看来,让李小龙参与单集影片的拍摄已经是恩赐,让他主演,简直是开玩笑,这就跟人们在学会吃螃蟹之前,都觉得拿这样一种丑陋凶猛满地横行的硬壳怪物当食物是很可笑的心态一样。

李小龙岂是那些只满足于锦衣玉食高堂论战的稷下学子,当他了解事情真相后,便打消了与华纳合作的想法。五年的奋斗,换来的只是失望和愤怒,李小龙仰天长笑,侠士尚未成名,江湖却已远去,好莱坞,终究不过是一场虚空大梦。在他看来,华纳的做法是彻彻底底的欺骗,是比前一次取消《无音笛》还要恶劣的行为,这样的公司,完全没有必要再谈合作!

施里芬拍拍李小龙的肩膀,他尽力了,事情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

李小龙拍拍施里芬的肩膀,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只要是真英雄,就有大展拳脚之地。

施里芬望着他,有些熟悉,又有些陌生,这是自己认识的李小龙吗?为什么每一次磨难和打击,都压不垮这个男人的雄心壮志呢?也许在施里芬眼里,甚至在大多数人眼里,李小龙都是一个有勇无谋、只会闷头往前冲的孟浪之人,但实际上,早在一年前,李小龙就开始为自己寻找退路。

当时正值《无音笛》剧本被华纳搁置期间,苦等机会不得在李小龙在给好友小麒麟的一封信中提到了自己在美国的一些情况。李小龙是个要面子的人,他不会把在好莱坞的郁郁不得志告诉别人,他的郁闷是通过拳头来发泄的,在信中,他还是那个“风光无限”的李振藩、李小龙。所以,原本是在美国发展不顺的投石问路之举,在小麒麟看来就成了李小龙想借在美国大红大紫之势杀回香港影坛的暗示。

“兄弟有事,自当两肋插刀!”从小一起打架练功的情义岂是他人能比,此时已是香港影坛武打明星的小麒麟立刻开始为李小龙杀回香港活动起来――报纸、电台,纷纷对李小龙进行重点报道,把他看成是威震美国武坛和影坛的中国第一人,甚至找出李小龙少年时出演的那些影片来造势,香港电视台更是在几年前就播出过李小龙出演的系列剧《青蜂侠》。

1970年4月9日,李小龙应邀回港,成为当期《欢乐今宵》的特约嘉宾。《欢乐今宵》是香港无线电视台的高收视率节目,在接受当红影星许冠文(许冠杰的兄弟)的访问时,李小龙第一次在镜头前向香港观众阐述自己的武学思想,并与空手道高手李锦坤合作,现场表演了截拳道功夫,引来满堂喝彩。

次日,李小龙又前往丽的电视台,接受《金玉满堂》节目的访问。这两期节目的播出让李小龙在香港的人气急速飙升,一夜之间,李小龙就成了香港人眼中的民族英雄。

在美国受到的冷遇和在香港受到的热烈追捧给了李小龙强烈的冲击,他开始意识到,自己毕竟是一个中国人,想要在血缘文化都不相同的美国获得普遍认同,要比在香港难得多。香港是自己的故乡,也曾经留下很多美好而愉快的往事,在这里,每个人都认识他,都认可他,把他当成偶像来崇拜……这种感觉,是在美国永远都得不到的,不论你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这就是家的感觉吧……”李小龙如是想。好友小麒麟不失时机的劝他留在香港发展,与从前的兄弟们一起打拼天下,至于合作方就更不用担心,只要他愿意留下,主动上门的电影公司只怕会把门槛踏破。

“是走,还是留?”李小龙需要权衡,美国的低谷和香港的机会,是坚持,还是改变方向?李小龙没有盲目做决定,毕竟香港只是一个弹丸之地,其电影业再发达,影响力终究不过华人圈一隅,而好莱坞则是世界电影的中心,唯有在那里,才能成为世界级的巨星。不过李小龙还是与一些影视公司的老板见面、会谈,试探性的开出了自己的合作条件。

“片酬1万美元,制作成本不得低于60万港币,拍摄时间在2个月内,还要对剧本、演员、武打设计、服装道具等有发言权……他是不是疯了?”这就是香港片商对李小龙合作条件的第一反应。其实,李小龙开出的1万美元只相当于好莱坞二线演员的片酬,2个月拍摄时间也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因为他的确不可能长时间逗留香港拍戏。至于对剧本、演员、武打设计的要求,则是李小龙一贯以我为主、精益求精的拍片风格,并不是所谓的摆好莱坞架子、狮子大开口。

尽管如此,李小龙的条件还是吓跑了大多数片商,有实力、有魄力接受这些条件的,就只剩下香港影视界大鳄邵氏兄弟电影公司。邵氏是当时香港乃至整个东南亚华人圈电影界的龙头老大,旗下拥有大批当红影星,实力雄厚、技术条件一流,是最理想的合作对象,也是李小龙潜意识里的合作方。

与其它片商一拥而上不同,邵氏老板邵逸夫从一开始就表现得克制而有风度,并没有过分的去追捧李小龙,而是先派人前往美国对李小龙在好莱坞的发展状况进行调查。一番摸底之后,邵逸夫才知道李小龙是在好莱坞发展不顺才回香港来碰碰运气,心里就有了底。

当助手把李小龙开出的那些条件摆到邵逸夫面前时,这位久经风雨的影坛大佬笑了――李小龙啊李小龙,你在好莱坞连一部影片都没有主演过,就想坐地起价通吃一条龙,你把香港人都当傻子了?邵逸夫立刻让人给李小龙去一封信,告诉他如果有意合作,片酬2000港币,每部影片的制作成本在7万美元左右,合约6年,别的拍摄条件都由邵氏公司根据实际需要来安排,李小龙没有干涉的权力。客观上说,邵氏开出的条件不能算差,邵氏旗下的其它演员也都是这个待遇,没有对李小龙特殊对待。

接到信后,李小龙觉得对方根本没有合作的诚意,于是立刻返回美国,甚至没有给从中牵线的小麒麟一个解释。李小龙的走让小麒麟很是内疚,他觉得是自己没有把事情办好,怠慢了兄弟,李小龙才会不辞而别,于是找到了邵氏旗下的导演、自己的好朋友许国,让他再去六叔(即邵逸夫)那里看看有没有挽回的机会。“六叔”的态度很明确,让李小龙回香港,一切都好谈。

邵氏牛,李小龙更牛。李小龙最反感这等没有诚意的邀请,直接丢去两个字:“不干!”

李小龙与邵氏就这样擦肩而过。李小龙不会觉得后悔,因为当时他根本没有回香港长期发展的打算,他还是想在好莱坞继续等待机会,他不甘心,他不能就这么回香港。邵逸夫也不会觉得后悔,像李小龙这样的演员,邵氏旗下有很多,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也不会产生多大影响。在外人眼里,是李小龙的傲慢态度让自己失去了与香港最有实力的影视公司合作的机会,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李小龙就会后悔的。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当年,那个名叫卫鞅的年轻人小吏离开大梁时,魏国上下没有一个人把他放在心上,甚至不知道有这么一个人的存在。30年后,当商鞅率领秦军夺回被魏国占领了的河西之地时,人们才意识到,那个毫不起眼的墨衣小吏,已然让被天下各国讥讽嘲笑的秦国崛起于关中之地,拉开了百年秦魏争霸的序幕。香港影坛亦是如此,如果不是邵逸夫的“按规矩办事”和李小龙的“不识抬举”,恐怕就不会有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邵氏与嘉禾两强争霸的格局出现。

美国人的偏见、邵氏的傲慢,一出精彩大戏即将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