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研究背景
20世纪中后期以来,现代科学技术的革命性进展直接影响着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式和质量,一种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形态逐步形成。知识经济的发展直接取决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取决于持续的创新能力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知识经济的核心是高技术产业化,高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第一支柱。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等高技术领域的创新及其产业化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依托。科技的迅猛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大量高新技术企业的诞生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创新要素的地理集聚而集中,形成了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并产生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其最杰出的代表就是美国的硅谷。集聚大量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园区已成为知识经济社会最有活力的“细胞”。各国(地区)也纷纷仿效硅谷,采用行政手段和优惠政策等措施积极“筑巢引凤”,意图集聚高新技术企业,产生企业集群效应。其中,出现了比较成功的案例,例如中国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日本的筑波科学城及国内的许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为应对知识经济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挑战,我国在 20世纪末提出了“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战略方针。基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尤其是对硅谷模式的向往,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政府推动、自上而下方式建立了一批科技园区。******于1991年批准在26个智力资源相对密集的大中城市建立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New-High-Tec h Development Zone),1992年又批准25个,加上 1988 年建立的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和1997 年建立的陕西杨陵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目前经******批准建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共计53个。此外还设立各种名目繁多的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民营科技园、工业园等等。十几年来,这些科技园区发展迅速,实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转变,成为推动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外贸出口的主动力。自建立以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以年均 60%以上的速度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值超过 100 倍。2002年我国5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28 338家(其中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9 353家),共实现营业总收入15 326.4亿元,工业总产值12 937.1亿元、净利润801.1亿元、出口创汇 329.2 亿美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28%、28%、24%、45%。可以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增长点,成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的主要基地,有力地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在取得经济指标快速增长的同时,国内科技园区以土地开发和政策优惠为主的“筑巢引凤”式的发展模式也暴露出许多深层次的问题:自主创新能力弱,基本上以 OEM的生产模式为主,缺少核心和关键技术,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园区内部缺乏专业化分工协作,企业之间相对封闭,知识和信息交流少,难以产生协同效应;企业根植性差,与本地区的大学、研究院所缺少良性互动,与本地区的社会文化缺少融合沟通;产业特色不明显,雷同重复现象严重,过分依赖数量和规模扩张等。归结到一点,就是这些科技园区及企业群体缺乏一种内生的自协调、自适应和自增强的演化发展能力。为解决面临的问题,国家科技部提出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二次创业”,强调要实现“三个转变”:从注重招商引资和优惠政策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依靠科技创新的内涵式发展;从注重硬件环境建设向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和提供优质服务的软环境转变;从产业规模小而分散向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转变。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三个转变”,取得“二次创业”的成功?继续依赖土地经营、优惠政策和劳动力低廉的做法显然无济于事。这就对政府部门制定新的高新技术产业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政府部门必须要有新的理念、新的思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建设科技园区。从硅谷、班加罗尔和新竹科学工业园等成功典型来看,科技园区的本质其实是高新技术企业集群(Cluster of Enterprises)的载体和栖息地。世界科技园区的发展历史,其实质也是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形成、发展和演化的过程。科技园区内企业及相关机构通过竞争与合作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和结构有序的集群系统,使集群获得资源、成本、市场、创新等方面的竞争优势。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实践经验以及集群理论的发展均提示,通过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集群是发展科技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可行之路。这也是国内科技园区提高发展质量和速度的主要出路之一。而且,高新技术企业集群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条件,具有自组织的特征、机制和形态。要使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健康发展,就必须认识和重视这种自组织的过程,要满足其自组织的条件。
1.1.2 问题提出
本书研究的问题来源于理论创新与实践操作两个方面的要求。
从理论上看,现有集群理论对于企业,包括高新技术企业空间集聚现象的成因、机制和类别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丰富的理论成果。随着集群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将产生两个重要的发展趋势:一是学科交叉融合;许多自然科学(生物、物理、化学等)与社会科学(经济、社会学等)领域的新成果新发现将被引入到企业集群的研究中,提供新的理论方法和工具。二是日益关注企业集群研究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强调以整体的、动态的观点代替局部的、静态的观点,并很自然地去寻求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的支持。目前,高新技术企业集群作为复杂经济系统的动态演化与自组织问题尚没有系统的研究。故此,运用自组织理论研究高新技术企业集群的形成、演化的机制与条件是深化企业集群理论研究的一种探索。
从实践上看,新形势下建设科技园区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需要新的举措和新的思路,而这又需要新的相关理论成果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在现实中,我国的科技园区绝大多数是政府主导型的,园区企业绝大多数是外部植入的。这种从上而下的、从外而内的模式往往只能造成高新技术企业在空间(地理)意义上的集中,而无法产生经济集聚和协同创新的内在机制。那种国内流行的以政府行政干预手段对国有企业、科研院所、大学进行合并的方式,若主观地用于构建数目众多的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复杂的分工协作体系是难以奏效的。那么,高新技术企业集群的形成与演化发展是不是有自身的特定规律?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机制和必要条件又是怎样的呢?
结合上述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的需要,本书重点研究以下问题:自组织模式是不是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形成与演化的内在规律?以政府为主导(他组织)建立的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如何才能健康发展?高新技术企业集群自组织形成与演化的必要条件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