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气场大全集
6326600000016

第16章 气场来自处世智慧(4)

周幽王一见褒姒,喜欢得不得了。褒姒却老皱着眉头,连笑都没有笑过一回。周幽王想尽法子引她发笑,她却怎么也笑不出来。虢石父对周幽王说:“从前为了防备西戎侵犯我们的京城,在翻山一带建造了二十多座烽火台。万一敌人打进来,就一连串地放起烽火来,让邻近的诸侯瞧见,好出兵来救。这时候天下太平,烽火台早没用了。不如把烽火点着,叫诸侯们上个大当。娘娘见了这些兵马一会儿跑过来,一会儿跑过去,就会笑的。您说我这个办法好不好?”

周幽王眯着眼睛,拍手称好。烽火一点起来,半夜里满天全是火光。邻近的诸侯看见了烽火,赶紧带着兵马跑到京城。听说大王在细山,又急忙赶到细山。没想到一个敌人也没看见,也不像打仗的样子,只听见奏乐和唱歌的声音。大家我看你,你看我,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周幽王叫人去对他们说:“辛苦了,各位!没有敌人,你们回去吧!”诸侯们这才知道上了大王的当,十分愤怒,各自带兵回去了。褒姒瞧见这么多兵马忙来忙去,于是笑了。周幽王很高兴,赏赐了虢石父。

隔了没多久,西戎真的打到京城来了。周幽王赶紧把烽火点了起来。这些诸侯因上次上了当,这次又当是在开玩笑,全都不理他。烽火点着,却没有一个救兵来,京城里的兵马本来就不多,只有一个郑伯友出去抵挡了一阵。可是他的人马太少,最后给敌人围住,被乱箭射死了。最后,周幽王和虢石父都被西戎杀了,而褒姒则被掳走了。

其实,哪里是西戎杀了周幽王,明明是诚信杀了周幽王!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不惜戏弄诸侯,实际上是在出卖自己诚信的品格。

莎士比亚说:“诚实是一个人最明智的选择,欺骗也许能够获得暂时的利益,但是丧失的不仅仅是别人的信任,还有自己的信心。”所以,对人首先要以诚相待,这样你才能真实地对待自己。

识时务者为俊杰

在生活中,识时务、审时度势是智慧的处世良方。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也。

“识时务者为俊杰”的说辞最早是用于诸葛亮的身上。据《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记载,刘备当年打天下,流落到荆州,后来被蔡氏兄弟追杀,飞跃檀溪,逃到襄阳的水镜庄。水镜庄里有个著名隐士司马徽,人称“好好先生”,又叫“水镜先生”,意思“心如明镜”,很会鉴赏人才。当时的诸葛亮、徐庶等人都曾经向他求学问道。刘备求才心切,要求司马徽谈时务。司马徽很谦虚,就说:“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意思是说,我不过是个书生,哪懂什么时务,识时务者为俊杰,这里的俊杰有卧龙、凤雏两人。这里的卧龙是指诸葛亮,而凤雏是指庞统。后世以“识时务者为俊杰”来指那些认清形势、了解时代潮流者才是杰出人物。

是的,所谓俊杰,并非专指那些纵横驰骋如入无人之境,冲锋陷阵无坚不摧的英雄,还应当包括那些看准时局、能屈能伸的处世者。

现实生活是残酷的,很多人都会碰到不尽如人意的事情。残酷的现状需要你对人俯首听命,这时候,你必须面对现实。要知道,敢于碰硬,不失为一种壮举,可是,胳膊拧不过大腿,硬要拿着鸡蛋去与石头碰撞,只能是无谓的牺牲。所以,这就需要用另一种方法去解决问题。

魏征在隋朝末年追随武阳郡丞元宝藏策应李密的起义,担任典书记,后来被李密看中。然而,在李密那里,魏征并不得志,“进十策以干密,虽奇之而不能用”。后来,魏征随李密归顺了唐朝。在担任山东安辑大使期间,窦建德率兵攻陷了黎阳,魏征成了大夏国的一名起居舍人。后来,窦建德失败,魏征重又回到唐朝。在唐朝最初的几年中,魏征先是在太子李建成府中担任洗马。李世民登基后,将其拜为谏议大夫等职。可以说,在几十年的政治生涯中,魏征数易其主,用一般人的眼光,肯定不是一个立场坚定的人,至少不是一个忠臣,不能为主人杀身成仁。然而,历史并没有因魏征的这些“问题”而对其有所贬损,相反作为一代著名谏臣,他在历史上颇有地位。

回顾魏征的一生,不难看出魏征是个有胆有识的俊杰。想当年,他追随李密时,为的是将失去民心的隋王朝推翻,这是他识时务的表现——识国家之时务,识腐朽王朝即将崩溃之时务。为达到这一目的,他多次给魏公李密上疏,劝他“有功不赏,战士心堕”。后来,唐太宗李世民即位,魏征被视为亲信,多次被“引入卧内,访以得失”。此时对他来说,最大的时务是保证社稷的长治久安,因而要尽量让皇帝和朝廷少犯错误。

魏征识时务还体现在生活的细节上。有一次,客人送给唐太宗一只鹞鹰,非常漂亮。唐太宗见了喜欢得不得了,就架在胳膊上玩儿。忽然,他远远看见魏征走了过来,就将那只鹞鹰藏在怀里。可是,魏征却佯装不知,来到唐太宗面前,给他讲述历朝历代统治者玩物丧志而丢了江山、没了性命的故事。魏征唠唠叨叨说了很久,等到魏征走了,唐太宗敞开衣襟一看,那鹞鹰早给捂死了。《旧唐书》说魏征虽然貌不惊人,却“素有胆智,每犯颜进谏,虽逢王赫斯怒,神色不移”。

由此可见,能够准确地识别时机的转换,是英雄创业的基本前提。

张良年少时因谋刺秦始皇未遂,被迫流落到下邳。一日,他到沂水桥上散步,遇一穿着短袍的老翁,老翁故意把鞋摔到桥下,然后傲慢差使张良说:“小子,下去给我捡鞋!”张良愕然,不禁拔拳想要打他。但碍于长者之故,不忍下手,只好违心地下去取鞋。老人又命其给穿上。饱经沧桑、心怀大志的张良,对此带有侮辱性的举动,居然强忍不满,膝跪于前,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谢,反而仰面长笑而去。张良呆视良久,老人又折返回来,赞叹说:“孺子可教也!”遂约其五天后凌晨在此再次相会。张良迷惑不解,但反应仍然相当迅捷,跪地应诺。

五天后,鸡鸣之时,张良便急匆匆赶到桥上。不料老人已先到,并斥责他:“为什么迟到,再过五天早点来。”

这一次,张良半夜就去桥上等候。他的真诚和隐忍博得了老人的赞赏,这才送给他一本书,说:“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十年后天下大乱,你用此书兴邦立国;十三年后再来见我。我是济北毂城山下的黄石公。”说罢扬长而去。

张良惊喜异常,天亮看书,乃《太公兵法》。从此,张良日夜诵读,刻苦钻研兵法,俯仰天下大事,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

无疑,张良是识时务的。正是他隐忍不发,甘居人下,才终于有了后来的成就。

“识时务者为俊杰”。可以说,这是一个人行走在现实社会的人性丛林中的金玉良言,谨记在心,并且诚恳实践,必可在现实社会的人性丛林里履险如夷。

面子能值几个钱

面子观念由来已久。在民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等和面子有关的俗语比比皆是。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能看见有人为了面子互相攀比,铺张浪费。新人结婚时一定要大摆宴席,豪华名车成队,知名人士捧场,仿佛不这样就不算是结婚,就会非常没面子。

面子真有这么重要吗?大多数人如此重视面子,究竟从中得到了什么呢?德国有位专门研究中国文化的教授马特斯说:“中国人的面子,就是一种角色期待,中国人是作为角色而存在的,而不是作为人本身存在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仰慕者,马特斯用了比较委婉的说法。仔细分析,他这句话的意思和“面子让中国人失去了自我”没有任何区别。

实际生活中,面子给大多数人带来的危害还远不止于此。俗话说:“死要面子活受罪。”面子这东西看不到也摸不着,但就是这个既看不到也摸不着的东西,让许许多多的人受尽了“折磨”,更有甚者身陷囹圄,害人害己。

要面子是攀比心理的伴生物,爱面子者总是怀着一种不比别人差或超过别人的心理,来显示自己的价值。其实,这种不务实际的心理焦虑,等于是为自己设置障碍。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以己之短,追慕他人所长,常常力所不及。如果能够摒弃这种以虚假的幻象来掩盖自己的攀比心理,就会正确地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长处,感觉到别人也有不如自己的地方,不再为自己不如别人而苦恼。只有具备这种心态,才能自得其乐,摆脱心理焦虑的苦恼。

有些人为了自己的面子常常说一些谎话。比如,家里穷的人,只能吃得起青菜豆腐,就会宣称吃素食有益健康。著名作家钱钟书在其所著的小说《围城》中,就形象地描写了中国人这种好面子的本性——“汪先生得意地长叹道:‘这算得什么呢!我有点东西,这一次全丢了。两位没看见我南京的房子——房子总算没给日本人烧掉,里面的收藏陈设都不知下落了。幸亏我是个达观的人,否则真要伤心死呢。’这类的话,他们近来不但听熟,并且自己也说惯了。这次兵灾当然使许多有钱、有房子的人流落做穷光蛋,同时也让不知多少穷光蛋有机会追溯自己为过去的富翁。日本人烧了许多空中楼阁的房子,占领了许多乌托邦的产业,破坏了许多单相思的姻缘。譬如陆子潇就常常流露出来,战前有两三个女人抢着嫁他,‘现在当然谈不到了’。李梅亭在上海闸北,忽然补筑一所洋房,如今呢?可惜得很!该死的日本人放火烧了,损失简直没法估计。方鸿渐也把沦陷的故乡里那所老宅放大了好几倍,妙在房子扩充而并不会侵略邻舍的地。赵辛楣住在租界里,不能变房子的戏法,自信一表人才,不必惆怅从前有多少女人看中他,只说假如战争不发生,交涉使公署不撤退,他的官还可以做下去——不,做上去。”

留心观察我们的周围,就会发现,有很多如钱钟书笔下死要面子的人。大多数人常常认为一个人的面子是他社会地位的体现,加之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被人小看,所以总要千方百计地表现自己的优越之处。

有时,面对特殊情况,爱惜面子是毫无意义的。如果能够甘拜下风,做个姿态,自己并不会损失什么,而结果却是皆大欢喜。

1924年,有一次,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张绍曾主持国务会议。财政总长刘思远,人称“荒唐鬼”,他一到会场上坐下就大发牢骚说:“财政总长简直不能干,一天到晚东也要钱,西也要钱,谁也没本事应付。比如胡景翼这个土匪,也是再三再四地来要钱,国家用钱养土匪,真是从哪里说起?”

胡景翼,陕西人,字笠增,同盟会员,1924年在北京同冯玉祥、孙岳发动北京政变,任国民军副司令兼第二军军长,是个炙手可热的人物。

刘思远的牢骚发完以后,大家沉默了一会儿。正在讨论别的问题时,农商部部长刘定五忽然站起来说:“我的意见是今天先要讨论一下财政总长的话。他既说胡景翼是土匪,国家为什么还要养土匪?我们应该请总理把这个土匪拿来法办。倘若胡景翼不是土匪,那我们也应该有个说法,不能任别人不顾事实地血口喷人。”

财政总长刘思远听了这话,涨红了脸,不能答复。大家你看我,我看你,都不说话,气氛甚为紧张。约十分钟左右,张绍曾才说:“我们还是先行讨论别的问题吧!”

“不行!”刘定五倔强地说,“我们今天一定要根究胡景翼是不是土匪的问题,这是关系国法的大问题!”

又停了几分钟,刘思远才勉强笑着说:“我刚才说的不过是一句玩笑话,你何必这样认真!”

刘定五板着面孔,严肃地说:“这是国务会议,不是随便说话的场合。这件事只有两个办法:一是你通电承认你说的话如同放屁,再一个是下令讨伐胡景翼!”

事情闹到这一地步,结局实难预料。但出人意料的是,刘思远总长竟跑到刘定五次长面前行了三个鞠躬礼,并且连声说:“你算祖宗,我的话算是放屁,请你饶恕我,好不好?”话至此,连刘定五也不知所措了,便有意将话题引向了其他事务上,其意思也是帮助刘思远消除影响。在这件事上,刘思远所采取的姿态很理智,可以说是用损失点面子挽回了丢位子的结局。

“要面子”,从某个角度看也是人类的优点,懂得廉耻、不甘落后、要强上进,但如果“死要面子”就必然导致“活受罪”。所以,放下面子才是一种智慧的选择。毕竟,面子能值几个钱呢?放下的是面子,舍弃的是心灵重负,得到的却是人际和谐、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