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7):工业发展效益现状与分析
6326300000006

第6章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效益分析

提要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效益,可以从投资本身对经济的拉动以及投资形成生产能力对工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分析。从“十五”时期以来我国全社会和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及投资效果指标看,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效率和效益是呈下降的趋势,并且对产能过剩和生态环境造成日益严重的影响;然而,从微观经济效益指标看,我国工业企业面临着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工业投资回报率不仅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而且超过了同时期的日本,私营企业的资本税前利润率甚至向美国制造业靠近。这种宏观投资的低效率与微观投资的高效益并存的局面,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国家决策部门和地方政府、企业对于一些行业产能过剩理解的巨大分歧。本报告认为,在现有的生产要素市场产权不明晰且定价机制扭曲的环境条件下,企业投资的高利润率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对要素价格掠夺和社会财富转移基础上的,企业的私人成本不能反映真实的社会成本。因此,政府把重心放在对企业生产经营的社会管制方面,以科学的发展观调整和改善工业投资的基本格局,通过控制资本过高的不合理利润率,迫使其承担应有的社会职责,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工业领域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其形成主体是用于工业生产经营的、具有一定生产能力的固定资产,表现为土地、厂房、设备、工具器具等。这些资产在使用上具有长期性、不能移动性、专用性等经济特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效益,主要体现在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两个方面。前者主要体现在固定资产形成效率,以及拉动投资品市场需求所形成的宏观经济效益;后者则主要体现在投资形成生产能力,对工业产业结构、企业竞争行为、产业绩效以及资源环境带来的影响。

一、我国全社会和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及投资效益估测

在贸易平衡的国家,社会总产出的使用从大类上分为投资和消费两个领域。消费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属于直接满足人们生活目的的部分;投资是指人们通过建设和购置资本品、中间投入的材料,以及存货等形式形成的部分。作为生产的手段,投资的目的是为了更多地生产消费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然而,由于投资对消费在国民收入中的此消彼长关系,过高的投资率容易形成投资对消费的挤出效应;高投资率一般是与高资本有机构成密切相关的,其直接体现是重化工业增长速度超过消费品工业增长,并且由于重化工业较长的产业链,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产业链分工关系;由于工业投资品行业的发展,对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的产品形成了较大的需求,在价格上涨的刺激下,易于形成过于乐观的大规模在建投资。

1.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率及资本—产出比

改革开放初期到2001年,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率一直维持在30%~35%之间,积累和消费保持了比较合理的比例关系;2002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开始步入重化工业高速增长时期,投资率由2002年的36.1%迅速上升到2006年的52.2%,平均每年上升超过4个百分点。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时期。

由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主要依靠外延的基本建设的方式,表现为各种工商业各种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遍地开花,房地产项目在全国蔓延,导致投资效果低下。反映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的资本—产出比1996年前还介于1~3之间,1997~1999年则迅速上升于3~6之间,2000年之后我国的资本—产出比趋于稳定,但基本介于3~4之间,与1996年之前相比投资效果水平出现大幅度下降。

投资效果的另外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是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2002年之前,我国的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基本上维持在70%左右;但是随着其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迅速扩大,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急剧下降,2003~2006年分别为62.6%、58.8%、60.2%和57.1%,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且与2002年之前相比,平均下降了10%左右。

2.我国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及工业资本—产出比变化

1984~1988年,中国经历了工业基本建设投资失控的阶段;经过1989~1990年的低潮,到邓小平南方谈话,工业投资又经历了1991~1994年的高速增长时期;1995~2002年中国工业处于生产过剩和通货紧缩环境中,工业投资增长幅度基本上处于低位徘徊状态;直到2002年下半年之后由于重化工业、房地产业等高速发动,出现了2003年的激增,2004年、2005年又出现了连续两年36%左右的投资增长,2006年又在2005年高位投资额的基础上增长26%,达到4.8万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3%。

我国工业投资最近几年的迅猛增长,主要表现在采矿业和制造业的同步增长上。根据2004~2006年城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据,2004~2006年我国城镇工业投资年平均增长31.8%。其中采矿业增长最快,达到40%;制造业为34.2%;电力、燃气、水的生产供应业增长较慢,为21.8%。在采矿业当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达到46.4%,而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采选业的投资增长均在60%和70%之间。对于采矿大省来说,采矿业投入呈超前趋势,主要是受国际矿石价格飙升、国内电煤需求紧张以及制造业生产能力扩张带来的对工业原料产品需求扩张所吸引、拉动。制造业中,食品工业、纺织工业、橡胶工业、塑料工业、冶金工业、装备制造业投资拉动明显,这些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平均增长速度大部分超过了40%。制造业的发展对能源工业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压力,但由于煤炭、石油储藏和开采条件,以及生态环境限制,我国基础工业产品供给基本上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矿大量依赖进口,拉动了国际市场原料价格的持续上涨。

专栏5—2

中国超过美国成为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

《自然》杂志2007年6月20日在线报道,荷兰环境评估局(Netherlands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gency)发布的一份报告称,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

过去几年国际上一直预言,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二氧化碳最大排放国,但是具体的时间表并不一致,有的说最早在2007年,也有的预测在2010年,这主要是因为各国排放量每年都有变化,而且很难追踪研究。

因为空气监控站的数量不够多,范围不够广,而且取得的数据也不够准确,所以此次荷兰研究人员采用了英国石油公司(BP)关于世界各国2006年石油、天然气和煤炭消耗量的数据,并综合了美国地质调查局(US Geological Survey)关于水泥生产的数据。

2005~2006年,中国的化石燃料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了8%。如果仅仅根据化石燃料的消耗额来看,中国仍然位于美国之后。但是,中国的水泥生产能力惊人,而且该行业在迅速膨胀,目前生产能力已经占了世界的44%。而水泥在生产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综合两方面的数据,荷兰环境评估局认为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为62亿吨,美国为58亿吨。

尽管如此,《自然》杂志指出,中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仍然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大约相当于美国人均的1/4.从这个角度讲,中国公民的生活更环保。然而,随着中国生活水平的不断上升,限制排放的任务任重道远。

中国2007年6月公布了第一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计划,宣布将在2010年前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消耗的能源削减20%。然而,中国经济正在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也就是说到2020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将是目前的3.5倍。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中国正在以每周大约两座的速度建设新的燃煤发电厂。这意味着即使中国实现了预期削减目标,仍将排放巨量的二氧化碳。

中国的计划书中还包括扩大利用可再生能源以及大规模植树造林。但是专家们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发展更清洁更环保的煤炭使用技术。观察家们认为,中国在水泥制造问题上很难有所作为,除非中国限制建筑中的水泥使用量。

资料来源:科学网,何姣/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