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7):工业发展效益现状与分析
6326300000022

第22章 三资企业效益

提要

三资企业在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基于2000~2006年,本文从亏损面、亏损率、总资产贡献率、资产负债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工业增加值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和流动资产周转次数等8个指标考察了三资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从扩大就业效果、提高收入效果、税收增长效果、贸易增长效果和技术创新效果等5个方面考察了三资企业的社会效益状况,一并简要分析了三资企业的生态效益状况。今后一个时期,为了提高三资企业的综合效益,建议:一要更加注重结构优化问题,二要更加注重加工贸易问题,三要更加注重效益下降问题,四要更加注重社会责任问题,五要更加注重降耗减排问题,六要更加注重经济安全问题。

三资企业,包括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2000年以来,三资企业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下面,就三资企业总体状况、经济贡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发展走向等方面展开具体分析。

一、三资企业的总体状况

1.三资企业的增长速度

就三资企业项目个数而言,其增长幅度呈现不稳定性,特别是2004年以来呈现低速增长和负增长的势头;就实际使用三资企业外方投资金额而言,其增长幅度也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

2.三资企业的产业分布

比较2005年中国吸收三资企业外方投资和截至2005年中国吸收三资企业外方投资可见,无论项目个数和金额,三资企业在国内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投资明显降低,而在第三产业的投资大幅上升。但是,三资企业以国内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为主的投资格局仍然没有发生动摇。

3.三资企业的资金来源

按实际使用三资企业外方投资金额计算,10大资金来源国家(地区)的集中度,2000年为86.99%,2006年降为82.52%。也就是说,7年期间,80%以上的投资仍高度集中于10个国家(地区)。这里,来自中国香港和台湾的资金分别下降了6.02和2.32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港澳台商投资比重下降,而外商投资比重上升。但是,在外商投资中,来自美国、英国、新加坡等主流发达国家的资金则下降了6.75、1.84和1.76个百分点,除德国和韩国资金分别增加0.71和2.50个百分点外,增长最大的为来自英属维尔京群岛的资金,比重增幅高达8.44个百分点。可见,英属维尔京群岛已成为继中国香港外的第二大资金来源地区。

4.三资企业(外方投资)的国际占比

根据统计,在发展中国家吸收国际直接投资中,中国实际使用国际直接投资占发展中国家的比重,2000年为16.1%,2005年为22.1%,其中2002年高达33.9%;中国实际使用国际直接投资占全球的比重,2000年为2.9%,2005年为6.7%,其中2004年高达9.4%。

二、三资企业的经济贡献

1.三资企业外方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三资企业外方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九五”时期最高为4.9%,“十五”时期最高则为3.6%,相差1.3个百分点;“九五”时期最低为3.4%,“十五”时期最低则为2.7%,相差0.7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十五”时期这一指标已经在不同程度上下降,“十一五”时期的2006年仅为2.7%。

2.三资企业外方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

三资企业外方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2000年为7.9%,整个“十五”时期则有不同程度提高,2005年则高达9.49%。

3.三资工业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

近几年来,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加快,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加快起着重要作用。在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加快中,三资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加快起着重要作用。根据计算,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2001~2006年期间,三资工业企业分别全都高于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其中2001年高出2个百分点,2003年高出3个百分点,尽管2005和2006两年二者有所接近,但前者仍高出后者0.2和0.3个百分点。

4.三资工业企业占全部工业经济的比重

根据计算,三资工业企业占全部工业经济的比重,除利润总额指标外,2006年与2000年相比较,其他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工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23.98%提高到2005年的28.35%;工业总产值由2000年的27.39%提高到2005年的31.74%;资产合计由2000年的20.37%提高到2006年的26.63%;主营业务收入由2000年的26.79%提高到2006年的31.65%;从业人数由2000年的15.34%提高到2006年的28.68%。

5.三资企业占高技术产业的比重

下面,以增加值和利润两个指标分别就三资企业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贡献进行分析。分析表明,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中的三资企业比重分别高达90%和70%以上。

三、三资企业的经济效益

1.亏损面和亏损率

就亏损面而言,三资工业企业由2000年的26.84%下降至2006年的22.51%,但与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相比较,2000~2006年期间,三资工业企业普遍高出。其中,2006年三资工业企业亏损面高出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6.54个百分点,为这一历史时期最高点。

就亏损率而言,三资工业企业由2000年的25.18%降至2004年的11.12%,但2006年上升至13.21%。比较而言,2000~2003年期间,三资工业企业的亏损面低于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而2004~2005年期间,三资工业企业的亏损面开始高于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

2.总资产贡献率、资产负债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

就总资产贡献率而言,三资工业企业2000年为9.76%,2005年则提高到10.55%;就资产负债率而言,三资工业企业2000年为57.01%,期间有所下降,但2005年仍为56.69%;就成本费用利润率而言,三资工业企业2000年为6.03%,期间有所提高,但2005年下降为5.58%。

值得注意的是,从2004年起,除资产负债率外,无论总资产贡献率还是成本费用利润率,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已开始高于三资工业企业。此表明,三资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开始出现下滑。

3.工业增加值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和流动资产周转次数

就工业增加值率而言,三资工业企业2000年为25.96%,期间有所提高,但2005年下降为25.63%;就全员劳动生产率而言,三资工业企业2000年为71402.53元/人·年,2005年则提高到107748.20元/人·年;就流动资产周转次数而言,三资工业企业2000年为1.89次/年,2005年则提高到2.35次/年。

值得注意的是,2000~2006年期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工业增加值率一直高于三资工业企业;从2005年起,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和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开始与三资工业企业基本持平或持平。此表明,三资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开始出现下滑。

四、三资企业的社会效益

1.扩大就业效果

根据统计,2000年三资企业就业人数为642万人,占全国城镇就业人数的2.77%,期间一直不断增长,2006年三资企业就业人数高达1407万人,占全国城镇就业人数的4.97%。

2.提高收入效果

比较而言,2000~2006年期间,外商投资单位职工平均货币工资,不仅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高于国有单位和港澳台商投资单位职工平均货币工资。2000~2003年期间,港澳台商投资单位职工平均货币工资,不仅高于全国水平,而且高于国有单位水平;值得注意的是,2004~2006年期间,港澳台商投资单位职工平均货币工资,不仅低于国有单位水平,而且低于全国水平。

3.税收增长效果

以三资企业为主的涉外税收占全国工商税收总额的比重,除2001年为19.01%以外,“十五”期间一直稳定在20%偏高一点,即没有超过21%;但是,其增幅从2004年开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4.贸易增长效果

根据计算,三资企业进出口占全国进出口的比重,2000年为49.91%,2006年则提高到58.87%。其中:三资企业出口占全国出口的比重,2000年为47.93%,2006年则提高到58.18%;三资企业进口占全国进口的比重,2000年为52.10%,2006年则提高到59.70%。也就是说,目前全国近60%的进出口贸易是由三资企业完成的。

5.技术创新效果

目前,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已有480家投资中国,世界100强工业企业已有90家在中国投资,外商在华设立研发机构近800家。三资企业对中国技术创新效果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研发投入、技术引进和溢出效应上。

根据统计,中国技术引进合同数量由2001年的3900项增加到2006年的10538项,合同金额由2001年的90.9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220.0亿美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不含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同)技术引进合同金额占全国技术引进合同金额的比重,2006年为51.4%,居各类企业之首位。另据统计,外商投资企业机电产品出口占全国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2001年为64.5%,2005年则提高到74.3%;外商投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2001年为81.5%,2005年则提高到88.0%。

五、三资企业的生态效益

随着国际产业转移,中国在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同时,也已成为世界能源消耗大户。据统计,中国每年创造世界4%的国内生产总值,却消耗着世界上15%的淡水,25%的氧化铝,28%的钢材,50%的水泥……在能源消耗大量转向中国的同时,环境污染也在大量转向中国。研究表明,就个量而言,三资企业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水平一般好于内资企业;在三资企业中,来自欧美日国家的企业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水平一般好于港澳台韩企业。

调查发现,国内企业合资以后大都非常重视环境整治和安全生产问题,主动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促使自身的生产方式由“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转变。以温州民营企业嫁接外资为例,比如,法国罗赛格明胶集团与浙江三帆明胶厂合资建立罗赛格(温州)明胶有限公司以后,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技术改造,采用世界上先进的清洁技术、安全生产和循环经济。同时,公司提出污染最小化、成本最低化的改造方案,改造后的生产线比改造前减少排污7.5%,实现用水量最少化、废水最少化和污水处理高标准化。

整体而言,三资企业在中国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一直是重要方面。但是,其治理污染投资较少。以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来源为例,利用外资占国内污染治理项目当年投资来源总额的比重,自2001年以来不断下降,2005年这一指标仅为1.55%。

六、提高三资企业效益的总体思路

1.更加注重结构优化问题

一是优化三资企业的产业投向分布结构。目前,中国三资企业投资的近60%集中在制造业领域,而国际直接投资的绝大部分则集中在第三产业。因此,加大在第三产业领域三资企业的投资比重,这是改善三资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根本保证。二是优化三资企业的外方资金来源结构。目前,在三资企业外方投资中,尽管港澳台商投资比重下降,外商投资比重上升,但是在外商投资中,近几年来,来自欧美日等主流发达国家的比重有所下降,而来自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等地区的比重大幅上升,这是目前三资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乃至生态效益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更加注重加工贸易问题

在三资企业中,加工贸易占有重要地位。然而,传统加工贸易具有“四高”特点,即高耗水、高耗能、高耗物(原材料)和高污染;而现代加工贸易一般是指资源节约型加工贸易和环境友好型加工贸易。这里,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提高加工贸易进入门槛,完善评估加工贸易水耗、能耗、物耗、污染状况的制度安排,坚决抵制对经济、社会、生态和环境有长期负面影响的加工贸易投资。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而中国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加工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

3.更加注重效益下降问题

研究表明,从2005年开始,三资企业的若干经济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和生态效益指标已处于发展过程中的最低水平,个别指标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一问题是1979年实行对外开放以来最新出现的,亟须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初步判断,2005年、2006年很可能是1979年以来中国三资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鉴于此,全面强化对三资企业效益的监管问题必须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

4.更加注重社会责任问题

当今社会,市场经济越来越多地被赋予“人道主义”成分。即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规范企业的行为,从对产品质量关注发展到对环境影响关注,再进一步发展到对人的权利关注。总之,倡导企业发展的“社会性”,要求企业重视“人权公平”和兼顾“社会责任”。不仅如此,而且还要关心动物福利问题。例如,发达国家动物福利规定:养猪户每天至少花20秒钟跟每头猪相处,猪应有2~3个玩具供其消遣,猪拥有拱食泥土的权利。猪在屠宰前要在屠宰车间听轻音乐,然后洗澡,进入二氧化碳室使其昏迷,或者用快速电击方式使其昏迷。总之,在屠宰时应尽量将动物的痛苦降到最低程度。若不符合以上有关规定,出口到发达国家的禽畜产品将遭受到道德壁垒的限制。

5.更加注重降耗减排问题

2006年3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在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界定量化指标属性,即将量化指标分为预期性和约束性两类。在全部22项主要经济社会量化指标中,其中约束性指标8项,预期性指标14项。在约束性指标中,节能降耗、污染减排成为重中之重。2006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2%,化学需氧量减为增长1.2%,二氧化碳排放量减为增长1.8%,全国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的目标。鉴于此,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工作重点放到优化结构、提高效益、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上来,防止片面追求和盲目攀比增长速度。

6.更加注重经济安全问题

随着对外经济开放的不断扩展,外商投资企业在股权控制、品牌控制、技术控制、市场控制诸方面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加深远。因此,亟须深化研究在扩大对外开放中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有关问题。而且,还要高度关注因对外经济开放而引致的非经济层面的安全问题。例如,在中国,可口可乐不仅代表了一种产品,还代表了一种美国强势文化。其他包括:好莱坞的大片、音像制品、NBA联赛、文化特色产品(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的引入,其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将渗透到非经济层面。

专栏21—1

引资从重数量到重质量

2006年11月9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利用外资“十一五”规划》(下称《规划》),确定了未来5年中国利用外资方面的政策框架。这是中国首次对外公布利用外资5年规划。

以2001年11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整个“十五”期间恰恰是中国全面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5年,国家首次公布该《规划》也正好和中国“入世”5年承诺对接。

针对“十五”期间利用外资“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规划》表明了未来5年利用外资的战略目标变化,中国利用外资的重点将从弥补资金、外汇不足转向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上,将引导外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新重点,强调实现利用外资方式的多元化,并加强对风险的管理。

国家发改委负责人表示,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动态调整《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遏制部分行业盲目投资和产能过剩。同时,制定有关规范加工贸易发展的规定,健全加工贸易投资准入机制,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资料来源:赵桂芹:《中国新外资观》,《招商周刊》,2006(25)。

专栏21—2

中国拟对外资并购进行国家安全审查

2007年6月24日提交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审的反垄断法草案增加新规定,要求对外资并购国内企业,除进行反垄断审查外,还应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国家安全审查。

据权威部门介绍,近年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出现了一些变化,外资大量以并购国内企业的形式进入中国。2004年以前只占直接投资的5%,2004年为11%,2005年接近20%。因此,部分行业龙头企业被外资并购,可能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问题引起社会各界关注。

对外资并购进行国家安全审查并非中国独有。如美国就设立了外国投资委员会,专门负责对外资并购美国企业是否影响美国国家安全进行审查。

资料来源:编者:《中国拟对外资并购进行国家安全审查》,《招商周刊》,2007(16)。

专栏21—3

“两税合一”会不会影响外商投资

中国现行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名义税率是33%(包括3%的地方所得税),但实际负担率全国平均为14.89%,两税合一改革将使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基本税率由33%降为25%,下降8个百分点,下降幅度达1/4.但同时也会取消外资企业独享有的生产性企业“从获利年度起2年免税、3年减半”的征税优惠,在中国境内再投资退还再投资额已缴所得税的40%或100%的优惠,以及特区企业和开发区生产性企业按15%税率征税的优惠,外企所享受的税收优惠会大幅度减少。也就是说,即使名义税率下降,但它的实际负担率却有较大幅度提高。经测算,“两税合一”改革将使外资企业实际负担率由14.89%提高到20%以上,即提高1/3的税收负担。外商投资实际负担较大幅度地提高,将影响外商在华的投资回报率。

如果说企业所得税改革对外商在华投资的总量影响是负面的、消极的,那么,它对外商在华投资结构的影响则是正面的、积极的,有利于提升中国产业结构,促进经济体系的合理化与地区的协调发展。不难发现,中国的外资政策正在进行重大转型,从区别对待的超国民待遇向一视同仁的国民待遇转变,从普遍优惠的数量型引资向特定优惠的质量型引资转变。税收政策将从简单的吸收外资,逐步向合理产业结构、促进科技进步、实施环境保护方向转变。

资料来源:姚明绮:《“两税合一”会不会影响外商投资》,《解放日报》,2007年3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