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7):工业发展效益现状与分析
6326300000017

第17章 电子信息产业效益

提要

近年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增长,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主要产品产销量位居世界前列;外资企业已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核心基础产业越来越受到重视,发展速度加快。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经济效益却不容乐观,在主要的经济效益指标中,只有劳动生产率明显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而工业增加值率、总资产贡献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主要行业中,通信设备制造业和软件业的经济效益相对来说较好,计算机和彩电行业处于微利状态,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业效益开始转好。影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经济效益的因素主要有:核心技术缺乏,产品同质化严重,三资企业转移利润,加入WTO后外国设置各种贸易壁垒以及中国出口退税政策的变化。从社会效益看,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使电子产品越来越普及、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国民经济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同时,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过程和电子垃圾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从发展趋势看,在核心技术方面的投入将会在未来提高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经济效益,大力发展软件产业不仅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就业,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国对电子垃圾的治理已经纳入了法制的轨道。

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产业的规模已很庞大。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使产品价格不断下降,从而使各行各业能用更低的成本实现信息化,也使普通消费者能用更低的支出使用电子产品。但由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中低端,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并未能随同规模的扩大而同步增长,大量电子产品生产和消费还产生了环境污染。如何使电子信息产业健康发展,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2000年以来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状况及特点

1.快速增长,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电子信息产业包括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即硬件产品制造业)和软件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主要包括通信设备、广播电视设备、电子计算机、家用视听设备、电子器件、电子元件、电子测量仪器、电子工业专业设备等制造行业。软件业包括软件产品生产和软件服务两大行业。

2000~2006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继续快速发展,销售收入由6041亿元提高到47500亿元,年均增长41%;增加值由1422亿元提高到11000亿元,年均增长40.6%,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59%上升到5.25%;出口额由551亿美元提高到3640亿美元,年均增长37%,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从22.1%上升到37.6%。

目前,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已经成为中国工业的支柱产业,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的比重2000年时已达到7.18%,位居第一,2005年该比重上升到7.93%,仅略低于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8%。我国软件业起步较晚,规模较小,目前占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1/10.但近年来软件业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发展速度较快。

2.主要产品产销量位居世界前列

2004年,世界电子产品总产值为1.276万亿美元,中国居第3位,占世界电子产品总产值的13.9%,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根据信息产业部的数据,2006年,我国生产手机4.8亿部,同比增长58.2%;微型计算机9336万部,同比增长15.5%,其中笔记本电脑5912万部;彩色电视机8375万台,同比增长1.1%,其中平板电视增长迅速,液晶电视产量为945万台,比上年增长了1倍多;集成电路336亿块,同比增长26.3%。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很多电子产品的生产基地,彩色电视机、彩色显像管、程控交换机、手机等产品产量居世界第1位;计算机、打印机、光磁盘驱动器等产品产量也名列世界前茅。中国境内生产的显示器占全球总产量的50%,手机占31%,彩色电视机占43%,激光视盘机占80%,笔记本电脑占40%。

3.外资企业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是在国际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所以在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发展进程中,三资企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世界500强中的跨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已全部来我国投资,全球信息技术100强企业中的90%也已在华直接投资,三资企业在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主要经济指标中基本上都占有70%以上的份额。2005年,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销售收入为31009.8亿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占56.78%,内资企业占22.54%,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20.68%;利润总额为1074.1亿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占60.42%,内资企业占23.47%,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16.11%;出口交货值为18411.1亿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占70.37%,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22.73%,内资企业占6.91%。但在应交增值税中,三资企业由于可以享受税收优惠,它们所占的比重却远远小于内资企业所占的比重。2005年,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应交增值税为331.7亿元,其中,内资企业占55.39%,而外商投资企业只占29.91%,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14.7%。

4.核心基础产业越来越受到重视,发展速度加快

集成电路、软件和关键元器件是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基础产业,多年来,这些产业不能满足电子整机快速发展的需要,80%的集成电路和大多数关键元器件需要进口,中国所使用的系统软件和支撑软件绝大多数都是国外的产品。而我国生产能力和产量很大的电子产品大多是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中位于中、低端。产品销量虽然很大,但利润却不能与销量同步增长,而且还时常受到国外反倾销的诉讼。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政府、企业越来越重视核心产业的发展。2000年以来,国务院发布了促进集成电路和软件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其中包括《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00]18号)、《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2002~2005年)》(国办发[2002]47号)。在这些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下,中国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得到快速、健康发展。

(1)软件业。2006年,全国软件与系统集成销售收入达到4800亿元,是2000年的8.57倍,年均增长43%,占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总额的比重从2000年的9.27%提高到10.1%。2005年,中国软件产业销售额占世界软件产业销售总额的比重已达到5.9%,其中,国内市场销售额为3603亿元,同比增长41.4%;出口额为36亿美元,同比增长28.6%,占电子信息产业出口总额的1.3%。软件行业从业人员超过90万人。截至2005年底,全国通过CMM3(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级以上的软件企业有237家,其中,通过CMM4级的软件企业有40家,通过CMM5和CMMI5(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Integration)级的企业有29家。

(2)集成电路产业。2000年以来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最好的发展时期,投资规模迅速扩大,2001~2005年投资额达到160亿美元,相当于过去30年投资总额的4倍,年均增长率达到45%。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05年,集成电路产量达到261.1亿块,是2001年的4.1倍,销售收入702.1亿元,是2001年的3.7倍,在全球集成电路销售收入中所占份额由2001年的不足1%提高到4.5%。产品结构得到优化,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中国集成电路大生产技术已经达到12英寸、0.11微米,进入国际先进主流技术行列;芯片设计已具备千万门的设计能力,与国外差距逐步缩小。

与此同时,我国关键元器件行业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2005年,我国关键元器件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1109亿元(包括电子元件、电子器件和机电组件),同比增长17%,产品进一步向小型化、片式化和高频化方向发展,电子元件的片式化率超过80%。在新型平板显示器件方面,到2006年底,我国已建成3条第五代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板)生产线,在TFT-LCD领域的专利拥有量也大幅提高。

二、电子信息产业经济效益分析

1.总体效益情况

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总体上处于中低端。在我国生产的很多电子产品都是附加值较低的资本密集型产品或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经济效益并不比传统产业好。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的对比。从中可以看出,2005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除了劳动生产率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外,其他经济效益指标有的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相近(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产品销售率),有的甚至低于工业的平均水平(工业增加值率、总资产贡献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值得注意的是,总资产贡献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这两个指标,全国工业的平均值2005年比2000年是提高的,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则是下降的,说明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获利能力在下降。

2.主要产品经济效益分析

(1)通信设备。通过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的技术,我国在通信设备制造领域的自主研发能力不断增强,从引进国外通信设备到推出自主研制开发产品的时间越来越短。目前我国已拥有了全线的通信产品,在程控交换机(含移动交换机)、SDH/DWDM传输设备以及蜂窝移动通信设备等重要领域已开始在国内占有优势地位。在第三代移动通信设备(3G)、光网络、核心交换路由器、下一代网络(NGN)等研发方面也开始紧跟国际前沿,参与国际通信标准的制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在无线局域网方面,我国提出了WAPI标准,正在申请国际标准,在光通信方面,我国紧跟国际前沿,开展了各种光通信技术的研究,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能研制生产全线光通信产品的国家之一。

通信设备制造业在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中是效益比较好的行业,在百强企业中,除了从事手机生产的企业外,生产通信设备的企业利润率相对来说都比较高。比如,华为的利润率为6.28%;广州无线电集团有限公司的利润率达到28.44%。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利润率高主要是因为该行业的企业拥有较多的技术专利,并在研发上进行持续的投入,在技术上紧跟世界先进水平。

(2)计算机。目前我国已成为亚太地区(除日本)最大的个人计算机(PC)生产国;以浪潮公司为代表的国产PC服务器已经在技术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备了与国际主流服务器厂商竞争的能力,改变了外国产品独霸天下的局面;而以曙光公司为代表的高性能计算机则不断打破发达国家对我国的垄断。在一些原来由外国产品占统治地位的领域,我国的企业通过模仿创新也取得了突破,比如,网络产品路由器。近年来,我国计算机网络化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网络设备市场的高速发展,但以前路由器市场一直是Cisco、3Com等外国产品占领。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国内厂商不仅凭价格和服务优势占领了中低端市场,而且在高端市场也实现了群体突破。国产高端路由器已在电信、移动等众多运营商市场得到大规模应用,打破了国外路由器产品一统高端市场的格局。

我国计算机产业的优势主要是在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PC机及外围设备制造和中低端网络产品的生产方面,企业的利润率较低。比如,以生产PC机为主的联想公司2006年的营业收入为1389.47亿元,居2007年百强企业首位,但利润只有4亿多元,利润率只有0.3%;紫光公司的利润率也只有0.8%。在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市场上(如CPU、高性能计算机、高端服务器和路由器),还是外国产品占主导地位,甚至处于垄断地位,比如,英特尔和AMD垄断了CPU的市场,从而可以获得垄断利润。

(3)彩电。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彩电产品的加工、制造基地。2006年我国生产彩电8613万台,占全球总产量的50%以上,CRT电视产量占总产量的70%。当年我国出口彩电4639万台,出口量超过总产量的50%。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发达国家早已不生产CRT电视,而把生产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彩电生产线,经过20多年的发展,CRT电视在我国已经进入产业成熟期,行业的销售利润率在1%左右,属于微利行业。

现在全球彩电业正在从CRT电视向平板电视(主要是液晶和等离子)转型,因为大尺寸平板电视可以做得很薄,还有辐射少、节能、数字化等优点。但核心的面板技术都在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企业手中,IC线路板技术在美国企业手中,都需要进口,面板的成本占到整机成本的70%,IC线路板占10%左右。中国的平板电视厂家多为组装厂,同质化竞争也使平板彩电的利润率快速下降,目前一些平板彩电生产企业已处于亏损状态,比如,2006年厦华电子亏损5.23亿元。而掌握核心技术的外国厂商利润丰厚,比如,在PDP领域拥有专利和核心技术的韩国第三大等离子制造商ORION公司,2006年净利润超过300万美元,销售利润率近6%。我国也引进了3条第五代TFT-LCD生产线,但主要应用于20英寸以下的液晶显示器,市场份额不足2%。而且中方虽然买到了生产设备,但技术的控制权在外方。拥有其中2条生产线的京东方和上广电一直亏损,而龙腾光电在2006年建设的另一条生产线还没有正式投产。

在CRT电视领域,我国已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企业能控制整机的成本,所以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内企业常常发动价格战,而外资企业为了保持品牌形象从不参与价格战。但进入平板时代后,国内没有完整的产业链,而外国品牌则在保有一定利润的情况下积极采用价格战扩大市场份额,这对在技术方面处于劣势的国内企业来说形成了很大压力。

(4)集成电路(IC)。集成电路产业主要由芯片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3个行业组成。相对来说,封装测试技术含量较低,而设计和芯片制造技术含量高,芯片制造还是技术、资金高度密集的行业,一条芯片制造生产线就超过10亿美元。20世纪我国的企业主要从事封装测试项目。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加大了向我国转移的力度,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芯片制造业和设计业发展迅速,2006年芯片制造业在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中占30.7%,设计业占18.5%,封装测试占50.8%。

IC制造业前期投入大,技术变化快,我国生产的集成电路只能满足20%的国内市场需求,而且主要是低端产品,中、高端产品都需要进口,大多数企业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上海是我国集成电路制造业最集中的地方,2006年上海集成电路行业首次盈利1.3亿元,华虹公司2006年实现利润7.65亿元,利润率近16%。标志着我国芯片制造业的效益开始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

近年来,我国在自主设计开发集成电路芯片,掌握产品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实现工业规模的生产方面,有了不小的进步。比如,2002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出“龙芯”1号通用CPU芯片,改变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无芯”历史。由信息产业部直接投资支持、北京中星微电子公司承担的“星光中国芯工程”已突破七大核心技术,申请了500多项国内外技术专利,开发设计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星光”数字多媒体芯片。中星微也因在过去8个季度里盈利连续翻番,而于2006年底获得了全球集成电路协会颁发的“杰出财务表现奖”。

(5)软件。软件产业是劳动、智力密集型产业,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中也是经济效益比较好的产业。在国家统计局、信息产业部发布的2007年“中国软件业务收入前百家企业”(包括外资企业)中,利润率超过20%的有12家,利润率超过10%的有35家。而在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主要是硬件产品制造企业)中,只有11家企业的利润率超过10%。

当然,由于我国软件产业起步晚、起点低,产业还处于成长期,我国软件企业主要从事的是应用软件开发,往往是根据客户需求定制开发,这样每遇到一个项目都要重新定制开发,每次开发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样做出来的软件成本就很高。而跨国公司一直垄断着系统软件(如操作系统)、支撑软件(如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基础通用软件,这样的软件开发出来后,其销售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随着销售量的扩大,跨国公司就可以坐收巨大的利润。所以跨国软件公司的利润率普遍比我国软件企业的利润率要高,比如,微软的利润率超过了30%。

近年来,我国一些软件企业也在基础软件领域加大了开发力度,开发出了通用软件,并拥有了一些用户,比如,有些办公软件在政府部门占据了市场。但这些软件要在已被跨国公司大面积占领的市场中争夺份额却面临着巨大的难度,因为普通消费者的转换成本太高。

3.影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经济效益的因素

(1)核心技术缺乏,核心技术投入的效益尚未显现。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链中,发达国家掌握着附加价值高的核心技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基本上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主要从事附加值较低的加工组装业。“十五”期间,在我国信息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总量中,国内申请占55.1%,超过了国外的申请量,但在发明专利申请总量中,国内只占37.95%,国外占62.05%。我国每年的销售额都在增长,但要拿其中很大的一部分作为专利费交给外国公司,例如,中国每年彩电收入30多亿元,但却要交10多亿元专利费。据信息产业部的数据,2006年,规模以上制造业的销售利润率仅为3.56%,虽比上年提高了0.1个百分点,但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虽然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核心技术的开发,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也取得了突破,比如,一批高性能芯片相继研发成功;通信领域的数字程控交换机、数字移动通信等重点产品已形成规模,技术水平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等等,但目前我国很多核心技术的成果离产业化还有一定的距离,或还没有取得市场效益。比如,我国企业在3G的研发、产业化方面已投入上百亿元,但我国政府至今还没有发放3G牌照,国内目前只在建设TD-SCDMA实验网,只有等3G真正运行起来,设备厂商才会有收益。我国软件产业的规模还比较小,只有电子信息产业总规模的1/10,近几年虽然收入不断增长,但对整个电子信息产业的带动作用还不大。我国的集成电路产业由于起点比较低,近年来虽然投入很大,但要产生较好的效益,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2)产品同质化。中国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很多产品都处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成熟阶段,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是一个近似完全竞争的市场,产品利润率非常低。即使上游原材料涨价,企业也不敢轻易相应涨价,因为这会失去市场份额。另外,近年来我国电力等能源价格不断上升,也加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但企业并不能将这些成本全部转移到消费者身上,而是主要靠自己消化,这也降低了企业的效益。

(3)三资企业转移利润。目前三资企业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它们主要从事利润率较低的产品加工制造环节(2005年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的近90%是加工贸易,而外商独资企业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就达66.3%),同时利用其全球优势转移利润,使其账面上的销售利润率(3.4%)低于本土企业(4.2%)和全行业平均水平,进而导致整个行业账面上的经济效益水平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这也反映出本土企业实力弱小、控制力较差。2006年,本土企业在全行业收入和利润中的比重均比上年下降了2个百分点,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力进一步下降。

(4)加入WTO后的影响。加入WTO以后,由于关税的下调使我国物美价廉的电子信息产品更容易进入外国市场,出口量逐年增加,但这却遭到了外国企业的反倾销投诉。发达国家通过收取专利费、设置技术壁垒、环保壁垒等措施限制中国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这些都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影响了企业的效益。

(5)政策因素。2003年底,国务院出台了出口退税机制改革方案,对出口退税率进行了结构性调整,并于2004年起正式实施。新的出口退税机制是为了促进企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这次改革涉及面广,90%以上的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下调了4个百分点,对出口量大的跨国公司造成较大的影响。由于来料加工贸易不受出口退税率下调的影响,部分企业尤其是外商投资企业将贸易方式改为来料加工,一些企业将原来在国内配套的元器件改为进口,这不仅减少了国内配套企业的市场机会,也使国内正在完善的产业链受到影响。同时,一些外商投资企业对中国政策的连续性产生疑虑,认为中国的比较优势有所减弱,因而把一些投资项目和订单转向其他的国家(2006年9月,部分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已调回到了17%)。

三、电子信息产业社会效益分析

技术的进步使产品性能不断提高、价格不断下降,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电子信息产品越来越普及,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与此同时,大量废旧电子产品的丢弃和处理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1.电子产品越来越普及

目前我国家庭和个人拥有的电子产品越来越多。2000年中国城镇家庭每百户拥有彩电116.6台,到2005年上升到134.8台;同期,农村家庭每百户彩电拥有量从48.47台上升到84台。2000年中国城镇家庭每百户拥有电脑9.7台,2005年上升到41.52台;同期,农村家庭每百户电脑拥有量从0.47台上升到2.1台。2000年城镇家庭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19.5部,2005年上升到137部;同期,农村家庭每百户移动电话拥有量从4.32部上升到50.2部。除了一些由于替代产品的出现而拥有量下降的产品外(如影碟机的出现使录放像机的家庭拥有量下降),大部分电子产品的家庭拥有量都是上升的。

2.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1)电信网络。根据信息产业部《2006年全国通信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截至2006年底,全国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50262.6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61059.9万门。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425.9万公里。全国电话用户总数突破8亿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总数达到36781.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46108.2万户。电话普及率从2001年的25.9部/百人,上升到2006年的63.4部/百人,其中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28.1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35.3部/百人。全国行政村通电话的比率从2000年的82.9%上升到2006年的98.9%,电信普遍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2)广播电视网络。到2006年底,我国使用10颗卫星53个转发器传输242套电视节目、199套广播节目,卫星收转站200多万座;微波传输线路10.2万公里,微波站2749座;广播电视发射台、转播台6.6万座,发射机7万多部;有线电视网络约300万公里,有线电视用户1.4亿户;我国广播电视的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从1982年的64.1%、57.3%增长到95.04%、96.23%。

(3)互联网。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7年1月23日发布的《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6年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37亿,同比增长23.4%,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0.5%。我国域名总量达到4109020个,平均每月净增20万个。其中国家域名CN总数超过180万,比上年增长64.4%。在全球国家顶级域名的排名上升到第4位。CN域名注册量增长的规模效应正在显现,终端用户价格也在持续走低,广大用户可以越来越低的费用注册使用CN域名。宽带上网方式已成为主流,使用xDSL、Cable Modem、专线等宽带上网的网民达到10400万人,占网民总数的75.9%。而新兴上网方式——手机上网也初具规模,达到1700万人。

3.国民经济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

(1)农业。目前全国97%的地市和8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设有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机构,覆盖省、地、县、乡的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初具规模,初步建立起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集20多个专业网为一体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截至2005年底,高校农业科技与教育网络联盟网站已建立了专家数据库、科技成果分类数据库、科技产业化案例库、农业信息库、多媒体课件库等综合科技条件平台。农村供求信息全国联播系统注册的组织、企业和个人用户已达9万家,覆盖了全国93%的县。

(2)工业。电子信息技术在各行业得到普遍应用,改造传统产业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汽车、机床、煤炭、电力、石油、冶金、机械、采矿、建材等行业信息技术应用进展迅速,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明显提高。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2005年所做的中国企业信息化调查,对其中159个装备制造业(包括机械、航空航天、船舶等行业)企业的样本分析结果表明,有97.5%的企业接入了互联网,已建立网站的企业为94.9%,76.6%的企业已经建立了办公自动化系统,89%的企业已经建立财务管理系统,64.9%的企业已建立生产计划和控制系统,66.7%的企业已建立供销存管理系统,59.2%的企业已建立企业资源计划(ERP),49.6%的企业已建立电子商务系统。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特别是改造传统产业中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比如,在电力行业,有的电力集团企业信息化节约成本达1亿多元,并直接和间接创造经济价值达10多亿元。

(3)服务业。我国民航、银行、交通、商业、旅游业等服务业的信息化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比如,民航系统是我国较早进行信息化的领域,早已实现联网售票,现正向电子客票方向推进。在银行领域,不仅各银行自己已全国联网,而且银行间也已实现了互联,客户可以方便地通过电子系统进行转账、支付、消费等。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到2006年底,中国银行卡发卡量已突破11亿张,其中借记卡发卡量达10.8亿张,占银行卡发卡量的95.6%;信用卡发卡量近5000万张,占银行卡发卡量的4.4%,其消费支付功能已初步显现。大型商场基本都已安装了POS机,消费者可以刷卡消费。截至2006年底,全国可以受理银行卡的特约商户达到52.1万家,POS机81.8万台,ATM机10.4万台。2006年全国银行卡支付的消费交易额为1.89万亿元,同比增长97%,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7%,比2001年增加了8倍多。

另外,我国的教育、文化、公共卫生、劳动和社会保障、灾害预警和救灾等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工作也在陆续推进。比如,目前我国逾90%的高校、约6%的中小学(38000多所)、约35%的中职学校(近6000所)基本建成校园网。

4.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电子信息产品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和被淘汰后都会产生对环境的污染。比如,在元器件的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废气、废水和有毒化学物质;在电子产品报废后,电子垃圾如果经过科学的回收处理能够变废为宝,但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对环境有害的物质。电子信息产品废弃物是铅、汞、镉等大量致畸、致癌的有毒物质的主要释放源。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和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加快,电子垃圾的数量也快速增长。电子废弃物已经成了世界性的难题。根据一份联合国2005年的报告,人们更新笔记本电脑和台式电脑,淘汰旧款产品,每年产生超过5000万吨的电子垃圾。据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的数据,中国仅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空调器、电脑5种电器的年报废量就超过1.5亿台。

随着发达国家对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职业病防治的加强,以及电子垃圾处理费用的昂贵和管理严格,发达国家陆续将一些污染大的电子产品制造环节和垃圾处理转移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目前全世界电子电器废弃物有80%被运到了亚洲,其中90%在中国消化,中国已经成了世界最大的电子电器垃圾聚集地。目前中国还没有建立废旧电子产品的有效回收制度,也很难找到一家专业的电子垃圾处理厂,中国90%的电子垃圾都是采用最原始的手工作坊方式来处理的。一些村镇为了回收电子垃圾中的金、白银等贵金属,就自行拆解。有用的金属取出后,剩余物往往倒在垃圾场或是河流中,甚至只是焚烧了事,结果造成当地空气、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危害到了居民的健康。比如,位于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的小镇贵屿,就已经成了全球最大的电子垃圾拆解基地,被称为“世界电子垃圾终点站”。这里有6万人从事拆解电子垃圾的工作,接近人口的一半,每年回收处理的电子垃圾超过百万吨,大量的电子垃圾来自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多年来电子垃圾的污染,已经使贵屿的生态环境变得非常恶劣,除了空气严重污染外,地下水重金属严重超标,生活用水已成问题,而从事拆解工作的很多人都得了呼吸系统的疾病,其中还包括成天与垃圾为伴的儿童。

四、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

无论是发展中国家/地区还是发达国家的电子信息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都经历过经济效益不佳的困扰,也都面临着电子垃圾的问题。发达国家的经济效益不佳通常发生在产品进入成熟阶段后,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法一般有:降低成本费用;将低利润率的产品生产外包出去或转移到成本低的国家/地区;开拓新的利润率高的领域,等等。发展中国家/地区经济效益不佳的原因通常包括缺乏核心技术、产品同质化。提高经济效益的办法一般有: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在核心技术领域投资;将产业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国家/地区,等等。我国在提高电子信息产业的经济效益方面也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特别是现在更加重视对核心技术开发的投入。在核心技术上的投资在短期内可能不会见到效益,但它会提高产业的长期效益。

在低效益的情况下,会促使企业重视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所对城市消费者所做的调查,发现68%的消费者认为同尺寸规格平板彩电间的价格差距已经很小,所以在外观设计和功能创新上采用差异化战略可以为企业带来利润。比如,创维在世界杯期间推出了别的企业没有的可录电视,其平均价格比别的品牌高出1000元,获得了较高的利润。

另外企业还要尽可能走出去,到国外成本更低的国家/地区投资办厂,这样不仅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还可以减少发达国家对我国倾销的诉讼。还需要发挥我国在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软件产业。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要求,培养多层次的软件人才。目前我国软件产业的规模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的比重还很小,只有10%,发达国家一般都超过50%。目前国家不仅鼓励发展自主软件产品,也鼓励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产业,这不仅能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很多从事外包的公司利润率都高于软件行业的平均利润率),有利于扩大就业,也符合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符合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004年8月,欧盟《电子垃圾处理法》正式出台,该法案包括两个指令,分别是《关于报废电子电器设备指令》和《关于在电子电器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第一个指令要求生产商、进口商和经销商在2005年8月13日以后,负责回收、处理进入欧盟市场的废弃电器和电子产品。第二个指令则要求2006年7月1日以后投放欧盟市场的电器和电子产品不得含有铅、汞、镉等6种有害物质。这两个指令已于2004年8月13日开始执行。

欧盟两个指令的实施,加快了中国电子垃圾立法的进程。2006年信息产业部与国家发改委、商务部、海关总署、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环保总局7部委联合制定并发布了《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该管理办法已于2007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标志着我国电子信息产品的污染控制已经有了实质的进展,从长远来看将促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进步,通过科技创新来设计开发环境友好型产品,提升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在海外市场的综合竞争力。

专栏16—1

2006年电子信息百强排名出炉 华为盈利纳税独占鳌头

2007年6月7日,第21届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揭晓,依据企业2006年营业收入排序,联想、海尔、华为占据前三。但在盈利的硬实力方面,华为以41.36亿元居首,远超第二名海尔的15亿元;华为上缴税金74.78亿元,接近前10名另外9家公司之和。

中兴通讯虽然营业收入排名第11位,但上缴税金27.7亿元,超越除华为以外的前9家公司。

在历年的“百强”排名中,由于均以营业收入作为依据,因此亏损大户也有上榜。今年的前10名中,京东方亏损15.8亿元,TCL亏损35.69亿元,上广电亏损20.47亿元。

5月14日,华为高级副总裁李今歌在上海举行的非洲开发银行2007年年会表示,公司2007年全球合同销售总值预计将达150亿美元,比2006年的110亿美元销售额增长逾三成。按照《财富》杂志2006年公布的《财富》500强入围门槛,华为有望成为首家冲刺《财富》500强的内地非国有企业。截至2006年底,华为累计交纳关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各项税收304亿元,目前公司的海外收入已经达到总收入的一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