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7):工业发展效益现状与分析
6326300000015

第15章 装备制造业效益

提要

作为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主导产业,近年来装备制造业一直保持着较快增长。伴随产出的快速增长,装备制造业的经济效益也不断提升。2000~2006年,装备制造业利润总额的年均增长率达到26.1%,资本利润率和收入利润率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分析表明,这一时期装备制造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主要建立在经济效率提高的基础上,是规模经济和技术进步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经济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明显差距的事实又表明,装备制造业的经济效益还有较大的提升余地。针对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包括:为装备制造业发展创造良好的需求环境;由国家统一组织和支持一批大型基础研究项目,以此带动装备制造业基础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进一步完善各项鼓励装备制造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激励政策;形成专业化的协作配套体系;培育一批具备总体设计、成套能力的大型总承包装备制造集团。

根据我国的产业分类,装备制造业主要包括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6个行业。作为当前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之一,近年来我国的装备制造业一直保持着较快增长。而在快速增长的同时,装备制造业的经济效益如何变化,是我们必须高度关注与认真分析的问题。因为良好的经济效益既是行业长期持续增长的重要支撑,也是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只有建立在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基础上,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增长才具有可持续性,实现装备制造业又好又快发展才更有保障。

一、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十五”时期以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以及加强自主创新等举措,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在制造能力和产品研发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并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制造和研发体系,制造规模已居世界第5位。2005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18508.47亿元,比2000年的6015.5亿元增长了2.08倍,年平均增长25.2%。2006年,装备制造业的6个行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按可比价格计算,通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1.9%,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1.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23.1%,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15.7%,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0.1%,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增长20.2%。

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技术和产品的发展成果主要体现在:

(1)电力装备。我国电力设备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制造体系,“水、火、气、核、风”五大发电设备以及主机、辅机和输变电设备都有长足发展。2005年,我国发电设备产量达到9200万千瓦,居世界第1位。目前,60万千瓦超临界火电机组已经投运,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正在实施自主化;60万千瓦核电机组已实现自主化,百万千瓦核电机组部分实现了自主化;三峡右岸机组实现了自主设计成套;与国外合作制造的重型燃气轮机组已开始投入运行。

(2)石化装备。在石化装备制造方面,我国企业自主研制的一大批技术先进、质量优良的石化重大装备已经初步满足了市场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对进口的依赖。目前,我国炼油成套设备的国产化率按投资计可达90%左右,30万吨级乙烯成套设备的国产化率按投资计可达70%左右。近年来推广应用的石化重大装备2000多台(套),与同期引进设备相比节约投资近52亿元。

(3)冶金装备。我国冶金装备已能提供年产800万吨级钢铁联合企业常规流程成套设备,宝钢三期设备国内供应部分超过80%,中厚板和薄板轧机等关键设备已研制成功。特别是2002年至今,国内部分重型设备制造企业与钢铁企业联合,研制成功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装备,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700毫米热连轧和1780毫米冷连轧两套大型设备,以及1700ASP中薄板坯连铸连轧工程和3500毫米中厚板轧机等。

(4)仪器仪表和工业自动化控制设备。目前仪器仪表行业已经可以承接30万~60万千瓦火电站和核电站、30万吨合成氨、120吨转炉、日产30万立方米城市煤气站工程、成套大型炉窑等大型工程成套控制项目。工业过程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品种质量水平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我国企业已经拥有工业自动化领域的代表性高科技产品DCS(分散型控制系统)的自主知识产权,其产量、产值、销售收入都已超过国际著名公司在华独资和合资企业。

(5)数控机床。数控机床行业已经形成了产品门类较为齐全、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并取得了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如五轴联动大型叶片加工中心、横梁移动式加工中心、超精密铣磨纳米加工机床和重型七轴五联动车铣复合加工机床等。2005年,我国数控金切机床产量达到59639台,是2000年14605台的4.08倍。金属加工机床的总产值已由2000年的世界第9位跃居2005年的世界第3位。

二、装备制造业经济效益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如果将经济效益理解为企业的财务收益,那么度量经济效益的指标是多种多样的。以下主要采用利润总额、资本利润率和收入利润率等指标来讨论2000年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经济效益的变化情况,并对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做出分析。

1.利润总额的变化及其原因

随着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逐步取得成效,从2000年开始,我国拉开了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序幕。2000~2006年,中国经济连续7年在8%~10%的适度增长区间运行,特别是2003~2006年,经济增长率分别达到10%、10.1%、10.4%和10.7%,呈现高位平稳增长态势。作为与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紧密相关的一个大类产业,这一时期国民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为装备制造业取得良好的盈利表现提供了重要支撑。2006年,装备制造业实现利润4346亿元,比2000年的1083.15亿元增长了3倍,2001~2006年的年均增长率达到26.1%。分年度看,除2001年和2005年分别仅比上年增长14.9%和17%外,其余4年的实现利润均比上年增长20%以上,2002年为29.6%,2003年为44.4%,2004年为21.1%,2006年为31.7%,总体上保持着强劲的增长趋势。

与同一时期工业和制造业的利润增长相比,装备制造业的利润增幅略低。2001~2006年,工业和制造业实现利润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7.4%和28.6%,分别比装备制造业高1.3和2.5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的利润增幅低于工业和制造业的利润增幅,主要原因在于:这一时期石油、煤、电等能源产品和钢、有色金属和化工等原材料产品的大幅提价,对两者产生了不同影响。由于上游产品涨价对工业和制造业中各行业盈利的影响有正有负,因而总体上对工业和制造业的利润总额增长影响并不很大;但另一方面,装备制造业完全是上游产品涨价的承受者,且原材料占装备制造业产品成本的比重达到60%~70%,因而上游产品涨价自然会对装备制造企业的盈利状况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

具体看装备制造业6个行业的利润增长情况,2001~2006年,尽管各行业都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但行业间的增长率差异明显。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最快,达42.8%,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39.9%,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最慢,仅为13.7%。行业间利润增长率的差异导致装备制造业利润总额的行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2000年,通用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占装备制造业利润总额的比重仅为8.9%,到2006年这一比重上升为18.8%;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比重则从45.9%迅速下降到24.7%;其余4个行业的比重则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这种变化表明,各行业对装备制造业利润总额的贡献更加均衡,从而有利于其持续平稳增长。

利润是收入扣除各种耗费后的盈余,将利润增长与收入增长进行比较,有助于进一步分析利润增长的原因。一般而言,如果利润增长与收入增长大致相当,那么利润增长只是产出规模扩大的结果;如果利润增长超出收入增长,也即出现收益递增,表明除产出规模扩大的影响外,一些其他因素,如规模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技术进步等导致收益递增的因素也在发生作用;如果利润增长低于收入增长,这种收益递减现象的出现,则往往与竞争状况加剧和产业技术进步加快相联系。

2001~2006年,装备制造业的收入(产品销售收入或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率为25.5%,与26.1%的利润增长率基本同步,说明从整体上看,这一时期装备制造业利润的增长只是产出规模扩大的结果。但是,如果分行业分析,那么可以看到,除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外,其余5个行业的利润增长率均高于收入增长率,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分别高出16.9和15.6个百分点,出现了十分明显的收益递增;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分别高出6.5和6.3个百分点,也表明了收益递增现象的存在;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仅高出3.4个百分点,收益递增的迹象相对较弱。进一步看,这5个行业出现不同程度收益递增的主要原因,一是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促进了现有生产能力的充分利用,以及企业设备的更新和大型化进程;二是通过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以及外资企业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这些行业已经具备向迅速扩张的市场提供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更高、差异化程度更大的各种新产品及自主品牌产品的能力。前一方面可以归结为规模经济,后一方面则是企业技术进步,这两方面作用的增强都有利于降低成本、增加收入,从而促进利润的更快增长。

不同于通用设备制造业等5个行业的收益递增表现,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却呈现出收益递减现象。2001~2006年,这个行业的年均利润增长率仅为13.7%,远低于27.1%的收入增长率,两者相差近1倍。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这种收益递减现象,究其原因,与行业市场竞争程度加剧,以及信息技术革命引发的产业技术进步均有密切关系。一方面,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是一个外资参与度很高的行业,目前外资企业的比重已达50%以上,外资的大量进入不仅带来了新的产品、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也伴随着竞争程度的加剧。近年来这个行业各种利润率指标的持续下降充分反映了其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革命的作用,这个行业的产业技术进步不断加快,各种新产品层出不穷。产业技术进步在不断提高行业产品使用价值的同时,也大幅度地降低了产品的价值,导致新产品与老产品的相对价格呈不断下降趋势,进而大大压缩了利润增长的空间。虽然竞争程度加剧和产业技术进步加快都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从而促进行业的更大发展,但对于利润增长而言,它们产生的却都是向下影响。

2.资本利润率与收入利润率的变化及其原因

资本利润率与收入利润率是分别从单位资本总额与单位收入(产品销售收入或主营业务收入)提供的利润大小的角度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2000年以来,总体上受益于宏观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装备制造业的资本利润率与收入利润率均有所上升,其中资本利润率的上升趋势更为明显。

首先分析资本利润率的变化。2000~2006年,装备制造业的资本利润率从4.5%提高到7%,6年间上升了2.5个百分点。虽然装备制造业的资本利润率有了较大上升,但上升幅度却小于工业和制造业,后者同一时期分别上升了4个和3.5个百分点。2000年,装备制造业的资本利润率还分别比工业和制造业高0.3个和1个百分点,但到2006年,装备制造业的资本利润率已明显低于工业的水平,与制造业的资本利润率持平。未来一段时期,由于采掘业、公用工业和原材料工业的资源性产品价格的上涨趋势仍难以避免,从而导致工业和制造业相对于装备制造业的名义利润增长加快,这样,装备制造业与工业和制造业的资本利润率差距可能还会有所加大。

在装备制造业的6个行业中,2000~2006年,有5个行业的资本利润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从2000年的2.4%上升到2006年的8.3%,上升幅度达5.9个百分点;专用设备制造业从2.2%上升到7.4%,上升了5.2个百分点;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业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也分别上升了4.2、3.5和3个百分点。与上述5个行业的变化趋势相反,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资本利润率则从2000年的8.6%下降到2006年的6.1%,下降幅度为2.5个百分点。

资本利润率等于利润总额除以资本总额,而资本总额为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与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之和,因此,分析资本利润率变化的原因,除了要看利润总额的变化外,还要观察资本总额的变化,这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决定着资本利润率变化的方向和幅度。我们在以上对利润总额的分析中已经看到,2001~2006年,装备制造业及其中的5个行业的利润总额均保持较快增长,只有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利润总额的增长相对较慢。从资本总额的变化看,2001~2006年,装备制造业资本总额的年均增长率仅为17.1%,远低于同期利润总额26.1%的年均增长率。分行业看,通用设备制造业等5个行业的资本总额增长均不同程度地低于利润总额增长;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资本总额的年均增长率为20.6%,显著高于同期利润总额13.7%的年均增长率。进一步分析,装备制造业及其中5个行业的资本总额增长之所以低于利润总额增长,资本利用效率的提高在其中起到了较大作用。而在这些行业的资本总额中,流动资产所占的比重较高且均呈上升趋势,同时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均有较大幅度上升,表明了流动资产利用效率的改善又是促进资本利用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

再来看收入利润率的变化。2000~2006年,按同口径比较,装备制造业的收入利润率略为上升了0.2个百分点,低于同期工业和制造业1.2和1.1个百分点的上升幅度。到2006年,装备制造业收入利润率为4.6%,比6.1%的工业收入利润率低1.5个百分点,与制造业收入利润率持平。这一时期装备制造业的收入利润率增长较大幅度地低于工业和制造业的收入利润率增长,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们上面已经提到的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对两者造成的不同影响所致;另一个原因则是,这一时期装备制造业专业化水平的明显提高,也对其收入利润率产生了一定的向下影响。近年来,机械、汽车、电子设备和计算机等的零部件和元器件产业集群的迅速发展,是一个很容易观察到的现象,这无疑表明了装备制造业分工程度的提高。虽然专业化分工水平的提高总是意味着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但由于它会导致总产值的增长比增加值的增长快,换句话说,分工程度的改善在促进利润增长的同时也往往会使收入出现更快的增长,从而造成增加值率和收入利润率之类的指标产生向下的压力。2000~2005年,装备制造业的增加值率从25.21%下降到24.32%,表明了分工状况改善的影响确实存在。因而2000年以来装备制造业收入利润率上升的幅度小于工业和制造业收入利润率上升的幅度,并不表明前者的增长质量低于后者。

从装备制造业不同行业的变化看,与资本利润率的变动格局相似,除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外的5个行业的收入利润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2000~2006年,按同口径计算,专用设备制造业上升幅度最大,达3.5个百分点;通用设备制造业上升3.3个百分点;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分别上升1.5和1.4个百分点;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上升幅度最小,仅上升0.7个百分点。与同期资本利润率的上升幅度相比,这些行业收入利润率的上升幅度明显较小。另一方面,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收入利润率下降了3.3个百分点,大于同期资本利润率的下降幅度。

成本总额增长相对于利润总额增长的差异是造成装备制造业各行业收入利润率发生不同变化的直接原因,进一步看,由于中间投入成本在装备制造业各行业的成本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要显著大于劳动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其他各项成本的比重,因此中间投入成本的变化又在其中起着决定的作用。2001~2006年,在通用设备制造业等5个收入利润率上升的行业中,中间投入成本的年均增长率为22.2%~28.2%,均保持在远低于各自利润总额年均增长率的水平;反之,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中间投入成本的年均增长率却高达30%,大大高于其利润总额13.7%的年均增长率,而这就是导致其收入利润率下降的直接原因。

三、装备制造业的社会效益分析

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在产生明显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有力推动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无论是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还是缓解重化工业化过程中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大的压力,无论是提高经济效益,还是降低发展成本,从根本上说都取决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一步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以较少的资源消耗取得较大的产出效果,而装备制造业正是对降低消耗和节约能源有着直接影响的产业。目前传统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仍居主体地位,并且未来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其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技术装备陈旧落后和效率低下,而改造传统产业又必然要求装备制造业提供大批高效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和先进的成套技术装备。“十五”时期以来,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发和国产化方面的显著进步,基本满足了传统产业改造对重大技术装备的要求,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近年来钢铁工业的情况看,我国在炼铁设备、炼钢设备和轧钢设备的国产化进程上都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适时地自主开发了一批较为先进的板带材轧制设备,这些装备的推广应用,极大地促进了钢铁工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2000~2005年,我国钢铁工业的吨钢综合能耗从920千克下降到741千克,生产每吨钢节约能耗179千克,如按2005年粗钢产量34936万吨计算,实际节约能源达6254万吨。

2.为产业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

我国作为一个产业结构相对完整的大国,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更好地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就必须不断推进产业的优化升级,力争进入世界产业链条的上游环节。而随着我国与工业发达国家产业竞争格局的逐步形成,为了实现产业升级,就必须在产业关键技术装备领域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十五”时期以来,我国通过自主研发和先进技术集成,一大批产业关键技术和重大成套设备不断取得突破并实现产业化应用,有力地推动了产业的优化升级。以船舶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为例。船舶工业在高新优船舶关键技术开发上的突破,使我国在油船、散货船和集装箱船三大主力船型的建造上呈现出明显的大型化和批量化趋势,不仅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而且促进了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在目前我国建造的船舶中,已经有80%是油船、散货船和集装箱船,这三大船型占出口船的比例也高达70%。有色金属工业方面,随着各种高技术和高精度的加工设备的应用,铜、铝及其他有色金属材料的加工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已经可以生产铜材250个牌号、2000多个品种、近10000种规格,生产铝板、带、箔、管、型、线等18大类、200多种合金、2400个品种、13600个规格,基本上满足了高技术产业和军事工业的配套需求。

3.直接和间接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虽然装备制造业的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较高,但同时也具有劳动密集性质,有较大的就业容量,其快速发展可以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在规模以上工业中,2005年,装备制造业每亿元固定资产原价平均可吸纳从业人员754人,而工业平均仅吸纳482人,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吸纳368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吸纳250人,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吸纳150人。装备制造业不仅直接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而且由于其具有较高的前后向关联,产业链条较长,因此,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还通过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间接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例如,根据2002年投入产出表计算,从反映一个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大小的影响力系数看,在国民经济42个部门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等装备制造业行业均大于1且分别占据第1、2、3、4和7位。由此可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在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4.提高了满足重点建设工程需要的能力

经过多年来坚持不懈地开展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工作,我国重点建设工程和重大技改项目所需的重大技术装备的提供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由依靠外方设计总承包、全套设备引进,转向技贸结合、合作设计与制造。通过不断地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逐步掌握核心技术,在有些领域开始实现以我为主,具备了成套技术与装备的集成能力。总体上看,国内企业已基本具备了为国民经济重点建设工程提供各种大型成套设备的能力。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技术装备的自主研制和生产取得显著成果。为三峡工程研制的70万千瓦水电机组和主要辅机以及500千伏交直流输变电设备为大型水电机组和输变电设备立足国内设计制造奠定了基础;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基础上自主研制的60万千瓦超临界火电机组的各项性能参数指标均达到国外进口产品水平;通过大型氮肥国产化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实现了首套以煤为原料的大型化肥装置国产化,标志着我国从此告别了大型化肥装置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这是我国大化肥建设的历史性突破,按投资计算,该成套装置的国产化率达到94%左右,与进口设备相比节约投资10多亿元。

5.为民族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目前在我国的许多行业中,其快速发展所依靠的核心技术和重大装备或是绝大部分需要从国外进口,或是主要掌握在外国企业手中,由此造成大量利润流失国外。如果不能通过自主创新发展自己的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在对外开放日益扩大的新环境下,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就难以为继。可喜的是,自“十五”时期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迅速发展取得的成就,为其他民族工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由于国产设备具有明显的性价比优势,在电力、冶金、石化等领域,国产装备价格一般较进口同类设备低1/3左右,因而采用国产设备大大节约了工程投资和运行维护费用。装备制造企业通过参与国内市场竞争,有力地牵制了国外公司报价。例如,大型石油炼厂加氢反应器,最初国际市场每吨价格13000美元,国内制造企业水平提高并参与竞争后,现在已降到每吨6000~7000美元。同时,正是由于国内装备企业参与竞争后,国外跨国公司从自身长远需要出发,调整了在我国的经营战略,由单纯输出产品转变为技术和产品同时输出,有的开始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由此可见,装备制造业的快速进步,不但有利于民族工业扩大规模,而且有利于促进民族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四、装备制造业经济效率的变化及其国际比较

经济效率是衡量生产要素投入的产出效果的指标,主要包括全要素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中间投入生产率和劳动报酬生产率等。同是作为反映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经济效率与经济效益既有一定区别,但又存在紧密联系。虽然在某些特定情形下,经济效益指标和经济效率指标会发生反向变化,但从长期看,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率的变动方向应该是一致的。更具体地说,经济效益的增长只有建立在经济效率提高的基础上,这种增长才具有可持续性。因此,在讨论了装备制造业经济效益的变化后,进一步考察其经济效率的变化是有意义的。

1.经济效率的变化

提供了2000~2005年装备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中间投入生产率和劳动报酬生产率4个经济效率指标的变化情况。

劳动生产率是指每年每个从业人员创造的增加值的多少。2005年,装备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为10.2万元,是2000年的4.7万元的2.2倍,年均增长16.6%。分行业看,2001~2005年,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较快,它们的年均增长率均在20%以上;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较慢,年均增长率仅为7%;其余两个行业的年均增长率则在10%~25%之间。总体看,这6个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有一个特征,即劳动生产率较低的行业增长较快,而劳动生产率较高的行业增长较慢。2000年,各行业劳动生产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为3.3,而2005年下降为1.7.由于劳动生产率与人均资本装备率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上述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近年来对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投资的增长要快于对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投资的增长。

资本生产率等于增加值除以资本总额,是反映资本利用效率高低的指标。2005年,装备制造业的资本生产率为35.2%,比2000年的24.9%增长了10.3个百分点,年均增长7.2%。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年均增长11.3%,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年均增长3.4%,分属增长较快行业和增长较慢行业,其余4个行业的年均增长率均在7%~9%之间。这一时期装备制造业及各行业的资本生产率能够保持一定程度增长的原因,一是开工率提高使得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上升,二是流动资产周转速度加快改善了流动资产的利用效率。

中间投入生产率等于增加值除以中间投入,它反映了生产过程中包括原材料、燃料和动力在内的中间消耗或物耗的水平,同时也反映产品的深加工程度,是一个与生产技术水平相联系的指标。2005年,装备制造业的中间投入生产率为32.1%,与2000年的33.5%相比下降了1.4个百分点。分行业看,除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有明显下降外,其余5个行业均有增长,但幅度不大。考虑到这一时期中间投入的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上涨,而中间投入生产率并没有出现明显下降,这实际上表明中间投入的利用效率应该是有所改进的。

劳动报酬生产率等于增加值除以劳动报酬,这是一个反映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劳动成本的综合影响的效率指标。在单位劳动成本不变的条件下,这个指标与劳动生产率指标的变化是相同的;而当单位劳动成本变化时,这个指标反映的是总体劳动在价值形态上的投入产出率。2000~2005年,装备制造业的劳动报酬生产率年均增长3.1%。劳动报酬生产率的增长显著低于同期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原因,在于同期单位劳动成本发生了较大变化。从2000年到2005年,装备制造业城市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劳动报酬从9932元提高到18388元,年均增长了13.1%。各行业的增长情况是,除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有所下降外,其余5个行业的劳动报酬生产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增长率都明显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水平,表明同期这些行业的单位劳动成本均有较大幅度上升。通过这些分析可以看到,在单位劳动成本上升成为必然趋势的背景下,未来时期要实现提高劳动报酬生产率的目标,就必须使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上。

2.经济效率的国际比较

与经济效率指标相比,经济效益指标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其波动幅度也较大,因而在不同国家之间的可比性相对较差。有鉴于此,这里仅对装备制造业的经济效率指标进行国际比较。又由于各国的产业统计中没有给出分行业的资本总额数据,从而难以计算资本生产率,因此,以下将国际比较的对象限定在装备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和中间投入生产率,以及与劳动生产率相关的劳动报酬生产率3个指标上。

按汇率计算的装备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我国与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2005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仅为1.24万美元,而美国(2003)、日本(2003)、德国(2002)、英国(2003)和法国(2002)等工业化国家的装备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分别高达10.7万美元、9.2万美元、6.25万美元、7.53万美元和7.42万美元,我国只有这些国家的11.6%~19.8%;即使与新兴工业化国家韩国(2001)相比,我国的差距也很明显。2005年我国的水平只有韩国2001年的32.6%。

应该指出的是,由于人民币对各主要工业化国家货币的汇率存在一定的低估,所以按货币汇率计算的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也会有所低估。另一方面,上面用于国际比较的我国数据是规模以上企业的数字,而规模以下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对更低,这样又会对我国整个行业的数据有所高估。但即使将这些影响都考虑进去,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是存在较大差距。

一般来说,劳动生产率是一个与人均资本装备水平直接相关的指标,人均资本装备水平高,劳动生产率也较高;人均资本装备水平低,劳动生产率就相应较低。因此,我国装备制造业相对较低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这个行业的资本积累还不足、人均资本装备水平还较低的现实。

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中间投入生产率与美国、日本、德国和英国相比差距较大,相互间的差距在17.7~23.6个百分点之间;与法国相比有一定差距,两者的差距为4.5个百分点;与韩国相比,水平大致相当。从装备制造业各个行业的情况看,我国与工业化国家相比,除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略高于法国,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高于法国和韩国外,其余各行业均有较大程度的差距。这种差距表明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生产过程的物耗水平较高、产品的加工深度和技术含量较低的状况。

与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劳动成本均处于较低水平,在此背景下,劳动报酬生产率的高低就成为关系总体劳动的投入产出效率比较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劳动报酬生产率明显高于各工业化国家的水平。2005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劳动报酬生产率为552.2%,是美国、德国和英国的4.3~4.6倍,是日本和法国的3.4~3.6倍,是韩国的2.8倍。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劳动报酬生产率相对较高,说明劳动成本低的作用大于劳动生产率低的影响,也就是说,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即使考虑到劳动生产率较低的抵消作用,我国装备制造业劳动成本较低的效果仍然存在,从而总体劳动的投入产出率仍然具有优势。

五、促进装备制造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的途径

虽然近年来装备制造业的经济效益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是也要看到,装备制造业经济效益的这种较快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与原有的效益水平较低以及产出增长的加快相联系的。总体上看,这一时期装备制造业的经济效益还是表现为一种低水平基础上的速度型效益。从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比较中可以看到,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经济效率还存在较大差距。经济效率的这种差距实际上也表明,我国装备制造业经济效益还有很大的提高余地。为此,需要找出制约装备制造业经济效益提高的主要问题,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以进一步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经济效益水平。

1.当前制约装备制造业经济效益提高的主要问题

(1)企业自主研发的首台(套)产品市场准入难。近年来,国产装备产品的技术水平已有显著提高,再加上较强的价格优势,理应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但是,国产装备产品在国内采购招标过程中却经常被国外产品击败,特别是自主研发的首台(套)重大装备产品更是如此。企业自主研发的新产品往往被用户以没有运行业绩为由剥夺投标资格。不少国产装备即使已经具备相当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但用户部门仍以各种借口拒绝使用,或人为设置过高的市场准入门槛。如果不能解决首台(套)产品市场准入难的问题,国产装备产品就难以得到推广应用,企业和科研院所也将逐渐失去从事自主研发的积极性。

(2)基础技术、基础材料和基础机械产品发展滞后,成为各类主机和重大技术装备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制造工艺及自动化技术水平低,系统集成能力差;机械基础件的品种少、质量不稳定、早期故障率高、可靠性差;机床、仪器仪表等基础机械产品在精度、可靠性和工艺结构等方面与国外产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高精度、超精密机床和数字化、智能化仪器仪表产品供应不足;基础材料在性能、质量和品种方面还难以满足市场要求。

(3)企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正在日益成为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瓶颈。而企业研发投入不足,技术积累薄弱,又是影响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有分析表明,与国外公司相比,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研发投入偏低,我国机械行业的全部研发费用往往还不如一家国外跨国公司的研发投入多。企业研发投入长期处于不足状态,对于技术学习和技术积累,以及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无疑会产生不利影响。

(4)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时至今日,装备制造业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尚未充分发育,大多数企业仍以自我配套为主,在不同规模的企业之间还没有建立起联动机制,多数中小企业并不是围绕着为大企业提供原材料、零部件或其他服务而建设起来的。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带来的弊端主要是:企业难以集中资源形成、发展和强化核心业务,市场应变能力弱,生产要素利用率低,经济效益差,各类企业均难以分享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节约好处。

(5)缺乏具有系统设计、成套能力和系统服务功能的总承包企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研究部门、设计单位、制造企业、安装企业和用户等各方的协同配合。但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情况是,行政协调组织已不复存在,而具有总承包能力的企业又尚未形成,研究院所、设计机构、制造企业“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严重,研发、制造、成套设计分离脱节,形不成合力。有些成套设备制造体系已逐步被跨国公司瓦解,而仅仅变为跨国公司的零部件供应商。

2.促进装备制造业经济效益提高的途径

(1)为装备制造业发展创造良好的需求环境。对于我国装备制造企业而言,最重要的是要在充分吸收和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本土化的技术学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由于我国在高端装备产品和大型成套设备方面的竞争能力不强,因而产业政策的重点应该是为国内装备企业提供必要的市场空间和学习机会。在这方面已经形成的共识是,依托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推进重大装备产品的国产化。政府必须确立装备产品采购特别是重大成套产品的政府采购应立足于国内市场和内资企业的原则,将内资装备制造企业作为主要的供应商。需要引进技术的,技术受让方必须具有较强的研发基础和产业化能力;由国内外企业联合制造的,应将技术转让作为前提,由项目业主和制造企业联合制定详细的技术引进方案,并制定国产化比例标准。

(2)由国家统一组织和支持一批大型基础研究项目,带动装备制造业基础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必须明确,国家对产业基础研究进行支持并不违背WTO规则。即使是工业发达国家,其政府也始终以研发补贴、税收优惠和其他政策,支持装备制造业的结构优化和调整;而对于前沿性的工艺技术和先进装备的研发,由政府进行组织协调和资金支持更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因此我们不能以已“入世”为由,削弱和降低政府在支持装备制造业基础技术发展中的作用和责任。政府应通过提出研究目标和规划研究项目等形式,对于长期从事装备制造业基础技术研究的研发机构给予重点扶持,以保障产业基础技术的不断积累和持续发展。当前尤为紧迫的是要根据装备制造业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需要,由国家统一组织和重点支持一批具有未来竞争性质的大型研究课题,以此带动装备制造业基础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为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进一步完善各项鼓励装备制造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激励政策。税收支持政策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这已为各国的实践所证明。目前,我国对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也有不少税收优惠的相关规定,但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在“十一五”时期,需要系统设计针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支持政策,注重与产业政策和财政支持政策的密切配合,突出政策重点,实现税收支持政策资源的优化配置。税收支持政策实施的对象应定位于科技活动过程和科研成果,因此,要实现税收支持的对象向具体的研发项目和开发环节转变,而不是像现行的税收支持措施那样大多是以企业作为优惠对象。针对我国装备制造企业在技术创新中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的问题,一方面要完善针对企业技术引进的专家审查制度;另一方面要设立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专项基金,对技术引进消化吸收项目进行资金配套支持。

(4)形成专业化的协作配套体系。根据装备制造业的特点,建立和完善主、辅配套的专业化分工体系。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产业链形成、产业生态系统集成和产业集聚发展的装备产业集群。鼓励相关零部件产业进行空间集聚,形成以核心产品为龙头,上下游配套的零部件产业集群。支持涉及国家经济命脉和国防安全的重要装备领域和大型装备企业的联合重组。

(5)培育一批具备总体设计、成套能力的大型总承包装备制造集团。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装备制造业的规律,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培育一批具备总体设计、成套能力的大型总承包制造企业集团,是衔接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等环节的重要方式,也是培育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要充分发挥市场导向和政府引导的作用,依托优势企业,形成一批研发、生产、营销三位一体的装备制造企业集团,发展一批提供系统设计、技术集成和综合服务的工程总承包公司,逐步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装备制造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