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希望事业有成、自己的命运有一个好的归宿,体现在具体的事情上就是幸运、顺利。但实际上幸运不可能永远降临于一个人的头上,反倒是各种各样的困难时常陪伴左右。搭建事业的宝塔,首先应该是以坦然而健康的心态看待和克服困难。如是,即使我们有时不那么幸运,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扭转命运的方向。
一、改变情绪就能改变命运
我们常常会陷入这样的思维死角:事情办砸了,被人诬陷了,升职无望了……我如何快乐得起来?这是把快乐仅仅当成事情结果的情绪反应,人生中不顺利的事情很多,自然,也就拥有太多不快乐的理由。那么,我们能不能把快乐作为一种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心态?也许,以快乐的心态主宰自己的情绪,这种情绪连命运也会受到感染呢!
1.别为你无法控制的事烦恼
我们不能改变既成事实,但可以改变面对事实、尤其是坏事的态度。有些人仅仅因为打翻了一杯牛奶或轮胎漏气就神情沮丧,失去控制。这不值得,甚至有些愚蠢,但这种事不是天天在我们身边发生吗?这里有一个美国旅行者在苏格兰北部过节的故事。这个人问一位坐在墙上的老人:“明天天气怎么样?”老人看也没看天空就回答说:“是我喜欢的天气。”旅行者又问:“会出太阳吗?”“我不知道,”他回答道。“那么,会下雨吗?”“我不想知道。”这时旅行者已经完全被搞糊涂了。“好吧,”他说,“如果是你喜欢的那种天气的话,那会是什么天气呢?”老人看着美国人,说:“很久以前我就知道我没法控制天气了,所以不管天气怎样,我都会喜欢。”由此可见别为你无法控制的事情烦恼,你有能力决定自己对事件的态度。如果你不控制它们,它们就会控制你。所以别把牛奶洒了当作生死大事来对待,也别为一只瘪了的轮胎苦恼万分;既然已经发生了,就当他们是你的挫折。但它们只是小挫折,每个人都会遇到,你对待它的态度才是重要的。不管此时你想取得什么样的成绩,不管是创建公司还是为好友准备一顿简单的晚餐,事情都有可能会弄砸了。如果面包放错了位置,如果你失去一次升职的机会,预先把它们考虑在内吧。否则的话,它会毁了你取胜的信心。当你遭遇了挫折,就当是付了一次学费好了。
1985年,17岁的鲍里斯·贝克作为非种子选手赢得了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冠军,震惊了世界。一年以后他卷土重来,成功卫冕。又过了一年,在一场室外比赛中,19岁的他在第二轮输给了名不见经传的对手,被杀出局。在后来的新闻发布会上人们问他有何感受。以在他那个年龄少有的机智,他答道:“你们看,没人死去——我只不过输了一场网球赛而已。”他的看法是正确的:这只不过是场比赛。当然,这是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当然,奖金很丰厚。但这不是生死攸关的事。如果你发生了不幸的事——爱情受阻,或生意不好,或者是银行突然要你还贷款——你就能够——如果你愿意的话,用这个经验来应付它们。你可以把它们记在心里,就好像带着一件没用的行李。但如果你真要保留这些不快的回忆,记住它们带给你的痛苦感情,并让它们影响你的自我意识的话,你就会阻碍自己的发展。选择权在你自己:只把坏事当作经验教训,把它抛在脑后吧。换句话说,丢掉让自己情绪变坏的包袱。一个人行事的成功与否,除了思想、意志所支配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天命。曾经说过“五十而知天命”这句话的孔子,周游列国到“匡”这个地方时,有人误认他是鲁国的权臣阳虎,而把他围困起来,想设计陷害他。那时孔子的学生都非常恐慌,倒是孔子泰然地安慰他们说:“我继承了古代圣贤的大道,传播给世人,这是尊奉上天的旨意。假使上天无意毁灭中国文化,那么匡人对我也就无可奈何了,你们大家不必为这事情担心。”后来匡人终于弄清楚孔子不是阳虎,而使孔子渡过危难。所以,当自己已经尽力,可因为个人无法控制的所谓“天命”而使事情变糟时,恐慌、着急、悔恨都无济于事,何不像孔子那样坦然面对——清除看似天经地义的坏心情,制造自己的轻松心态。
2.给好心情腾出地方
关紧门不跟人说话,嘟着嘴生闷气,锁着眉头胡思乱想,结果心情更坏、更难过,人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把坏心情抱得更紧。所以,人要学习放下坏心情,拒绝让它折磨才行。下决心割舍掉坏心情,才能给好心情腾出地方。想要有个好心情,就要从坏心情中解脱,从烦恼的死胡同中走出来。请注意,肯放下心情的包袱,好好检视清楚,看看哪些是事实,把它留下来,设法解决。哪些是垃圾、是给自己制造困扰的想法,要狠下心来,把它抛开,这就能应付自如,带来好心情和清醒的头脑。所以,任何人都应学会放下,放下的同时,学会割舍。谈到放下与割舍,在《星云禅话》中有一则故事,讲得很生动、很具启发性。这故事大略是,有一位旅者,经过险峻的悬崖,一不小心掉落山谷,情急之下攀抓住崖壁下的树枝,上下不得,祈求佛陀慈悲营救,这对佛陀真的出现了,伸出手过来接他,并说:“好!现在你把攀住树枝的手放下。”但是旅者执迷不松手,他说:“把手一放,势必掉到万丈深渊,粉身碎骨。”旅者这时反而更抓紧树枝,不肯放下。这样一位执迷不悟的人,佛陀也救不了他。坏心情就是紧抓住某个念头,死死握紧,不肯松手去寻找新的机会,发现新的思考空间,所以陷入愁云惨雾中。其实,人只要肯换个想法,调整一下态度,或者更动一下作息,就能让自己有新的心境。只要我们肯稍作改变,就能抛开坏心情,迎接新的处境。
有个女人习惯每天愁眉苦脸,小小的事情似乎就引起烦躁不安、心情紧张。孩子的成绩不好,会令她一整天忧心,先生几句无心的话会让她黯然神伤。她说:“几乎每一件事情,都会在我的心中盘踞很久,造成坏心情,影响生活和工作。”有一次,她有个重要的会议,但是沮丧的心情却挥之不去,看看镜子里自己的脸庞,竟然无精打采。她打了电话问朋友,“该怎么做?我的心情沮丧,我的模样憔悴,没有精神,怎么参加重要的会议?”朋友出主意给他:“把令你沮丧的事放下,洗把脸把无精打采的愁容洗掉,修饰一下仪容以增强自信,想着自己就是得意快乐的人。注意!装成高兴充满自信的样子,你的心情会好起来。很快地你就会谈笑风生,笑容可掬。”她照着去做,当天晚上在电话中告诉朋友说:“我成功地参加这次会议,争取到新的计划和工作。我没想到强装信心,信心真的会来;装着好心情,坏心情自然消失。”人要懂得改变情绪,才能改变思想和行为。思想改变情绪会跟着改变。经常培养好心情,认清坏心情的背后,一定有不少垃圾思想和消极情绪,要把它扫地出门。这里有几则“砍”掉坏情绪的小窍门,不妨照做:多读励志的书,它能给我们许多改变情绪的效果。注意我们的仪容:挺直身子,抬起头,穿衣更要端庄。萎靡不振的表情,是招惹霉运的根本原因。学习在危机中保持冷静,在紧张时给自己松弛的机会,如运动、静坐、旅行等。美国加州大学心理学家艾克曼曾作过这样的实验,要受试者装出惊讶、厌恶、忧伤、愤怒、恐惧和快乐等表情,却发现他们的身心跟着起了变化。当受试着装出害怕时,他们的心跳加速,皮肤温度降低等等,表现其他五种情绪时,也有不同的变化。我们怎么装,心情就怎么改变。确实,当你即使装作快乐,忧伤也会离你而去。
3.别让恐惧毁了自己一生
人们不愿冒险是因为惧怕恐惧的心量,其实人人都是天生的冒险家。从你出生的那一时刻起到五岁之间,人生第一个五年里,是冒险最多的阶段,而且学习能力也比以后更强、更快。所以想像不出一个不及五岁的幼儿,整天置身于从未经验过的环境中,不断地自我尝试,学习如何站立、走路、说话、吃饭等等。在这个阶段的幼儿,无视跌倒、受伤,一切冒险为理所当然,也正因为如此,幼儿才能逐渐茁壮成长。可当人的年龄不断增大,经历过愈多事情之后,就变得愈来愈胆小,愈来愈不敢尝试冒险。这是为什么?其实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大多数人根据过往的经验得知,怎么做是安全的,怎么做是危险的,如果贸然从事不熟悉的事,很可能会对自己产生莫大的威胁。所以,年纪愈大的人通常愈讨厌改变,喜欢安于现状,非得如此才能让他们感觉舒服。行为科学家把这种心态称之为“稳定的恐惧”,也就是说,因为害怕失败,所以恐惧冒险,结果观望了一辈子,始终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殊不知,凡是值得做的多少都带有风险。行为学家研究证实,人类“冒险是正常的,不冒险才是异常”。虽然,大多数人害怕挑战,不过,透过冒险活动却可以让人更健康、积极、有活力,并能产生自信。从不冒险的人,不但容易忧郁颓丧,暴饮暴食,承受压力的能力也比较低。害怕冒险往往是因为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足。然而,有趣的是,一旦勇于接受挑战之后,绝大多数人立刻就会醒悟:自己拥有的能力竟然远远超过原来的想像!能了解自己所具备的“超能力”其实是一件非常过瘾的事。据说,在美国的企业界,目前最流行的就是去参加户外挑战课程,如攀岩、急流泛舟、荒地探险、单车越野等等,因为这些冒险活动可以让他们萎靡已久的身心重新得到振奋。冲浪,也是一个极具挑战的活动。冲浪者在学习驾驭浪头时,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对抗一股无法掌握的庞大力量,而且,没有任何两个浪是相同的,海浪总是变化多端、捉摸不定。
但是,冲浪人却把这些视为考验身心的大好机会,他们甚至会主动寻找大浪,浪愈大,乐趣愈高,即使可能会被浪击倒,吃进满嘴的沙粒,也无所谓。他们坚信:不去经历就无法突破。冲浪者把对大海的恐惧当成刺激精力的兴奋剂,反过来利用这股力量去完成目标。这就如同医学报告指出,人体在危险的情况下,会进入一种高度动力的状态,帮助自己立刻有效地应付变局。换句话说,挑战极限是人类天生的本能。无可否认,所有的冒险,都会令人感到兴奋,同时也会产生焦虑。不过,话又说回来,在生命的过程中,冒险既然是不可避免的事,何不干脆让自己奋力放手一搏?因此,当有冒险来临的时候,你要做的不是撤退,而是进攻;不是抗拒,而是因势利导。没有胆识,永远练不出好本领。迈克·英泰尔一个非常平凡的上班族,却在37岁那年做出了一个疯狂的举动,放弃他薪水优厚的记者工作,并把身上仅有的三块多美元捐给街角的流浪汉,只带了干净的内衣裤,决定由阳光明媚的加州,靠搭便车与陌生人的好心,横越美国。他的目的地是美国东岸北卡罗莱纳州的“恐怖角”。他之所以做出这样仓促的决定完全是因为自己精神即将崩溃,虽然他有好工作、美丽的同居女友、亲友,他发现自己这辈子从来没有下过什么赌注,平顺的人生从没有高峰或谷底。
他为了自己懦弱的上半生而哭。仓促之间,他选择北卡罗莱纳的恐怖角作为最终目的,借以象征他征服生命中所有恐惧的决心。他检讨自己,很诚实地为他的“恐惧”开出一张清单:打从小时候他就怕保姆、怕邮差、怕鸟、怕猫、怕蛇、怕蝙蝠、怕黑暗、怕大海、怕飞、怕城市、怕荒野、怕热闹又怕孤独、怕失败又怕成功、怕精神崩溃……他无所不怕,惟一“英勇”的一次是他选择了记者这个职业。这个懦弱的37岁男人上路前竟还接到奶奶的纸条:“你一定会在路上被人杀掉。”但他成功了,4000多里路,78顿餐,仰赖82个陌生人的好心。他从没接受过别人的金钱上的帮助,在雷雨交加中睡在潮湿的睡袋里,也有几个像公路分尸案杀手或抢匪的家伙使他心惊胆战,在游民之家靠打工换取住宿,住过几个破碎家庭,碰到不少患有精神疾病的好心人,他终于来到恐怖角,接到女友寄给他的提款卡(他看见那个包裹时恨不得跳上柜台拥抱邮局职员)。他不是为了证明金钱无用,只是用这种正常人会觉得“无聊”的艰辛旅程来使自己面对所有恐惧。恐怖角到了,但恐怖角并不恐怖,原来“恐怖角”这个名称,是由一位16世纪的探险家取的,本来叫“Cape
Faire”,被讹写为“Cae Pe
Fear”,只是一个失误。迈克·英泰尔终于明白:“这名字的不当,就像我自己的恐惧一样。我现在明白自己一直害怕做错事,我最大的耻辱不是恐惧死亡,而是恐惧生命。”花了六个星期的时间,到了一个和自己想像无关的地方,他得到了什么?得到的是放弃恐惧的一万个理由。
4.后悔只能让人裹足不前
总在后悔表明你喜欢往后看而不是往前看,这不是真正聪明人的做法,因为它会使人裹足不前。一个所谓的聪明人,他虽是个犹太教法学家,但做一个真正的犹太教法学家是困难的。做一个真正的犹太教法学家意味着你已经开悟。事实上他只是个教士,他什么也不懂。但人们知道他,他是个聪明人。他从附近的一个村庄回家。在路上,他看见一个人带了一只美丽的鸟。他买下了鸟,开始想:“这只鸟如此美丽,回家后我要吃了它。”忽然鸟儿说:“不要有这样的念头!”教士吓了一跳,他说:“什么,我听见你说话?”鸟儿说:“是的,我不是一只普通的鸟。我在鸟的世界里也几乎是个法学专家。我可以给你三条忠告,如果你答应放我并让我自由。”法学家自言自语地说:“这只鸟会说话,它一定是有学问的。”法学家说:“好,你给我三条忠告我就放了你。”鸟儿说:“第一条忠告——永远不要相信谬论,无论谁在说它。他可能是个伟人,闻名于世,有威望、权力和权威——但如果他在说谬论不要相信它。”。教士说:“对!”鸟儿说:“这是我的第二条忠告——无论你做什么,不要尝试不可能,因为那样的话你就会失败。所以要始终了解你的局限:一个了解自己局限的人是聪明的,一个试图超出自身局限的人会变成傻瓜。”
法学家点头说:“对!”鸟儿说:“这是我的第三条忠告——如果你做什么好事,不要后悔,只有做了坏事才后悔。”忠告是如此精辟、美妙,于是这只鸟被放了。法学家开始高兴地往家里走,他脑子里想着:“布道的好材料,在下星期的集会上当我演讲时,我会给出这三条忠告。我将把它们写在我房间的墙上,我将把它们写在我的桌子上,这样我就能记住它。这三条准则能够改变一个人。”正在这时,他突然看见那只鸟立在一棵树上,鸟儿开始放声大笑。法学家说:“怎么回事?”鸟儿说:“你这个傻瓜,在我肚子里有一颗非常珍贵的钻石,如果你杀了我,你会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法学家心里后悔:“我真愚蠢。我干了什么,我居然相信了这只鸟。”他扔掉他带着的书本开始爬树。他——是个老人,他一生中从未爬过树。他爬到高处,鸟儿飞向另一条更高的树枝。最后鸟儿飞到了树顶,老法学家也继续往上爬,然后鸟儿飞走了。正当他要抓住鸟儿的那一刻,它飞走了。他失脚从树上摔下来,血流了出来,摔断了两条腿,他濒临死亡。那只鸟又来到一条稍低的树枝上说:“看,你相信了我,一只鸟的肚子里怎么会有珍贵的钻石?你这傻瓜!你听说过这种谬论吗?随后你尝试了不可能——你从没有爬过树。当一只鸟儿自由时,你怎么能空手抓住它,你这傻瓜!你在心里后悔,你做了一件好事却感到做错了什么,你使一只鸟儿自由了!现在回家去写下你的准则,下星期到集会上去传播它们吧。”法学家吃到了苦头,日常生活中这样的苦头我们吃得还少吗?根源在于我们都没有记住鸟儿的忠告:不要后悔,放弃事后后悔的心境,我们事情会做得更好,路走得更远。
5.从自疚的泥潭中脱身
没有一个人是没有过失的,只要有了过失能够决心去修正,即使不能完全改正,只要继续不断地努力下去,尽力而为,也就对得住自己的良心了,徒有感伤而不从事切实的补救工作,那是最要不得的!只要真心在做着补救过失的工作,虽不能完全补救也不要紧:至于超越伦理道德,过分主张牺牲个人自由而服从权力而发生的罪恶感觉,便出乎人情之外,只好天天在绝望和悔恨之中生活了。人很容易被负疚感左右,在人们的文化中,内疚被当作一种有效的控制手段加以运用。不用说,我们应当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但决不能总在阴影下活着,内疚是对错误的反省,是人性中积极的一面。但却属于情绪的消极一面,我们应该分清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反省之后迅速行动起来,把消极的一面变积极,让积极的一面更积极。芬利是一位商人,四处旅行忙忙碌碌。当能够与全家人共度周末时,他非常高兴。他年迈的双亲住的地方,离他的家只有一个小时的路程。芬利也非常清楚自己的父母是多么希望见到他和他的全家人。但他总是寻找借口尽可能不到父母那里去,最后几乎发展到与父母断绝往来的地步。不久,他的父亲死了,芬利好几个月都陷于内疚之中,回想起父亲曾为自己做过的所有好事情。
他埋怨自己在父亲有生之年未能尽孝心。在最初的悲痛平定下来后,芬利意识到,再大的内疚也无法使父亲死而复生。认识到自己的过错之后,他改变了以往的做法,常常带着全家人去看望母亲,并经常同母亲保持密切的电话联系。而母亲也在假日里花些时间同他们呆在一起。芬利从错误中吸取了教训,他内疚的感情因而转变成了有益的因素。大家再看一下丽莎是怎么处理的:丽莎的母亲很早便守寡,她勤奋工作,以便让丽莎能穿上好衣服,在城里较好的地区住上令人满意的公寓,能参加夏令营,上名牌私立大学。丽莎的母亲为女儿“牺牲”了一切。当丽莎大学毕业后,找到了一个报酬较高的工作。她打算独自搬到一个小型公寓去,公寓离母亲的住处不远,但人们纷纷劝她不要搬,因为母亲为她作出过那么大的牺牲,现在她撇下母亲不管是不对的。丽莎立刻感到有些内疚,并同意与母亲住在一起。
后来她看上了一个青年男子,但她母亲不赞成她与他交朋友,强有力的内疚感再一次地作用于丽莎。几年后,为内疚感所奴役着的丽莎,完全处于她母亲的控制之下。她成了一个十足的附属品,她对母亲的控制稍感不满,母亲对她施加的压力也就愈大。由于感情受到压抑,她的抑制挫折感不断加深,一直到她精神上变得麻痹。丽莎被内疚缚住了手脚,而到最终,她又因负疚感造成的压抑毁了自己,并为生活中的每一个失败而责怪自己和自己的母亲。当然,处在某种情境之下,我们的头脑被外在因素所控制而不再清醒,不自觉地陷在内疚的泥潭里无法自拔。
二、以体验的心态选择事业
你选择了什么样的事业,也就选择了什么样的命运。一个人常会安于自己固有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他的事业在一定程度上是看得见的。而如果你想有所不同,就要有勇气去尝试不同的生活。这时以体验的心态面对一切就显得尤为重要。
1.把握时势才能跟上变化
被誉为“明亮的智慧之星”、“精神偶像”的哲学大师萨特曾这样认为:自己是一个人,一个“孤独的人”。他的存在与国家、与社会没有什么关系,社会中少了他同样也叫社会,而他一个“孤独的人”并不是什么社会。他认为自己是绝对自由的。他漠视社会的存在。不承认社会为自己创造的一切,不认为自己应该对社会担负着或多或少的责任,也不打算为社会做出实际贡献。然而,1939年9月的反法西斯战争,使萨特改变了对待社会的态度,他在《七十岁自画像》中写到:“战前我把自己仅仅看做一个个体,我完全看不到我个人的存在与我生活在其中的社会之间有什么联系。”“使这一切分崩离析的,是1939年9月的一天,我接到应征令,不得不到南锡兵营报到。跟那些素不相识、像我一样被动员入伍的人混在一起。这一下,‘社会’的意识印入了我的头脑:我突然明白,自己是一个社会动物……只有等到我通过应征令遇到对我自身的自由的否定,我意识到世界的重量以及我与别人和别人与我联系的重量。”
这时候萨特告诉我们,他懂得了,一个人必须完完全全地为他人而存在,而他人也必须完完全全地为他而存在;任何一种隐蔽的、秘密的不愿让人知道的私生活都存在着矛盾,这些矛盾都是由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目前状态所造成的;一个人的存在可以看做必然相互影响,因为这些只是同一个整体的不同方面;一个人,无论他是怎样一个人,只有把他放在一定的社会中才能理解他。萨特的理论探索,进一步说明了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现在我们应该更加明白,人生与社会互相联系,构成一个整体,一个人的自我实现,首要条件是自身作为一部分而存在于社会中。也就是说,人在社会历史活动中具有一定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因此,我们不能被动地适应社会的要求,不能盲目地接受社会的价值设定,不能消极地响应社会的号召,不能按社会要求简单地牺牲和奉献自己。
而是要自己主动地寻找社会的需要,自觉地设定和选择自己的价值目标,积极的参与和满足社会的需要,力图使个人目标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通过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方式谋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在社会中,我们要想更好地描绘自己的人生导航图,就要善于把握时势。只有在顺应历史潮流的基础上,才能以历史的推动力帮助自己成功,也就是所谓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也许萨特的哲学思辩和理论说教有些晦涩,但作为一个社会人确实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融入社会、体验人生。一个人必须随着所身处的社会的变化而体验、适应不同的生活。现在的时代变化迅捷,一个人只有跟上这种变化才容易成功。比如在赚钱创富这样一个时代潮流中,那些能把握时代脉搏、洞悉机会变化的人才能脱颖而出,开放之初搞饲料的刘永好,20世纪90年代搞电脑的柳传志,最近异军突起的搞电脑游戏的陈天桥无一不是如此。有一句话叫“活在当下”,而一生中的所有“当下”都是不同的。相反,如果你体验的是整齐划一的“当下”,你的生命价值会比你实际的年龄小得多。
2.精彩的事业之路需要用心设计
在现代社会中,有许多人,为自己的前途和未来做了一番精细的策划,体验了不同的生活。我们来瞧瞧美国首富比尔·盖茨的经历吧。盖茨于1955年10月出生在美国西北部城市西雅图,小时候并没有什么超人之处,当他八岁时,由于某些原因,母亲带他去看一位心理医生。那位医生给了他充分的信任,而那种信任在他战胜生活的挑战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从那时候,他就明白了要从生活中得到什么以及如何达到目的。这使他在大学时就具有了从心理和技能上去改变自己的命运的愿望。1972年,盖茨建立TRAF—O—DATA公司,不久,他又发明了BASIC—6800信息语言,简化了数据处理器的使用。这样好的成绩使他毅然中断了为继承父业在哈佛大学法律系的学习,全身心地投入了新的计算机通用语言的创作。几年后,微软操作系统诞生了。1980年,盖茨的母亲——华盛顿大学的校长通过朋友关系把盖茨的发明介绍给了第一个推出个人电脑的IBM公司,盖茨的聪明有了一定的用武之地。在与IBM公司签订了大宗供货合同后,盖茨的新系统MS—DOS很快占领了市场。
“从此,盖茨的事业蒸蒸日上,一发而不可收,他设计的新程序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来,他设计的‘窗口’系统每月可卖到上百万美元。”“盖茨的口号是‘分享一切’。他那坐落在西雅图附近的雷德蒙德微软公司总部让人觉得像一个大学的运动场,里面尽是花园和飞瀑。星期天职员们在这里打垒球,到健身房锻炼、去看电影、听音乐会,他们穿着印有‘你的同事是你最好的朋友’字样的上衣,大家都对他深信不疑,盖茨的魅力不可抗拒。”“尽管盖茨已身价百倍,但他依然架着那副蓝边眼镜,衣着也不讲究。”现在的盖茨已把目光瞄准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据说,他要推出一个对日常生活将产生巨大影响的超级计划,从家庭到办公室,一切文件都可以装在一个小得可以放在衣服口袋内的微型计算机里,只通过一部机器就可以完成传真、电话、文秘、计算工作。不仅如此,他还致力于多媒体电视的研究。他说:“我不想工作太长的时间,当我50岁时,我将把95%的财产用于资助慈善事业和科研工作。”盖茨放弃了上学而选择投入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中,体验与大学不同的生活。可以说在踏入自己选择的事业时,一定做了充分的准备,这也需要一定的勇气。而盖茨总是试图尝试能够引领时代的冒险,这也让他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不断创造、体验和享受奇迹的人生。而他所拥有的天文数字的财富,反倒成了这种体验之外的一种点缀。
3.选择并调整自己的生活
很多人是在被动地活着,不是他在用力推动着、改变着自己的生活,而是机械地被生活推动着、改变着一天天往前走,这样的人也就体验不到自主选择的刺激和正确选择结出的丰硕果实。选择、调整,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会活得更自主,也更成功。孙中山、郭沫若、鲁迅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成功人物,巧合的是,早年他们三人都是学医的,但由于他们的生活环境及客观条件的变化,每个人都先后进行了人生大目标的调整。
孙中山后来投身政治,为了推翻清王朝,创建中华民国,他做出了许多卓越的贡献,成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鲁迅献身文学,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倡导者之一。郭沫若则亦文亦政,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而且还参加过南昌起义,担任过新中国中央政务院副总理等高级领导职务。以上三个成功卓越者,根据自身不同的需要,都先后把学医之志调整掉了。由于人生目标的变动,我们的计划也要随之调整,为了更好地适应另一种生活,就需要我们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不断改善自己。人们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大多都是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环境与自身某些主观愿望及其他相关条件制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实环境的变化、自身思想的变化、生活经验的增加以及其他条件的改变,人生目标有所调整便是自然的事了。有时候,选择是躲不掉的。在以往时期,人们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被一定的模式限制着,使人们没有想像的空间,没有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地方,形成了人们把选择的责任交给别人的习惯。而今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变化以及人们自我意识的提高,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没有绝对适应一切人、一切场合的标准,人们认为应该在顺应历史前进潮流的前提下,作出适合自己的最佳选择。而且,当代社会本身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变化,一体化的思想开始解体,人只剩下了他的个体,社会将逼着人们选择,甚至你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
选择即机会,选择越多机会也就越多,有时会因有过多的选择机会感到困惑而不知所措,如果几个机会撞在一起时,让人苦恼不堪,拿不定主意,也正是这各种各样的机会,才能够使人在作出选择时,对自己重新认识。选择有时候更容易降到那些有机遇的人们身上,机遇越多,面临的选择也就越多,当然能够体验的生活也越多。而有些人说,幸运的人才会有机遇,其实,机遇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区别在于面对机遇时的选择不同罢了。古时候,有一个和尚,决定要到南海去,但他身无分文况且路途遥远,当时的交通又极不方便,然而他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他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到南海去。于是,他便沿途化缘,一步一步向南海的方向迈进,路过一个村庄化缘时,他碰到一个富和尚,富和尚便问他:“你化缘干什么?”这个和尚回答:“我要去南海!”富和尚不由地哈哈大笑起来:“凭你也想到南海,我想到南海的念头已经有好几年了,但还一直没有准备好,像你这样贫穷的人,恐怕还没到南海,不是累死就是饿死在途中啦。还是趁早找个寺庙过安稳的日子吧!”穷和尚不为所动,固执地说:“我终究有一天会赶到南海的。”几年以后,穷和尚从南海返回,又路过富和尚所在的地方并去看望他,这时富和尚却仍在为他的南海之行做准备。富和尚十分惊讶,曾被自己所嘲笑的穷和尚,竟然能从南海“胜利”回来。这个故事说明了你所具备条件的好坏并不是结果的好坏,穷和尚虽然没有富和尚有钱,但他通过自己的努力,选择自己的道路,并不断向前,终于完成夙愿。
4.为自己找一个真正的用武之地
如果把鲨鱼放在鱼缸里,也就会与金鱼没有什么差别了。它的坚甲利齿发挥不了一点作用,安静温暖的水浸泡着,使它慢慢退化,忘记了自己是一条鲨鱼。同样,一个英雄如找不到真正的用武之地,也是会“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的。当然,用武之地是要自己去寻找的。因为,英雄总是自己成就自己。相反,如果一个人一直憋屈在一个地方,不知换一下环境来改天换地,那么他做人无疑是失败的。三国枭雄曹操在二十岁之前就立下了要打天下的大志,一切都是为实现理想而奋斗。虽然曹操在二十岁前基本上是个浪荡子,整天驰马射箭,聚饮狂欢,但正是这种浪荡体现了一个未来霸王的狂野特征,在这种浪荡背后有一颗跳动的雄心。曹操做了军官之后,因法令威严,不畏权贵,一时名声大震,很快便升为顿丘县令。不久,天下大乱,黄巾军起义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大有席卷天下之势。东汉王朝派遣各路兵马镇压黄巾军,曹操被任命为骑都尉,统领五千兵马。而后,曹操广纳贤才猛将,并利用时机,在颖川大战黄巾军,一举打败张梁、张宝的队伍,斩首一万多,缴获马匹、武器极多。曹操打好了平生第一仗,扩充了自己的力量,很快在诸侯中树立了自己的招牌和威信。以后,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四处征讨,成就了一番大业。曹操的成功,在于他认清了形势,及时改换了自己的做人环境,准确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并且因缘际会,踩到了事业成功的跳板上,借势起跳,一举成功。可以说,所谓英雄,在某些关键时刻,都是换境借势大师。甘于平庸的人不会发现机会,更懒得去另选一种环境来拼搏。假如曹操做骑都尉和县令就津津有味,心满意足,还会有未来的大丞相、魏武帝吗?所以说,胸怀大志的人总是会主动放弃安稳生活,另换一种天地开始另一种活法的。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赢得辉煌的未来。
5.打破自我设定的束缚
自我束缚不仅表现在客观环境上,也表现在因客观环境而形成的主观意识上。因此打破这种束缚,意味着两种环境的同时改换,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改进自己的做人境界。小虎鲨在一次去浅海游泳玩耍时被人类捕捉到。离开大海的小虎鲨还算幸运,被一个研究虎鲨的单位买了去。关在人工鱼池中的小虎鲨虽然不自由,却不愁食物,因为研究人员会定时把食物送到池中。有一天,研究人员将一片厚玻璃放到池中,把水池隔成两半,小虎鲨看不出来。研究人员把活鱼放到玻璃的另一边,小虎鲨看到鱼后就冲了过去,却撞到玻璃上,痛得头昏眼花,什么也没吃到。小虎鲨不信邪,等了几分钟,看准了一条鱼又冲过去,这次撞得更痛,差点没昏倒,还是吃不到。休息十多分钟之后,小虎鲨饿坏了,这次盯住一条更大的鱼又冲过去。情况没改变,小虎鲨撞得嘴角流血,终究想不通到底是怎么回事。
最后,小虎鲨拼了最后一口气,再冲,仍然被玻璃挡住,撞了个全身翻转,鱼就是吃不到。小虎鲨终于放弃了。研究人员又来了,把玻璃拿走。然后,又放进的小鱼在池中游来游去。小虎鲨看着嘴边的美食却不敢去吃,尽管饿得两眼昏花也一直忍着。在这则寓言中,小虎鲨之所以忍饥挨饿也不去捕食,就是因为它已经形成了一种“不可能”的心理定势。作为比鲨鱼聪明的人,在这方面我们其实也不比小虎鲨做得更好,一种甘心现状束缚、路已走到尽头却不知改变生存环境的思维习惯一直束缚着人们。我们之所以不得不改变,就是为了要打破现状。我们可以思考一下,什么时候是非得打破现状不可的?有很多时候,我们会面临一个停滞不前的状况,却怎么也不明白它不前进的原因,因此也就不知道该如何是好。有些性子急的人,因为无论如何也不能了解自身和环境的状况,不管再怎么想也找不出对策,因而死心断念,甘心停步不前。我们应该让“我不行啦”,“不可能的啦”等口头禅垃圾从我们的口中消失。
成天把消极的语言挂在嘴边的人,光是这样唠叨,就已经把自己的志气耗尽了。人的意志力之大,往往是超乎我们的想像的。心理上先抱失败的想法,自然整个人的行为,感觉就会受到影响;这样的情形,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事实。总而言之,建设自己,彻底使自己成为积极进取的人,是十分重要的。习惯认为自己“绝对可以胜任”、“我每天都在成长之中”,正是走向成功,改变自我现状的第一步。变化之际就是机会出现的时候,今后该如何准备,才能改变自己的现状,这是一个有心改换做人方法、有志改变自己人生的人应首先考虑的问题。倘若我们在努力挣脱束缚却发现实在难以完成时,应该转变一下思维方式,从另一个角度看一看:这个束缚是不是自己虚设的,是不是已经被打破而自己还认为它仍然存在?我们是不是可以“金蝉脱壳”,从另一条渠道很容易地摆脱它?就像那只小虎鲨,自己原本可以慢慢地游过去,试探着,不致被撞得头破血流而导致心灰意冷,说不定几次试探之后,那道无形的墙已经自动消失了。
三、找到梦寐以求的事业出口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感觉:在追求立业的过程中,思路绕在一个地方出不来,就好像身陷迷宫之中,永远找不到那个梦寐以求的出口,于是,一个人的命运也就停滞在出口之内“昏睡”过去。这时候,思路的不畅如果单从思路上找原因只能死路一条。给自己的一个突破的心态,也许出路就在眼前。
1.不要把学究气带到做事当中
学究气是指做什么事都讲究追本溯源,讲究逻辑与步骤,讲究符合某种原理和学问。但实际问题总是复杂多变,什么事都以不变应万变,必然陷入僵化的泥潭,对一些即使简单的问题也可能束手无策。赵奢是中国战国时期赵国的将军,有一次,秦军攻打赵国的边境地区,赵王十分着急,就问属下的将军:“你们认为那个地方是否还有拯救的希望了。”将军们回答说:“那个地方不但路途遥远,而且非常危险,恐怕没有得救的希望。”但是赵奢却不赞同他们的说法。他说:“不错。那个地方不但遥远而且危险,可是秦兵也占不到‘路近’和‘安全’的便宜;所以如果双方在那里会战,就如同两只老鼠在洞里相争,必定是勇敢的一方获胜。”赵王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派他带领军队马上出发。结果他不负众望,不仅把秦军打败,也解除了该地的危机。现实社会中发生的事情变化极快,很难用常理来判断。例如,按照加法的原则,一加一等于二,但事实上却不尽然。有时可能是十,有时却是负数,奥妙之处就在这里。只知采用一般的法则来推断事情,容易遭致失败。假如遇到无法用常理来解决的事情时,一定要运用自己的智慧,突破困境。所以凡事不可拘泥常理,不知变通。到一个路途遥远而又危险的地方,去解救该地的人民,是件非常艰难的事,这是人尽皆知的常理。可是正如赵奢所说的,只要勇敢,必可获胜。而能产生这种想法的人并不多见。所以赵奢可以说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赵奢的儿子赵括,不仅头脑灵活,而且也精通兵法。有一天,父子两人谈论军事,做父亲的虽然无法反驳儿子的理论,可是却不赞美儿子的聪明。他的妻子站在一旁问道:“为什么你不肯赞美自己的儿子呢?”赵奢说:“战争是拼命的事情,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假使由他担任将军,国家恐怕会遭到灭亡。”赵奢死后数年,赵国再度和秦军交战,赵括担任大将军。他固执自己的想法,改变一切的军令,结果打了一场大败仗,使数十万的大军战死沙场,致使赵国的国力从此始衰颓了。大多数人失败的原因,是因为过于固执自己的见解,相信本身的学识,而不肯进一步地研究如何突破常理。解决问题时,见解和学识固然非常重要,但不可太拘泥于这二者,时时刻刻都要想到如何求新求变,才能解决实际问题。
2.用自己的方式做事
在一位犹太大师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他的弟子们都来到病床前,同他诀别。弟子们都站在大师的床前,最聪明的学生站在最前边,在大师的头部,最笨的学生就排到了大师的脚边。大师逐渐地只剩下一口气,最优秀的学生俯下身,轻声问大师:“先生,在您即将离开我们的最后时刻,能否请您以简捷的语言告诉我们:人生的真谛是什么。”大师积攒了一点力气,从枕头上微微抬起头来,喘息着说道:“人生就像一条河。”第一位弟子转向第二聪明的弟子,轻声说:“先生说了,人生就像一条河。向下传。”第二聪明的弟子又转向下一位弟子说:“先生说了,人生就像一条河。向下传。”这样,大师箴言就在弟子间一个接着一个地传下去,一直传到床脚边那个最笨的弟子那里,他开口说:“先生为什么说人生像一条河?他是什么意思呢?”他的问题被传回去:“那个笨蛋想知道,先生为什么说人生像一条河?”最优秀的弟子打住了这个问题。他说:“我不想用这样的问题去打扰先生。道理很清楚:河水深沉,人生意义深邃;河流曲折转,人生坎坷多变;河水时清时浊,人生时明时暗。把这些话传给那个笨蛋。”这个答案在弟子中间一个接着一个传下去,最后传给了那个笨弟子。但是他还坚持提问:“听着,我不想知道那个聪明的家伙认为先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想知道先生自己是什么意思。‘人生像一条河。’先生说这句话,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因此,这个笨弟子的问题又被传回去了。那个最聪明的学生极不耐烦地再俯下身去,对弥留之际的犹太大师说:“先生,请原谅,咱们班上最笨的学生要我请教您:‘您说人生就像一条河,到底是什么意思?’”学识渊博的大师使出最后的一点力气,抬起头说:“那好,人生不像一条河。”说完,他双肩一耸,去世了。这个故事说明了真理与空言之间没有太多的差异。假设这位犹太大师在回答那位笨学生的傻问题之前死去,他的那句话“人生就像一条河”也许就会被演绎成一套深奥的人生哲学。他那些忠实的门生会走遍世界,传播他的智慧。有人也会为此写出很多著作,录很多磁带等等。在接受别人所谓的惟一可行的办法,或者所谓的“板上钉钉”的道理时,要敢于提出相反的思路,挑战一切,不怕提出“愚蠢”的问题,永远不被权威人士吓倒。把教条全部抛开,用你自己的方式做事。
3.结果不同只是因为思维方式有差别
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事:一个人办不成的事,另一个人却轻而易举地办成了。这不在于你的态度,也不在于办事者的喜好,只是在于思维方式所决定的说法方式的那一点差别。两个信徒在一位大师家的花园里散步,大师让他们每天早上或晚上散步。散步是一种静心方式,散步时的静心正如习禅的人做散步静心一样,你不能二十四小时都坐着,因为腿需要一些活动,血液需要一些循环,所以在禅和苏菲教中都是如此,你在静坐了几小时静心后,你就得开始散步静心,但静心仍然在进行着。无论散步或静坐,内在的直觉是相同的。他们俩都是吸烟的,他们都想请求大师允许他们吸烟,于是他俩决定:“明天,大师最多说不,但我们得去问一下,在花园里抽烟似乎也不是亵渎神的行为,我们并不在他的屋子里抽烟。”第二天他们在花园里碰面,一个人非常愤怒,因为另外一个人在抽烟,于是他说:“怎么回事?我已经问过了,但大师很直率地拒绝了,说不。你怎么还在抽烟呢?难道你不遵守他的命令?”他回答说:“但是大师对我说可以。”这看起来是很不公平,那么第一个人说了:“我要去而且马上就去问问为什么他对我说不可以而对你说可以。”另一个人说:“等一下,请告诉我你是怎样问大师的。”他回答道:“这怎么可能呢?我很简单地问:‘当我在静心的时候能抽烟吗?’大师说:‘不行。’”他看上去非常生气。另外一个开始笑起来了,他说:“现在你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我是问:‘在我抽烟的时候能不能静心?’大师说:‘行’。”这里的差别是什么?是结果的差别,是提问方式的差别,也正是思维模式的差别。
4.改变想法就能解决问题
只要不受主见和常识的影响限制,就没有不可能的事。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白手起家,建立了今日的福特汽车公司。以输送带制度为首,他把许多的新创意用于企业经营中,以企业现代化而闻名于世,是一位独创性极丰富的人。
福特曾经说过一句话:“技术愈好的员工愈有‘不可能’的理论。”为了能实际有效利用他的方法,他到技术人员那里去商量时,技术人员就说:“董事长,那不可能的。从理论上来说也是不可能呀。”而且,愈是优秀的技术人员这种倾向愈大。他回忆说,这给他很大的困扰。福特这句话可以说是一句真理,这句真理从古至今都在被验证着。有一件日本古代织田信长和今川义元的大军在桶狭间大战时的事。那个时候织田信长不过二十五六岁,但老臣们都是四五十岁,且深谋远虑,人生经验丰富而身历百战的老勇士。那些老臣获悉今川的大军将像狂澜一般席卷过来时,一致劝信长守城。“出城同这些大军作战绝对没有万分之一打胜仗的希望。剩下的惟一办法就是守城拖延时间。其间,外面的情况说不定发生变化,会有救兵来支援。”信长的老臣们根据他们的经验,一致认为出城去迎战是不可能的。这正好和福特说的优秀技术人员的情形相同。可是,对此可以说是没有经验的信长说:“我绝对不坐着等死。你们说不干,我一个人去。”老臣们都来不及制止,信长就单枪匹马冲了出去。“主君真是没办法。他打算一个人去打仗哩,这怎么得了?”于是慌忙骑马追过去。因为这些兵是事后才手执著刀从后面赶过去,所以人数很有限,队伍也不整齐。但不能让信长死,救他的心极强,这是他们都一致团结的地方。信长一行冷不防地突袭义元的本营,吓倒对方,轻易地就获胜了。如果从战斗常识的角度来看是有勇无谋。从常理来说,老臣们的意见才是正确的。
可是如果听从思深虑远的老臣们的话而决定:“好吧,那就守城吧。”那就不会有这场战争的出现,也就等输了这场仗。可是,他认为:“反正是死路一条,不如在战场上跟众多的敌人一拼,把自己的年轻精力与才能全部使出来再死,总比胆怯守城而还是难免并切腹来得漂亮。”于是杀进敌阵才获得奇迹般的胜利。当然这一方面也可以说信长的运气太好,即使继续守城也可能获胜也不一定。任何人根据常理都认为不可能,经验丰富的老臣们也一致认为不可能的事,信长却奋不顾身地杀进去,竟然证明了“可能”的事实。信长的这段故事,与福特的轶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福特是决对不会做出信长那样莽撞的事,但想出一般常识无法想像的创意并加以实行,这一点就与信长相同。时下正流行一句话:“知识分子的弱点”。这句话可能就是指知识分子只因有一知半解的知识就沉溺于此,事事认定“这不可能”、“那办不到”而犹豫,不敢去实行。可是正如俗语所说“穷则变,变则通”;事情遇到困难时,不要立即认为不行而泄气。注意不要被自己的想法、主见与既有的知识所拘束;重新坦诚地检讨事态,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新方法。缠绕我们的常识是比想像中更根深蒂固的。我们常常认定:“那事过去已经试过好几次了,那是不可能的。”“就是因为如此,这样的道理才行不通。”这种观念在我们四周意外的多。我们应该从这种观念开放出来,珍惜纯粹的疑问、创意,再把它发扬光大,产生出崭新的情境。一直认为不可能的事,有时会像哥伦布的鸡蛋一样,只要改变想法、做法,就轻而易举地解决,这样才有更大的进步与发展。
5.相信自己好运气
成功和机遇有着必然联系,联邦快运公司的李明·史密斯的例子就可证明。他没钱给员工开工资,于是带着公司仅剩的现金,飞到拉斯维加斯,在赌桌上赢了足够的资金维持公司的运转。赌徒们都喜欢这个故事,而在教人怎样发财行业里的成功专家们则对此嗤之以鼻。这是个极端的例子,所以在教人怎样发财这个行当里,在我们印象中的每一个专家,都极力地否认机遇对成功可能的影响。如果你承认“好运”和“倒霉”完全处在个人控制和自我决定之外,你就可以开门见山地对人说:嘿,既然凭运气,我可以飞黄腾达或一败涂地,那我为什么要处心积虑地订立目标,控制时间、掌握销售技术和其他“成功的素材”呢?不论好坏,运气的确存在。无论你怎样称呼它,无论你怎样描述它,它总是让人捉摸不定。古语曰:“愈努力愈走运”,言之有理。在原则上应该相信这句话,因为我们在原则上相信工作道德;而事实上,它深深地扎根于我应该的潜意识中。每当好运轻易地降临时,我们都要和负罪感作一番斗争;只因为相信,只要你勤勤恳恳地做事,堂堂正正地做人,好运自然临头。不过,相反的例子也不胜枚举。那个英国演员修·格兰特和妓女迪婉·布朗在车内做皮肉生意时,被人当场抓住。修·格兰特的演艺事业大好,布朗则成了模特,还要出一本书。人人都可以把握自己的机遇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其原理非常简单。整天在家里看电视、逗猫,你就不可能找到梦中情人;总是在小小的办公室里默默地工作,不问其他事,你就不可能得到提拔重用。博彩推销商总是说:“不玩,就别想赢。”所以任何人可以掌握把握自己机遇的艺术,你甚至可以不时试试自己的运气。关于运气,松下曾写了一篇很有见地的文章《相信自己“好运气”》,我们都可以从中学到些什么:
说服自己忍耐,鼓起勇气,相信一定能渡过难关,就真能转祸为福。在我过去的经验里,认为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告诉自己,自己的运气是很好的。其实是好是坏,根本无法判断,但你要认为自己的运气非常好。如果站在客观的立场来看,我的运气可以说是不好。我由于家庭、环境的关系,连小学都没念完,就去一家商店当学徒,从早到晚擦地板、带小孩,或者帮店里工作,非常忙碌。通常,这种年龄的孩子都还在上学,所以可以说我的运气不好。但是为什么我一直认为自己的运气很好呢?因为我在19岁的时候,离开了商店,暂时在水泥公司做工。当时工厂在大阪的出岛,每天必须坐船去上班。有一天,因为某些原因,我掉到海里去了。我拼命在水里挣扎,当我浮到水面的时候,船已经开走了一大段距离,如果船就这样开走,我就会成为大阪湾的一个垃圾而已。我却非常幸运,这艘船居然回过头来,然后把我拉上去,而且当时是夏天,如果是冬天的话,我恐怕早已冻死了。除了这个例子,我刚开始做生意时,曾有一次骑脚踏车和汽车相撞,当我身体飞到空中掉下来的时候,正好电车开过来,在我周围的目击者恐怕都已闭起眼睛,但是电车在距离一公尺外的地方紧急煞车,而且我被撞倒,飞到半空中,摔下来时竟没有受伤,但我的脚踏车却被撞得乱七八糟,这只能说我运气太好了。23岁的时候,我在大阪电灯公司服务,不幸患了初期的肺结核病。当时得了结核病的人,十之八九都不能存活,我有两个哥哥也是因患了肺病,而离开这个世界,所以我也等于被判了死刑一样。当时,我觉得反正要死了,索性继续工作下去算了。有时我也休息一会儿,然后又继续工作。不可思议的是,我的病并没有恶化,反而渐渐康复,所以我觉得我的运气实在太好了。但是一般人通常持相反的看法,认为掉到海里,和车子相撞以及生病,都是运气不好。可是我并没有持这种悲观的看法,相反的,我认为自己的运气很好,这是对自己的一种说服。所以当小学徒的时候,我也学到很多社会上以及生意上的事情,而这些经验在我自己做生意之后,帮了很大的忙。因为这种信心对心灵是有很强大的支持力的。
不论在工作上或其他事情上,遇到困难时,能够相信自己运气很好,觉得自己一定可以渡过难关,甚至转祸为福,创造更好情况,那么任何的困难,都可以迎刃而解。由于松下有了这种想法,所以能够解决各种困难,达到今天这个局面。
6.永不向现实妥协
中国古代商朝的始祖商汤,以仁慈的心,布施仁政,就连孔圣人都称他是明君,并对他的道德备加赞赏。商汤曾在他使用的盘子上面刻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字句。这句话真正的意义,是告诉我们,应该抱着日新又新的心理去观察每一件事情。如果能够确切实行,自己的思想也会愈变愈新。商汤就是把这种观念当作自己的座右铭,才会把这句话刻在他每天都使用的盘子上。在3000多年前,一切变化迟缓的时代,就能够有日新又新的观念,真可以说是一位伟大的领导者。时代的进步有着快慢的差异,但它时刻都在转变中,所以说,即使昨天认为是无可挑剔的事情到了今日可能是过时的了。在此多变的状况中,如果以十年如一的方式反复去做同样的事情,一定没有成功的希望。所以,一个人应该敏锐地观察世态的变化,同时产生新的观念。更重要的是,要实行为了配合这种新观念所产生的新方法;而想要有新的方法,就必须自己先有日新又新的观念,不拘泥于过去的思想和做法。在商汤稍晚的时代,大约是2500多年前,释迦牟尼曾说过“诸行无常”。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黎多士也说过:“一切万物都在流转,连太阳也不例外。今天的太阳已经不是昨天的太阳了。”可见不论东方或西方的圣贤都在强调“日新又新”的观念,更何况我们身处在现代这种日新月异的时代。美国实业家罗宾·维勒说过,“我成大事的秘诀很简单,那就是永远做一个不向现实妥协而刻意创新的叛逆者。”罗宾·维勒的言行是一致的。
我们能从罗宾·维勒的身上看到创新思维对一个人成大事所起的作用有多么巨大。当全美短帮皮靴成为一种流行时尚的时候,每个从事皮靴业的商家几乎都趋之若鹜地抢着制造短皮靴供应各个百货商店,他们认为赶着大潮流走要省力得多。罗宾当时经营着一家小规模皮鞋工场,只有十几个雇工。他深知自己的工场规模小,要挣到大笔的钱绝非易事。自己薄弱的资本、微小的规模,根本不足以和强大的同行相抗衡。罗宾如何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权,争取有利地位呢?他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在皮鞋的用料上着眼。就是尽量提高鞋料成本,使自己工场的皮鞋在质量上胜人一筹。然而,这条道路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行走起来是很困难的,因为自己的产品本来就比别人少得多,成本自然就比别人高了,如果再提高成本,那么获利有减无增。显然,这条道路是行不通的。二是着手皮鞋款式改革,以新领先。罗宾认为这个方法不失妥当,只要自己能够翻出新花样、新款式,不断变换、不断创新,招招占人之先,就可以打开一条出路,如果自己创造设计的新款式为顾客所钟爱,那么利润就会接踵而至。经过更深入的思考,罗宾决定走第二条道路。
他立即召开了一个皮鞋款式改革会议,要求工场的十几个工人各竭其能地设计新款式鞋样。为了激发工人的创新积极性,罗宾规定了一个奖励办法:凡是所设计的新款鞋样被工场采用的设计者,可立即获得1000美元的奖金;所设计的鞋样通过改良可以被采用,设计者可获500美元奖金;即使设计的鞋样不能被采用,只要其设计别出心裁,均可获100美元奖金。与此同时,他又设立了一个设计委员会,由五名熟练的造鞋工人任委员,每个委员每月额外支取100美元。这样一来,这家袖珍皮鞋工场里,马上掀起了一阵皮鞋款式设计热潮,不到一个月,设计委员会就收到40多种设计草样,采用了其中三种款式较别致的鞋样。立即召集全体大会,给这三名设计者颁发了奖金。罗宾的皮鞋工场就根据这3个新款式来试行生产了。第一次出品是每种新款式各制皮鞋1000双,立即将其送往各大城市推销。顾客见到这些款式新颖的皮鞋,立即掀起了一种购买热潮。两星期后,罗宾的皮鞋工场收到2700多份数量庞大的订单,这使得罗宾终日忙于出入各大百货公司经理室大门,跟他们签订合约。因为订货的公司多了,罗宾的皮鞋工场逐渐扩大起来,3年之后,他已经拥有18间规模庞大的皮鞋工场了。
皮鞋工场增多,危机也随之而来,做皮鞋的技工便显得供不应求了。最令罗宾头疼的情形是别的皮鞋工场尽可能地把工资提高,挽留自己的工人,即便罗宾出重资,也难以把其他工场的工人拉出来。缺乏工人对罗宾来说是一道致命的难关。因为他接到了不少订单,如无法给买主及时供货,而这将意味着他得赔偿巨额的违约损失。罗宾忧心忡忡。他又召集18家皮鞋工场的工人开了一次会议。他始终相信,集思广益,可以解决一切棘手的问题。罗宾把没有工人可雇用的难题诉诸大家,要求大家各尽其力地寻找解决途径,并且重新宣布了以前那个动脑筋有奖的办法。会场一片沉默,与会者都陷入思考之中,不遗余力地想办法。过了一会儿,有一个小工举起右手请求发言,得到罗宾的嘉许后,他站起来怯生生地说:“罗宾先生,我以为雇请不到工人无关紧要,我们可用机器来制造皮鞋。”罗宾还来不及表示意见,就有人嘲笑那个小工:“孩子,用什么机器来造鞋呀?你是不是可以造一种这样的机器呢?”那小工窘得满面通红,惴惴不安地坐了下去。罗宾却走到他身边,请他站起来,然后挽着他的手走到主席台上,朗声说道:“诸位,这孩子没有说错,虽然他还没有造出一种造皮鞋的机器,但他这个办法却很重要,大有用处,只要我们围绕这个概念想办法,问题定会迎刃而解。”“我们永远不能安于现状,思维不要局限于一定的桎梏中,这才是我们永远能够不断创新的动力。现在,我宣告这个孩子可获得500美元的奖金。”经过四个多月的研究和实验,罗宾的皮鞋工场的大量工作就已被机器取而代之了。罗宾·维勒的名字,在美国商业界,就如一盏耀眼的明灯,他自己成大事,与他时时保持锐意创新的精神是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