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母婴护理与保健
6314500000016

第16章 剖宫产产妇看护

一、剖宫产伤口养护

(一)密切观察剖宫产后伤口局部的情况

剖宫产后,要特别注意腹部伤口愈合及护理。剖宫产伤口分为两种,直切口与横切口。不管哪种切口,术者在缝合时要特别注意对齐伤口,术后伤口要压置沙袋6 h。剖宫产的伤口在下腹10cm左右,愈合约需1周,因为伤口较大,发生感染的概率也相对提高。另外,肥胖的产妇由于皮下脂肪较厚,也容易发生伤口感染。产后第2天,伤口换敷料,检查有无渗血及红肿,一般情况下术后伤口要换药2次,第7天拆线。如为肥胖病人,或糖尿病,贫血及其他影响伤口愈合的疾病要延迟拆线。术后若产妇体温高,而且伤口痛,要及时检查伤口,发现红肿可用95%酒精纱布湿敷,每日2次。若敷后无好转,伤口红肿处有波动感,就确认有感染,要及时拆线引流。每天为伤口换药,观察伤口清洁情况及是否新鲜,如果每天伤口换药,引流纱条已无分泌物,创面新鲜,可考虑二次缝合。缝线不宜拉得太紧,观察伤口是否有渗出,如果渗出较多,创面不新鲜,不考虑二次缝合。尽量引流彻底,否则不易愈合。

由于手术伤口范围较大,表皮的伤口在手术后5~7天即可拆线或去除皮肤夹。但是,完全恢复的时间需要4~6周。刚刚分娩的产妇,身体抵抗力较弱,稍有差错,就有可能引起伤口感染。因此,一定要悉心呵护伤口,避免给非常忙乱的月子里增添更多麻烦。

(二)协助产妇术后多翻身

麻醉药物可抑制肠蠕动,引起不同程度的肠胀气,发生腹胀。术后知觉恢复后,就应该进行肢体活动,术后12 h,为产妇泡一些番泻叶水喝,帮助减轻腹胀。24 h后帮助产妇练习翻身、坐起,并下床慢慢活动,这样能增强胃肠蠕动,尽早排气,还可预防肠粘连及血栓形成而引起其他部位的栓塞。还可以按摩足三里、合谷、内关等穴位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三)鼓励产妇自行排尿

为了手术方便,一般在剖宫产术前均要安放导尿管。术后24~48 h麻醉药物影响消失,膀胱肌肉才可恢复排尿功能。这时,可拔掉导尿管,要求产妇只要一有尿意就要努力自行排尿,减少导尿管保留时间,避免时间过长易引起尿路细菌感染。如果产妇第一次自行排尿有困难,可让产妇听流水声或用水壶盛温水冲洗会阴诱导排尿。

(四)协助产妇摆放合适的体位

剖宫产术后身体恢复较慢,不像阴道自然分娩的产妇,在产后24 h就可起床活动。因为,剖宫产的产妇容易发生恶露不易排出的问题。如果采取半卧位,配合多翻身,那么就可促使恶露排出,避免淤积子宫腔引起感染,影响子宫复位,也有利于切口愈合。手术后麻醉药作用消失,产妇伤口感到疼痛,而平卧位子宫收缩的疼痛最敏感,这时应协助产妇采取侧卧位,使身体和床成20°~30°角,将被子或毛毯垫在背后,以减轻身体移动时对切口的震动和牵拉痛。

(五)保持腹部刀口的清洁

术后2周内避免使腹部切口沾湿,清洁身体宜采取擦浴。在此之后可采取淋浴,但在恶露未排干净之前禁止盆浴。每天冲洗外阴1~2次,不要让脏水进入阴道。如果伤口发生了红、肿、热、疼痛,不可随意挤压敷贴,提醒产妇及时就医。

(六)劝慰产妇尽量少用止痛药

剖宫产术后麻醉药作用逐渐消失,腹部伤口的痛觉开始恢复,一般术后数小时开始剧烈疼痛。为了能够很好地休息,使身体尽快复原,可适当地使用一些镇痛药。但在此之后,就要劝慰产妇尽可能的忍耐,以免影响胃肠功能的恢复。一般而言伤口的疼痛可在3天左右的时间会自行消失。

(七)鼓励产妇尽早下床活动

只要体力允许,产后尽量早下床活动,并逐渐增加活量。这样,不仅可促进肠蠕动和子宫复位,还可避免发生肠粘连、血栓性静脉炎。

(八)进食不宜过饱

剖宫手术时肠道不仅要受到刺激,胃肠道正常功能也被抑制,肠蠕动相对减慢。如多食会使肠内代谢物增多,在肠道滞留时间延长,这不仅可造成便秘,而且产气增多,腹压增高,不利于康复。所以,术后6 h内应禁食,以后逐步增加食量。

据研究,鱼类含一种有机酸物质,它有抑制血小板凝集的作用,不利手术后的止血及伤口的愈合,所以应劝慰产妇少食鱼类。

(九)及时排便

剖宫产后,由于疼痛致使腹部不敢用力,大小便不能及时排泄,易造成尿潴留和大便秘结,故术后产妇应按平时习惯及时大小便。

(十)严防感冒

感冒咳嗽可影响伤口的愈合,剧烈的咳嗽甚至可造成切口撕裂。因此,要交代产妇严防感冒。对已患感冒的产妇要及时服用药物进行治疗。另外,要确保腹部切口和会阴部的清洁,刀口发痒时不要搔抓,更不要用不洁物品擦洗。

(十一)指导剖宫产妇做健身锻炼

剖宫产术后10天左右,如果身体恢复良好即可进行健身锻炼。方法如下。

1.仰卧,两腿交替举起,先与身体垂直,后慢慢放下来,两腿分别做5次。

2.仰卧,两臂自然放在身体两侧,屈曲抬起右腿,并使其大腿尽力靠近腹部,脚跟尽力靠近臀部,左右腿交替做,各做5次。

3.仰卧,两膝屈曲,两臂交叉合抱在胸前,后慢慢坐成半坐位,再恢复仰卧位。

4.仰卧,两膝屈曲,两臂上举伸直,做仰卧起坐。

5.俯位,两腿屈向胸部,大腿与床垂直并抬起臀,胸部与床贴紧,早晚各做1次,每次做时,从2~3min逐渐延长到10min。

二、剖宫产后母乳喂养姿势指导

(一)床上坐位喂奶法

产妇取坐位或半坐卧位,在身体的一侧放小棉被或枕头垫到适宜高度,同侧手抱住婴儿,婴儿下肢朝产妇身后,臀部放于垫高处,胸部紧贴母亲胸部,产妇用手以“C”字形托住乳房,婴儿张大嘴巴含住同侧乳头及大部分乳晕吸吮。

(二)床下坐位喂奶法

病房坐椅一张放于床边,产妇坐于椅上靠近床缘,身体紧靠椅背,以使背部和双肩放松,产妇身体的方向要与床缘成一夹角。婴儿放在母亲床上,可用棉被或枕头垫到适宜高度,产妇环抱式抱住婴儿哺乳,其他姿势同床上喂奶法。

(三)正确姿势

1.母亲喂奶的体位直接影响婴儿含接姿势

(1)平卧位,由于重力作用,乳晕不易凸起,婴儿不易含住乳头及大部分乳晕,且婴儿面向母亲,方向朝下,要承受头部的重力,婴儿感受不适。

(2)侧卧位,也不利于达到正确的含接姿势,容易出现乳头疼痛及乳损现象。

(3)坐位哺乳是最佳体位,剖宫产产妇由于最初几天腹部切口疼痛,此体位受到一定的限制,常呈半坐卧位姿势。传统的横抱式坐位喂奶母亲要抱住婴儿身体,有切口的腹部要承受婴儿体重的压力和摩擦,母亲劳累、紧张,较难控制婴儿的头部。因此,含接姿势受到一定的影响。

(4)环抱式坐位喂奶,婴儿体重受垫高处支撑,母亲只需抱住婴儿上半身,减轻了产妇抱婴儿的负担,消除了紧张、恐惧感,并能很好地控制头部,使婴儿胸部能更好地贴近母亲的胸部,婴儿极易含住乳头及大部分乳晕,进行有效吸吮。

2.有效吸吮,婴儿含住了全部乳头及大部分乳晕,在口腔内形成了“长奶头”,不易出现乳头疼痛及乳损现象,母亲、婴儿感觉舒适。舒适松弛的体位、有效的吸吮还可促进射乳反射及催乳素的分泌,有利于乳房的排空,乳汁分泌增加,母亲喂奶有满足感,增加了母乳喂养的信心。

反之,无效的吸吮,产妇疼痛及乳头损伤,体位不适,心理压力加重,自信心差,可抑制射乳反射,乳房内乳汁淤积,乳汁中的抑制因子使细胞停止泌乳,乳汁减少,自信心更差。扁平乳头采用环抱式床下坐位喂奶法也能达到有效的吸吮。

3.母乳喂养体位对腹部切口的愈合有一定的影响。抱式喂奶法由于婴儿腹部紧贴母亲腹部,腹部切口受压,特别在剖宫术后4~9天,切口疼痛缓解,对刺激感觉不敏感,有的甚至擦脱敷料才发现,造成切口感染,影响切口愈合。

三、剖宫产术后的瘢痕养护

瘢痕是手术后伤口上留下的痕迹,一般呈白色或灰白色,光滑、质地坚硬。在手术刀口结疤2~3周后,瘢痕开始增生,此时局部发红、发紫、变硬,并突出皮肤表面。瘢痕处有新生的神经末梢,但其是杂乱无章的。瘢痕增生期持续3个月至半年,纤维组织增生逐渐停止,瘢痕也逐渐变平变软。颜色变成暗褐色,这时瘢痕就会出现痛痒,尤以刺痒最为明显,特别是在大量出汗或天气变化时常常感到刺痒到非抓破瘢痕表皮见血才肯罢休的程度。

夏日,产妇出汗较多。汗水是由水、盐(氯化钠,氯化钾)、蛋白质和尿素等成分组成,出汗时瘢痕被汗液浸湿,汗液中的盐分会刺激瘢痕内部的神经末梢,于是就产生了疼痛和奇痒。当天气变化时由于冷热温差和干湿的变化比平时强烈得多,瘢痕内的神经末梢能敏感地测出这种变化,并以痒和疼为信号告诉人们。对于这样极有规律且对天气变化的敏感性,人们诙谐称之为“天气预报”。不过,年轻的妈妈不要恐惧,瘢痕的刺痒会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自行消失。其注意事项如下。

1.手术后刀口的痂不要过早地揭,过早硬行揭痂会把尚停留在修复阶段表皮细胞带走,甚至撕脱真皮组织,并刺激伤口出现刺痒。

2.涂抹一些外用药如肤轻松、去炎松、地塞米松等用于止痒。

3.避免阳光照射,防止紫外线刺激形成色素沉着。

4.改善饮食,多吃水果,鸡蛋、瘦肉、肉皮等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以及人必需氨基酸的食物。这些食物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表皮代谢功能。切忌吃辣椒、葱、蒜等刺激性食物。

5.保持瘢痕处的清洁卫生,及时擦去汗液,不要用手搔抓,更不要采取用衣服摩擦瘢痕或用水烫洗的方法止痒,以免加重局部刺激,促使结缔组织炎性反应,引起进一步的刺痒。

(闫仲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