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经济热点前沿(第七辑)
6313800000055

第55章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人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实现社会基本平等,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和解决民生问题的现实需要。

(一)均等化的内涵与实质

学术界对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概念和内涵的理解虽然并不相互冲突,但口径上仍然存在一定分歧。王莹通过研究发现财政联邦主义所谓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概念有两种定义:一是传统定义,指以全国平均税率为基础旨在实现财政业绩均等而进行的补助;二是重视公平原则,指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地应用水平公平原则,实现水平公平均等化。803孔凡河等从三个层面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做出了详细的阐释:一是对“公共服务”的界定,通常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一国全体公民不论其种族、性别、居所、收入和地位等方面的差异如何,都应公平、普遍享有的服务;二是对“基本”的标准把握,基本公共服务应是根据一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为维持本国经济社会稳定、社会正义和凝聚力,保护个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所必需提供的公共服务;三是是对“均等化”的理解,所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在基本的公共服务领域,应该尽可能地使全体公民享有同样的权利,即政府应该尽可能地满足全体公民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基本物质需求。

刘琼莲认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质在于发挥政府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的职能,它要求通过深化改革提高政府的制度化程度,落实政府责任,完善政府服务精神,根据合作社会的要求构建一个合作的社会治理体系,给全体社会成员提供自愿平等参与的合作基础,使参与各种职务、进入各种地位的机会具有充分的开放性。比如平等享有义务教育与公共医疗的资源,平等地分配就业与技能训练的机会等。最终在全国范围内,不仅实现形式上的平等,且能达到实质上的平等,实现作为公平的正义。

(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内容

1.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均等化。张雷宝认为,公共基础设施服务均等化是指在特定的行政辖区内,政府所提供的公共基础设施服务应一视同仁地覆盖到所有的居民和企业。享受公共基础设施领域的“国民待遇原则”,即公共基础设施的服务对象不应因居住区域不同、经济成份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政治信仰不同等诸多方面的差异而有所歧视。这里,公共基础设施服务的均等化,往往是指量上的大致均等,而不能也不应理解为绝对的均等。通过运用泰尔指数的方法对浙江的基础设施服务进行分析发现,区域落差尤其是城乡差距比较大,因此实施向农村适度倾斜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政策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

2.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李晓嘉等对我国1997-2007年间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进行实证考察,认为我国基础教育均等化程度总体水平在提高,但区域教育不均等与城乡教育不均等的问题仍比较严重,影响了我国均等化战略的实现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各级政府之间应该实行责任共担,解决完全以地方政府为主所带来的效率损失与资源浪费问题。

3、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王晓洁实证分析了中国基本医疗卫生资源在东、中、西部不同地区之间的配置状况,发现地区间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差异近几年呈现缩小的态势,并得出结论如下:一是东部地区是导致三大地区公共卫生支出分布不公平的主要因素;二是东部地区的公共卫生支出分布不均等状况受北京、上海、天津影响较大;三是四川、西藏、新疆是影响西部公共卫生服务分布非均等的主要省区。

(三)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建议

1、制度设计。王莹提出制度设计要素的选择因关乎制度的公平、效率和可行性。通过比较应税资源和支出需求这两大制度要素,指出如果将整个均等化制度划分为制度建设、制度完善和制度成熟三个阶段,那么在制度建设阶段以应税资源要素作为制度设计核心,而在制度完善和成熟阶段要将支出需求要素纳入进来。

2、具体措施。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课题组从政府的角度提出建议:第一,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包括推进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积极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第二,要建立以基本公共服务为重点的中央地方关系,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基本社会保障和公共就业服务的分工。第三,要全面统筹农民工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基本社会保障和农民工就业问题。810孔凡河提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路径选择有:第一,要彻底转变政府职能,通过制度建设,强化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主体责任;第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尽快完成从投资型财政体制向公共服务型财政体制转型;第三,健全转移支付制度,优化转移结构,加强监督和管理;第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体制对接,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公共服务结构;第五,推进供给多样化,通过引入市场竞争实现公共服务供给的市场化、社会化,降低公共服务供给成本,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效能。811吴亚卓认为城乡公共品之间存在着相对竞争的关系,同时也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增加农村公共品供给,不仅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福利水平,对社会整体福利水平也有正面影响,可以改善整体宏观经济状况。增加农村公共品供给,短期内对城市公共品有一定的挤出效应,但由于改善了宏观经济运行,促进了经济增长,在长期上却可以使城乡公共品供给状况都得到改善。建议采取强制性与诱致性相结合的制度变迁方式,培育农村公共品供给的经济、社会和制度基础来改善目前的公共品二元结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