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经济热点前沿(第七辑)
6313800000040

第40章 货币理论的新发展

20 世纪70年代以来,行为经济学发展非常迅速,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应用。一些经济学家开始尝试在行为经济学范式下研究货币政策,他们从理论前提假定和均衡演绎方法两个方面对主流货币政策研究进行了发展,使之更切合实际。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菲利普斯曲线、货币政策目标和货币政策规则等方面。肖本华认为,正如主流经济学对行为经济学的批评一样,行为经济学并不是一整套理论体系,而是若干方法和思想的汇编,行为经济学范式下的货币政策理论研究更是如此;同时在行为经济学范式下开展货币政策研究需要更多的心理学和实验经济学知识的支持,在建模时需要从标准的完全理性建模到有限理性建模还有许多障碍,在实证时许多微观数据难以准确计量和取得,因此行为经济学范式下的货币政策理论研究成果要成为主流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近十几年来,“新共识”宏观货币理论成为当代货币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但是,从“新共识”理论创建起,学者对其争议就始终没有停止。次贷危机爆发后,“新共识”不包含货币存量等一系列严重缺陷被充分暴露并受到广泛质疑。钟伟等对现代“新共识”模型及其宏观货币理论进行了简要讨论,该理论通过三个方程来表示产出、利率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认为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利率来保证经济平衡,即达到产出缺口为零和总供求相等的均衡状态。据此,“新共识”经济学派提出了货币政策是重要的,它可以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和实现经济均衡;货币政策操作可以通过调整利率影响总需求,从而最终影响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是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钟伟等在回顾“新共识”模型的基础上,对宏观框架方面和货币政策方面的不足进行评价,并认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手段不应以短期利率为唯一工具,而应回归到数量工具、价格工具和其他工具并用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