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经济热点前沿(第七辑)
6313800000004

第4章 2009年经济研究热点的主要进展

相对于2008年的经济研究热点,2009年的经济理论研究就总体而言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第一,经济增长与发展研究的主要进展。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2009年对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研究主要围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一主题展开。但与以往对经济发展的研究不同,2009年的研究主要不再注重单一发展因素的研究,而转向不同发展因素的协调与平衡,从而将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平发展注入发展经济学的新体系。2009年经济增长与发展研究的主要进展概括起来就是:要实现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就需要处理好以下八大关系:一是经济发展与经济转型的关系。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这是一个低中等收入国家能否完成产业升级、步入高收入国家的敏感阶段,也是各种矛盾的凸发期。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阶段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经济发展长期低迷,无法突破。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是发展战略失误或者受到外部冲击,具体表现为收入差距过大造成内需增长过缓;城市化进程出现问题;资本项目开放造成金融风险;一般制造业向高端产业和服务业升级出现障碍等。这些问题在我国目前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就需要我国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推进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二是城乡关系。中国正处于城市化的加速时期,城市化过程完全能够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提供巨大的内需空间。按照2020年我国城市化率达到60%的发展目标,我国将有3亿多农民进城,这相当于要制造近20个北京。这就需要在解决城市人口就业的同时,更加注重把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并以此带动农业的工业化和农村的城镇化,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三是重化工业与服务业的关系。我国虽然仍处在重化工业的发展阶段,需要集中资源大力发展重化工业,但这并不排斥服务业的发展,特别是与重化工业发展相联系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这就需要在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服务业,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四是内需与外需的关系。

此次世界金融危机告诉我们:一个经济大国的发展绝不能形成对国际市场的过分依赖。特别是在世界各国纷纷看好中国市场并设法进入的情况下,我们更应努力开发和占领自己的市场。这就需要在千方百计扩大出口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扩大内需,实现内需与外需的平衡。五是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在我国工业化的任务仅完成50%多的情况下,投资仍然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消费贡献的相对偏低,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在保持投资拉动的前提下,更加注重把增加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福格尔认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将有力推动********20年经济的快速增长。六是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力的关系。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共仅有7亿多人口,就已经占有并消费了目前地球年产出资源总量的80%左右,中国13亿人要实现工业化,受资源有限性的约束,显然不可能走传统工业化道路,这就需要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更加注重知识和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大大降低单位GDP的资源消耗,以及开发新资源和保护环境,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绿色发展拓展空间。七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应对世界金融危机保增长的过程中,要发挥政府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刺激性的财政政策的推动力量,如中国经济在2009年上半年增长达7.1%,但这其中86%要归功于政府投资的作用。随着中国经济走出危机转向复苏,特别是在主权债务危机显现预示政府投资不可持续的情况下,就需要民间投资接过投资的“接力棒”,形成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为了中国经济完全走向复苏,就需要在适度发挥政府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增强市场的内生动力,实现发展动力的适时转换。八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组合关系。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应对世界金融危机保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预期的出现,就需要适时地在保持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更加注重调整货币政策的松紧度,以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松紧度的搭配,以推动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

第二,收入分配与收入差距研究的主要进展。2009年对收入分配与收入差距的研究,突破了以往公平与效率的主要理论框架,拓展到了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新分析框架。由于2009年的经济增长主要转向消费拉动,因而2009年的收入分配与收入差距研究主要以增加居民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力为目标取向。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对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表现在:一是对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变动进行了实证描述;二是从我国税收负担的走势、产业发展、经济发展方式、工资增长机制、劳动制度变迁等多角度、多层面解释了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变动的原因;三是提出了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的政策目标和措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有经济发展阶段的客观必然性,不能因为今天要增加消费,就全盘否定以往的收入分配制度,否则就无法解释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2)培育中等收入者群体。中等收入者群体是消费的主力军,但我国目前中等收入阶层规模偏小,据中国社科院2010《社会蓝皮书》披露,在工业化中期阶段,一个国家和地区中等收入阶层规模值一般在22.5%-65%之间,但2007年我国的中等收入阶层规模只有约22%。因此,培育中等收入阶层,并不断提高其比重,就成为增加居民消费的重要任务。(3)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一方面可以不通过增加工资,从而不增加企业用工成本的情况下增加居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居民消费的增加;另一方面可以扩展居民的收入渠道防范家庭财政风险而起到稳定消费增长的作用。但是,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要引入居民分层的研究,否则会导致更大的收入差距,对扩大消费起到负作用。

第三,居民消费研究的主要进展。2009年对居民消费问题的研究进展主要体现在:一是从中国家庭收入-消费关系的研究中揭示增加消费的收入基础,为提高居民收入提供政策依据;二是从收入分配对我国居民总消费需求的扩张效应中揭示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是增加消费的核心,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确立客观评价标准;三是从我国低消费率现象出发,揭示造成消费率偏低的主要原因,为提高消费率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四是通过我国消费率合理性评判标准的设计,为提高消费率确定目标值;五是依据我国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化特征,提出调整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结构的政策措施;六是从政府民生消费性支出与居民消费的关系,提出改善民生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