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经济热点前沿(第七辑)
6313800000037

第37章 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

货币政策目标可以分为最终目标和中介目标,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效果。

(一)最终目标选择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应根据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刘伟等通过尝试不同效用函数下的新凯恩斯一般均衡模型,发现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框架内一些重要经济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得出对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目标的政策建议:在金融危机后内外部环境的制约下,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短期内宜使产出缺口目标的权重大于通胀目标的权重。为加快经济回暖、拉动就业和缩小产出缺口,货币政策当前的现实选择既不是进一步扩张信贷,也不是在经济回暖基础不巩固情况下实行紧缩政策,而是在保持货币信贷供给平稳增长的情况下,加强对实体经济部门的支持力度,使实体经济部门对货币和信贷的需求增加。

欧阳志刚等基于我国货币政策在通胀水平和增长速度不同的情况下,针对通胀和产出具有非线性非对称反应的实际背景,分别以经济增长率和通胀率为阈值变量建立非线性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率的调节区间为2.96%—3.23%,对经济增长率的调节区间为8.52%—8.83%;当经济增长率或通胀率高于调节区间的上限,央行应以通货膨胀为主要调节目标,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当经济增长率或通胀率低于调节区间的下限时,央行应以经济增长为主要调节目标,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闫力等认为,从长远来看,我国货币政策应逐步由多目标制向单一目标制过渡,将稳定币值作为货币政策的唯一目标。

刘东华以时间序列ARIMA模型的MSFE作为反映通胀预期稳定性的代理变量、运用DID方法进行了分析。结果证实:在新兴市场国家,通胀目标制具有增强一国通胀预期稳定性的效应。因此,我国尽快采用通胀目标制,通过对通胀控制目标值这一“名义锚”的公开设定,使市场主体对未来的物价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预期,为我国经济平稳较快的增长提供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

1.利率目标

唐齐鸣等从利率反应函数出发,认为应该将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央行应完善利率市场化的基础条件,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使利率能灵活地调整;并采取措施疏通利率传导渠道以使利率的杠杆作用得以发挥。

盛松成等发现我国公开市场操作传导速度过于缓慢,当月的公开市场操作并不能对同期的货币供给量产生影响。另外支付系统效率越高将导致同样的基础货币投放量对货币供给产生越大的影响,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将增加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的难度。有必要研究我国公开市场操作直接以货币市场利率为操作目标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方先明等基于2007年1月至2008年3月间SHIBOR数据的经验分析,认为SHIBOR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根据SHIBOR目前的运行情况来看,其未来发展具有较大潜力,可以作为货币市场基准利率来培育和发展。但是,SHIBOR成为真正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我们的当务之急,一是增强SHIBOR与同业拆借市场的关联性,强化SHIBOR的基准地位;二是规范股票发行、交易机制,弱化股市对SHIBOR利率的干扰;三是注重经济发展中的国际收支均衡,理顺汇率与利率的关系。货币当局从维护SHIBOR基准利率的角度出发,应该密切监视热钱对中国银行业,以及对银行间市场和SHIBOR的冲击,并据此提出积极而有效的对策。

李良松等在对市场基准利率和中央银行基准利率进行严格区分之后,指出目前可以作为基准利率的只能是SHIBOR利率体系的某一个利率。市场性的检验结果表明,SHIBOR隔夜利率的市场性最好。根据新魏克塞尔主义理论,结合发达国家实际经验,认为SHIBOR隔夜利率可以充当我国的基准利率,一旦其成为基准利率后,必须要由人民银行根据经济发展实际来决定该利率的高低,并负责通过公开市场业务维护其稳定,而不是根据报价银行的报价来决定。当然,也可以借鉴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的模式,由人民银行公布SHIBOR隔夜利率的目标利率,将实际利率维持在目标利率的可控区间内,这就要求将SHIBOR变成可交易的利率,使其具备完全的权威性和基准性,才能够影响其他利率和其他经济变量,从而发挥其市场导向的作用。

2.汇率目标

赵永清等拓展了传统的MCI指数中变量的构成,利用货币供应量和汇率变量构建适合我国具体情形的MCI指数,在建立系统的价格传递链条、以反映汇率和货币供应量等变量对国内消费者价格水平的作用机制的基础上,运用VAR方法来构建了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的中国名义MCI指数。从货币政策指示器的角度看,名义MCI提供的信息比M1和汇率各自单独反映的信息,更能全面反映货币政策的松紧程度;从对通货膨胀进行监测的角度来看,名义MCI可以相对准确地提供物价未来动态变化的信息,有利于央行对物价水平进行适时调节。因此,央行应关注并定期发布货币状况指数,通过MCI来监控货币政策的执行情况,还可以引导公众预期,向公众传达明确的货币政策信号。

3.货币供应量目标

张纯威认为货币供给总是对国民财富构成正向影响,因此,货币当局在相当长时间内仍应将其作为主要的中介目标,保持适度增长,轻易不要过严压缩。

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对我国包含货币因素的线性泰勒规则和非线性泰勒规则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线性泰勒规则形式中,前瞻性的泰勒规则更符合我国货币政策操作实际,但存在利率对通货膨胀和货币供给增长率变化反应不足,具有内在不稳定性问题,而且产出缺口参数不显著。在将货币供给增长率引入到非线性模型后,通货膨胀反应区间的高端临界值显著下降,说明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的确定及相关货币政策操作能够显著的降低我国通货膨胀的上限目标,有利于实现物价稳定的最终目标。从这个角度看,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仍有其合理性和现实意义。

王永中根据中国居民在体制改革过程中面临的不确定风险增大、股票市场对居民货币需求的影响日益增强等事实,构建了一个引入股票价格、具有中国特色的储蓄偏好型居民货币需求函数,旨在解释中国居民的超额货币需求现象,并对中国居民货币需求、收入不确定与股票价格等因素的关系进行理论探讨和经验分析。认为在居民需求函数中加入收入不确定风险、股票价格因素之后,中国居民持续存在的超额货币需求现象得以消除,而且居民长短期货币(现金、储蓄)需求函数是显著稳定的。居民持有现金、储蓄等存量货币指标可以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一个中介目标。因此,中央货币当局可以以特定的居民货币需求函数为基础,根据收入水平、收入不确定、预期通货膨胀、股票价格和定期存款利率等因素的变动情况,预测居民货币需求总量,并据此调整货币供应量增长的中介目标,从而实现物价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