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经济热点前沿(第七辑)
6313800000018

第18章 流动性过剩

在流动性宽松的背景下,大量的资金纷纷进入资本市场,使中国资本市场在经历2008年股指缩水50%之多后又重新反弹,进入了比较有理性的发展时期。对流动性过剩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一)当前“流动性过剩”的性质

刘林奇认为,金融危机前,中国的东部地区和城镇流动性相对过剩,而中西部地区和农村流动性不足;房地产业和制造业流动性相对过剩,而农业流动性不足;国有企业在投资方面存在“流动性过剩”,在净出口方面则显得流动性不足,而非国有企业则正好相反。因此,中国的“流动性过剩”是局部性的,而不是全国性的。针对这种现象,应当采取不同的灵活政策,包括:调整投资结构、调整信贷结构、调整进出口结构。

(二)“流动性过剩”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何诚颖等借鉴海外经验认为,当前我国股指虽已高位回落,但流动性的收缩会对股市产生滞后一年或两年的影响。“流动性过剩”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是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引起利率变化和物价变化,进而通过资产结构调整效应、财富效应、资产负债表效应等影响投资者投资行为和上市公司业绩,进而影响股市。但如果“流动性过剩”引致严重通货膨胀,则会推动利率上升,资金从股市中外流,会使股价下跌。因此,在股指高位运行的情况下,投资者应密切关注有关管理部门,尤其是央行对“流动性过剩”状况的判断和采取的紧缩措施的力度和节奏。若出现“流动性过剩”导致严重通货膨胀,利率大幅走高,则是牛市终结的先兆。为了防止“流动性过剩”变化对股市产生剧烈变动,甚至引发暴跌,管理层应有预见性地把握流动性紧缩的力度和节奏。

(三)应对“流动性过剩”的政策思考

厉以宁流动性分析是一种总量分析,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有用的分析方法,但它有明显的局限性——忽视了结构问题,要真正分析有多少资金进入了实体领域、进入了中小企业、有多少进入了产能过剩领域。而从通货膨胀方面来看,通胀预期主要和世界市场的石油价格上涨、国内钢材、建筑材料、煤炭、农产品价格上涨有关,但幅度不会太大。因此,现在仍应维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至少可以维持半年。当然,针对信贷中的结构性问题而采取的措施,应及早出台。

巴曙松从货币政策规则出发,基于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和推测,对中国目前的货币政策情况进行分析,得出当前的货币政策是过度宽松这一结论,并提出2009年下半年应适时对宽松的货币政策进行微调这一前瞻性的建议。从McCallum货币政策规则,即名义收入规则的结果来看,如果央行以维持经济的稳定增长为目标进行货币政策调控,目前经济环境中的M1和M2指标已经偏高,而M0指标虽目前尚未达到名义GDP年度9%的增长速度所需,但这一情况也可能在后三个季度产生变化。为了给2010年甚至2011年的货币政策留有充分的回旋余地,2009年下半年中国的货币政策应该回归真正的适度宽松。2009年下半年应该适时适度对宽松的货币政策进行微调,以公开市场操作和窗口指导为主要手段,为将来可能的通胀发生或泡沫的破灭做好准备。

潘成夫在对量化宽松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日本量化宽松实践的经验与教训,量化宽松本身在理论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几个预想的效应并没有得到证实:(1)货币政策的逆向操作存在着相当大的难度;(2)正如克鲁格曼主张的必须产生通货膨胀预期,以此来刺激消费、投资和购买资产的行为,而这在逻辑上存在着错误。因为,如果产生通胀预期,那么未来的利率将无法降低,投资者不会跟随央行购买长期债券,而如果不产生通胀预期,则人们又没有必要加快投资和消费。(3)量化宽松政策能否生效还是一个信心问题。首次全球大范围的量化宽松政策,将对中国经济产生难以忽视的影响,目前直接的影响主要有:一是中国将被动跟随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二是中国的海外资产风险将增大,量化宽松带来的通胀将使外汇储备的购买力下降。431王树同等对美联储实施该政策的原因、积极和消极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我国现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受欧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输入性通胀风险和国际短期资本流入的影响,在目前国内市场上货币供应量相对充足的情况下,需要加强对输入性通胀风险和国际短期资本流动以及自身潜在货币扩张和通胀风险的防范。在现阶段需要适时调整“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力度。首先,放缓国内市场上货币投放量的增速,逐渐回归货币投放的常态,防止经济复苏过程中再度回到“流动性过剩”的老路;其次,对欧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输入性通胀风险和国际短期资本流入进行积极防范,其中包括美元进一步贬值,以及国际市场能源等大宗资源类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及时调整政策的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