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男性健康一点通
6313500000012

第12章 运动误区要注意

运动可让身体更健康,但运动有误区,这源于许多人对健身运动的不科学认识,这些错误地认识影响健身效果,不但有可能事倍功半,更有可能影响身体健康,不能起到积极作用。因此,男性要注意勿踏入运动误区。

一 把握好运动“四度。”

运动也要把握好尺度,讲究天时地利,否则过犹不及,反而对身体有害。

运动有极限,把握好限度

运动在我们的生命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是不是真的像广告中说的那样“运动无极限”呢?

美国神经科学家贾斯廷·罗德就在研究中发现,那些运动成瘾的老鼠的大脑反应比运动量正常的老鼠迟钝。可见,运动也是有极限的,一旦超过了这个限度,对人不但无益,反而会有害了。

很多人由于平时锻炼不足,所以寄希望于利用双休日进行突击锻炼。但很多人在进行这样的锻炼后身体反而感到不适,甚至诱发心脏病。这是因为他们忘记了“过犹不及”这个道理。

对于那些不能长期坚持运动的人来说,偶尔运动一下,将会加重身体器官的磨损和组织功能的丧失,从而导致寿命缩短。

仅仅利用周末进行锻炼的做法和突然中进行大运动量的健身都是不可取的。因为这些人一星期的前五天大多是在办公室里坐着,基本没有运动,身体已经适应了这种状态。周末突然进行锻炼,就会打破已经形成的生理和机体平衡,其后果恐怕比不运动更差。

只是周末健身也许能提高某些运动技能,并不表示身体的健康也能增强。

生活中人们还有这样的感受,猛然剧烈运动后不仅身体的反应迟钝了,而且脑子也有短暂的“跟不上”的现象,这是因为运动过程中肌体血液的重新分配、自由基大量堆积及血流加速造成血管内皮损伤,使脑的血液和氧供应减少,局部酸性产物的堆积不仅影响脑的能量供应,而且直接遏制神经的活动,使脑机能下降。

此外,机体本身具有“保护性抑制”机能。运动过量时,由于消耗了大量的能量,这时人们会感觉极度疲劳,浑身无力,大脑反应减慢。如果长期进行过量运动,机体“保护性抑制”机能的敏感性就下降,使大脑机能受损,其表现的症状主要有: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健忘等等,长此以往将会对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

可见,我们不能不运动,但运动也要讲究度,切不可超越极限。

2.掌握好运动强度

除了要把握运动量以外,关键还要把握好运动强度,一般而言有氧状态下每次的运动时间在30~60分钟为宜,一旦过量,不仅无益,反倒可能损害身体机能。

相对而言,老年人在有氧运动的前提下可多进行手部的单项锻炼,增强人体的协调能力。小孩则要多做一些机械运动,如摆放积木等,看似简单的运动,其实能大大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及手眼协调能力。

另外,周末健身族由于时间限制,平时虽不能像周末一样充分运动,但完全可以选择适宜的项目,茶余饭后就地就近进行适度锻炼,就能使锻炼像链条一样连接起来。

对于原来没有运动基础的人来说,如果突然开始运动,最好采用目前大多数专家推荐的轻体育,实际是较低水平的有氧运动,如郊游踏青、骑自行车、登山等,或是跟家人、朋友一起打羽毛球、乒乓球等,或许效果更好。

3.选择最佳运动时间

每个人可按自己的习惯决定锻炼的时间。许多人认为早上空腹运动可以消耗自身的脂肪,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

清晨空腹慢跑是完全可以的,但条件是必须在走路时不会脚步浮、头晕或不断冒冷汗。在空腹运动的时候,人体器官不得不消耗储藏在肌肉和肝脏里的脂肪、蛋白质、糖等。空腹运动的时间不能太久,否则肌体会消耗肌肉自身,对身体无益。早晨起床后做些运动是可以的,但千万不要在起床三个小时以后还是滴水不沾。如在饭前锻炼,至少要在锻炼后休息半小时才能用餐,饭后至少要休息一个半小时才能锻炼;如果在晚上锻炼,至少应该安排在临睡前两小时锻炼,以免影响正常睡眠。

最理想的锻炼时间并非清晨,而是在接近黄昏的这一段时间,此时锻炼能够达到最好的效果。

人体内有一个生物钟,它调控着我们身体的各种活动。在一天24小时中,体力的最高点和最低点都有一定的规律,体力发挥到最高点的时间,多数在下午接近黄昏的时候,人体的体能、肢体反应灵敏度及适应能力都达到了最高峰。此时,心率及血压也最为平稳。

4.锻炼温度要适宜

温度变化对健身锻炼影响最为直接和明显。人体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能,在不同的气温条件下,机体的代谢强度和散热方式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以保持体温的恒定。但这种体温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气温过高(超过35℃),健身锻炼就存在预防中暑的问题。年长者和儿童,此时就不适于进行体育运动了。对于运动员和身强体壮的年轻男性来讲,可进行适当运动,但必须注意补充水分和维生素,平衡饮食,运动量要由小到大,逐渐达到预定要求,且运动时间不要过长。当感到体温上升、头昏、头痛、口干等身体不适时,要立即停止运动。

同时也不可忽视低气温对健身锻炼的影响。低气温对人体的损害主要是造成局部冻伤和全身体温过低。在寒冷环境下进行长时间运动(如长跑等),体温散失过多,会出现头晕、协调能力下降、步履不稳等征象。此时,切不可躺下休息,否则体温会进一步降低,以至引起昏迷,甚至死亡,正确的方法是避免空腹运动,衣服穿着适当,控制运动时间,以维持体温水平及机体正常功能,使体育锻炼真正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正是因为人体对高温、低温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有限,所以医疗保健学家提出“耐热锻炼”和“耐寒锻炼”的理念,即在春夏之交进行耐热锻炼,而在秋冬之际进行耐寒锻炼,也可采取古人“春捂秋冻”的一些措施(如增减衣服),这样就使得人体的生理机能主动适应气温变化,从而逐渐适应即将到来的高温和低温环境。

二 四季运动防误区

四 季运动有其不同的运动误区,这也经常被人们忽视的。因此,喜欢运动的男性有必要对照自己的运动,如果有误区,应尽快改正。

1.春季锻炼拒绝大汗淋漓

进入春季,气温开始慢慢回升,男士们健身的热潮也开始回暖。春天确实是人们进行户外健身活动的好时光,一些科学适度的户外活动将为一年的身体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经过一个寒冷的冬季,我们身体各器官的功能,包括肌肉功能都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肌肉和韧带也都比较僵硬。因此,春季刚刚来临的时候,进行体育运动主要应该以恢复人体的机能水平为目的,注意适度,不能盲目追求运动量。有些男性朋友对春季锻炼有误解,认为和往常一样,运动到浑身大汗才能够达到目的。在气温适宜的情况下,这样确实能够取得很好的锻炼效果。但在初春乍暖还寒的气温条件下,在健身运动中身体活动量过大、出汗过多,一旦被冷空气吹拂又没有及时采取保暖措施,很容易使身体受凉感冒,并能够诱发各种呼吸道疾病;而且在春天,身体需要一个阶段的调整才能适应较大的运动量。这时如果突然加大运动量,会对身体造成较大的损耗。普通的锻炼者如果没有专业人士指导,就很可能忽视了对身体损耗的及时补充,影响锻炼效果,不能达到锻炼健身目的。

在这里提醒男性朋友,进行锻炼前,一定要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让肌肉和韧带得到充分的放松,防止因为运动量的突然加大而造成肌肉和韧带损伤。

2.夏季有“防”要牢记

垂钓是一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被越来越多的男性朋友所喜爱。但在垂钓活动中,如果不注意自我保健,也有可能对您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眼睛损伤。水面像镜子一样会反射太阳光,当垂钓者长时间注视水面时,阳光中的紫外线和红外线会直接反射至眼内,使视网膜温度迅速上升,导致视网膜损伤,表现为视物模糊、视力下降、视网膜水肿或出血,出现异物感、刺痛、畏光、结膜水肿充血、眼睑痉挛等。

日射病。垂钓者长时间暴露于阳光下,诱发日射病,出现头昏、头痛、耳鸣、眼花、恶心、呕吐等。严重者会导致痉挛、晕厥等。长时间日晒还容易引起皮肤损伤,如出现红斑、脱屑、起疱、色素沉着、湿疹等。

蚯蚓病。蚯蚓是多种病菌的宿主,当垂钓者被鱼钩划伤后,病菌会趁机侵入人体,引起各种疾病,尤其是蚯蚓常携带的革兰阳性短弧菌对人体危害最大。

垂钓者若在有血吸虫的水域中垂钓,极易感染血吸虫,引起血吸虫病。

为了防止这些危害,喜爱垂钓的男性朋友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采取一些防范措施,如备一顶太阳帽,以便垂钓时遮挡阳光;垂钓时注意视力调节,经常向绿阴处眺望或闭目休息片刻。如出现前述症状应立即停止垂钓,及时就医。垂钓时还应注意卫生,不要在被污染或有血吸虫的水域钓鱼。接触蚯蚓后应仔细洗手。当手被鱼钩划伤后,应及时清洗消毒,并包扎好,以防各种病菌感染。

炎炎夏日,游泳是人们十分喜爱的一项运动。它既能防暑,又能增强体质。但如果忽视安全和卫生,则很容易发生危险。因此,夏季游泳莫忘“五防”。

防淹溺。游泳时,一定要摸清水域情况。即便是熟练掌握游泳技术的男性,也不应到情况不明的水域游泳。此外,必须学会自救与救人。如果游泳时不慎落入深水区,应尽快采取仰卧位,头向后仰,口、鼻露出水面呼吸。溺水者被救出水面后,应立即清除其口、鼻内的淤泥及呕吐物,对神志丧失、颈动脉搏动消失者,应立即施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

防抽筋。游泳时,如果发生腿脚抽筋,切莫惊慌失措在水中乱蹬,应迅速采取以下措施:脚趾抽筋时,用两手强行掰开脚趾往下按压;小腿抽筋时,用手握住小腿按摩,将脚趾向脚背方向拉伸或用患脚使劲向下蹬踹,可制止抽筋。之后应立即上岸,通过晒太阳等方式使肢体暖和起来。

防耳道炎。为了保护耳部,游泳时下水前在外耳道涂少许抗生素软膏,可以保护皮肤,减少水的浸渍。游泳后应将耳内残留水擦干,以免耳内潮湿促使细菌生长繁殖。

防结膜炎。不要去不清洁的水域游泳。游泳后用洁净洁水洗脸或3%硼酸水洗眼,或用0.25%氯霉素或利福平眼药水滴眼,每天4~6次。

防皮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可导致接触性皮炎或过敏性皮炎。游泳后应常规用清水冲澡,更换衣服。若出现皮疹,及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3.“秋冻”锻炼要适宜

谁都知道“春捂秋冻”这个道理。除了年老体弱以及慢性病和体温调节功能差的人,对多数健康男性来说,“秋冻”还是符合健身养生的科学道理的。

众所周知,人是恒温动物,体内有一套完善的体温调节系统。作为这个系统的“司令部”——大脑皮质下丘脑,也只有在接受气温变化的刺激下来增强体温的调节能力,提高机体的耐寒抗菌能力,进而为适应寒冬的到来打下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长期的恒温环境只能使人的热适应能力下降。气温稍有改变而添衣保暖,就是在制造这种恒温环境。这样,没有得到锻炼的大脑皮质下丘脑,一旦与寒冷接触,就可能抵挡不住致病细菌的挑战,从而容易导致疾病。

体温调节能力是可以通过日常生活对冷环境的逐渐适应加以提高的。从秋天开始的耐寒锻炼就是提高调节反应灵敏度的最有效手段。

给自己暴露于冷环境的机会,包括不要穿得过于厚实、严密。实际上,过早、过度保暖,身体出汗又不易觉察,反而容易感冒。

要进行冷适应。从秋天开始,要逐渐培养用冷水洗手、洗脸,喝冷开水的习惯。这是一个逐渐降温的过程,而且效果显著。但需注意每次冷水冲洗后,要用干毛巾擦。

4.警惕冬练“双刃剑。”

运动是一把双刃剑,过量或不适宜的运动能伤害身体,甚至造成猝死,在冬天的晨练中尤为突出,不可不防。所以冬练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季节适应

深秋初冬,天气乍寒,尤其是大风过境,寒流降温时,一些人对寒冷的“应激反应”强烈,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皮肤微小血管收缩,容易造成心血管意外。一般经过4~6周后,进入真正的冬天,机体适应了低温,反倒相对安全些了,这就是“冷适应”过程。

2.温度与风力

据北京市74万人心血管病10年监测结果显示,北京市的急性心肌梗死与脑卒中都是与平均温度呈典型性逆向相关,即平均温度越低,则急性心肌梗死与脑卒中发病率越高。研究表明:当从室内走到室外,受0℃以下的冷空气直吹面部,可立即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和血压升高,造成心绞痛发作。因此出门前要做好保暖措施。

3.生物钟节律

按生物钟现象,人体在下午4~6时,心血管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其次为上午10时以后,最差是清晨6~9时。因此,如果健康状况良好,则一天的任何时候运动都可以,如果有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功能不全,则宜选在下午4~6时活动,或在上午10时以后外出,尽量不要凌晨冬练,因为这时交感神经张力急剧升高,心血管负担最重。大雾天气不仅空气污染重,且湿度过高使空气中氧含量相对变少,也不宜晨练。

4.运动量

冷天本已使机体耗氧量增多,凌晨又是危险时刻。因此老人冬练运动量要相应减少,不然容易使有氧运动变成无氧运动,结果适得其反。

5.饮食调养

提高机体防寒能力的饮食原则是高蛋白、高热量及充足水分。蛋白质有一种特殊热动力作用,使机体不怕冷。充足的水分能保证机体有良好的循环,不易冻伤。

三 注意运动不宜事项利健康

运动锻炼对有一些事项是必须要注意的,比如健身的异常现象,如果不加以注意,有可能会引起大的病变。再比如运动有五不宜,这可能是大部分人都常犯的错误,有必要引起男性的注意。

1.注意健身运动中的异常现象

自我感觉是生物机体的自然反应,也是每个人身体变化的信号。自我感觉分为正常感觉和异常感觉。人的正常感觉常有渴、饿、困、乏、冷、热、胀、痛、麻等,这些感觉可随着条件的改变而消除。在健身活动中,当发现有异常感觉时,应暂停活动,就医诊断处理或咨询专家。

(1)头晕在健身活动中,除开始练习某些旋转动作外,都不应出现头晕的感觉。若发生持久或短暂的头晕,则不应勉强活动,应去医院做心血管系统和颈椎方面的检查。

(2)头痛在一切体育活动中或活动后都不应发生头痛感。发生头痛时,应停止活动,侧重于心脑血管系统的检查。

(3)喘喘在运动中是一种正常现象,随着活动的强度不同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喘,经休息可恢复正常,这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如果轻微活动就喘,且休息很长时间还不能恢复,这属于异常现象,应停止活动,侧重呼吸系统的检查。

(4)渴运动后常感到口渴,这是正常的。如喝了很多水,仍渴而不止,小便过多,这属于异常现象,应检查血糖和胰腺功能。

(5)饿运动后食欲增加,属正常生理现象。但若食量骤增且持续,应去内分泌科检查胰腺功能。

(6)厌食激烈运动后,暂不想吃饭,休息后食欲好,这是正常现象。如果长时间不想吃而且厌食则属异常,应检查消化功能。

(7)乏健身活动后产生疲乏是正常现象。一般在活动后休息15分钟左右应有所恢复,如果持续数日不能恢复,则表明运动量不适应,可减少活动量。如减轻活动量仍感持久疲乏,应检查肝脏和循环系统。

(8)痛刚开始活动,或长久停止活动后又恢复活动,或变换新的活动内容,都会引起某些部位的肌肉酸痛,属正常现象。虽酸痛,但一般不会引起功能障碍。若发生在关节或关节附近疼痛并有关节功能障碍,这就不正常了,应停止活动,检查关节有无生病。

2.运动适量以防冠心病发作

媒体时常有某人在爬山途中、跑步机上、打网球时或连续数天打网络游戏猝死的报道。猝死的原因多是冠心病突然发作。其中有部分死者在生前并不知道自己患有冠心病,而在不适当的运动中发作。

冠心病全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即专门供心脏本身血液循环的血管患有动脉粥样硬化。正常应该光滑的血管内壁被脂类和血小板堆积成斑块,血管腔变得狭窄。大部分人安静时,狭窄的血管还能供给心脏足够的血液和氧,因此自己没有感觉。但是过劳时,心脏负荷加大,心肌需要更多的血液供氧,可此时有病的冠状动脉不配合胀大反而收缩变窄,就会感觉心前区、胃或左肩背疼痛。如果被斑块栓塞堵死,造成大面积心肌缺血、缺氧,导致心肌坏死,心脏就像一个撒气的皮球一样而无力泵血,人体大脑缺血缺氧,几分钟就会昏迷致心源性猝死。

运动对于隐匿性冠心病和已确诊冠心病者如同双刃剑。专家认为,通过学习健康知识,进行适量运动,90%的心脑血管病意外是可以避免的。

3.运动五不宜

(1)凌晨不宜据研究,地面空气含氧量需太阳出来半小时后才有利于呼吸。《黄帝内经》早就指出,冬季活动必待日光。从近代观点看,应以日出为好。日出前为氧含量最低时刻(指0时-24时内),阳光没照到植物叶片上,植物没有光合作用,其附近没有新鲜氧气,反而积存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据专家研究,秋、冬、春三季,近地面逆温层使得空气污染物在早晨6点左右最不易扩散,而且气温低,人易受寒感冒。因此,在上午10点左右、下午4点左右的工作间隙或傍晚时锻炼为好。

(2)阴天在树林处不宜植物的叶绿素只有在阳光的参与下才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无阳光则相反,因而阴天在树林中锻炼易导致二氧化碳中毒。

(3)街边、公路处不宜这些地方汽车尾气等污染相对集中,有害气体大量增加。应选择公园、傍水处等空气清洁度较高的地方锻炼。如慢跑应以在空旷场地进行为好。

(4)心脑血管疾病者不宜上午运动患心脑血管疾病者,发病时间和死亡时间常在早晨8~10点。据人体生物钟规律,血压早晨6点开始上升,10点为最高峰,而且一夜睡后体内水分丢失较多,早晨血流量相对减少,上午6~9点血小板黏稠度增加,易增加血栓的可能。因此,高血压及心脑疾病患者可在下午4点以后至傍晚时间锻炼。

(5)空腹不宜晨练时间较长,或中等以上强度的运动时,不宜空腹。否则,会增加心脏及肝脏负担,出现心律不齐等不良反应。而且,空腹会造成消化道补充血糖的能力受限,容易发生低血糖。

锻炼是糖尿病康复的主要方法之一,经常运动,能够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但是糖尿病病人最不适宜早晨空腹锻炼,常有早晨空腹锻炼而致昏厥的糖尿病病例。

清晨大多数人都是空腹锻炼,这样极易诱发低血糖,甚至引起低血糖昏迷,糖尿病病人尤其应该注意避免空腹锻炼。而且清晨花草、树丛释放氧气不多,二氧化碳浓度比白天还高,夜间地面温度下降,污物不仅不能向上扩散,反而趋于回降,地面空气污染严重,此时锻炼者呼吸加深加快,污物、灰尘、细菌很容易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内,特别是糖尿病病人,抗病能力差,极易造成肺和支气管感染而加重糖尿病病情。

因此,糖尿病病人(尤其并发有心脑血管疾病者)应把清晨到上午9点作为自己的“警戒线”,在此时间内不要急躁、紧张、生气,也不要参加较大运动量的活动。糖尿病病人锻炼的时间最好改为下午或傍晚。

4.不宜在雾天做户外运动

雾天空中尘雾速增,大雾时视线仅有几十米。尘雾是由许多小水珠组成,水珠中溶解了一些酸、碱、盐、胺苯、酚等物质,同时还沾带了一些尘埃、病原体等对人身体有害的物质。雾中含有的有害物质中病原体浓度最高。这些病原体在人体中潜伏期可达1~5年,轻则使人感冒、头痛,重则使人患高血压、肺气肿、肺心病、脑溢血等重大疾病。而在雾中运动时,身体某些敏感部位接触这些有害物质并大量吸入,可能引起气管炎、咽喉炎、目艮结膜炎和过敏性疾病。吸入密度大的雾气,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还会受到影响;能引起人体供氧不足。雾中跑步会感到胸中憋闷,有压迫感,易疲乏。

另外,在雾天运动,特别是大雾天气,由于视距特近,很容易出现安全问题。所以,在有雾的天气,可灵活改变运动方式,有条件的话,可改在室内运动,并加强对身体的自我监督检查,一旦感到不适,应及时就医,确保运动安全有效。

5.锻炼不能光靠溜达

吃完晚饭出门溜达几圈,这是很多人的习惯。虽然不比跑步、打拳来得激烈,但是“动总比不动强吧”,不少人都抱着这样的想法。结果他们很可能心有不甘地发现,明明没“少”活动,但身体似乎并没有变得更强壮,降血脂、降血压的愿望总也变不成现实。

溜溜达达的确能够活动筋骨、缓解压力,但要真正达到锻炼的效果,必须抬起腿大步走,要记住三个“定”。

第一个“定”是“定时”很多人的锻炼是随机的,这种没规律的不定时锻炼,身体很难对其产生记忆。科学论证,选一个固定的时间进行锻炼,到那个时间点就去做,人体就会记忆下来这种行为模式。这对控制血压、调节血脂、降血糖、改变血液黏稠度以及改善红血球的质量等都会有帮助。

第二个“定”是“定量”没有规律的走,不会让锻炼发挥最大的效能。所以,在健步锻炼时最好确定一个运动量,每天用固定的时间去走固定的距离,给身体带来准确的锻炼刺激。

第三个“定”是“定强度”也就是说,不能今天溜达,明天散步,后天有劲儿了就去快走,这样锻炼的效果非常不好。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每天用相对固定的强度去进行大步走。

如何才算“大步”走?标准是:100米的距离,男士用90~100步走完,女士用110~120步走完,每天坚持走500步到1000步。每次大步走的时候不要求快,一定要讲究质量,尽量把步子迈出去,迈得越远,效果越明显。此外,走路锻炼不能过于“放松”,节奏也很重要。例如,在走步的时候,可以哼唱一首节奏明快的歌曲。用这种方法持续走半小时,会使全身的骨骼、肌肉得到充分有效地锻炼,它给身体带来的刺激远远比那种放松地溜达两个小时更准确、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