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汪同三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还不少。一些长期积累和深层次的矛盾尚未根本解决,又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新问题。”为了做好2006年和“十一五”时期的各项工作,认真分析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目前需要密切关注和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难度加大
20世纪末,受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由于市场需求渐趋减少,我国粮食播种面积逐年下降,粮食产量随之逐年减少。粮食产量由1998年的51230万吨逐步下降到了2003年的43070万吨,下降幅度高达16%。与此同时,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也随之下滑,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仅为2.1%,为“九五”时期的最低值。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党中央、******及时采取了有力的措施,狠抓粮食生产,努力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取得明显成效。自2004年以来,粮食产量和农村居民收入显著上升。2004年和2005年,粮食产量分别增长了775亿斤和291亿斤,2005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9680亿斤,是进入21世纪以来的最高产量。同时,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提高,2004年和2005年分别为6.8%和6.2%,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3255元。
但是,在粮食连年增产和农村居民收入明显提高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进一步实现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难度也在明显加大。虽然2005年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21世纪以来的最高产量,但是这一产量不仅没有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而且依然低于当年全国的粮食实际消费水平。保持粮食生产继续增长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继续保持粮食增产的困难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第一,在党中央、******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增加粮食生产之后,2004年,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明显的恢复性增产,2005年,在上年粮食大规模增产的基础上,粮食产量又上了一个台阶。但是与此同时,由于粮食供给的逐渐充裕以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粮食价格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下跌。以安徽省为例,该省对全省10个县农村集贸市场的抽样调查显示,2005年夏季,当地小麦价格为1.32元/千克,粳稻价格为1.77元/千克,同比分别下跌11.4%和5.6%。农业部分布在全国的160多个物价信息网点的监测数据表明,2005年夏收之后,小麦、玉米和稻谷的市场价格同比下降2.6%以上,有的品种,价格下降幅度超过了5%。粮食丰收,而粮价下降,极大地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某些部门出现的过热问题,自2004年以来,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却一路走高,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幅度明显高于同期一般物价的上涨水平,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成本,影响了农民种粮收入的增加。据有关部门测算,2004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平均上涨10.6%,其中化肥上涨12.8%,使农民人均收入减少54元,国家“两减免、三补贴”带给粮农的好处被部分抵消。2005年,包括化肥、种子等在内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继续上涨,平均涨幅在15%左右。2005年,农民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将多支出300多亿元,每个农民仅因为农业生产资料涨价一项就将减收近40元。由于当前粮食价格走低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压力都不小,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增收和种粮的积极性。
第二,我国耕地资源有限,人均耕地面积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而且60%以上的耕地后备资源分布在水源缺乏或水土流失、沙化、盐碱化严重的地区,补充耕地的潜力十分有限。同时,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非农建设用地需求大量增加,耕地面积还会逐步减少。因此,今后依靠扩大种植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的余地不大,工作的难度会越来越大。
此外,2004~2005年,我国气候条件基本正常,没有出现明显的大范围的严重自然灾害,“老天”为粮食增产也帮了不少忙。
在继续保持粮食增产存在困难的同时,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的难度也在加大。除了上面提到的粮食价格走低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影响到农民的种粮收入之外,政府继续加大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力度的可行空间也比较有限了。2004~2005年,党中央、******出台了四大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一是减免农业税和除烟草以外的特产税。2004年,我国农民因农业税减免因素实现增收302亿元;2005年提前实现免征农业税的省份达到28个,进一步为农民减负220亿元。二是实施种粮直接补贴。2004年,国家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116亿元对种粮农民按种粮面积直接补贴,6亿农民从中受益,农民人均增收19.3元;2005年,全国29个省份实施种粮直补,资金达到132亿元。三是对部分地区农民实行良种推广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2004年和2005年,中央财政用于良种推广补贴的资金分别为28.5亿元和38亿元;用于农机具购置补贴的资金分别为0.7亿元和3亿元。四是在部分粮食主产区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稳定了种粮农民的收益。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对农民收入的增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后我们将继续实施这样的政策,但是农业税已基本免除,进一步提高各类补贴强度的余地不大,最低收购价的标准也难以继续提高,依靠政策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的难度明显增大。
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粮食需求巨大且刚性强,必须立足于主要依靠国内生产满足需求。目前国内粮食供给仍有一定缺口,而且粮食生产进一步增产的难度日益加大,实行粮食供需的“紧平衡”是一项不可掉以轻心的任务。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一段时期内,粮食安全还存在隐患。
二、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仍然偏高,投资结构不合理
在我国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一方面,适度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是拉动宏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另一方面,投资过热又经常是引起宏观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2003年下半年某些部门出现的投资规模过度增长是形成一段时期内宏观经济运行出现不健康现象的主要原因。经过两年多的调控,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自2003年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年回落,固定资产投资率由2003年的27.7%回落到2004年的26.6%,2005年进一步回落到25.7%。
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总趋势是向着协调稳定的方向发展的。但是也应当看到,投资增长过快、新开项目过多、在建规模过大、投融资结构不合理、某些行业与地区盲目投资与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有重新抬头的迹象,由此带来的瓶颈部门的紧张状况仍未根本缓解。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投资总量年度同比增幅下降,但月度增幅仍有攀升迹象。与前两年同期相比,投资增长幅度已经降低,但是,从月度增长来看,城镇投资增长实际上呈现不断回升的态势,2005年城镇投资的月度增长率由1~2月的24.5%加快到1~11月的27.8%。1~11月地方投资的增速为29.6%,远远高于中央投资项目投资增速的14.3%。新建项目投资增速实际在不断提高。在国家宏观调控措施下,以铺新摊子为特征的新建项目投资增速已经大为递减,但是,新建项目投资反弹的苗头已经出现。
第二,从投资增长方式看,投资的外延性明显,投资增长方式粗放。2005年(1~11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新建项目的比重达到47.8%,扩建项目比重占17.1%,而改建和技术改造项目只占到10.5%。具有外延性质的新建和扩建项目投资比重达到64.9%,从投资行业分布来看,投资主要集中在工业,尤其是一些高耗能工业项目上,说明投资活动中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仍占主导地位。
第三,从投资区域分布看,目前,东、中、西三大地区投资均衡增长的程度有所增强,呈现出中部地区投资增长快于西部,西部又快于东部地区的新格局。中部地区投资和西部地区投资增长均高于全部投资增长速度,中部和西部地区投资占地区投资的比重也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国家加强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政策得到了进一步落实,中部崛起与西部大开发步伐正在加快。
第四,某些产业领域存在过度投资倾向,投资结构仍然不合理。在市场经济中,随着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转变,在一定时期内会出现一定的产业热点,这种产业热点既有较好的市场,又有较高的利润回报,如当前的房地产、轿车等产业。在这种情况下,适度发展甚至优先发展这些产业以及与之相配套的产业是必要的。但是,如果盲目发展也有可能导致有的产业产生泡沫,给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造成损害,即使在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某些领域的过度投资仍有可能引发通货膨胀。目前,我们仍需警惕某些部门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倾向。
第五,国内外民间资金的短期化倾向也比较明显。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热钱”兴风作浪,对金融货币市场、产业投资市场与消费市场的正常秩序构成了威胁。国内外一些“热钱”的过度活跃容易导致两种结果:一是一部分“炒家”在房地产等领域的“短线”操作会给大众以示范作用,诱发投资者和消费者的投机心理,做出非理性的投资与消费决策;二是容易引导社会资源按照错误的市场信号进行配置。
第六,投资反弹的动力和资金条件依然充分。目前,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仍然很高,出现反弹具有内在动力。改革开放以来的几次经济过热,都是因为银行对政府的投资冲动提供资金支持。地方政府想扩大本地经济规模,扩大税基,其动机不难理解,不仅是在我国,任何一个国家的地方政府都有这个愿望。这是出现反弹的制度条件。目前,国内蕴藏着相当数量的资金,具备着出现反弹的物质资金条件。首先,到目前为止,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快于财政支出增长,各级财政的状况多数好于以往;其次,较长一段时间以来,银行存款增长速度一直快于贷款增加,银行存差不断扩大,银行存在着使用好这些资金的压力;再次,民间资本积聚,力量日益壮大,需要寻找出路。我们必须有效地引导好这些资金的使用,防止出现投资反弹。
三、部分行业盲目投资的不良后果开始显现
自2003年开始的一段时间中,钢铁、水泥、铝、铜、焦炭等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的不良后果已经开始显现,今后还会进一步暴露,主要表现在一些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的问题。目前除了石油、天然气、煤炭和金属矿开采等少数采掘业以外,绝大多数加工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不足70%。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调查,2005年下半年,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汽车、铜冶炼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水泥、电力、纺织、电子通信设备制造等行业也存在着产能“过剩”的问题。
据测算,2005年,国内钢材需求量为3.5亿吨,而钢铁的生产能力2005年年底达到4.7亿吨,同时在建的能力为7000万吨,拟建能力8000万吨。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产钢国和消费国,中国钢产量相当于排名2~4位的美国、俄罗斯和日本三国钢产量的总和。据******发展研究中心预计,2006年全年各行业对钢材的总需求为33685万吨,而钢材的国内供给量可以达到45336万吨,供给超过需求11651万吨。
铁合金行业2005年9月底生产能力为2213万吨,加上在建、拟建项目,总产能可达到2497万吨,企业开工率仅有40%左右。
电解铝的生产能力从2000年年底的318万吨,猛增到2003年的800万吨,2004年又新投产一批电解铝项目,2004年年底达到977万吨。2005年年底的生产能力已经达到1030万吨,但内需预计只有602万吨,外需102万吨,闲置产能已达260万吨,企业亏损面将达到63%以上。而目前还有在建项目11个、拟建项目14个。超过市场需求260万吨。
焦炭行业产能超出需求1亿吨,目前还有在建和拟建能力各3000万吨。2005年年底,我国的焦炭生产能力为2.8亿~3亿吨,炼焦产能超出目前的需求量180%~200%。产能过剩导致焦炭出口价格持续下跌,整个行业徘徊在保本微利边缘,许多企业出现亏损,部分焦炭企业关门停产。
铜冶炼行业2005年建设总能力为205万吨,是2004年年底的1.3倍,2007年年底将形成近370万吨的能力,远远超过当年国内铜精矿预计保障能力。
水泥行业2005年预计全年产量为102258万吨,全年企业库存500万吨左右。水泥产能的集中地华东地区及东部沿海地区的水泥价格同比分别下降23.04%和14.76%。截止到2005年6月底,全国列入统计的水泥生产企业5078家中亏损企业2224家,比2004年同期增加641户;亏损面同比增加11.69个百分点;亏损额同比增长17.26亿元,增加116.63%;水泥行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76.53个百分点。
电力行业2005年新增发电装机容量7000万千瓦,现已建成的装机容量为5.1亿千瓦,2006年可能会接近6亿千瓦。目前,在建的发电装机容量有2.8亿千瓦,未来4年,每年将新增7000万千瓦。如果用电需求不能同步增长,估计2008年将会出现过剩。
汽车行业2004年开始出现过剩。统计显示,2004年,国内制造798万辆整车,销售507万辆,过剩200万辆。在建能力220万辆,正在酝酿和筹划的新上能力800万辆。汽车工业最大的问题是生产能力过剩,全行业固定成本居高不下,经济效益持续下降。2005年1~8月,汽车行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42.6%。国家发改委的调查显示,各地在汽车整车方面的规划投资达2000多亿元,新增生产能力600多万辆,到2007年总生产能力将达到1100万~1200万辆,大大超过预期的800万辆的市场需求。
当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不良后果主要表现在产成品库存增加、产品价格回落、企业效益大幅下滑、反倾销压力加大几个方面。
一是产成品库存增加。据统计,大中型钢铁企业的钢存货2005年以来呈现逐渐上升势头,2005年9月底的存货达到了668万吨,9月钢存货占当月钢产量的比重为22.2%,也呈现了上升态势。2005年前10个月,钢铁行业产成品库存增长49%,应收账款增幅同比提高11.4个百分点。
二是产品价格大幅回落。2003~2004年,因为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短缺,我国钢铁、电力等行业曾出现涨价问题。2005年年中以后,钢材、铝合金、焦炭等产品价格开始走低,其中钢材价格最大跌幅达每吨1000元左右,部分铁合金产品价格下降20%~30%,焦炭价格最高跌幅每吨为300元左右。
三是企业效益大幅下滑。在产能增长和价格下降的双重挤压下,我国企业利润大幅下滑:2005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0.1%,增幅比2004年同期下降近20个百分点,其中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了57.6%,增幅同比扩大50.4个百分点。新增亏损企业主要集中在石化、电子、机械、电力和冶金五个行业,这五个行业的新增亏损额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亏损额的80%。2005年前10个月,钢铁行业利润同比回落52.2个百分点,水泥行业利润同比下滑60.6%,汽车行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36.7%,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86.2%。企业效益大幅度下滑,亏损企业增加。
四是加剧了出口竞争,反倾销压力加大。当国内产能出现过剩时,企业往往会通过寻求出口消化产能。2005年1~8月,从出口同比增幅的角度看,钢材、汽车零件分别位列第一位和第三位,分别比2004年同期增长了121.6%和55.4%。此外焦炭、水泥、玻璃出口竞争也日益激烈,出口规模迅速扩大。扩大出口是缓解国内产能过剩的一个重要途径。2005年前三季度,我国钢材出口持续呈现强劲势头:出口钢材1580万吨,同比增长83%;出口钢坯598万吨,同比增长1.12倍。2006年以来,由于国内各种生产资料产品大量过剩,被挤压到海外找市场,是导致2006年以来贸易顺差激增的原因。2005年水泥、铝、钢材和汽车的出口都比2004年同期增长了2~6倍,净出口占新增需求的比重也从前两年的2.5%上升到5%。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欧盟、韩国等为了保护本国的钢铁产业都在密切监控我国的钢材出口情况,并积极收集钢材低价倾销的证据,以伺机提出贸易保护调查。
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必然导致产品价格下跌,库存上升,企业利润增幅下降,亏损大幅度增加。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导致有的企业停产和职工下岗,增加社会就业压力,同时银行贷款也可能变成坏账,加大金融风险。这些问题处理不好,不仅影响经济发展,而且会影响社会稳定。
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不少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当前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在征用土地中侵害农民利益、在城镇拆迁中侵害居民利益、在库区搬迁中侵害移民利益,在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侵害职工利益,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教育乱收费,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此外,在社会治安和环境污染方面也存在着一些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这些问题和现象的存在,人民群众反映强烈,说明我们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还十分艰巨。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感,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积极加以解决。
特别需要指出的一个问题是,当前安全生产形势相当严峻,煤矿、交通等重特大事故频繁发生,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虽然与2004年相比,2005年的事故起数下降了10.7%,事故死亡人数下降了7.1%,全国安全生产总体上保持了稳定和趋于好转的发展态势,但是安全生产的形势仍然严峻,进一步搞好安全生产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也说明了我国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目前,我国就业形势依然很严峻;地区之间、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还在拉大,收入分配问题日渐突出;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城乡低收入群众的生活还比较困难。我们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好各种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