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常见面礼仪
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随时都可能会与这样或者那样的人相遇,很难离开与人的交往。怎样做才会给人留下良好印象,让你的人际关系更加融洽,这就涉及到日常见面的礼仪问题。一般认为,日常见面礼仪有以下几种:
(一)称呼
称呼即称谓,是指人们在日常交往应酬中,用以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用语。称呼是跨入交际大门的通行证,是沟通人际关系的第一步。在人际交往中,一句适当的、得体的称呼,往往是成功交往的开始,它不仅反映了称呼者的教养,也反映了对对方的尊敬程度,甚至还体现着双方的关系深浅,表现着一定时代的社会风尚,因此,对于称呼,千万不能大意,不能随便乱用。
按照社交规范,选择适当的、得体的称呼要注意三点:一要合乎常规;二要照顾习惯:三要入乡随俗,同时,还应了解各种场合中,称呼的基本要求和常用的称呼方式。
l。日常生活称呼
对亲属,按照约定俗成的方式称呼即可。如把母亲的母亲称为外祖母或外婆,把父亲的父亲称为祖父或爷爷,把母亲的哥哥或弟弟称为舅舅,把母亲的姐姐或妹妹称为姨,把父亲的哥哥或弟弟称为伯伯或叔叔,把父亲的姐姐或妹妹称为姑姑,姑、舅之子称为“表兄”、“表弟”,叔、伯之子称为“堂兄”、“堂弟”等。
对朋友、熟人,既要亲切、友好,又要不失敬意。任何朋友、熟人都可以用“你”、“您”相称。一般情况,对长辈或地位尊者用“您”,平辈、晚辈用“你”。朋友、熟人之间还可以用姓名称呼,姓名称呼还可用在长辈对晚辈、平辈之间用,如“李华”、“王德刚”、“张燕秋”。在关系非常亲密的同性朋友、熟人之间,也常常只称呼其“名”而不称呼其姓,如“朝晖”、“闻富”、“智贵”。对于普通关系的异性,一般不可这样称呼。为了表示亲切,可以在被称呼者的姓前加“老”、“大”、“小”字而免称其名。一般是对于年长于己者,在姓前加“老”、“大”,如“老杨”、“大刘”;对于年幼于己者,在姓前加“小”,如“小谢”、“小朱”。
在邻居、至交之间,也常常用亲属之间的称呼,会让人觉得更加亲切,增加称呼者之间的亲近感。如“大爷”、“大婶”、“大叔”、“阿姨”、“大姐”、“伯伯”、“奶奶”、“大妈”等,也可以在这类称呼前加上姓,如“李大爷”、“张大婶”、“梁大叔”、“宋阿姨”、“王大姐”、“余伯伯”、“赵奶奶”、“许大妈”等。
工作场合,人们之间的称呼带有一定的特殊性,称呼总的要求庄重、规范、得体。以表示对称呼对象的尊重和友好。
2.职务性称呼
在工作中,以对方的职务相称,以示其身份有别、敬意有加,这是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称呼。例如称其为“书记”、“主任”、“处长”等,还可以与姓氏、姓名分别组合在一起使用,例如“程委员”、“谭市长”“马经理”、“周恩来总理”,但与姓名组合使用一般只出现在非常正式的场合。
3.职称性称呼
对于具有技术职称者,尤其是具有中高级职称者,在工作中可以直接用职称称呼。例如称其为“工程师”、“律师”、“教授”等,还可以与姓氏、姓名分别组合在一起使用,例如“罗教授”、“徐研究员”、“唐克新主任医师”、“杨靖宇将军”,职称与姓名一起使用一般适用于十分正式的场合。
4.学衔性称呼
在工作中,对于备受尊重的具有较高学位者,可以以学衔称呼,有助于增强现场的学术气氛,可增加被称呼者的权威性。例如称其为“博士”或者“赵博士”、“王静博士”。在非常正式的场合也常常将学衔具体化,说明其所属学科,而且在其后加上姓名,例如“管理学博士唐燕”等。
S。行业性称呼
对于不同行业的人士,可以根据被称呼者的职业作为称呼。例如称其为“老师”、“教练”;一般也可以在职业称呼前加上姓氏、姓名,例如“李警官”、“吴会计”、“石木匠”,“陈平医生”、“李永青教练”等。
对于服务行业、商业界的从业人员,一般约定俗成地按性别的不同称为“先生”、“小姐”或“女士”,也可在此种称呼前加姓或姓名。
6.姓名称呼
同事、熟人之间,在工作场合也可以直呼其姓名,用姓名称呼。
7.涉外称呼
对外籍医生、法官、律师、教授以及有博士学位人士的称呼可以是:单独称医生、法官、律师、教授、博士等;也可以加上姓氏称呼:如“××教授”;也可加上先生称呼:如“××教授、先生”。
对地位高的政府官员、军队中的高级将领,外交使节的称呼,按不同的国家的习惯,可称为:阁下;阁下 职衔,如“总统阁下”;阁下 职衔 先生,如“总统先生、总统阁下”。
对君主立宪制国家的贵族和王室成员的称呼。称国王、王后为“陛下”;称王子、公主、亲王为“殿下”;有公、候、伯、子、男爵位的称其爵位,如公爵先生、公爵夫人等,也可称“阁下”。
(二)招呼
招呼是与人见面,特别是与熟人见面最简单、最常用的礼节,它反映出一个人待人的态度和礼貌修养。见了熟人埋头而过,或者对对方的招呼毫无反映,都是很失礼的行为。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景下,我们应当选择不同的招呼方式,而且要注意打招呼的顺序。
l。我国常用的打招呼方式
(l)问候式招呼
这是比较传统的招呼方式。常用“早”、“好”,“你早”“你好”或“您好”等。在工作场合,常用“经理早”、“老师好”等问候打招呼。经常见面的人之间,也常用到“早上好”或“早安”,“中午好”或“午安”,“晚上好”或“晚安”(确定是当天晚上最后见面时才能用)。对于相隔了一段时间见面的人,则常用“你好,近来工作忙吧”、“你好,好像晒黑了”、“你爸妈好吗”等问候打招呼,有时还一边问候,一边握手。
(2)称呼式招呼
与经常见面的熟人、朋友之间,以称呼对方的方式打招呼,表示彼此之间的熟悉、亲近和关系融洽。使用时,注意称呼的方式,一般是,同龄或身份相仿的熟人之间通常用称呼对方的姓名或名来打招呼,如“嘿,汤世琛”、“小平”;年纪轻或身份低的人遇见年纪大或身份高的熟人,则应以尊称或敬称来打招呼,如“张老”、“刘院长”、“王总”;年纪长或身份高者遇见年纪轻或身份低者,则可称呼姓名或名,或者在姓氏前加“小”字来招呼,如“海强”、“小张”等,以示亲切。
(3)寒暄式招呼
寒暄式招呼是指用没有具体内容的寒暄语与对方打招呼。这是我国传统的特有的打招呼方式。多用于邻里之间,多数时候用问句,这种问句只表示一种友好和关心,并不需要对方实际回答。如“上街去?”、“买菜啊?”等。
(4)致意式招呼
这是以一定的动作和表情向对方打招呼的方式。通常有三种致意方式:第一种是远距离招手致意。若被招呼的人离你很远,而又没有可能或是没有必要相互走近寒暄问候时,就可以使用招手致意与对方打招呼。具体做法是举起右手超过头顶,手掌朝向对方,但不摇动。第二种是近距离点头致意,可以用于以下情况:对不太熟悉而又经常碰面的人;与众多人见面,与大家一齐打招呼;小型聚会中与不够熟悉的人打招呼;在不便用语言打招呼的地方,如图书馆、会议室、剧场等;繁忙时来不及用语言打招呼时。点头常伴以微笑和友好的目光。第三种是握手致意。通常用于比较正式的场合,如初次见面、介绍之后、签字结束时,双方往往以握手的方式,并伴随用“你好”、“久仰,久仰”等语言相互致意。具体参阅握手礼仪。
(S)告别式招呼
这种招呼主要用于与熟人、朋友或家人相聚时,因事需要提前离开或暂时离开时。前一种情况一般用“对不起,我先行告辞了”、“不好意思,我先走一步”或是简单地说“再见”表示打招呼;后一种情况常用“对不起,我失陪一会儿”或是简单地说“对不起”打招呼。
2.打招呼的顺序
在通常情况下,一般是年轻的向年长者、男士向女士、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主动打招呼。但是,在实际交往中,人们也不拘泥于上述顺序,通常是谁先见到对方谁就主动向对方打招呼。如果遇见两位长辈,应同时招呼或先后问候,不能厚此薄彼。如果遇见两人以上或更多人,而其中只有个别人与自己熟悉,可以用语言同熟人打招呼,用体态语言,如微笑、点头顾及其余的人。
(三)握手
握手是人与人见面交往最常见的礼节之一。通过手与手相握,可以让原本不熟悉的人成为友好的交往伙伴,可以让两个陌生人变得亲近。传说握手礼仪是起源于中世纪的古老礼节。当人类还处于半文明半野蛮时期,无敌意的双方为了表明自己的友好,就要放下手中的棍棒或石块之类的武器,摊开手掌让对方摸摸手心,这种习惯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握手礼。
握手看似简单,却有着复杂的礼仪规则,表达着丰富的交际信息。握手时的力量、姿势与时间的长短,往往能够表达出对对方不同的礼遇与态度,显现出交往双方的个性,不同的握手方式,会给人留下不同的印象。当对方力度适中握住你的手时,你会倍感亲切和温暖;当对方的手软弱无力时,你可感知其性格的特点;当对方伸出几根指尖与你相握时,你会感到对方的冷落与轻慢;当对方伸出的手掌心向下时,你会感到他强烈的支配欲;当对方伸出双手与你相握时,则让你感到受宠若惊。通过握手,可以了解对方的个性,从而赢得交际的主动权。
l。握手的场合
(l)在家中、办公室里以及其他一切以自己作为东道主的社交场合,迎接或送别来访者时,要握手,以示欢迎或欢送;
(2)在比较正式的场合同相识之人道别,要握手,以示自己的惜别之意和希望对方珍重之情;
(3)拜访他人后,在辞行时,要握手,以示“再会”和感谢;
(4)在重要的社交活动开始前与结束时,要与来宾握手,以示欢迎与道别;
(S)他人给予自己一定的支持、鼓励或帮助时,要握手,以示衷心感谢;
(6)向他人表示恭喜、祝贺、赠送礼品或颁发奖品时,要握手,以示恭贺的诚意和郑重其事;
(7)他人向自己表示恭喜、祝贺、赠送礼品时,要握手,以示感谢;
(8)应邀参与社交活动,如宴会、舞会之后,要与主人握手,以示谢意;
(9)当你被介绍与第三者认识时,应与之握手,以示你乐于结识对方;
(10)在社交场合偶然遇见自己的熟人,如同事、同学、邻居、朋友或上司等,要握手,以示高兴与问候;
(ll)与自己久别重逢的老朋友或熟人相遇时,要握手,以示因久别重逢而万分欣喜;
(12)向别人表示歉意时,要握手,以示诚意;
(13)获悉他人患病、失恋、降职、遭受其他挫折或参加追悼会告别时,要握手,以示慰问。
2.握手的顺序
在正式场合,握手双方由谁先伸手同对方握手是握手礼最重要的问题。倘若不适当,极易失礼。如果在与人握手时轻率地抢先伸出手而得不到回应,那情景一定让人很尴尬。
握手时伸手的先后顺序是由握手双方所处的社会地位、年龄、性别等条件决定的。握手应遵循“尊者决定、女士优先”的原则,即在两人握手时,各自应首先确定握手双方的彼此身份,然后以此决定伸手的顺序。通常由地位高者先行伸出手来,地位低者予以响应,地位低者绝不可贸然抢先伸手,否则就是失礼的表现。具体而言,握手时伸手的先后顺序大致如下:年长者与年幼者握手,应由年长者先伸出手来,年幼者方可伸手握之;女士与男士握手,应由女士先伸出手来,男士方可伸手握之;已婚者与未婚者握手,应由已婚者先伸出手来,未婚者方可伸手握之;社交场合的先到者与后到者握手,应由先到者先伸出手来,后到者方可伸手握之;在公务场合,上级与下级握手,应由上级先伸出手来,下级方可伸手握之;职位、身份高者与职位、身份低者握手,应由职位、身份高者先伸出手来,职位、身份低者方可伸手握之。
应当强调的是:上述握手时的伸手先后顺序可以用于律己,却不必处处苛求于人。要是自己处于地位高者之位,而地位低者抢先伸手来相握,最得体的做法是积极与之配合,立即伸出自己的手去。若过分拘泥于礼仪,对对方视而不见,置之不理,使其进退两难,当场出丑,则会失礼于对方。
3.握手的方式
握手的标准方式是:至距离握手对象大约一米处,双腿立正,上身略微向前倾,面带微笑,伸出右手,四指并拢,拇指张开与对方相握。握手时应用力适度,上下稍许晃动三四次,随后松开,恢复原状。
握手时应注意姿势,按照标准方式进行,动作要稳重大方,态度要自然亲切。握手时,一般应起身站立。如果两人都是坐着的,可以身体微前倾握手。
握手时要注意神态。握手前,双方可点头示意打招呼。握手时,应面带微笑,眼睛注视对方,神态专注、热情、友好、自然。
握手时要把握好力度。为表示对对方的热情友好,握手时可稍许用力,但不可过大。遇亲朋好友故交,握手时可以用力大一些,但在与异性或初次见面者握手时,用力千万不能过大。总之,握手时用力的大小要因人而异,既不可毫不用力,也不可矫枉过正。以不轻不重,适度为好。
握手时要注意时间。一般情况下,握手的时间控制在3秒内为宜。与人握手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不好。握手时间过短,给人以应付、走过场之感;握手时间过长,尤其是握住异性或初识者的手不放,则是失礼的表现,甚至会被怀疑为“占便宜”。
4.握手的禁忌
握手看似简单,但规矩和讲究不少,还有一些禁忌,需要我们注意,引起高度重视。
(l)不要用左手与人相握;
(2)不要在握手时目光游移,心不在焉,敷衍了事;
(3)不要带着手套、墨镜与人握手;
(4)不要在握手时争先恐后,造成交叉握手;
(S)不要贸然伸手,遇到上级、贵宾、长者、女士时,不要抢先伸手;
(6)不要握手后马上揩拭自己的手掌;
(7)不要以肮脏或患有传染性疾病的手与人握手;
(8)不要该先伸手时不伸手;
(9)不要在握手时长篇大论,久握不放;
(10)不要在握手时把另一只手放在衣袋里;
(ll)不要拒绝与他人握手。
(四)介绍
介绍,是人际交往中与他人进行沟通,增进了解、建立联系的最基本、最常规的方式,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的出发点。在人际交往中,介绍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扩大社交的范围,广交朋友,增进彼此了解,消除误会,减少麻烦。根据介绍人的不同,一般把介绍分为自我介绍、他人介绍、集体介绍三种。
l。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就是在社交场合,在必要的情况下,自己担任介绍的主角,自己将自己介绍给别人,以使其他人认识自己。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交范围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人相信通过自我介绍可以更好地展示自己,让别人更真实地了解、认识自己,因此,自我介绍越来越成为人们交往中的一种普遍行为。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有时是一个人想要结识某个人或某些人而又无人引见,自己充当自己的介绍人,这属于主动型自我介绍;有时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应其他人的要求,将自己的情况作一番介绍,这属于被动型自我介绍。
(l)自我介绍礼仪
①仪态大方,表情亲切
自我介绍时,切忌慌张、不知所措或满不在乎。
②选准机会,时间适当
若对方正忙于工作、与他人交谈,或大家的精力正集中在某人、某事上,不宜作自我介绍。
③把握分寸
自我介绍时措辞要适度,既不要过分炫耀自己,也不要过分自我贬低,而应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介绍自己;语言要求简洁,表达要求吐字清楚,充满自信,给人诚恳、坦率、可以信赖的印象。
④掌握基本程序
自我介绍时,介绍者就是当事人,其基本程序是先向对方点头致意,得到回应后再向对方报出自己的姓名、身份、单位及有关情况。介绍时语言要热情友好,充满自信,眼睛要注视对方。
⑤内容要准确、恰当
自我介绍的内容一般包括三部分,即本人姓名、本人供职单位和本人职称或职务。初次见面时,姓名一般要报全称。
当然,在不同的场合,自我介绍的内容,根据场合、对象的不同和需要的不同,自我介绍的内容也会有所不同,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如旅行途中、宴会厅里、舞场之上、通电话时等应酬式的自我介绍,交往对象往往属于泛泛之交,因此介绍时简单明了,只需报上姓名即可,如“你好!我叫赵敏。”如果是在工作场合,需要做自我介绍,则除了介绍姓名外,还应介绍工作单位及部门和从事的具体工作或担任的职务。例如“你好,我叫梁琨,是市政府目标督察处处长。”“你好!我叫王东东,现在在师范学院经济系教市场营销学。”如果是在社交场合,则需要寻求与交往对象进一步的交流和沟通,在介绍姓名、单位和工作的基础上,还要介绍兴趣、爱好、经历、同交往对象的某些熟人关系等,以便与对方加深了解,建立情谊。当然,上述的情况不一定面面俱到,可依具体情况而定。例如“我的名字是王红,来自重庆,特别喜欢宋祖英的歌,你也喜欢吗?”“你好,我叫蒋丽。现在在师范学院工作。我是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系9l级的,我想咱们是校友,对吗?”
(2)自我介绍的时机与场合
何时进行自我介绍,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涉及时间、地点、当事人、旁观者、现场气氛等多种因素。一般认为,下面三种情形有必要进行自我介绍:
①本人希望结识他人时
例如,在公共聚会上,想与身边的陌生人聊天或者打算介入陌生人组成的交际圈时;出差、旅行途中,与他人不期而遇,认为有必要与之建立临时接触时;初次前往他人居所、办公室,进行登门拜访时。
②他人希望结识本人时
被动型自我介绍即属于这种情形。例如,在联谊会上,有不相识者请求自己作自我介绍时;在大型酒会上,对方表示愿意与自己交谈时等。
③需要让其他人认识、了解本人时
例如前往陌生单位进行业务联系、业务推广时;利用社交媒介如电话、电子信函等,与其他不相识者进行联络时;应试求学与应聘求职时;交往对象因健忘记不清自己或者担心这种情况会出现时;拜访熟人遇到不相识者挡驾或者对方不在而需要请不相识者代为转告时等。
2.他人介绍
他人介绍通常是为彼此不认识的双方相互引见,或者把一个人引见给其他人的一种介绍方式。
(l)介绍者的礼节
介绍者一般可以是社交中的东道主,长者,家庭聚会的女主人,专职人员(公关人员、礼宾、文秘人员、办公室接待者等),在正式活动中地位、身份较高者或者主要负责人,熟悉双方者,指定的介绍者担任。
①介绍者的体姿
作为介绍者,无论介绍哪一方,都应手势动作文雅,手心侧向上,四指并拢,拇指张开,胳膊略向外伸,指向被介绍的一方,并向另一方点头微笑,上体前倾15°,手臂与身体夹角约S0°~60°。态度热情友好,语言清楚明快。
②介绍的顺序
介绍时先介绍谁,后介绍谁是一个比较敏感的礼仪问题。根据现代礼仪规范,应遵循三个原则,即“女士优先”原则、“尊者优先了解情况”的规则、“后来居上”规则。一般按照性别、年龄、职位、主客关系、到达情况、婚姻状况的顺序进行,具体而言就是依照下列顺序:
将男士先介绍给女士,如“李小姐,这位是冯先生”。
将年轻者先介绍给年长者,如“王老,这位是我们单位的小杨”。
将职位低者先介绍给职位高者,如“张处长,这位是教务科的任勇科长”。
将客人先介绍给主人。
将晚到者先介绍给早到者。
将未婚者先介绍给已婚者(当双方地位、年龄相当、性别相同),除非未婚者年龄比已婚者年龄大很多。
如果被介绍者之间符合其中的两个以上的顺序,一般应按后一个顺序进行介绍。如“黄先生,这位是我的同学张小姐。”“赵老,这是我的表妹。”“李总,这是我们公司的王女士”。
③介绍的时机
遇见下面的情况,有必要进行他人介绍:
在家中,接待彼此不相识的客人。
在办公地点,接待彼此不相识的来访者。
与家人外出,路遇家人不相识的同事或朋友。
陪同亲友,前去拜会亲友不相识者。
本人的接待对象遇见了其不相识的人士,而对方又跟自己打了招呼。
陪同上司、长者、来宾时,遇见了其不相识者,而对方又跟自己打了招呼。
打算推介某人加入某一交际圈,受到为他人作介绍的邀请。
(2)被介绍者的礼节
①起立
当介绍者作介绍后,被介绍者应欣然表示接受,而且应该有所回应。当介绍者为被介绍者介绍时,双方均应起立,面含微笑,大大方方地目视介绍者或对方,神情庄重、专注,显示出你愿意结识对方的诚意,除非你特别年长或是身份很高。
②握手、寒暄
当介绍者介绍完毕后,被介绍者双方应依照合乎礼仪的顺序进行握手并且双方彼此问好。常用语有:“你好!”,“认识你很高兴!”或“认识你非常荣幸!”,“久仰大名”,“幸会、幸会”等,必要时,还可以作进一步的自我介绍。如果在握手不太方便的情况下,如在宴会桌、会谈桌旁或中间隔着一张大桌子,或是中间隔着几个人,也可以不必握手,举手打个招呼或是点头致意就行。
③互留名片
如果想与对方继续保持联系,可以互留名片。但在未确定对方的来历之前,一般不要轻易递出自己的名片,否则有失庄重。同样,也不宜向对方索要名片,除非双方较熟悉。
3.集体介绍
集体介绍是他人介绍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指介绍者在为他人介绍时,被介绍者其中一方或者双方不止一人,甚至是许多人。进行集体介绍时,主要应考虑集体介绍的时机、顺序与内容几个方面。
(l)集体介绍的时机
一般情况下,遇见下面的情况,要进行集体介绍:
①大型公务活动,参加者不止一方,而且各方不止一人时;
②涉外交往活动,参加活动的宾主双方皆不止一人时;
③规模较大的社交聚会,有多方参加,各方均不止一人时;
④家庭性私人交往,主人的家人与来访者双方均不止一人时;
⑤正式的大型宴会,主持人的一方人员与来宾均不止一人时;
⑤婚礼、生日晚会,当事人与来宾双方均不止一人时;
⑦举行会议,应邀前来的与会者不止一人时;
⑧演讲、报告、比赛,参加者不止一人时;
⑨会见、会谈,各方参加者不止一人时;
⑩接待参观、访问者,来宾不止一人时。
(2)集体介绍的顺序
在作集体介绍时,原则上按照他人介绍的顺序进行。越是在正式、大型的交际活动场合,介绍的顺序越不可马虎。在作集体介绍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慎重对待。
①将一个人介绍给多数人
当被介绍的双方地位、身份大致相仿或难以确定时,应当是人数少的一方礼让人数多的一方,一个人礼让多个人,先介绍一人或人数少的一方,再介绍人数多的一方。
②将多数人介绍给一个人
当被介绍的双方的地位、身份相差明显,而地位、身份明显高者为一个人时,则应当先介绍人数多的一方,介绍的顺序可根据他人介绍的位次高低顺序进行,也可采取笼统的方法进行介绍,如“这几位是我的同事”等。后介绍地位、身份高的一人。
③人数较多的双方介绍
当被介绍的双方均为多人时,可按照他人介绍的顺序进行介绍。应先介绍位高的一方,后介绍位低的一方;先介绍主方,后介绍客方。在介绍各方时,应由高而低依次进行。
④人数较多的多方介绍
当被介绍者不止两方,而且每方的人数都较多时,应根据合乎礼仪的顺序,先确定被介绍各方的位次顺序,然后按照由高而低的顺序进行介绍。若有时间,对每方的介绍均以由高而低的顺序,一一介绍其成员;若时间不允许,则不必介绍其具体成员。
(3)集体介绍的内容
集体介绍的内容,基本上与他人介绍的内容相似,不过因为集体介绍更多的时候是在正式的场合使用,所以要求更认真、更准确、更清楚。要避免在集体介绍时使用容易引起歧义的不恰当的简称,如把范局长简称为“范局”,容易让人听成“饭局”,非常不雅而引起哗然。也不要随便开玩笑,以绰号来介绍,如“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张理先生,著名的张麻子”。
(四)名片礼仪
名片是现代社交活动中一种最为经济实用的介绍性媒介。由于它印制规范,文字简洁,携带方便,不分职业,不论老幼,不讲尊卑,使用方便,可以省去口头介绍时花时、费力又容易忘记的麻烦,颇受社会各界的欢迎。
l。名片的制作
目前,名片可让专门的制作商印制,但自己可以根据喜好与用途设计好内容、版式,选择好质材、图案等,尽量体现自己的风格。
目前,国内最通用的名片规格为长9厘米,宽S。S厘米。此外,还有两种常见的规格:长10厘米,宽6厘米和长8厘米,宽4.S厘米。质材以耐折、耐磨、美观、大方的各种纸张为主,也有用布料、皮革、木材、钢材、黄金、白银制作名片的,但它们要么价格昂贵,要么不太实用。名片的印制可只印一面,也可印双面;文字可以横排版,也可以竖排版,根据个人名片的用途、需要来确定。
2.名片的内容
一般来说,个人名片的内容包括姓名、单位、身份、地址、联系电话、邮编、传真、网址。单位式名片的内容包括单位的全称及其标志,单位的地址,单位的联系电话、传真,单位的业务范围、经营方式等。当前有企业经营者将个人名片内容与单位式名片内容结合起来使用,以增强对单位、企业的广告宣传作用。
3.递接名片礼仪
(l)态度要恭敬。递交者一般应用双手递上名片,接收者用双手接过对方的名片。在非正式场合,为了不使交际过于拘谨,也可用右手递接名片。
(2)文字朝向对方。递交名片时,文字应朝向接受名片者,以利认读。
(3)向对方递上名片时,可以跟上一句得体的寒暄话,如“认识一下,这是我的名片”,“这是我的名片,请多关照”,“这是我的名片,请随时指教”,“这是我的通信地址,以后多联系”等。接过对方的名片,也应该礼貌地回答,如“不敢当!”,“谢谢!”,“随时领教”等。
(4)接过对方的名片后,要先仔细地看一遍,及时地收藏起来。应避免随意往裤兜里一塞,或往桌上一扔,在名片上滴上油渍、污渍或忘记带走。
(S)收了对方的名片后,一般要回赠自己的名片。如果随身没有带或者已经用完了,应向对方致歉说明并给对方留下联系方式。
(五)电话礼仪
电话渐渐代替信函联系和面洽,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何得体地使用电话,直接反映出人们的文明礼貌和文化修养,甚至对企业经营、事业发展的成败产生影响。
l。电话接听的基本要求
(l)电话铃响后,拿起电话机首先自报家门,然后再询问对方来电的意图。
(2)认真理解对方意图,并对对方的谈话作必要的重复和附和,以示对对方的积极反馈。
(3)应备有电话记录本,重要的电话应做记录。
(4)电话内容讲完,应等对方结束谈话再以“再见”为结束语。对方放下话筒之后,自己再轻轻放下,以示对对方的尊敬。
2.电话交谈的声音和仪态
使用电话时,由于通话双方看不到彼此的表情、眼神或肢体语言,唯一的传达媒介就只有声音(包括讲话内容)。据研究,非面对面交流时,电话中的语气及声调有相当重要的分量,因为它能表达出肯定、积极态度或不在乎、消极的态度。研究表明,通过回答商业电话,可以将有关自己和自己公司工作态度的信息传达给别人。回答电话的语气、态度能强烈的影响来电话人对公司的整体印象,所以,公司内负责接电话的职员,其声音、语调、口气都非常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久闻其声未见其人的例子莫过于播音员,听众对主持人的节目的喜好是通过主持人的声音和主持风格来判断的,甚至可以通过声音了解这些主持人的相貌、年龄、甚至性格等。
不同的声音会留给人截然不同的印象:彬彬有礼的声音让人亲近,蛮横粗野的声音会拒人于千里之外,稳重、温和的声音让人信赖。可见,我们可以认识到声音可以影响说话人的形象。同时,我们也能够通过训练和修饰自己的声音达到美化形象的目的。
3.打电话的声音要求
(l)音量适中
过高的声音会让对方震耳欲聋,听起来很不舒服;声音太低则会使对方听不清。如何使自己的声音乐于为对方接受呢?如果声音太轻,对方可能会提醒你声音大点,但对又高又尖的声音,对方通常不会直接对你提出要求让你说得轻点,对方可能会暂时忍受一下一时的不舒服,让你把电话说完,所以,你可以征求亲朋好友对自己声音的意见和反馈,以便在今后有意识地去控制自己的音量,渐渐的就会保持令人舒适的音量。
(2)声音要热情、礼貌
电话中的声音应热情、有礼貌,让人产生平易近人之感,女性电话太嗲,会让人想入非非,并对你的职业能力产生怀疑;无精打采、冷若冰霜的声音会使企业失去一位也许是很重要的客户。
(3)口齿清晰、咬字准确
如果说话含糊不清,就会令人费解,最好请语言老师进行专业的培训,或者平时多注意训练。
(4)不传递杂音
打电话时,不能传递出打喷嚏、咳嗽、咀嚼或喝水等不悦耳的声音,这些声音通过电话传递到对方耳中十分不雅,而且也令对方不舒服。
企业管理人员可以把理想的电话声音当作对员工培训的一个重要内容,让每一个员工都爱护本企业的形象。因此,管理人员应时常关注公众,尤其是客户对本单位电话形象的反映,单位管理人员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了解本单位电话接待和处理状况。
4.如何打电话
有人会说只要有电话号码,谁不会打电话?要打好电话,提高效率,就要弄清以下几个问题:
(l)何时(When)
一般地说,早上七点以前,中午午休、晚上十点以后以及周末,不宜往单位或住宅拨打有关工作方面或无关紧要的私人电话,否则对方会误以为电话的内容十分紧急,因此,无特别意外的事,尽量避开这段时间。但如果对方是你关系密切的人,或者出于某种策略的考虑,偶尔在这一时间段与其通话也是可以理解的。
长途电话和越洋电话,要注意时差。
如果对方上下班时间很特别,最好记录下来。如南欧的一些国家像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地的公司和商店有很长的午休时间,下午三点或更晚才开始上班是相当常见的;埃及早上8:30工作到下午2:30左右就下班,一般下午三四点以后打电话就很难找到人。
对初次联系的人不妨直接询问与他联系的最佳时间,这样可以避免对方外出、休息或不便时接听电话,了解对方的作息时间也便于自己灵活运用。如果对方要求你回电,而你又觉得没有与对方直接通话的必要,可以专门找他不在的时候致电并留言。
(2)何地(Where)
打电话时最好选择较安静的地方,避免喧闹声的干扰,如果打电话的内容要保密,最好选择对自己也对对方都较合适的说话地方。
(3)其他
打电话前一定要问清为什么打这一通电话(Why)、打给谁(who)、要说什么事(what)、怎样表述(how),这样才能做到讲话有序,有条不紊,寒暄以后直接挑明主题,一开始就让对方知道事情的概要,再逐一详述,电话中切忌绕弯子,让人摸不着头脑;电话留言录音时,一定要简明扼要。
S。打电话时的注意事项
(l)适当控制自己的音量,不宜离话筒太远或太近;
(2)回电的速度十分重要,尽量要及时,通常是在当天,如果你外出或有事,请秘书代劳;
(3)如果通话中途中断,不论出于什么原因,应该主动拨打;
(4)不要在与对方通话时同时与周围的人说话,避免不必要的干扰和误会;
(S)如果在你办公室有人正与你会谈,而你又长时间地打着与会谈无关的电话,这是很失礼的;
(6)打电话要简洁,不要东拉西扯,没完没了,无视对方的时间;
(7)对方话还未说完,不要随便插嘴;
(8)不要在公司内打私人电话;
(9)不要在说出“请等一下”之后让对方等得太久;
(10)当对方讲话时不要一直保持沉默,这会使对方感到不安,以为你对此不感兴趣,应有所回应;
(ll)打错电话时不要马上挂机,应向对方说明后向对方诚恳道歉,千万别将电话挂掉,这是很失礼的;
(12)打电话时应自报家门,让对方猜的举动太孩子气,对方猜不中时会很尴尬;
(13)借用别人的电话要征得别人的同意,不能反客为主,让人反感。
6.如何接听电话
接电话时,声音应尽量充满热情,无论当时的情绪怎样低落都应打起精神。
(l)何时接听电话
一般是铃声响至三下以内可以接听。日本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第一声铃响后马上接听,会让人认为你太急迫,手上没有其他工作而无所事事;响到4~S次再接听,会让人感到这个单位人员管理不善,因此,最佳接听时间是铃声响后2~3声。
(2)接听电话的第一句话
接电话开口的第一句话要准确地说明所在单位、部门或办公室。如“你好!外国语学院总支办公室,请问你找哪位?”这么说的目的是让对方了解是否打错电话或找对了人。有人拿起电话就是“那个?”就显得太生硬,不友好。如果是私人电话,仅用“你好”,经等对方自报家门即可。如果对方拨错电话,不要出言不逊。
接听电话时,即使是熟悉的声音也应确认一下,以免弄错,闹出笑话。如果弄错了对方是谁,除了说声“对不起”之外,干脆请教对方大名,切忌再胡乱猜测。
(3)记录电话
如来电找的是暂时不在场的人,需要记录电话,这时要注意记录如下要点:谁打电话、什么事、什么时间、回电话的号码、记录人姓名、记录时间、日期。如:“你母亲来电,让你到医院去看你儿子,他是今天早上被送去的。”这句留言中的问题一是哪家医院,二是因何住院未交代明白,让人着急又无从下手。又如,“小李找你,说你会明白”让人感觉神秘,似乎与业务无关,不够正式。
(4)如果进入他人办公室,发现对方在接电话,就应退出来站在外面等候,不要擅自闯入。如果已经坐下来,电话响了,应征询是否需要回避,尊重他人隐私。
(S)正在接听电话时,如果另一部电话铃声响了,可先向对方说声“抱歉”,表示有电话进来,请其稍候,然后接听第二部电话。根据情况:一是尽快结束第一线电话,二是对其中一线说明正在接听电话,稍后复电。
(6)不喜欢的电话
若想缩短不喜欢的电话和交谈,有些较温和的方式可供参考:表示有一部紧急的电话要进来;表示有要紧事要处理或突然想起一个会议或约会;上司正在叫你,不方便再讲;有客人来访,必须接待。
7.使用手机、传真机的注意事项
(l)手机的使用
一般在需要安静或集中注意力的时候,像会议室、观看演出、医院看病、上课、学术讨论会、重要仪式和庆典典礼的进行过程、飞机起降过程中都不要使用手机,最好将其关闭。如果有紧急情况必须使用通信工具,最好找一个不干扰大家的地方,否则会显得十分粗俗无礼。
对打电话者来讲,如果知道对方在出席重要会议或接听人正在驾驶汽车途中,最好不要打对方手机,以免分散其注意力。
(2)传真机的使用
使用传真机要注意的是最好事先与接受方通电话,尤其是碰到传过去的内容需要保密或内容较长,事先应对对方打好招呼,让对方有个准备,把传真纸装好、装足,或者等到传真机比较空闲的时候再发。虽然传真机在无人状态下也可以接受,但是对于私宅装有传真机的朋友,千万别在深夜发传真给他们。每一份传真都有可能会经过许多人的手中才能传达给当事人,所以不要用传真机发送一些私人或敏感的东西。
传真机不宜用来传送邀请函、感谢信、祝贺信或安慰信,这些私人信函适宜用手写体写在信纸上,或邮寄一张明信片,使人感受更受尊重。
(3)电子邮件的使用
电子邮件是使用较普遍的一种通信方式,在发送电邮前应该想到:电邮是否说清了所要表达的内容?是否有拼写错误?是否暗示了某些不真实的事而伤害到别人?是否表达了极为个人的私人感情?
二、日常往来礼仪
随着人们交往的加深,人际关系的建立不仅只是见面就能完成的,常常需要有来有往,不论是个人之间还是单位之间,只有通过相互往来才能进一步建立和改善关系,加深友谊。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历来有“来而不往非礼也”之说。实际上,人们之间进行交往,应该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连续过程,来而不往或者往而不来,势必会影响双方的交往,使双方感情淡化,关系中断。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邀请、拜会、馈赠、电话、网络等方式进行往来。在这些交际过程中,与人们见面一样,只有遵守往来交际的礼仪规范,才能保证我们的往来顺利进行,取得良好的交际效果。
(一)邀请与应邀
l。邀请
邀请是为了实现某种交际目的,要求对方到约定的地点的一种往来方式。邀请可用于一般朋友、家人之间或非正式工作相聚,也可用于宴会、酒会、招待会、庆典或舞会等正式社交场合。
(l)邀请的方式
邀请的方式可以分为口头邀请和书面邀请两种。
①口头邀请
这种方式比较自然随意,常用于家人、一般朋友、熟人之间、同事之间或者单位的非正式相聚。这种方式使用方便,传递信息快捷,能及时让被邀请人了解邀请者的意图、目的,又可让邀请者当即知道被邀请人是否乐意接受邀请及其意见。在通信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电话是一种使用频率非常高的口头邀请方式,它既可以省去邀请者亲自登门邀请的时间,也可以立即知道被邀请人的意见,快捷灵活。
②书面邀请
书面邀请方式又可分为寄请柬邀请和信函邀请两种。
请柬又叫请帖,是为请客而发出的通知书。请柬邀请一般是在举行较隆重的宴会或活动时使用。发送请柬,表示对对方的尊重,也表明了邀请者对此事的郑重态度。
请柬的准备一定要考虑邀请的对象、目的与活动的内容。请柬的内容一般包括举办活动的内容、时间、地点、形式(如果是请看演出、表演或展览,需要入场券的须在发送请柬的同时附上入场券),被邀请人的姓名(或单位的名称)和邀请者个人姓名或单位名称应写全称。请柬可以印刷也可以手写,基本要求是语言力求典雅、大方、得体、热情、谦恭,字迹美观、清晰。请柬的格式与行文要特别注意中文与外文差异较大,不可生硬直译。请柬一般要提前一周至两周发出,以便被邀请人及早安排。大型活动、正式活动的邀请往往在发送请柬后,还需用电话询问被邀请人是否收到邀请,能否参加活动,以便确切掌握被邀请人的出席情况,为整个活动的顺利举行做好充分准备。
信函邀请使用情况有两类,一是主要用在邀请人数较少的比较正式的交往中,且被邀请人的地位较高。这类信函行文的语气必须婉转恳切和有礼貌,不需要太详细、具体。另一类主要用于大型会议、学术活动、教育培训活动等邀请相关人员参加,邀请面较广,邀请的人数比较多。这类邀请函往往需要将活动的安排、经费情况、联系电话、来去的线路等内容表述出来。一般要求被邀请者提前发回回执,告知联系方式、参加活动的材料准备情况等,以便组织者确切掌握参加者情况。
(2)邀请应注意的问题
①被邀人名单
邀请时事先明确邀请的目的和活动的主题、规模以及邀请的范围,拟订邀请对象的姓名或单位名称。被邀请者的名单一定要全面,避免遗漏。如果是公务活动的邀请,邀请者与被邀请人的身份应是对等的。私人邀请,应注意被邀请者相互有无矛盾、平日里是否有积怨,要避免他们同时被邀请,避免双方见面尴尬或者发生冲突。如果被邀请人中有已婚者,一般应夫妇同请,要避免出现应该邀请而漏请的失礼现象。邀请者若是已婚,一般以夫妇名义发出邀请。
②时间和地点
时间的选择应以双方都能参加为原则。公务活动的时间最好不要选择对方的重大节假日、有重要活动或者有禁忌的日期。私人邀请可先征求主宾的意见,然后确定具体时间,按此再邀请其他宾客。地点的选择要考虑距离远近、交通是否方便,有无停车位置,场地容量大小是否与活动规模相适应,环境状况是否适合邀请的对象。非常正式的活动,地点的选择还要注意活动场所外应有休息厅,供活动前主客双方人员简短交流,待主宾抵达后双方人员一起进入活动场所。地点的选择还要注意被邀请人的禁忌、习俗和信仰。
③饮食卫生与禁忌
如果是宴请活动,还应注意饮食卫生和被邀请人的饮食禁忌。要注意安排好客人的座次席位(详见餐饮礼仪)。
2.应邀
应邀是指被邀请人在接到邀请后所作出的反应。从礼仪的要求出发,凡是接到别人的邀请,不论是口头邀请还是书面邀请,都必须及时礼貌地回复。回复可以是口头回复,也可以是书面回复。如果因故不能接受邀请,应该婉转告知缘由,并表示感谢。
在正式的国际交往中,凡是接到正式邀请的,必须根据情况给予答复。若邀请函上注有“请回答”字样的,不论出席与否,都要及时回复。若注有英文“不能参加者请答复”字样的,能出席的就不必立即答复,只在临近活动前,口头确认即可;不能出席的,则需要立即答复。
凡已接受邀请的,不能随意改动。万一遇见特殊情况确实不能出席时,尤其是主宾,则应及时向邀请者解释、道歉,甚至登门表示歉意。应邀出席活动前,一定要核实活动的时间、地点,是否邀请配偶参加,服饰要求等。凡是接受邀请前去出席活动时,还要注意自己的风度和做客礼仪。
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在被邀请后,一般要进行回请。回请是对主人的盛情邀请的答谢。回请的方式不一定与被邀请的方式一样,只要能达到答谢目的,符合一般的礼仪规范的形式均可。
(二)拜会
拜会又称为拜见或拜访。它是指前往他人的工作地点或私人居所,探望对方,或是与之进行其他方面的接触。是日常交往中经常采用的一种形式。
从日常社交活动来看,拜会可分为礼节性拜会、私人拜会和事务性拜会。
拜会是一种双向交流活动。在拜会中,访问、做客的一方称为来宾;做东、接待的一方称为主人。宾主双方而言,在拜会中都应该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
l。做客礼仪
做客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应酬,但是要使做客做得得体,使拜会进展顺利,还得学习做客之道,懂得做客的礼仪规范。按照我国的习俗,做客的要求是客随主便,礼待主人。具体而言,应该注意以下礼节:
(l)选好时机,预约在先
通常情况下,最好不要在有求于人的时候才拜访他人,不然显得很势利,应该注意使拜会经常化,比如平时有意识地做一些及时而短暂的拜访,像恭贺新禧、乔迁、新添儿女、生日、节日、周末聚会、病友探访等,都是比较好的拜会时机,这比那种“有事常登门,无事不见影”的拜会更加亲切、友好。拜会还应该注意提前约定,不能做不速之客。约定包括约定时间和约定人数。
约定时间是指约定到访的时间与停留的时间。一般优先考虑主人提出的时间。在一般情况下主人认为不方便的时间,工作极为忙碌的时间,难得一遇的节假日,凌晨与深夜,常规的进餐、午休时间,都不宜作为拜会时间。约定拜会时间之后,一定要如期而至,既不要早到,也不要迟到,更不要轻易更改。如遇特殊情况,需要推迟到达或取消拜会,应及早通知对方。当下次与对方见面时,要表示歉意,并说明具体原因。
约定人数。在预约拜会时,宾主双方应事先向对方通报届时到场的具体人数及各自的身份,特别是事务性拜访中,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通常,双方确定下拜会的人员,不宜随意进行变动,特别是做客的一方不能任意扩大自己的队伍。
(2)仪表整洁,言行合礼
仪表整洁反映的是对对方的尊重。做客前,个人的服饰打扮要认真对待。通常情况下,拜访时的服饰打扮应干净、整洁、大方、高雅、庄重。登门拜访时应注意着装的细节,如袜子一定要无洞、无味,否则进门一旦需要换拖鞋,会很失礼。
做客时,抵达主人办公室或私人居所门外后,首先应采用合乎礼仪的方法向对方通报自己的到来。如请秘书或家人转告,或敲门或摁门铃。请秘书或家人转告时,应语气亲切,言辞文雅,表达清楚;敲门时,应以食指轻声叩击两三下即可,摁门铃时,让门铃响两三声即可。不能不停地转动门把手,不能用拳头擂门,不能用脚踢门,不能把门铃按着不放,更不能在门外大呼小叫。
进门后,应主动向主人打招呼、握手。若是第一次见面,应作自我介绍。若是遇到主人家里还有你不认识的人时,应主动向对方点头、问好,不能旁若无人,不理不搭,寒暄完后在指定的座位上落座,不能见椅子就坐。
有时候,拜访他人时未被主人邀请入室内,通常情况是你的拜访不合时宜。尽快离开是最明智的选择,切勿擅自进入,或是探头探脑向室内窥探。
当主人递烟、上茶时,即使你不抽烟或不喝茶,也应该礼貌地拒绝并表示谢意。
交谈时,应注意坐姿端庄、文雅;要专心与主人交谈,同时,还要注意倾听,及时应答。不可在室内来回乱走,左顾右盼,甚至乱翻东西。
前往亲朋好友的居所做客时,可以给对方带一些小礼物,进门互致问候后向主人奉上礼品,不要随便放在地上就完事,这会给人缺乏诚意的感觉。
(3)体谅主人,适时告辞
无论是到办公室还是到私人居所做客,一定要注意约束自己,明确自己的拜会目的,围绕主题而行。客人应自觉地限定个人的交际范围和活动范围,不可未经主人介绍就擅自打听在场的陌生人与主人的关系;不可未经主人邀请和同意就到处乱窜,如闯卧室、拉抽屉、衣柜,翻取书报杂志等。借用主人家的电话、卫生间要事先征得同意。
如果应邀留宿在主人家里,要尊重主人的习惯,作息时间应与主人吻合;不可随便打探主人的隐私;要保持房间及用具的清洁卫生;如需外出,事先要告知主人,并说明是否回来吃饭;留宿时间不要太长,否则会给主人带来不便。
拜会时,主客相约会见的时间长度如有预先规定,客人一定要谨记在心,认真遵守。假如双方无此约定,通常一次一般性的拜访最好以一小时为限。初次拜会,则不宜超过半小时。
在拜会中,如遇主人有其他客人来访,则应适当缩减拜访时间,适时告辞。一旦提出告辞,就应该马上行动,不要嘴上说告辞,脚步不移动。主人出于礼节挽留时,要坚持离开。出门以后,应及时与主人握手道别,并表示感谢,主动请主人留步,不要听任对方相送,更不能长时间地与主人在门外叙说。分手时,应躬身后退一步说“再见”、“请留步”,然后转身离去。
2.待客礼仪
俗话说:客走旺家门。高朋满座,宾客如云,常常是一个人人情练达、事业有成的象征。要使客来勤,不可不学待客之道,不可不守待客之礼。待客之道的核心,在于主随客便,待客以礼。
(l)充分准备,细心安排
为了迎接每位客人,平时就应该把办公室、会客室或者家里的客厅收拾干净,布置整齐,以便给客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与来访者约定拜会的时间之后,应做好准备工作,如环境的整治,清洁卫生的打扫,待客用品的补充、购置,餐饮住宿的安排,交通问题的解决等,都必须高度重视,细心安排。
(2)气氛和谐,热情款待
俗话说“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客人到来时,主人的态度,客人是十分敏感的。因此,客人抵达时主人一定要热情相迎,以礼相待。
对于重要客人或初次相见的客人,主人有必要亲自或派人前去迎候。如果是远道而来的客人,可在本地的机场、港口、车站,或者是客人下榻之处恭候,并事先告知对方。客人如果是本地人,可以在约见处的大门口、楼下恭候。如果是常来常往的客人,可在约见处的室外相迎。如果来访者是一行人,应注意一视同仁、热情相迎。
迎接客人时,应面含微笑,与对方热情握手,并以亲切的问候语,真诚地表示欢迎。如“见到你真高兴!”、“一路辛苦了”、“欢迎你到绵阳来做客!”等。
如果客人到来时,同时还有其他人在场,主人应为双方作介绍,不能任其互不搭理。
客人到来后,主人应尽快请客人进入室内,并安排客人入座。安排座位时,要考虑客人的身份、地位,与主人的关系等因素。为了表示对客人的敬意,主人应请客人先行入座,然后自己就座。
招待客人时,茶点最好用托盘送到客人面前的茶几或桌上,茶水饮料最好放在客人右前方;点心糖果最好放在客人的左前方。
敬茶时,以斟七分满为好,过满容易烫伤客人。续水时,应从客人右边操作,茶杯盖子拿在手上或盖口朝上放在茶几上,以免弄脏。
递烟时,应轻轻将盒盖打开,将烟盒的上部朝着客人,用手指轻轻弹出或用手抖出烟来让客人自取,或者将烟散放在精致的小盘中让客人自取。点烟时,一根划燃的火柴最多只能为两人点烟;用打火机点烟,点燃两支烟后应熄灭一次再点,否则就是失礼。如果为多位客人点烟,顺序应是身份高者、年长者、女士在先,其次是左右,最后是自己。现在很多场合已禁烟,为了公众利益,接待客人时可不准备香烟。
请客人吃水果,水果要洗净,水果刀要准备好。如果代为客人削皮,要注意手指尽量不碰到果肉,保持水果的清洁卫生。如果水果已削好皮切成小块,要随盘送上取水果的牙签或果叉。
(3)以礼相送,延续友情
客人来访时,主人不能有意或无意地看钟表,如果需要了解时间,也应该回避客人,否则,会让客人觉得你在下“逐客令”。
告辞时,一般应由客人首先提出。届时,主人应真诚挽留。倘若客人执意要走,等客人起身后,主人方可起身相送。
送行的地点与迎接的地点一致。与客人告别时,要握手道别。对难以谋面的客人还应请其“多多保重”,并请其代问家人或同事好。当客人离去时,还应挥手致意。当目送对方离开后,主人方可离开。
客人带来的礼物,临别时主人一定要有所反应,表示谢意,不能若无其事、受之无愧。
三、馈赠礼仪
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适当的礼品馈赠会融洽和沟通人际关系,给工作和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送礼应讲究适度,过轻的礼品会显得轻慢;过重的礼品则显得谄媚,或成了行贿的违法行为。
古人云“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人际交往和公关往来中,以送礼者诚心实意,受礼者满意为恰到好处。
(一)礼品的选择
礼品应选择有特色的物品或地方特产,如:唐三彩、景泰蓝、真丝巾、中国名酒、惠山泥人、剪纸等。如果手边无这些东西,可在当地买一束鲜花、一盒巧克力或点心。此外,照片、瓷器、纪念章、手工艺品、特产都可作为礼品。告别时赠送的礼物,主要意义在于纪念,与其本身价格、实用性关系不大,一支钢笔,一本纪念册,一张签名照片,都是分别时常见的赠礼。
在商务交往中,礼品应具有一定的宣传性、纪念性、独特性、时尚性和便携性。
(二)赠送的时机
送礼时应入乡随俗,选择适宜的送礼时机。只要时机恰当、价值适当,一般对方都乐意接受,否则对方会感到为难,或容易引起非议,其结果会背离送礼者的初衷和愿望。一般地说,以下时间送礼比较适宜:
l。传统节日和重大纪念日
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世界性的节日一般有圣诞节、情人节和母亲节。重大纪念日有“三八”、“六一”、“七一”、“八一”、“十一”、“教师节”等。人们多在这时向朋友表示美好的祝愿,送一些应景、适当的礼物。
2.喜庆之日
喜庆之日是指结婚、乔迁、生日、寿诞、晋升、获奖之时。遇到对方家中有这样的喜事,一般要备送礼品以示庆贺。
3.临别送行
在与亲友分别时,为表示自己的惜别之情可适当赠送礼品,留作纪念,以示友谊天长地久。
4.探视病人
到医院或病人家中探视病人,可送鲜花、水果、食品等礼物,祝其早日康复。
S。开业、庆典之日
在企业开业或举行某种庆典活动时,可送花篮、牌匾等礼物,以示祝贺。
6.酬谢他人
自己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受到他人帮助,应知恩图报,也可送些礼物酬谢。
送礼时机要视实际情况灵活掌握,选择好时机,可使馈赠礼物显得自然亲切,并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馈赠禁忌
我国是一个地域广、多民族的国家,由于民族、宗教信仰、地域差异和风俗习惯的不同,馈赠礼物有许多禁忌,有共性内容,也有个性的要求。掌握了馈赠禁忌,正确运用馈赠礼仪,送礼才能真正起到加强联系、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作用,才能避免出现失礼行为。涉外赠送要根据受礼人所在国家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来选择礼品。我国在馈赠活动中,有如下禁忌需要注意:
(l)一般不选择伞(散)、刀剪(凶)、鞋(邪)、梨(离)等作为礼物;
(2)不赠送大量的现金、有价证券、文物和实际价值超过一定额度的物品;
(3)不给年长、多病或刚离退休的老人送钟表(送终);
(4)不给准备参加体育比赛或其他比赛的人送书(输);
(S)不给有生理缺陷的人送他们无法使用的礼品;
(6)不给异性送容易引起误会的物品。如男士忌给一般关系的女士送鞋、袜或内衣;慎重选择有特殊含义的礼品,如戒指、项链、领带、腰带等;
(7)不送以珍稀动物或宠物为原材料制作的物品;
(8)礼品、花束忌未包装送人;
(9)礼品不能选择二手货,新购礼品要取掉标签;
(10)不赠送超过保鲜期的物品;
(ll)不送药品;
(12)不送带有明显的广告意识或宣传标志的物品;
(13)不在告辞时一声不吭地把礼物放在受礼者门口或房间角落里一走了之;
(14)婚嫁及丧事,不可事后补礼;
(15)不当众只给一群人中的某一个人赠礼;
(16)不赠送有违现行社会规范的礼品,以免跨越法律道德的界线,如宣扬封建迷信、淫秽、色情、反社会的物品;
(17)不能把涉及国家机密、行业机密、内部文件、统计数据、情况汇总、技术图纸、生产专利等有关国家、行业核心机密作为礼品赠送;
(18)注意不同民族和风俗对颜色、数字的禁忌。
(四)礼品的接受
接受他人礼品时,应注意东西方礼俗的差异,东方习俗是不当场打开礼物的包装,只是表示感谢即可。而西方习俗则当着送礼人的面打开礼物包装,表示非常喜爱并致谢。
拒绝礼品时应注意:态度友善,说明原因,表达谢意。
附录一:世界各地馈赠礼仪与禁忌
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送礼与收礼都不是无用的消遣活动。对这类事情的敏感程度,各个国家之间有很大区别,并深受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社会、宗教、风俗与偏见的影响。
欧洲
在欧洲,商务往来礼物可以随意挑选,但是给女主人的礼物不能随便。礼物可以在活动当天上午派人送去,或自己准时到达时带去。鲜花是一种广受女主人欢迎的礼物,但是一些花在欧洲具有象征性,要谨慎。
在任何适宜送鲜花的场合,巧克力是合适的替代礼品,多数欧洲人喜欢果仁糖,但是不要带一大盒,在欧洲,任何东西给得太多都是笨拙的。除了鲜花、糖果之外,好酒也是适合送给家庭的礼物。
在需要送一些精细礼物的场合下,小瓷器、银制品,是很受欢迎的。
如果将来打算送礼,可以做一个有心人。在聚会时,看一看房间的陈设,从中找出一点线索,以便知道如果再来的话,可以带什么更有个人色彩的礼物。室内放着什么书?家具是什么式样?墙壁装饰怎样?孩子多大?礼物与接受者的爱好相近,更能带来欢欣。
送给家庭的礼物,要在你到达时马上送,千万不要拖到饭后,以免给主人造成你在付饭钱的不良印象。
女用香水与男用古龙水在作为商业交往中的礼物送给异性时,是适宜的。但忌讳向妇女送内衣,一般也不送香皂。
不要在礼物上留下公司的标记。
所送礼物不能太便宜,也不能太奢侈,包装也一样。
礼物里不要放进你的名片,而要在空白卡片上写上你的名字。
在德国,包装是很重要的,但不能用白色的、空白的或棕色的礼品纸及绸带包装。
在法国,有鉴赏力与审美观的礼物特别受欢迎,如磁带、艺术照片。最常见的是书,尤其是那些最近出版的传记、历史、评论及总统与政治家们的回忆录。
在英国,人们常用午餐、晚宴、喝酒或看戏,看芭蕾舞的款待形式来代替礼物。
在意大利,不能送手帕,因为在传统习俗中,手帕是亲人离别时擦眼泪用的不祥之物。如果你想送一块衣料给对方,也不能送带菊花图案的料子,因为意大利人习惯于在吊唁时送菊花。
中东地区
在中东地区,不能以酒或含酒精的礼物送人。在中东,酒是伊斯兰教禁忌的东西,这可能伤害阿拉伯人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