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魔鬼训练营
6306500000007

第7章 话语技巧

好的口才,可以使人生活过得很愉快,到处受人欢迎,朋友遍天下;好的口才,更能使人互相了解,消除误会;好的口才,在工作中更容易得到上级或下级的理解与支持,事业更容易获得成功。

一、有的放矢

(一)试探对方

所谓试探对方,就是通过巧妙的语言艺术来探知对方的情况。要想成功地试探对方,可采用以下方法:一是引用俗话或故事,来探知对方的想法;二是先说他人,试探对方的态度;三是借助相关的问话,让对方透露实情。

1.引用俗话,探知对方的想法

我们常常因为问题本身较敏感,不便直接去询问对方对某问题的看法,这就要求我们采取迂回战术,从外围打探。例如,我们可以引用一句俗话或讲一故事,请对方评价其中的道理,从而探知到对方对某一问题的想法。

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姐姐刚刚死去丈夫,情绪低落,十分忧伤。刘秀担心姐姐愁坏了身体,有意为姐姐牵线搭桥,在大臣中选一位如意郎君。

刘秀的姐姐看中了一名叫宋弘的大臣。一天,刘秀召见宋弘,他弯着腰对宋弘说:“俗话说:‘富易交,贵易妻’。人富了要换一批新朋友;地位显赫就另娶门第高贵或年轻美丽妻子,这是人之常情嘛!”

宋弘正色说道:“我听说,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就是说贫贱时的朋友永远不能忘记,共患难的妻子永远不可分离。”

刘秀听后,称赞了宋弘一番,就离开,再也不想在他身上打主意。

皇帝的姐姐相中了有家室的大臣,这自然令皇帝颇感为难。如果直接询问,很有可能引起对方的不悦,而倘若对方予以拒绝,自己的面子也过不去。于是,刘秀采用先引俗话,探知对方的想法,得知了宋弘在婚姻问题上的看法,从中得知他肯定不会同意姐姐的要求,于是也就不再询问了。

2.先讲他人,试探对方的态度

我们常有这样的感觉,在和别人打交道时,有一些要求不便直接提出来,因为担心遭拒绝。怎么办呢?在此,我们提供一个小小的技巧:在说出自己的打算之前,先向对方讲别人有过类似的要求,试探对方的态度。如果对方的态度较为肯定,那么我们就讲出自己的要求;反之,就暂时不讲。这样,就不会遇到尴尬和难堪。

我曾经是一所中学的老师,当时想调离学校,但又担心当面向校领导提出自己的要求,万一校领导不同意,就会给人留下把柄,还可能给以后调动带来麻烦。怎么办呢?经过深思熟虑后,我找到校领导说:“陈校长,咱们学校有的老师想挪个窝儿,你认为可以吗?”陈校长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个自然规律,对人才的合理流动我是持赞成态度的”。我见陈校长态度中肯,于是进一步说:“如果我也有这个要求呢?”陈校长稍稍一沉思,说:“那也可以,只要有地方要,我都放。”这样,我不久就正式向校领导写出了调动申请,事情马上办成了。

我想就“跳槽”一事询问领导的态度,可又怕跳槽不成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影响今后的工作。于是,我采用“先讲别人,再谈自己”的试探方法,先向领导询问对其他人跳槽的意见,获得中肯的答复后,再谈自己类似的打算,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借助问话,让对方透露实情

想探知对方对自己的看法,但又不便直接开口问,怎么办?你可以向对方问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对方在回答你的问题时,把他对你的看法透露出来。

20世纪40年代,赵丹身陷囹圄,不及出狱,妻已改嫁。出狱后,一部影片挑选他与黄宗英扮演男女主角。此前,虽然无缘见面,但赵丹已对黄宗英有了初步了解。下面是他们第一次见面,在车站的对话:

黄宗英:“真没有想到,你会来接我。”

赵丹:“为啥我就不能来接你?”

黄宗英:“你家里就没有一点事?”

赵丹:“家?我早就没有家了。”

黄宗英:“我不明白,大上海有那么多明星,为什么千里迢迢要我来?”

赵丹:“这叫千鸟易得,一凤难求。”

可以说,赵丹对黄宗英早已倾心,而黄宗英对赵丹则十分倾慕,但是,两人毕竟还未见过面,想做更多的了解又不便直接问,因此,黄宗英说出几个试探性的问题,看赵丹如何回答?结果,问题提得相当好,回答也相当妙。

(二)回避话题

有些人的问话经常带着特定的意图,如果能够巧妙地回避这种不愿回答的问题,则既能及时应付对方的发难,又不会丧失主动权。我们可以借鉴以下经验:一是变换对方提问的前提;二是向对方发问。

1.变换对方提问的前提

不怀好意的提问者常常预先设置一种问话的圈套,企图诱使我们做出符合他意图的答案。看透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可以不去理会对方设下的问话陷阱,而是做出一种令对方意想不到的回答。

毛泽东的家乡韶山,群山环抱,碧水涌流。他的故居依旧使中外游人络绎不绝。毛泽东故居的对面,有家“毛家饭店”,生意红火,老板娘见人就夸党的政策好。有一年秋末,有位美国客人来饭店用餐。她给美国人上了几盘湘味十足的大菜,正要转身离去。不料,那位客人喊住她,示意她坐下,随即用中国话问道:

“老板娘,假如毛泽东还健在,你能办这个饭店么?”

老板娘没料到他会提出如此尖锐难答的问题,一时心里不免发慌。然而她毕竟是见过世面的。当年,中央领导人来韶山,都因为她家是毛主席的老邻居,而成为座上客;这几年开店,送往迎来,又练出了滴水不漏的口才。她略一思忖,缓缓地答道:“没有毛主席,只怕我一家人早就饿死了、冻死了,哪里还能在这里开店呢?”

美国客人一听,不禁哈哈大笑,连声说:“答得好!答得好!”

美国客人故意提出一个“毛泽东还健在”的假设,希望听到毛泽东的家乡人对国家政策的意见。老板娘没有直接去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将对方的前提换成了“如果没有毛主席”,然后作出简短有力的回答,令对方的如意算盘落空。

2.向对方发问

反守为攻的战略经常能给对方一个措手不及。我们在回避自己不愿回答的问题时,也可以运用这一技巧,在接过别人的提问时,反把问题甩向对方,或者向其提出一个更难回答的问题,让对方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丧失招架功夫。

有一位教师上《朱德的扁担》一课时,忽然一个学生提出疑问:“老师,那时人们很穷,读不上书,怎么认得‘朱德记’三个字呢?”

这个精细、特别的问题,也许连教科书的编者也没有想到。怎样解释这突然冒出来的问题呢?这位老师对这突然而来的提问没有丝毫准备,不能立即回答,却也没有束手无策,而是机敏地将这个难题又抛给学生:“是呀!谁来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突如其来的提问令老师感到非常意外,一时之间,他也想不出一个周全的答案。于是,他把问题推给其他的学生和这个提问本人,当大家在思索、讨论之时,他便可以有充足的时间考虑这个问题。

(三)委婉劝说

很多人总觉得劝说别人是一件不好办的事情,弄不好非但不能让自己如愿以偿,还有可能引起对方的误会,有损自己的脸面。其实,不管是为自己还是为他人,只要是合乎情理的要求,我们都可以大胆地委婉地进行劝说。当然,在劝说时,从实际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技巧:一是讲故事劝说;二是把劝说幽默化;三是巧妙地夸赞劝说。

1.讲故事劝说

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常常能表达出一个深刻的道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对方的身份、地位的特殊性,我们不好直接进行劝说,如果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则能使对方在轻松的气氛中接受你的劝说。

有一次,一批参加笔会的文人去几个地方参观。每当上车下车,大家总是谦让一番。几经谦让,秦牧觉得是个问题,实在耽误时间,他索性第一个上车,并有意地给大家讲了个故事。他说:英国有个妇女怀孕三年尚未分娩,医生觉得奇怪,就建议剖腹看个究竟。原来是一对双胞胎互相客气。这两个小绅士在母腹中整整齐齐地穿好燕尾服,正待出世。一个说:“您请!”另一个说:“您先!”如此礼让了两年多,还未呱呱坠地。大家听了,自然是哄堂大笑。有趣的是,以后上车下车,大家都一个跟一个,没再“您请”、“您先”的谦让没完。

文人之间的过分谦让令秦牧觉得很好笑,但又不便直接指责,于是他给大家讲一个双胞胎相互礼让出世的小笑话,劝人们不要讲究迂腐的繁文缛节。结果,大家听了这个故事后,谁也不想再做“小绅士”,秦牧的劝说收到了效果。

2.把劝说幽默化

在欢乐、热烈的气氛中,人们总是不愿意听到不和谐的声音,但是一些小小的意外总是不可预料。我们在不得已要劝说的情况下,要格外注意方式,把劝说用幽默的语言表达出来,对方会愉快地接受。

作家冯骥才访问英国时,一个非常友好的华人携全家来访,双方相谈甚欢。突然冯骥才发现客人的孩子穿着鞋子跳到了他的洁白的床单上,而孩子的父母并没发现,这时冯骥才的任何表示不满的言词,都可能导致双方的尴尬,但是幽默帮了大忙。他微笑着对孩子的父母说:“请把孩子带到地球上来。”冯骥才一句幽默话,使双方会心一笑,问题得以解决。

在客人来访的友好气氛中,指责对方孩子的不礼貌行为是非常不合时宜的事情。冯骥才用幽默的话语进行劝说,使客人制止了孩子的举动,一次小小的尴尬就这样避免了。

3.巧妙地夸赞劝说

和人打交道,经常会遇到对方突然间莫名其妙地发怒,要劝说对方息怒较难,怎么办?我们用夸赞来劝说,效果会理想。

古时候,一个叫彭宫保的官员,有一次路过一条狭窄的小巷。一个女子正在用竹竿晾晒衣服,一不小心竹竿掉下,正好打在彭的头上。彭勃然大怒,指着女子大骂起来。

那女子一看,是官员彭宫保,不禁冷汗冒了出来。但她急中生智,正色地说:“你这副腔调,像行伍里的人,所以这样蛮横无理。你可知道彭宫保就在我们此地!他清廉正直,假使我去告诉他老人家,怕要砍了你的脑袋呢!”

彭宫保一听这女子夸赞自己,不禁喜上眉梢,而且又意识到自己的失态,马上心平气和地走了。

晒衣女子失手掉下竹竿,正好打在彭宫保的头上,彭大怒而骂。而这女子急中生智,装作不知道对方是谁反而斥责对方蛮横无理,并且夸赞彭宫保清廉正直,说向他告状会治你的罪。这并非“当面”夸赞,却胜过当面夸赞,说得彭宫保心里美滋滋的:自己在民间居然有这么好的吏治声誉,决不应该为这小事而损害自己形象。于是,彭转怒为笑,心平气和地离开了。

(四)求同说服

人们常说:“说服是一种艺术。”说服别人的过程实际上是促使对方放弃原有的打算和意见,认同自己的观点,从而实现思想上的大转折的过程。人们在大多数情况下总是趋于坚持己见,不愿意自己的意志被别人所改变,因此,在劝说之时应该特别注意语言表达的艺术和技巧,真正地让对方心服口服:一是先顺从,后感化;二是用打比方来说服;三是循循善诱。

1.先顺从,后感化

有些人明知故犯地做了坏事的时候,心情常常十分紧张。在这个时候,如果直接地对其进行劝说,不但不能使其听进道理,反而会令其感到愈发不安,导致情况更加危急。所以,我们可以采取“缓兵之计”,先顺从对方的意图,缓解其紧张心理,然后抓住时机,对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对方的良知被唤醒。

1999年5月10日晚,出租车女司机韩晶经过火车站时遇一男青年打车。韩晶把他送到指定地点,对方拿出一张百元钞票交车费。就在韩找钱时,对方掏出尖刀逼韩把钱都交出来。韩晶装出害怕的样子交给歹徒300元钱说:“今天就挣这么点儿,要嫌少就把零钱也给你吧。”说完又拿出找零用的20元钱。见韩晶如此爽快,歹徒有些发愣。韩晶趁机说:“你家在哪儿住,我送你回去吧。这么晚了,家里人该等着急了。”见韩晶是个女子又不坏,歹徒便把刀收了起来,让韩晶把他送到火车站。见气氛缓和,韩晶不失时机地启发歹徒:“我家里原来也非常困难,咱又没啥技术,后来就跟人学开车,干起这一行来。虽然挣钱不算多,可日子过得也不错。何况自食其力,穷点儿谁还能笑话我呢?”见歹徒沉默不语,韩晶继续说,“唉,男子汉四肢健全,干点啥差不了,走上这条路一辈子就毁了。”

火车站到了,见歹徒要上火车,韩晶又说:“我的钱就算借给你的,用着干点正事,以后别再干这种见不得人的事了。”一直不说话的歹徒听罢突然哭了,把300多元钱往韩晶手里一塞说:“大姐,我以后饿死也不干这事了。”说完低着头走了。

遭到歹徒的抢劫时,韩晶没有慌乱,也没有反抗,反而顺从对方的要求,把钱全掏出来,接着,她主动提出送对方回家,一路上,她不失时机地对歹徒进行教育,使之终于在她苦口婆心的劝说下做出了正确的选择。韩晶正是把握了对方良心尚未泯灭,使他在紧张情绪渐渐放松的情况下对其感化的。

2.用打比方来说服

在工作中,领导常常会遇到一些分外棘手的难题,需要听取下属的意见再作决策。由于领导对这类问题持有非常审慎的态度。因此如果下属不能把道理讲透,那么领导就很难接受并及时作出决策。此时,下属采用打比方的方式,用鲜活的道理来打动领导,促使他做出正确的决策。

新学期开始时,某校校长向全体教师宣布,从本学期开始,班主任津贴由原来的每月7元增加到15元。宣布后不到两个月,学校由于财政紧张,兑现有些困难。校长便召集中层以上干部讨论,是否仍然恢复到原来的7元。会议一开始,一位中层干部站了起来,他说:“在冬天,一个人穿着毛衣毛裤,他并不觉得冷,可如果有人给他披上一件大衣,一会儿又把大衣拿掉,他就会感到冷,这种体会,大家都有。15元的班主任津贴拿掉会使人的心冷,因此,我建议克服一切困难也要使15元的班主任津贴兑现。”一席话说得大家点头称是,后来通过学校多方努力,增加后的班主任津贴终于得以兑现。

老师为了说服校长克服困难使班主任津贴得以兑现,就使用了打比方、讲道理的方法,生动地阐述了不能拿掉津贴的道理,使领导切身体验到了班主任的内心感受,从而作出正确的决策。

3.循循善诱

一般人,不容易接受别人直截了当的劝说,但很容易接受那些和风细雨,循循善诱的劝说,因此,当我们需要劝说别人时,就要不急不慢,一步一步地加以引导,最终取得说服的效果。

有一位父亲是这样劝说儿子养成储蓄的好习惯的:

“小炎,很久以前你就要买溜冰鞋,妈妈给你买了吗?”

“妈妈就是不肯给我买。”儿子很委屈地说。

“怎么?那就是说到现在还没有溜冰鞋。你何必要妈妈买给你,自己想办法嘛。”

“要是自己能买当然好了。可是,我又没有钱。”

“你没有钱?不妨这样试试,妈妈不是每天给你2元零花钱吗?你要是每天节省1元钱存起来,一个月之后,可以存多少?”

“30元钱呀!”

“两个月以后呢?”

“60元钱。”儿子越来越兴奋了。

“3个月呢?”

“90元钱。那我就可以买一双很漂亮的溜冰鞋了。”

“是啊,不用求妈妈,你自己就可以买一双了,对吧?多棒,以前看到别人玩,你自己没有鞋,只能在旁边看,多惨呀。”

这样一劝说,儿子因为想买鞋,当然会去储蓄了。钱其实仍然是父母给的,但却帮儿子养成了储蓄的好习惯。

聪明的父亲为了劝说儿子养成储蓄的好习惯,抓往儿子渴望买一双溜冰鞋的心理,为他制订了一个储蓄计划,然后循循善诱,促使儿子参加储蓄,达到目的。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许多会说话的人,他们的话其实并不高深,关键是他们知道在不同的场合说出得体的、适宜的话。因此,我们只要掌握说话的策略,记住说话的技巧,多和别人交流,我们一定会成为一个交际的高手。尤其作为一名渴望成功的推销员,能了解客户的心态变化与需要是最需具备的技巧。

二、施以巧计术

(一)巧解尴尬

在逢年过节、贺岁嫁娶、访亲探友这些喜庆的日子里,人们总是希望事事称心如意,为将来留下一个好兆头。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总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小问题,触及人们彼此心照不宣的痛处,使欢乐的气氛突然被打断。这个时候,如果不想办法应急处理,转移话题的话,可能会使人十分尴尬。因此,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要用语言作应急转移处理,办法有三:一是利用谐音,巧妙转化;二是改变角度,重新解释;三是将错就错,加以批驳。

1.利用谐音,巧妙转化

利用谐音,随机应变地进行联想和转移,巧妙地把人们忌讳的情况用吉祥欢庆的语言讲出来,把令人尴尬的话语改编成人们欢迎的祝福。这样就能重新调动快乐气氛,冲散人们心中的阴影。

小朱正在举行婚礼。按照家乡风俗,新婚那天,新郎、新娘要入席吃茶用饭,然后分桌敬酒。他和新娘在众人簇拥下入席,各位来宾也分别入席,第一盘盛满喜糖和糕点的金色塑料盘,由一个帮忙的伙计端了上来。可是就在伙计把盘子放在餐桌上的时候,只听“咔嚓”一声脆响,盘子破裂了。宾客们听到刺耳的声音,全部的目光都扫了过来。端盘子的伙计吓了一跳,慌了神,脱口而出:“怎么是个破货?”这句话就像一声惊雷,被所有的人真真切切地听到,气氛一下子紧张了。小朱见此情景,灵机一动,高声说:“破旧立新,移风易俗,我们带了个好头啊!”听了他的话,全场一片欢腾。

打破了装喜糖的盘子本来已经让人们感到震惊和不祥,再加上端盘子伙计的一句“破货!”更让当时的情况雪上加霜。小朱抓住这个“破”字做文章,转移到“破旧立新,移风易俗”上来,打破难堪局面,使婚礼得以顺利进行。

有位青年教师去看望一位刚刚病愈的朋友。朋友的妻子端来一个盘,里面是一套酒杯和一把筷子,不巧男主人在给客人点烟时一转身把盘子碰翻,酒杯全碎了,筷子撒了一地。男主人很尴尬,几个客人也不知所措。这位青年教师一边帮助拾筷子,一边笑嘻嘻地说:“看看看,主人家要交好运了。酒杯打碎,筷子全落了地,这叫悲(杯)去喜来,快乐(筷落)无比!”大家听到这话,立即笑了起来。

对于一个大病初愈的人来说,酒杯碎裂,筷子散落情景很容易使他联想到不好的方面,青年教师巧妙地把“杯”说成“悲”,把“筷落”说成“快乐”,顺口拈来两句,说明这种情况暗示着好运气,主人的不快之感立刻一扫而光。

2.改变角度,重新解释

人们总是喜欢从不好的角度来理解自己认为不妥的事物,从而加深不吉利的感觉。因此,我们在打圆场时不妨从另一个角度出发,赋予该事物美好、喜庆的含义。对方当然不希望不祥的情况出现,所以会很自然地认同你的解释,心中的阴影也会迅速消失。

前几年,当社会上“8”字身价一涨再涨时,有家个体户的汽车却摊上“16444”的号码。都说这个数字太不吉利——一路死死死。车主也因此郁郁不乐。可是,邻居的一位中学生却说:“大爷,你这号码很好,因为在音乐简谱中,它们是:‘多拉发发发’。只要你‘多拉’货,就一定能‘发财’。”车主一听,非常高兴,硬是要送那中学生80元钱,奖他的好口才,谢他的巧祝福。从此之后,车主再也不嫌那个号码。

“16444”这几个数字,从一种角度理解,它的含义是“一路死死死”,非常的不吉利;但是,从另一种角度来理解,它的含义是:“多拉发发发”。这位中学生正是改变角度,重新解释,才使车主心情舒畅。

3.将错就错,加以批驳

在交际中发表言论时,如不慎发生口误,把意思讲反或讲偏,就会直接影响交际效果。此时,我们可以迅速调整自己,将错就错,果断地把讲错的意思推向自己的对立面,并加以批驳。这样做,可以消除尴尬。

有位演讲者在《献给母亲的爱》演讲比赛中,有这样一段话:“我的这片深情,是献给天下所有母亲的。”可是他在演讲时却说成“我的这片深情,是献给我母亲的”。这时,他发现自己说错了,怎么办?他没有慌张,而是用加重的语气说道:“朋友们,您说我这样做对吗?呵!我是多么的自私啊!”接下来,他又用具体的事例说明了为什么要把这片深情献给天下所有的母亲,而不仅仅是自己的母亲。

演讲者把意思讲偏了,致使下文无法继续,但他并没有紧张,而是将错就错,进而加以批驳。结果,听众不仅没有听出口误的痕迹,反而以为是演讲者故意这样讲的。

(二)巧求帮助

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在生活和工作中你总有求人帮忙办事的时候。有些人碍于面子或怯于自己的交际能力差,往往对这类事情存有较强的忌讳心理。其实,只要抓住求助对象的心理特征以及一些普遍运用的交际技巧,那么余下的就是一点点张口的勇气了。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巧求帮助:一是表达敬仰之情;二是说体谅他人的话;三是先达共识,再提请求。

1.表达敬仰之情

我们求人帮忙本身或多或少带有功利性目的,这一点谁也否认不了,也无须否认。但是,如果我们提出请求的方式不恰当,致使请求本身的功利色彩太过浓烈,这就很容易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直接招致反感。相反,如果我们在求人帮忙时更多地强调自己对对方的敬重和仰慕,这样就比较容易使对方产生认同感。

有个大学讲师,想请某文化名人为自己一本即将出版的书题写书名。得知来访者的意思后,这位一贯以幽默著称的名人笑着说:“是题字啊,可以。不过,现在讲究经济效益,请我题字,是不是该付点钱啊?便宜一点儿吧,300块一个字,怎么样?”这虽然是开玩笑,但年轻讲师也听出了这位名人似乎对别人打他手迹的主意,稍有抱怨之意。于是,他说:“某先生,您这话可是只说对了一半哟。要得到您的墨宝理当付钱。可是,您的字何止值300块钱一个呢?比如说,我想要一件值300块钱的衣服,这家商店买不着,还可以到别的商店去买呀,可您的墨宝只能出自您的手,天底下别无他处可寻呐!在我看来,您的每个字都是无价之宝啊,我付多少报酬也不够啊。”几句话说得这位早已听惯了恭维之辞的知名人士,竟也觉得“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于是欣然命笔。

在上面的例子里,大学讲师请名人题写书名,其功利目的是多多少少存在的,名人也正是清楚这一点而不乐意帮忙,眼看对方有拒绝之意,年轻的讲师赶紧强调自己对这名人墨宝求之若渴的心情,并一再强调对方的书法作品是不能用价格来衡量的,一番敬仰之情,使名人深受感动,自然欣然命笔。

2.说体谅他人的话

当我们急需对方提供帮助,而对方却偏偏有意无意地视而不见时,直接求助显得自己没本事,又可能招致对方的反感。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故意替对方着想,说一些体谅对方的话,触动对方的同情心,给对方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使其不得不主动来帮忙。

在拥挤的火车上,一位疲惫不堪的妇女,带着一个四五岁的孩子站了很久,也没人让座。孩子指着坐在旁边的一个小伙子对妈妈说:“妈妈,我累了,你跟这位叔叔说说,让我坐一会儿吧。”妈妈轻声地对孩子说:“妈妈知道你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好孩子,叔叔也很辛苦,也很累,再坚持一会吧。”一番话说得小伙子再也坐不住了,站起来说:“小朋友,你来坐吧,叔叔不累。”

在本例中,小伙子对带小孩子的妇女视而不见,这本身就是该受到大家批评的缺德行为。年轻的妇女抓住了这一点,不但不同意孩子向小伙子提出请求,反而设身处地地为小伙子着想。这样一来,小伙子没法不产生羞愧心理,再加上车上其他人投来的目光压力,迫使他不得不主动站起来为孩子让座。

3.先达共识,再提请求

我们向人求助时,可以先就解决某一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与对方达成共识,然后顺水推舟,提出要帮助的问题,就会颇有效果。尽管在许多时候,承认某一问题的重要性并不会引起对方立即行动,但求助者巧妙的请求方式使对方不得不作出选择。

有一次,某小学针对学生流失严重的现象,计划召开家长大会。会上需要镇党委书记出面。老师找到了书记,说:“某书记,我将学校近期工作向您汇报一下……其中我校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流失严重,这对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势必带来不良影响。”书记接着说:“是啊,这个问题不可忽视,应该很好地抓一抓。”老师趁势说:“所以,我们学校打算马上召开家长会,想请您在会上作指示。”书记考虑片刻,便答应了。后来据他透露,他早已另有约在先,只是这事不好推却,只得舍彼求此了。

在本例中,小学老师成功地使用了“先达共识,再提请求”的求助技巧。既然书记自己已经认同了。“学生流失严重的问题应当很好地抓一抓”,那么该小学针对此问题召开家长会,书记有什么理由不参加并“作指示”呢?小学老师正是抓住了书记的这一心理,使其尽管另有约定,却还是不好推却,只好答应这一请求。

(三)巧言拒绝

对于别人的请求,有些人由于不忍说“不”而给自己平添了很多麻烦,有些人却由于拒绝方法不当而得罪别人。因此,要想做到成功地回绝对方要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学习拒绝的技巧:

1.以幽默滑稽的借口搪塞对方

人们在提出请求时,其心情往往是紧张而迫切的,所以,如果断然拒绝的话,会给对方留下一个不通人情的印象。鉴于这点,我们可以找一个幽默滑稽而又合情合理的借口,来搪塞对方,使对方在忍俊不禁的同时对我方的委婉回绝心领神会,自然不会继续坚持要求。

有一位推销商,曾挨家挨户推销闹钟,他叩开了一位主人家的门说:“先生,您应该有个闹钟,每天早晨好叫你起床。”主人回答说:“我看不要买闹钟,有我妻子在身边就足够了,你大概不知道,她能到时就闹!”

这位主人巧妙地找到推销商推销的闹钟与自己妻子之间的共同点——到时就“闹”,以之为借口,暗示自己不需要买闹钟,推销商很快被主人的风趣幽默逗乐了,同时也明白对方是在拒绝和搪塞自己,肯定会知趣地走开。

2.故意不懂对方的暗示

并非每个人都会直截了当地提出请求,很多人碍于面子或者基于其他原因,只是试探性地表露自己的愿望。此时,我们可以佯装听不出对方的言外之意,然后针对其要求,诉说自己在这一方面也有着同样的困难和烦恼,对方听说你连自己都顾不了,自然也无力帮助别人,于是,也不会再提要求。

两个打工的老乡,找到城里工作的李某,诉说打工之艰难,一再说住客店住不起,租房又没有合适的,言外之意是要借宿。李某听后马上暗示说:“是啊,城里比不了咱们乡下,住房可紧了。就拿我来说吧,这么两间耳朵眼大的房子,住着三代人。我那上高中的儿子,没办法晚上只得睡沙发。你们大老远地来看我,应该留你们在我家好好地住上几天,可是做不到啊!”两位老乡听后,就非常知趣地走开。

两个老乡没有直接向李某提出借宿请求,而只是埋怨在城里找房子住很困难。李某也装作没听出来弦外之意,立刻附和他们的观点,倾诉自己家住房如何紧张,为不能留宿他们而表示遗憾。老乡听了这番话,既明白李某的难处,又知道他在拒绝,也只好遗憾地离开。

3.诱使对方替我方做决断

将心比心,只有当自己与别人面对的是同样的境况时,人们才能真正体谅对方的难处,理解对方的选择。我们在拒绝别人时也可以抓住这一心理特征,想办法诱使对方处于和自己一样的位置,让其作出决断,然后就势表明自己与其观点一致,对方自然也就无话可说。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当年在军界服务时,他的一位朋友想从他嘴里打听一项机密。罗斯福当然不能泄密,但他也不愿伤害朋友。于是他悄悄地向朋友问道:“你能保守秘密吗?”那位朋友以为罗斯福要他保证不向别人说才肯将机密告诉他,于是便连声答应:“当然,我一定保守秘密,不告诉任何人!”这时,罗斯福说:“你能保守秘密,那么,我也能!”这句话把这位朋友堵得一句也说不上来了。

作为军人,当然应该保守军方机密,罗斯福巧妙地把是否保密的问题转移到朋友们头上,这位朋友毫不犹豫地给予肯定回答,罗斯福立刻表明自己也能保密,朋友理解了罗斯福的处境,于是停止了好奇的打听。

(四)巧找台阶

人人都有下不来台的时候,学会给人台阶下,既可以缓解紧张难堪的气氛,使事情得以正常继续,又能够帮助尴尬者挽回面子,增进彼此的关系。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们应学会使用以下交际技巧:一是将可笑的事情严肃化;二是给对方铺一个台阶;三是给对方找一条退路。

1.将可笑的事情严肃化

在较为严肃的场合,在场者常常会被一两件突发事件搞得哄堂大笑,严重破坏庄重的气氛,不利于活动的继续推进。面对这类突发事件,我们应当表现出较强的自制能力,尽量不受其影响,然后拿出正常状态下的严肃态度来应付,使之正常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一位德高望重的英国将军举办一次祝酒会,除上层人士之外,将军还特意邀请了一批作战勇敢的士兵。酒会自然是热烈隆重。没料想一位从乡下入伍的士兵不懂席上的一些规矩,捧着面前的一碗供洗手用的水喝了,顿时引来达官贵人、夫人小姐的一片讥笑声。那士兵一下子面红耳赤,无地自容。此时,将军慢慢地站起来,端着自己面前的那碗洗手水,面向全场贵宾,充满激情地说道:“我提议,为我们这些英勇杀敌、拼死为国的士兵们干了这一碗。”言罢,一饮而尽,全场为之肃然,少顷,人人均仰脖而干。此时,士兵们已是泪流满面。

将军为了帮助自己的士兵摆脱窘境,恢复酒会的气氛,采用了将可笑事件严肃化的办法,不但不讥笑士兵的尴尬举动,而且将该举动扩大化;不仅自己喝,而且要求在场的每一位都喝。这样一来,乡下士兵不但尴尬一扫而尽,而且获得了莫大的荣誉,成为在场的焦点人物。

2.给对方铺一个台阶

对方制造了尴尬的事件,或者做错了事怕被人揭穿,我们不要令对方难堪,应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以平静如常的表情和无事的态度,来帮助对方铺一个台阶,寻找一条退路,引导对方沿着这个台阶退出,最终避免尴尬局面的发生。

一天中午,我路过学校操场时,发现前两天帮助搬运实验器材的那几位同学,正拿着一个实验室特有的透镜在阳光下做“聚焦”实验。我想:他们哪来的透镜?难道是在搬迁时趁人不备拿了一个?实验室正丢了一个。我走过去,同学们慌忙站了起来,手拿透镜的同学显得很不自在,从同学们慌张的神情中可以进一步判断这透镜的来历。当时的空气就像凝固了似的,一分一秒也不容拖延。我想出一条妙方,笑着说:“哟,这透镜原来被你们找到了!”凝固的空气开始流通起来。接着,我又补充说:“昨天我到实验室准备实验,发现少了一个透镜,我想大概是搬迁过程中丢失了,我沿途找了好几遍都未找到,谢谢你们帮我找到。这样吧,你们继续实验,下午还给我也不迟。”同学们轻松地点了点头。

学生偷拿实验室透镜的错误行为被我识破,当时,如果我不依不饶,批评学生,反而有可能伤他们的自尊心,刺激他们产生抵赖心理,形成难堪局面。于是,我采用故意曲解的方法,装作不懂学生的真实意图,反误以为他们帮助自己找到了透镜,给对方一个台阶,自然令学生感激不已。

3.给对方找一条退路

一般地说,一个人做错了什么事情,不仅不会主动认错,相反还会想方设法百般抵赖。因此,遇到这样的人,与其要他承认错误,还不如给他找一条退路,顾全他的面子,这样,也许会得到满意的结果。

一次,我到外地出差,返回时恰好遇到邻村一辆卡车,我就想搭这辆卡车回去,尽管我不十分认识司机,但是经过交谈还是搭上了车。我回家后才发觉自己的提包放在车上忘带回来。我立即来到司机家,先感谢他帮忙,然后说自己忙乱中把一只提包落在车上,我说:“一发现不在,家里人就催我快找,我说不要紧,那位师傅的为人很好,又没别人,他见到后一定会帮助收起来的。”听了我这番话,司机略一思忖说:“收车后发现有只提包,我断定是你忘记拿走,放在车上怕出差错,就拿回来了。”说着,从里屋拿出了那只提包。

我丢掉提包,如果直接向司机要,结果会是怎么样呢?我没有那样做,而是借与家人的对话巧妙地赞颂司机,同时也是给司机一条好退路,司机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拿出提包。

解除尴尬,创造和谐的气氛,是每一位合格推销员必须具备的能力。

三、语言交往四戒

(一)不能不顾情面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总有自己的缺陷、污点和短处,在和对方说话时一定要考虑到这些,如果在交际场合说话,不顾情面,揭人家短处,那么,轻则遭人冷眼,重则可能引发事端,祸及自身。

1.取笑他人生理缺陷

有生理缺陷的人本来就很痛苦,如果再被别人拿来取乐,会给他们造成很大的伤害,这样很容易激怒他们。比如有的人很胖,有的人很瘦;有的人很高,有的人很矮;有的人很美,有的人很丑,等等。这些本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别人不提也罢,但是,如果他人以讥讽的口气当众指出时,就会使他人感到难堪,产生不满。比如:

有一个女孩胸脯很平坦,长得有点单薄。可是,偏偏有人当着众人的面对她说:“你的胸脯像卡西欧电子计算机。”

“怎么啦?”

“超薄型!”

真是够缺德,够损人的。这种人,时时处处注意他人的短处,拿来取笑,实不应该。要知道,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别看他疯疯癫癫,一副穷酸相,可他也怕别人触到自己的缺陷。别人可以欺他骂他,甚至可以打他,他都能控制自己,用精神胜利法安慰自己,心理很快能平衡。但要是有人当着他的面说一个“癞”字,或发出近于“癞”的音,甚至提到“光”、“亮”、“烛”等字,他都会“全疤通红地发起怒来,口讷的便骂,力小的便打”。原来,他头皮下有一块不大不小的疤。由此可见,连阿Q都怕别人说话伤到他的缺陷,更何况我们呢?

2.翻人家的老账

在人生道路上,人人都难免失足,犯错误,只要改了就好。有些问题一旦改正了,成了历史,当事人就不愿意提及这不光彩的一页。更不希望有人拿他当话把,到处去说。如果有人拿这些问题做文章,就等于在人家伤口上撒盐。

有一位青年工人,小时候不懂事曾犯过错误被劳教一年,从此他接受教训。参加工作后,他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工作,多次受到表扬。后来当上了车间的一个组长。可是有人不服气,不服管。有一次,青工小陈在工作中私自外出,被他发现,便对小陈提出批评。小陈不服气:“你是多大的官呀?还想管我?一个劳教解除人员,哼!”要是说别的他也许不会发火,可是翻他的老账他就发火了:“你再说一遍?”“我就说,劳教释放犯!”没等他说完,这位组长的拳头就打了上去。

翻人家的老账,触及人家的短处,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对己对人都是不利的。特别是人家本来已经改正了的错误,如果轻易地触及,那是很伤人的,难免反目。

3.揭人短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不可能完全一个样子。人有长处也有短处,有优点也有缺点,说话时,千万别拿自己的优点、长处取笑别人的缺点、短处。

街坊有甲乙两主妇,因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口角,其中甲妇急不择言:“你这个老母鸡,几年都不见下一个蛋!”她把乙妇婚后几年不会生育的事当众给抖露了出来。其实,乙妇不育的原因并不怪她。她和丈夫一起做过检查,病因在丈夫身上,这个秘密除了大夫只有他们夫妇二人知道。在这种场合,乙妇又解释不清,羞得满脸通红,后来虽经别人劝开,但乙妇总觉得没面子,回家后便喝药自杀了。

俗话说:“打人莫打脸,骂人莫揭短。”人们的短处是不喜欢别人揭的,揭短是最伤人心的,说话应该为自己留点口德,避免惹是生非,祸及自己。

以上三个方面都是不顾情面、揭人之短的表现,是说话最忌讳的。因此,说话时应该先考虑对方的短处:谢顶者面前不说“亮”,胖子面前不说“肥”,瘦子面前不说“猴”;矮子面前不说“武大郎”,个高的面前不说“电线杆”;拐子面前不说“举足轻重”,驼背面前不说“忍辱负重”;久婚不育者面前少谈生儿育女。只有注意到这些,说话才不会伤人,交际才不会失败。

(二)不能不懂修辞

在日常交往中,有不少人说话不讲究修辞,唆唆,该省略的不省略,不该省略的又省略,乱用比喻,误解词义,结果,不仅闹出许多的笑话,还引起别人的不满。

1.说话唆

有些话,本来很简单,用几个字或几句话就可以说清楚,可是他却唆了老半天,让人听了很长时间还不知所云。他们讲的话,虽然费了不少口舌,可效果却往往很差。

有这样一位“唆先生”赴京赶考,临走时,他老婆再三嘱咐,写文章不要唆。他连连答应:“知道了,知道了……”

没想到,考试一完,他在给老婆写信时又唆起来,他在信中写道:“我在下月要回家:不在初一,就在初二;不在初二,就在初三;不在初三,就在初四……不在二十八,就在二十九;为什么我不写三十日呢?因为下月是小月的缘故。家中存有棉鞋一双,希望你拿出来拍拍打打,因为鞋上灰尘太多了,所以才叫你拿出来拍拍打打,请你一定一定要记住,请你千万千万不要忘记。为了节省笔墨,我不写草头的大‘’字,因此用小‘万’代替……”

生活中常有这种情况,几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的事情,却唆了半天。比如,有时我们有急事要用电话,可电话却被别人占用着。我们心里着急,可他人抱着电话说个没完,细听还净是一些废话。

有一位小姐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明明讲的是一句“今晚七点钟我请你一起看电影”为中心的话,却唆了一大堆。她是这样讲的:

“喂,我找某某某,呵!你就是!你猜,我是谁?不对,再猜,不对!请再猜,呵,是了!我还以为你贵人多忘事,把我忘了。呵!我说的是‘富贵’的那个‘贵’字呀,就是说你富贵发达,成了贵人啦!没有说你是桂林人,我知道你是湖北的。什么事情?没有什么,你们今天晚上开不开会呀?开什么会?那我怎么知道呀?学习会、传达会、讨论会、福利会……没有会开,那好,我想请你看一场电影。不知道你喜欢看什么影片?我爱看惊险片的。那有什么好看呀!第一次看还有点味道,再看几回就不行了。不是那个演员演的,那个演员也太老了。什么?你看不出她老,眼底下的鱼尾纹都露出来了……影片是七点开映的,六点四十五分我就在电影院对过的那间玫瑰咖啡店等你,那里的咖啡是不错的,经营的是海南人,海南人最会炒咖啡了……好,OK,好,再见!”这位“唆小姐”的一通废话,让旁边两个急着打电话的人气得直瞪眼。她刚离开,那两人便对着她的背影骂开了。

2.阐述不清

生活中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事情,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很多时候,一些问题是需要向别人说清楚的,如果未说清,对方可能据此做出不正确的判断,从而误解你的意思,引起不快。

有一位老人生病住院。论年龄他在这个工厂排第二位。可是前几天本厂年龄最大的老人去世了,他听说后情绪不太好。厂工会的干部小范就去安慰他,说:“老李师傅已经过世了,论年龄,这回轮上你了。”小范说这话的本意是说现在厂里,他是最老的工人了,可是,他没有把话说清楚,使对方理解成老李死了,下一个轮上他了。这位老工人听了生气地说:“你这是来咒我早死啊?”

小范使用了不当的省略句式造成了误会。看来在说话时不该省略的话还是不能省,否则很容易造成误会。

还有这样一件事,甲向乙借钱有急用。乙也答应第二天拿钱来。可是,回家和老婆一说,她不同意,还把钥匙藏起来。两人吵了一架也没有拿出钱来。他第二天只得空着手去见朋友,又不能把家中发生的一切告诉朋友,他只得说:“实在对不起,很不巧,钱叫老婆借给他娘家了。”他说话时连他自己都有点紧张不自然。朋友不相信,以为对方是见难不帮,不够朋友。

3.用词不当

不同的词表达的意思也不一样,即使是同义词,其表达效果,也有差别。另外,词的感情色彩也有区别。在说话时,对词使用不当,可能会造成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并且使表达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

从前,有个人叫王五,虽然不学无术,却爱装文弄雅。

一天,有个人告诉王五说:“我最近断弦了。”王五不懂得断弦是什么意思,就随便应了句:“哦,你的琴弦搞断了。”那人说:“不是琴弦断了,是女人死了!”王五听了,点了点头,似懂非懂。

过了几天,王五的母亲,不幸病逝了。他披麻戴孝为母亲办丧事。别人见王五身穿孝服,就关心地问:“王五,你家里……”王五见问,不等人家说完就夺口而出:“断弦了。”问他的人觉得奇怪,就说:“断弦?那你为什么穿孝服呢?”王五爽快地说:“我断的是老弦!”

古时候用琴弦比喻夫妇,用“断弦”比喻死了妻子,用“续弦”比喻妻子死了再娶,这是特殊的比喻,是约定俗成的。笑话中的王五由于不懂得这点,又想假装斯文,以致闹出了把自己的母亲说成了妻子的笑话。

(三)不能不留分寸

说话应讲究分寸,分寸失当便会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会产生严重后果。人人都知道这一点,但未必人人都能做到说话掌握分寸。现实生活中,人们说话时不注意分寸的现象几乎到处可见,但在这里,着重谈以下三种情况:

1.不说露骨话

有时候,有些话是不宜说出或不宜直接说出的。如果说得太露骨,就有失分寸了。

丽丽的妈妈跟一个男人私奔了,自此,她生活上缺乏照料,上学老迟到。有一次,丽丽又迟到了,老师问她原因,丽丽说吃饭晚了。老师不明真相,说她:“你妈是干什么的,连做个饭都不准时。”丽丽不便说出原因,只说她妈不在家。但老师没完没了的又问:“那你妈干啥去了?”丽丽紧闭双唇,一言不发,老师仍穷追不舍。这时,丽丽的同学方方站起来说:“老师,丽丽她妈妈跟人私奔了!”方方的这句话一说出口,丽丽便尴尬地趴在桌子上哭起来。老师听了也觉得很不好意思。

“私奔”这两个字就太露骨了,别说丽丽接受不了,就是大人也难接受。当然,说露骨话如果发生在孩子身上,还情有可原,如果是大人,说了露骨话,就不可饶恕了。所以说,在说话时千万掌握分寸,别说露骨话。

2.不说大话

有些人在说话时为了显示、抬高自己,往往说一些自大的话,让人听了很不舒服。这些大话往往脱离事实,名不符实,容易带来不良后果。

某老汉的三个儿子都在银行系统工作,大儿子是市工行信贷科长,二儿子是县农行副行长,三儿子是县城市信用联社主任。老汉常常在别人面前吹嘘,说他家的钱多得简直没处放,有一次上厕所忘了带卫生纸,就用百元钞票擦屁股。这话显然说得太过分了。有好事者听了后心理很不平衡,就写检举信揭发老汉的儿子有贪污迹象。上边收到检举信后很重视,就派人明察暗访,结果还真找到了老汉三个儿子贪污受贿的证据。最后,老汉的三个儿子都受到了应有的处罚,老汉再也说不出大话了。

还有些人,自命清高,瞧不起人,在说话时常常流露出一种优越感,高傲自大,盛气凌人,对于他们认为不如自己的人,更是表现不屑一顾的神色。

有一个职员承包一个公司发了大财,事业干大了,自己当上了总经理,下面有人围着转,他说话的口气也很大,也讲究派头了。有一次他到朋友家去做客,到了人家家里还是放不下架子,往沙发上一靠,把脚放在茶几上。人家给他递过了香烟,他看了一眼,说:“这破烟不能抽,抽我的洋烟!”人家一听就火了,说:“你少在我这里摆臭架子,你要是瞧不起我,就请你离开这儿!”就这样,闹得双方下不了台。

3.不说风凉话

有些人,一旦发现有人在某些方面超过自己或者比自己优越时,心里便受不了,表现在口头上就是说一些有失分寸的“风凉话”。

某厂有个工人花了很长时间写出了一本书,自己到街上去推销。他的一个同事不服气,当众散布风凉话:“那算什么书?都是抄人家的。谁买谁上当?”他一听就火了,马上找他质问道:“请问,我的书里,哪一处是抄别人的,请你指出来?”结果,他指不出来,灰溜溜地走了。

还有一个青年发表了小说,有人嫉妒,说:“那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是些‘豆腐块’,填报缝的玩艺儿!就这也是托关系,走后门上去的!”这话传到了该青年的耳朵里,气得不得了,找到这人理论:“咱水平不高还上了‘豆腐块’,有本事,你自己也上一块叫大家看看哪!自己没本事还说别人,这种人顶没劲了!”一番话,说得这人无地自容。

说话不注意分寸的现象太多了,不一一列举。总之,在我们进行口语交际时,说话前应考虑一下,所要说的话是否恰当,如果明显感到有失分寸或把握不准,就不要说,免得伤人害己。

(四)不能不够委婉

在口语交际中,有许多话是不宜直来直去的。说得太直,让对方不易接受,相反还会造成不愉快甚至不良后果;说得太直,不仅会伤害对方感情,也会给自己添麻烦。

1.不随心所欲

随心所欲,一吐为快,往往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会酿出事非,殃及自身。

有一天,在某十字路口处,交通民警拦住了一辆小轿车,因为他超速行驶,违反交通规则。交通民警向他走来,他惊慌失措,手心冒汗,打开车门,走到交通民警面前,脱口而出:“对不起,我不是故意闯红灯的,是因为要送病人去医院。”交通民警给司机敬了个礼,然后说:“叫你停车,是因为你开车太快,超速行驶,会出事故的,因此是违章行为,没想到你还闯红灯,应罚款50元。”

司机在紧张之余一吐为快,结果得到加倍罚款的惩罚。

某部一名战士因病尿了床,很难为情,生怕别人知道,因此不敢晾被子。这件事,被同室的另一个战士知道,他好像发现了新大陆,在战友面前一吐为快。结果,害得这位尿床的战士抬不起头,当天晚上,他就拿了条绳子想去上吊,幸亏被人发现,才没有酿成大祸。

2.不过于直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以诚待人,在言谈方面一般应该讲真话,但是有时也有必要说点谎话。如果过于诚实,讲些不该讲的大实话,也会影响到交际顺利进行。

谈恋爱时,有些女性会向男朋友提出这种问题:“在认识我以前,你交过女朋友吗?是谁?你们相处了多长时间?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如果你以前真的曾有过女朋友,这时不论你们接触过多长时间,有过多深的交往,都不能实话实说。如果要是直说:“我与她接触了半年时间,曾经感情很融洽,在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公园的一角,我还吻了她一次。当时,我觉得天旋地转,几乎要停止呼吸……”这虽然是你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但这样照实说出来,那等于是在两人之间埋下了一个地雷,不知什么时候要爆炸。

3.不犯忌讳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有人不注意忌讳,违背了语言环境约定俗成的习惯,就会引起对方反感,从而或多或少地影响交际目的实现,甚至可能伤害别人的感情。

几个年轻人结伴去旅游,这天他们从承德避暑山庄出来,想去“外八庙”。为了抄近路,两个小伙子上前去问路,正遇上一个卖蛋的农家姑娘。一个小伙子说:“小师傅!”开始这姑娘没吭声。小伙子以为她没听见,又高声叫一声,这下可激怒了这位姑娘,她气呼呼地说:“回家叫你娘小师傅去!”两个小伙子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后来才知道,当地的农民管和尚、尼姑叫“师傅”,一个大姑娘怎么愿意听你称她“小师傅”呢?

在说话中,说了犯忌讳的话,多数人可能因为你无知而原谅你,但毕竟会引起不快。对于那些爱挑剔的人,会板起面孔训你一顿,有的甚至还会认为他的“灾难”是你说话犯忌讳而引起的。

因此,说话之前应该考虑一下,所要说的话中有没有犯忌的地方,如果有,要换一种表达方式,以免引起误解和不快。

四、不遭碰壁四法

(一)不能不看对象

讲话的目的,是为了让别人听,要使人家能听懂、听清、听进去,你就应该注意说话的对象。

同一个意思,不同的人可能就会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而我们这里要强调的,是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人听来,会有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反应。

1.要看年龄

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由于经历的不同,对事物的态度以及感受都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如果对此不加注意,会带来很大麻烦。

某大学中文系一位老先生去世了,没过几天,系里派人通知另一位老先生,于某日某时进行体检。下通知的人是这样说的:“某老前几天去世了,学校决定让还在的老先生们,后天上午到省医院进行全面体检,到时候您准备一下,有车来接。”

这位老先生听了这番话后,感觉很不好,甚至感到自己的“末日”快要到了,活不过国庆节了。后来,这位老先生的身体果然每况愈下,不久就住进了医院。

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罪于那位写通知的人,怪他说话没有考虑到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一般认为,老年人都比较惧怕死亡,因此也怕人提起死。可是,这位写通知的却偏偏要提到死,并且,一句话就把死者与活者联系起来,这自然也就容易让老同志与死者作比较,从而联想到自己的年龄与死期的关系。

2.要看性别

不同性别的差异,不仅表现为生理方面的不同,同时还在心理上,处世态度和思想、行为方式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不同,这些,都是在日常的交往时必须时刻注意的。

有个女工不能生育,这成了她的一块心病。知道的人,在她面前是回避说这事的。可是,有一个新来的人见她快三十了,就问她:“孩子多大了?”人家因他是新来的给他面子,说还没要孩子。可是,他不明白人家的心思,继续说道,他邻居的女人不生育,整天地吵架,很是不和。他还劝她:“你们该早点要个孩子!”女工生气地说:“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把他弄了个大红脸。

同样是生育问题,如果是问一位男同志,他会说:“我不行。我没有生育能力!”但是,去问一位女同志,她就很忌讳,特别是没有生育能力的女同志,更是讳莫如深。因此,和人说话,说什么话,一定要先看看对方是男是女,然后考虑自己的话能不能说,这样,就不会因性别差异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和不快。

3.要看亲疏

人与人之间,并不是等距离的,总有个远近亲疏之分。从说话者的角度来看,至少可以把对方大致分为“自己人”和“别人”。因此,说话也就有所不同。这样的区分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人们说话时要考虑的,如果忽略了这样的区分,就会导致说话失败。

有一对初恋的青年男女,在谈了一段时间之后,决定和女方父母公开他们的关系。小伙子生性活泼,很爱开玩笑,说话随便。在她的父母面前,他也想展示一番,当女方的父母问他:“你们彼此都很了解吗?”小伙子随口答道:“非常了解,她身上有几颗痣我都知道!”他自鸣得意,可是这句话一出口,姑娘就恼了,说:“胡说?你怎么知道的?你这个无赖,你滚!”父母也都火了。他们才谈了时间不长就连身上的痣都知道了,这还了得,等小伙子一走马上教训女儿,女儿一再否定什么也没有做过,父母才长出了一口气。之后,尽管小伙子说那天是自己胡说,但是,姑娘说什么也不干了。

这对男女在恋爱过程中,彼此还不十分了解,关系也不十分密切,就随口说了那么亲密的话,不仅女孩的父母接受不了,连女孩本人也接受不了,这就是说话不看亲疏的结局。

(二)不能不分场合

说话要分场合,什么场合说什么样的话,这是口语交际的基本常识,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牢记的。不同的场合对说话的要求有很大的制约作用,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常见的失误主要有以下几种:

1.要分正式与非正式场合

一般来讲,在正式场合,所表达的内容及采取的形式应当是比较庄重的,而在非正式场合,就可以随便一些。

几年前,一位知名人士出席国际会议,受到外国友人热情而隆重的接待。宴会上,这位人士的谈话受到东道主的称赞。人家说:“先生的口才真好,你这样有口才的人是应该当外交官的。”在这种场合,他只要回答一句“谢谢”就可以了。而这位人士却忽略了这是严肃的涉外场合,说了很不得体的话:“您这话说得很对。我是应该做外交官的,而我至今也没有做外交官,显然,这是我国外交部的一个错误。”这话立即使在座的外国友人和当地的政府官员愕然失色,不知如何是好,十分为难:不鼓掌吧,会失礼于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鼓掌吧,这对中国外交部显然是一种嘲讽,也不合适。

也许这位人士如此说话不过是开个玩笑,来点幽默,但这不是与熟人、朋友私下里随便说笑,而是在比较隆重的外事场合。这就不仅是说漏嘴的问题,而且是没注意顺应交际场合的特点和气氛的问题。

2.要分喜庆与悲痛场合

一般来说,在喜庆的场合,人们的言行就应有更多的欢乐色彩,彼此在情绪上才能共鸣;在悲痛的场合,人们的言行应更有人情味,更富同情色彩,才有助于感情的沟通。

一般情况下,人们不会有意识地讲一些与某一场合中的气氛截然相反的话,比如,在喜庆的场合说悲痛的话,或者颠倒过来,在悲痛的场合说高兴的话。但是,确实有一些人在无意中说出了与某一场合中的悲喜气氛不相适应的话,从而造成不好的影响。

有这样的一个笑话:

某人愣头愣脑,说话常常走火。一次,他父亲带他到姐夫家赴娶亲的喜宴。一路上,父亲对他说:“人家今天办喜事,你不要乱说不吉利的话。”他满口答应:“这还用说嘛,娶亲又不是送葬?”宴会上,他果然一声没吭。他的父亲暗暗高兴。临走时,他却一本正经地对姐姐说:“我今天没说半句不吉利的话,日后你家女儿守寡、儿子抽筋,可不要怪我?”这席话把他姐姐气得半天说不出话来,生气地把他轰出了家门。

与之相反,在悲痛、忧伤的场合,说不合时宜的话也会得罪人。

有甲乙两个老友,平时爱开玩笑,几天没见面,就说:“你还没死呀?”对方马上说:“我等着给你送花圈呢?”两个人哈哈一笑了之。后来甲真的病了,住进医院。乙想叫他开开心,到医院去看望。一见面,他就开玩笑:“你还没死呀?”甲的脸一下子拉长了,说:“你滚?”把他赶了出去。

你看,在医院对病人说这样的话显然是找错了地方。

3.要分人多与人少的场合

当只有一个说话对象时,与有几个甚至更多的人在场时,很多话是不能一样地说出的,特别是批评、指责之类的话。

有这样一对夫妻上街买东西,在熙熙攘攘的商场柜台前,妻子买了这件又要买那件,丈夫有些不耐烦了,生硬地说:“你还有完没有,见什么买什么,你挣多少钱哪?”这句话刚出口,妻子刚才还微笑的脸顿时变红了,生气地说:“怎么,我还没花你的钱呢,你急什么?我就是要买,你要心疼你走开?”把他说得难堪极了。

他用一双不解的眼睛看着她,半天说不上话来。原来他的妻子是很温顺的,在家里从来就不发火,有时他说的比这还要难听,她都不与他对抗。可是,今天她为什么火气这么大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说话时没有注意到场合的变化。

一对夫妻正在家里闲聊,开玩笑。这时家里来了客人,丈夫为了显示自己在家里的地位,当着客人的面,指着妻子说:“去,把我的拖鞋拿来!”妻子白了他一眼,不满地说:“你又不是没长手,自己不会拿?”丈夫感到愕然。

因为,自己的拖鞋从来都是妻子拿的。他不明白今天妻子是怎么了?其实问题很简单,是他弄混了场合,虽然还是在家里,但是来了外人,这个场合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

(三)不能不论方式

俗话说:“不会说话得罪人,不会烧香得罪神。”这是指不会说话容易把人得罪。在交际中,所谓会说话,就是除了讲究说话的内容、技巧、态度以外,还要注重说话的方式,人们常说:“一句话可以把人说笑,一句话可以把人说跳。”这就是说,说话的方式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

1.不用粗俗谩骂的方式

在口语交际中,说话粗俗不雅,满口脏话,甚至谩骂,恶语伤人等不文明谈吐,是对他人的侮辱,他人是难以忍受的。这种说话方式往往造成不愉快的结果,影响交际,败坏风尚。

有这样一件事,每到上下班时间,乘公共汽车人多。一天,某甲好不容易挤上了车,长吁了一口气,不小心碰到了前面的某乙。

某乙毫不客气地说:“拱什么拱,谁不知道今年是猪年。”

某甲一听火了,也不相让,回敬道:“狗年都过去,你叫什么?”

两个人斗嘴,周围的人听了禁不住哈哈大笑,这种幽默,未免太尖酸刻薄了。如果两人改变一下说话方式。比如,某乙说:“请你注意点,你挤着找了。”某甲则说:“对不起,请原谅!”这样就可以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

有些人,品格低下,说话粗言粗语,极其下流可耻。这些人是不受欢迎的,他们的话只能给自己带来麻烦。

2.不用讽刺挖苦的方式

讽刺挖苦是一种有强烈刺激作用的表达方式。它往往是以嘲笑的口吻说出对方的缺点、不足、丑处,使人当众丢丑,难以忍受,轻则反唇相讥,重则大打出手,造成很恶劣的后果。

有几位退休老工人闲来无事,围在一起打扑克。旁边有一位看打牌的老者,年纪已是73岁了。打着打着,有人出错了牌,这位老者一看急了,冲着出错牌的人说了一句:“臭手!”

被说的人一听,不对劲,觉得当着别人的面被斥为“臭手”,有失体面,于是就推了说话者一把,使他从坐着的凳子上仰天跌倒。老者爬起来,拎起凳子就向对方砸过去,一下子就把对方打倒,造成恶果。就这样,73岁的老者除赔5000元的医疗费外,还要承担法律责任。

有一位青年和同事说:“我想参加学校组织的演讲,你看怎么样?”这个同事不屑地说:“你?算了吧,瞧你长得和丑八怪似的,还不把听众笑趴下?”听了这话,对方被激怒了:“你他妈的,狗眼看人低?”结果,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你一拳我一脚,竟然打起来了。

上述事实说明,不管有意还是无意的讽刺挖苦,都会触犯人们的自尊心,激怒人,得罪人。假如别人用这种方式对我们说话,我们不气得跳脚才怪呢。

3.不用幸灾乐祸的方式

人差不多都会遇到大灾小难的,都会有不幸和失意的时候。此时,人们需要的是同情和理解,而不是别人的冷言冷语,幸灾乐祸。

有一对夫妻,妻子的头发在做饭时不小心让炉火烧了半截,心里懊恼极了。她想告诉丈夫,做饭不但麻烦,而且很辛苦。她走到丈夫跟前还没开口,丈夫看着她的样子便大笑起来,边笑边说:“你看你这模样简直像只丑小鸭!”说完笑得更厉害了。妻子有点忍不住了,冲着丈夫叫道:“你还笑呀?人家的头发都让火给烧了,你一点同情心都没有!”丈夫又哈哈大笑道:“活该!谁让你自己不小心呢?好在没有全烧着,要不然我就可以看看头上失火是什么样子……”丈夫的态度把妻子激怒了,她二话没说,抄起一只塑料茶杯朝丈夫狠狠打过去,接着二人抱作一团,厮打起来。

幸灾乐祸是缺乏同情心的表现,在交往中,无论是什么样的人都无法接受。因此,和别人说话时,特别要注意。不当的表达方式有许多种,这里介绍的只是其中的几个方面。虽然不全面,但也足以说明说话时用不恰当的方式会产生不良后果,影响交际正常进行。

(四)不能不讲礼貌

在说话时,说话者应当表现出对对方的尊重。这样,就必须用到礼貌用语和注意说话时的礼貌性,只有这样,才会被认为合乎表达习惯,才会使谈话顺利进行。

但在实际说话中,缺乏礼貌现象也很多。如对长者说话,直呼“你”,或不用敬称;如只把对方当做无知的听者,不让对方平等交谈;如交谈中语言粗鄙。讲话不礼貌,大致表现在这些方面。

1.不缺少必要的称呼语

在与人说话时,一般情况下首先要称呼别人,这就要有一个能让对方接受的恰当的称呼,因为,这是开启交谈之门的一把钥匙。

可是,在现实生活里,我们有些人都忽略了这一点,一开口称呼别人就不得体,无意识地伤害了对方,导致说话失败的结果。

一位老者,正在大路上溜达,过来一个骑车的小伙子。小伙子来到老者身旁,大大咧咧地问道:“嗨,老头,到县城还有多远?”老者听到问话,很是生气,可他并未发作,而是使劲地把拐杖往地上一戳,没好气地说了句:“还有6拐杖。”

小伙子听了这话,迷惑不解,就纠正了一句:“远近不能论拐杖,得论理。”

老者接过话头,顶了一句:“你也知道论理?论理你得叫我一声大爷!”

向人问路,态度本来应当谦恭,因为是你在求别人,而不是别人在求你。退一步说,即使没有这样的“求”,尊敬老人也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没有理由不尊敬老人。

再举一个例子:

小王是单位的小车司机,与张华年纪不相上下,且有同学之谊。在张华还没有升为经理之前,小王常称呼张华为小张。后来,张华升为经理,由于小王叫他小张习惯了,所以还叫小张而不称经理,他也没有考虑对张华这样叫有什么不妥。不久,小王被调到公司下属一个很差的单位,车也没得开了,工资也少得可怜。小王很纳闷,心想自己在公司里干得很踏实,怎么会被调离呢?后来他才听别人说是因为没有注意到对张华的称呼。

2.不缺少道歉语

有过失的时候要道歉,说声“对不起”或者“很抱歉”,别人会给你同情与谅解。大部分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可也有少部分人,并不注意这一方面。因而让别人觉得他们缺乏教养,没有礼貌。

一个骑车的小伙子因车速太快,一老者闪躲不及而被撞倒。小伙子不仅不道歉,还蛮横无理地说:“你难道没长眼睛?怎么撞倒了我的车子?我骑了十几年的车子,还从没遇到你这种没长眼睛的人。”老者被撞倒心里就有些气,再加上小伙子这么一说,气愤至极,他一把拖住小伙子,要拼老命。结果,引来了许多过路人围观,纷纷谴责小伙子的行为无理。

如果小伙子撞倒老者,随即说声“对不起”,并把老者扶起,一再表示歉意,也许情况会好些。虽然“对不起”,“很抱歉”这几个字,能使强者低头,能使怒气顿消,可是有多少人知道它的效用并充分利用它呢?多少的仇恨,多少的嫌隙,不都是由某一方的忘记使用或不愿使用这几个字而引起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