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历代艺术画廊(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6303500000003

第3章 《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书风与两汉、西晋的书法相比,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他在书法上的最大的成就是增损古法,把汉字书写从实用转为一种真正的艺术,他讲究情趣,注重境界,转变汉魏质朴书风,获得“书圣”之誉。

书家生平

王羲之(303~361年,一作321~379年),字逸少,号澹斋。琅玡临沂人(今山东临沂),父亲王旷,历任丹阳太守、会稽内史。伯父王导,历事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出将入相,官至太傅。王氏家族是东晋王朝最为显赫的家族之一,王羲之就成长在这样一种氛围中。王羲之幼年不善言辞,长大后却辩才出众。朝廷公卿看重王羲之的才器,屡屡召举为官,他都辞谢。后来征西将军瘐亮请他担任参军,累迁长史,宁远将军、江州刺史,最后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后与太原王述不和,称病去职,在会稽隐居,直到去世。他酷爱书法,练习非常勤奋,终成大器,其作品《兰亭序》是绝世珍品。

艺术风格

王羲之经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里都是墨,人们就把这个水池称作“墨池”。就这样,王羲之几十年来锲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

王羲之的书法之风与两汉、西晋的书法相比,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他擅长各种字体的书写,隶、草、楷、行无不精擅,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飘若游云,矫若惊龙”。博采众长,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在书法的发展上产生了质的飞跃,被人们誉为“书圣”,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没有原迹存世,流传下来的多是后世临摹的刻本,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兰亭序》(冯承素摹本)、《丧乱帖》、《远宦帖》、《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姨母帖》、《寒切帖》、《行穰帖》等,其中《兰亭序》对后世的影响力最大。

他的《兰亭序》为历代书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相传唐太宗将其书法作品视为国宝,号召天下临摹他的字体,他的书法遂成为代替汉魏笔法的书体正宗,自王羲之以后行书也可以刻在石碑。

《兰亭序》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祓除疾病的集会活动)时,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五十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此帖被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现代存世的《兰亭序》以唐代的摹本(神龙本)最为出名,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经郭沫若考证,认为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有出入,疑为隋唐人伪托。

《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风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也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他自幼就跟随父亲王羲之学习书法,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于世。因此,世人将他们合称为“二王”。

延伸阅读

东床快婿

之为人坦率,不拘礼节,从小就不慕荣利。《世说新语》晋代太尉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门生到王家去择婿。王导让来人到东厢下逐一观察他的子侄。门生回去后对鉴汇报说:“王氏的诸少年都不错,一个个神态持,只有一个人躺在东床上坦胸吃东西。”

鉴听了,说:“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原来,这个人就是书法家王之。这就是“东床快婿”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