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历代艺术画廊(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6303500000114

第114章 明十三陵:帝陵的杰出代表

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这里自永乐七年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总称,坐落于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北京约五十公里。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分别建在东、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该陵园从1409开始营建,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陵区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明代时,于沙河镇北,建有七孔石造“朝宗桥”。在镇东,则筑有壮丽的“巩华城”。该城原为嘉靖皇帝祭陵时中途休息的行宫,现仅存遗址。

十三陵是我国历代帝王陵寝建筑中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古墓葬群,建筑雄伟,体系完整,历史悠久,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

石刻作品

石牌坊,位于十三陵神路最南端。明嘉靖十九年建。为汉白玉砌成,面阔五间,六柱十一楼。夹柱石上雕刻麒麟、狮子、龙和怪兽,云腾浪涌,神态逼真。门上端额枋上雕刻的云纹,给人以柔美飘逸之感。这座晶莹光洁的牌坊是中国现存最大、最早的石坊建筑。

石像生,位于十三陵大碑楼至龙凤门的神路两侧。有石兽二十四座(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各四,均二卧二立),石人十二座(武臣、文臣、勋臣各四),为明宣德十年整修长陵、献陵时雕造,均用整块巨石琢成。

棂星门,俗称龙凤门。位于十三陵石像群以北的神路上。是一座汉白玉石牌坊。门南向,三门并排,其间联以红色短垣,柱头的云板和异兽,构成门上的装饰,结构奇特。三门额枋中央,都有一颗石琢火珠,故又称火焰牌坊。

著名的陵寝

长陵,位于天寿山主峰下。是明成祖朱棣和他皇后徐氏(十三陵中第一个入葬的人)的陵寝,为十三陵中最早和最大的一座。建成于永乐十一年。整个陵园用围墙环绕,分为三个院落,包括陵门、神库、神厨、碑亭、祾恩门、祾恩殿、棂星门、宝城、明楼等。这样宏伟的楠木建筑物,在中国已绝无仅有。

永陵,位于长陵东南阳翠岭下,是明世宗和他三个皇后的陵寝。构造精美细致,墙垛用花斑石砌造,斗、飞椽、檐椽、额枋都为石雕,宝城垛口和两侧通道也用石砌,是明代宫殿雕石的杰作。

定陵,位于长陵西南大峪山下,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朱翊钧和他两个皇后(孝端、孝靖)的陵寝。明楼为黄琉璃筒瓦重檐歇山顶,檐下榜额书“定陵”二字。四角及台阶都用巨石拼砌而成,枋、椽、斗也用石雕,加饰彩画,坚实美观。

明十三陵,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陵又自成一个独立的单位,陵墓规格大同小异。每座陵墓分别建于一座山前。陵与陵之间少至半公里,多至八公里。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余均成扇面形分列于长陵左右。在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的指导下,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明十三陵作为中国古代帝陵的杰出代表,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延伸阅读

十三陵名称的来历

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个皇帝的陵墓。明朝历经十六帝,为什么叫十三陵呢?这要追述一下明朝的历史。明朝开国皇帝朱元, 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之阳称”明孝陵”。第二帝朱允文因其叔父朱以“靖难”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有人说出家当了和尚,总之是下落不明,所以没有陵墓。第七帝朱祁,因其兄英宗皇帝被瓦

所俘,在太后和大臣的拥立下即了帝位。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又坐了皇帝。朱祁被害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而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这样,明朝十六帝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天寿山,所以称“明十三陵,建文帝最终是自焚还是从秘密隧道中逃走,至今还是个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