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生肖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6301600000040

第40章 肖牛崇信的发展

在人类发展历史上,由于牛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性,人们奉牛为神,为牛立节日,进行相关的祭祀和娱乐活动,形成了诸多肖牛崇拜信仰。

牛作为民间的保护神,源于远古时期的图腾信仰。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渭水注》引《列异传》称牛王本为南山大樟,被人盗伐,“树断,化为牛入水,故秦为立祠”。后来,逐渐人格化,演变为牛首人身,又讹为伯牛。《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五四引《蓼花州闲录》记载:“明中原来者,云北方有牛王庙,画牛百于壁,而牛王居其中间,牛王为何人?乃冉伯牛也。”近代民间供的牛栏神也是拟人化的神灵。

随着动物神信仰的淡化,鬼神观念的发展演变,在牛王信仰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一种“牛头鬼”的形象。“牛头鬼”的说法有两种传说:一种来源于神农,据《外书》:“神农牛首”;一种来源于佛教影响,佛教信仰阎王,他有判官、走卒。据《五苦章句经》中记载:“狱卒名阿傍,牛头人手,两脚牛蹄,力壮排山,持钢铁钗。”后来为道教吸收,成为牛头马面,或牛头鬼,归泰山神统辖。

由于牛的种类以及牛的生活区域的不同,各个地区对于肖牛的崇信也是多种多样。云南大理七里桥葭蓬村白族村民世代以黄牛为本主,每年二月二十三日祭祀黄牛,该村也不猎杀、役使黄牛,禁食牛肉。拉祜族认为牛有灵魂,牛生病后要敲击牛槽,或者迁徙,严重者请巫师替牛招魂,即在大门口或牛跌伤的地方杀鸡、做粑粑,念道:“牛魂回家吧,外边风雨大,没处躲,有老虎,家有吃的,有牛栏,你顺着路回来吧。”

人们相信牛有灵性,衍生出一种牛魂石信仰。黎族每到七月或十月牛节,人们就会把家藏的牛魂石取出来,用酒洗石,人们认为经过牛魂石泡的酒是福酒,喝了福酒,既有助于人的健康,又有助于牛群发展。

在游牧民族中,还有一种崇拜牛乳房的风俗流传。在蒙古包入口内,有男女坐席之分,其中妇女坐席的上方,必挂一个母牛的乳房。后来东蒙地区流行用羊毛织编牛乳房,然后镶一块布,挂在蒙古包内,由人们定期祭祀。在蒙古族人民看来,牛的乳房不仅是母牛的标记,也是产乳的地方,必须拜祭才能丰产乳汁,否则将危及牧民们的生活。

牛神崇信的不断发展,逐渐加深了人们对于丑牛的感情,各种各样的牛王节也在不同的地区逐渐流传开来。汉族人民大多崇拜牛王。湖北地区以八月十五日为牛王生辰日,当天必须要剥芋头做羹吃,名为“牛羹”,有的地区直接喂牛吃芋头。四川地区以十月一日为牛王神生日,人们做糯米粑粑,粘在牛角上,当天不让牛做活,黄昏时牵牛转弯,晚上让牛在水田边照身影。壮族称牛王节为牛魂节、脱轭节、开秧节等,在四月八日、五月七日、六月六日、七月七日等都有相关活动。壮族人民每年四月八日在牛栏设祭台,打扫牛栏,撒石灰,垫干草,让牛休息一天,并会把牛拉到河里洗澡,或者以艾叶洗牛身,能除虱、压惊和定魂,同时杀鸡,做五色饭,全家围桌共餐,并牵牛转桌一周,给牛吃五色饭、甜酒、绿豆粥、鸡蛋汤,小孩还把红纸挂在牛角上,向牛祝福。

从图腾崇拜到动物之神,再到兽首人身,最后是牛王的人格化以及形形色色的牛王节的出现,人们对于肖牛的崇信是越来越深,对丑牛的感情越来越深厚,反映出牛在人们心目中崇高的地位。

延伸阅读

牛王的由来

传说,牛本是玉帝的太子。玉帝看见地上的人类天天劳动,十分辛劳,就让太子下凡传圣旨:“一天吃一顿饭,洗三次脸。”太子却说:“一天吃三顿饭,洗一次脸。”于是人间粮食短缺,怨气冲天,玉帝一查问,方知是太子假传圣旨,气愤之极,令太子下凡为牛,帮助生产粮食。由于水牛是四月八日下凡的,人们为了感谢耕牛,就在四月八日这一天为牛过生日。另一种传说认为牛是牛魔王变的,故事同上,但有一点不同:不是太子,而是牛魔王假传圣旨,玉帝惩罚他,把他变成耕牛,从而有祭牛王之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