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医学文化博览(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6299600000007

第7章 医与道水乳交融

道教起源于我国,对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各个方面都有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中医学理论的形成,特别是对我国中医养生学、药物学等的影响尤为深远。

自古以来,道学与医学水乳交融。中国的医学哲学思想中一向有“医乃道之绪余”之论。实际上,古代医家的“医道通仙道”、“阳中之阳为高真”、“阳中之阳,天仙赐号”的论述,已经表达出医道相通的哲学思想。

道的本体论对中医学的影响

道家这一学派最初为老子所创,老子非常崇尚自然,关心对自然的观察和发现它的“道”。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实际上,老子所谓“一”,就是“浑沌的气”, “二”就是“一气分为阴阳”, “三”就是阴阳对立之“和”。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就是一切事物本身皆包含内在矛盾。所谓“冲气以为和”,即是事物运动中的矛盾统一。这些老子皆统之于“道”。“道”这个辩证的范畴,表达了天地万物最普遍的、最本质的联系,其本身就是无限宇宙永不间断的生化运动。这是老子辩证法的精髓,它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创立提供了方法论,也在中医临证实践中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在《黄帝内经》中,更能处处体现出这一点。例如,言及自然的,“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言及生理的,“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言及病理的,“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言及治疗的,“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等等,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老子的影响。

道家对中医养生的影响

有一则寓言说: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刀子所到之处都发出皮骨相离的声音,这些声音合乎音乐的节拍与节奏,听起来非常美妙。梁惠王很奇怪这个厨师的技术怎会如此高明。这个厨师解释说,他喜好的是自然的规律,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最初开始宰牛的时候,不了解牛体的结构,眼睛看到的只是整头的牛。三年之后,他宰牛的时候,不是用眼睛去看,而只是用意念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好像感觉器官停止活动了全凭意念在活动。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去分解牛就感觉游刃有余。他的一把用了十九年的解牛刀,如今看来刀刃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梁惠王听完后,感慨地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

这是道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庄子所写的寓言,它收在《庄子养生主》里,说明了如果对身体非常了解,那么养生也就会游刃有余的。庄子在养生方面还提出了两种长生的办法:避世、养真。所谓避世,就是抱着一种旁观、超然的态度,对待一切事物和社会现象。所谓养真,就是调养精神。在这种避世养真思想的影响下,《黄帝内经》中提出了许多养生的理论和方法。例如调摄精神的原则,就是尽量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防止过度的精神变动,保持心胸开朗,乐观愉快。

道家对中医制药的影响

道教中的制药炼丹术大大丰富了中药炮制的手段,促进了中药炮制学的形成和发展。而其吐纳、导引、行气、服气、胎息、炼气、辟谷、房中术等修炼方法更是直接为中医所采用。东晋道教理论家葛洪认为,“为道者兼修医术,以救近祸”,“为道者以救人危,护人疾病,令不枉死为上功”,把医术定为最重要的修道内容之一。他的代表作《抱朴子》、《肘后备急方》就提供了一些丹药的制作方法。这不仅表明中国古代的医药化学在那时已发展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而且在中国医药史上有重大意义,成为近代制药化学的先驱。

由此可见,中医完全是在道文化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几乎贯穿于中医学领域的各个方面。

延伸阅读

道家的炼丹术

在封建社会里,贵族官僚为了永远享受骄奢淫逸的生活,妄想长生不老,有些人就想炼制出“仙丹”来,满足他们的奢欲,于是产生了一种炼丹术。即炼丹的人把一些矿物放在密封的鼎里,用火来烧炼。矿物在高温高压下就会发生化学变化,产生出新的物质来。长生不老的仙丹是贵族官僚的幻想,当然是炼不出来的。但是在炼丹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一些物质变化的规律,这就成了现代化学的先声。如葛洪在炼制水银的过程中,就发现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