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医学文化博览(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6299600000005

第5章 汉字:中医文化的载体

在两千余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文字的普及、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使古人为我们留下了数量巨大的中医文献古籍,中医药也因此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汉字是中华文明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不但承载了华夏几千年的历史,而且也是人们沟通的重要手段。汉字作为信息载体,为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传说,汉字是由仓颉创造的。古籍记载说,仓颉号史皇氏,是轩辕黄帝的史官。黄帝统一华夏后,感到结绳记事的方法已经不再实用了,就把造字的重任交给了聪明的仓颉。于是,仓颉就在当时的洧水河南岸的一个高台上造屋住下,专心致志地造起字来。可是,他苦思冥想了很长时间也没结果。

有一天,仓颉正在绞尽脑汁地思索,天上飞过一只凤凰,嘴里叼着的一件东西刚巧掉到了仓颉面前。仓颉拾起来,看到上面有一个蹄印,于是就去问猎人这是什么野兽的蹄印。猎人看后说:“这是貔貅的蹄印,与别的兽类的蹄印不一样,别的野兽的蹄印,我一看也知道。”仓颉听了深受启发。他想,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特征,如能抓住事物的特征,画出图像,大家都能认识,这不就是字吗?从此,仓颉便开始观察日、月、星、云、山、河、湖、海,以及各种飞禽走兽、使用的器物等,并按其特征,画出图形,造出了很多的象形字。仓颉把这些字献给黄帝,黄帝非常高兴,立即召集九州酋长,让仓颉把这些字传授给他们。从此,这些象形字便得到了应用。

汉字和中医药的关系非常密切。首先,汉字保留了中医药发展的信息。秦汉时期,文字因统一而进入稳定阶段,此时的中医药也出现了一个发展高峰。《黄帝内经》确立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神农本草经》确立药物学基本理论、《伤寒杂病论》确立辨证论治的临床施治原则和方剂配伍原则,使“理、法、方、药”首次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了中医药的学术体系。东汉许慎编纂了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共收录汉字9353个,其中涉及医药、卫生、保健的汉字就达1124个,植物、动物、矿物名称共928个,人体骨骼、脏腑、组织器官名称用字98个,病理表现用字20个,疾病名称78种。

其次,中医药的发展也促进了以汉字为基础的汉语言的发展。很多中医用以说明疾病名称、现象、治疗等的词语,在历史发展中,逐渐成为成语、典故被人们广泛使用着。如“针砭时弊”、“标本兼治”、“病入膏肓”、“以毒攻毒”、“肝胆相照”等。它们不仅保留着医药学意义,而且延伸到社会学领域,用以说明一些社会现象,因而具备了相应的社会学意义。

再次,汉字的训诂使中医药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医药起源与发展很早,依赖于汉字的普及、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才使得它们能作为文献古籍流传下来。由于各种原因,古籍在流传和抄写的过程中会出现散佚、遗漏和错误,古汉语在音、形、义等方面的发展和演化,也会形成与现代汉语的差别,而这些因素都促使很多学者运用训诂学、校勘学的方法对中医药古籍进行深入研究,才使得数千年的中医药文化得以较为完整的保留和传承。这些中医药的古籍也因不断的训诂、校勘而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此外,汉字的思维与中医药的思维方法也有一些相通之处。传统中医的思维方法以形象思维、取象比类、具象与抽象相结合为主要特征,而这也正是仓颉造字时的思维特点。

延伸阅读

汉字“医”的解读

汉字“医”在简化之前写作“ ”、“ ”,它们有着丰富内涵,更能说明中医的历史与本质。

“”的下方是一个“酉”,“酉”是盛酒的容器,也可以用来表示酒。酒在古代被视作治病的药,如《汉书食货志》:“酒,百药之长。”在古代,人们认识不到疾病的本质,以为是“邪”作祟,而酒能治病,所以,酒在古人眼里就产生了一种神力,这与古代的“巫”念咒作法的神力是一致的。后来,汉字“”就以“巫”替代了“酉”而变成了“ ”。

“ ”则形象地描述了患者中箭以后,巫医用酒消毒、麻醉,用镊子、剪子手术的抢救过程。

汉字简化之后,只剩下了“医”,也就是“矢在肉中”的意思,而没有了治病的过程,似乎不能表达古人造字所包含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