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医学文化博览(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6299600000022

第22章 综合性医学文献:《外台秘要》

《外台秘要》是唐代由文献辑录而成的综合性医书,它保存了大量唐代及唐以前的医学文献,为研究中国医疗技术史及发掘中医宝库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和考察依据。

在孙思邈的《千金要方》问世后一个世纪,唐代又出了一部医学名著,它就是王焘所著的《外台秘要》。

王焘(约670—755),唐代的著名医学家。陕西省郿县人。王焘出身官宦世家,祖父王苃是唐初杰出的宰相之一。王焘幼年体弱多病,尝够了病痛的滋味。长大后为了治好自己的病,为了强身健体,便在公务之余,发奋读医学著作。与此同时,他的母亲南平公主也进入年老体弱的时期。王焘禀性孝顺,母亲患病时,长期衣不解带地照看护理,并遍访名医,遍查医著,寻找灵方妙药。俗话说“久病成医”,王焘对医学产生了兴趣,并开始入门。

王焘曾经担任徐州司马和邺郡太守,为了有机会阅读医学书籍而长期在当时的皇家图书馆——弘文馆任职。他在那里度过了20多年的时间,如饥似渴地阅读晋、唐以来的大量医学书籍,认真地做了详尽的摘录,夜以继日,年复一年,积累了大量医学资料。后来,他被贬职到房陵,遇赦后就近安置在大宁郡。当地气候炎热潮湿,百姓得了瘴气,百分之六七十都难逃一死。王焘依照随身携带的验方施治,竟然把即将死去的人神奇地救了回来,由此,他便决心发愤编写医书,最后于752年著成《外台秘要》。

《外台秘要》,又名《外台秘要方》。全书共有40卷,1104门都是先论后方。论著详尽,次序井然。《外台秘要》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整理并保存了大量医学文献

在《外台秘要》中,王焘共引证方书69种,所引的资料都注明了书名、卷次,查核时非常方便,为医学文献的整理创立了范例。他博采众长,不仅对《千金方》、《肘后备急方》之类的名家著作仔细研究,而且对没什么名气,流传也不广泛的著作也加以收集,如陈延之的《小品方》、张文仲的《张文仲方》等医著也可以在这部著作中看到大致内容。

搜集、整理并推广了民间单、验方

《外台秘要》中共收载了6900多首方剂,每一门类都是以《诸病源候论》的条目为引,再广引方剂。收载的许多治疗方法和方剂,都非常切实可用。如关于治疗白内障的金针拔障术,是我国历史上对这种方法的最早记载,这种方法现在依然在沿用。

记载医学的最新成就

《外台秘要》中记载了诊治黄疸病及揭示病情转归的方法,即用白帛浸染法来检验每夜小便的颜色,以掌握病情的变化。这种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实验诊法虽然不是由王焘所创,但若没有《外台秘要》的引用,恐怕早已散佚无遗了。

书中还有关于肺结核的叙述,认为肺结核病人一般在下午都会出现潮热、盗汗、面红升火,以及身体日益消瘦的症状。假如看到腹水的出现,就是病情极为严重的征象。

书中还详细描写了天花的症状,对发疹、起浆、化脓、结痂的全部过程,都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能根据痘疹的色泽、分布的情况,作出病人预后好坏的判断。

这些记载如实反映了古代医家观察疾病的精细和诊断的确切,也证明了我国医学家在唐代时对某些传染病的认识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延伸阅读《外台秘要》对针灸学的贡献及引发的争议王认为“针能杀生人,不能起死人”,所以他对灸法比较重视。在《外台秘要》中,他吸取了《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中关于经络、穴、灸法的精华,又总结了孙思 、甄权、杨玄操等人的灸法经验。对于灸法的补泻问题,在理论上作了较深刻的阐述。关于艾柱的大小、灸量、取火用材也作了规定。

但有人认为他这种“弃针重灸”的态度阻碍了针法的发展,对针灸学尤其是针法有负面影响。所以,王也成了针灸学领域一个颇富争议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