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医学文化博览(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6299600000012

第12章 药物学的奠基之作:《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是远古时期炎帝神农氏及后代人们所掌握的药物学知识的集大成之作,它对于药物性质的定位和对其功能主治的描述十分准确,其中规定的大部分药物学理论和配伍规则,到今天,也仍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理论支柱。它是医生和药师学习中药学的教科书和必读书。

炎帝神农氏是中国药学的始祖,他是古代文献中记载的第一个遍尝百草研究药学的人。

相传炎帝为了解掌握药物的性能和功效,经常在陕西省高平县羊头山一带尝百草,采集药材。有一天,他尝了一种不知名的草药而中毒,腹中疼痛难忍,便急忙骑马返回。走了一程,不能再骑马,只好让人抬着走,后来这个地方就被叫做“换马”,即今换马村;又走了一段路,炎帝病势沉重,人们连声呼唤而不应,后来这个地方就被叫做“不应”,谐音为北营,即今北营村;人们把炎帝抬到一个避风的山沟里察看病情,发现他已逝去,这个地方便被叫做卧龙湾;人们把炎帝抬回行宫,装殓起来准备安葬,后来这个地方便被叫做“装殓”,后讹为“庄里”,即今庄里村;炎帝死后,炎帝的坐骑长夜悲鸣,沿着山岭奔跑不止,这条山岭便被人叫做跑马岭。炎帝最后所尝的草药则被称为断肠草。这些神奇而美丽的传说说明,炎帝神农氏确实是远古时期一位执著的药学研究家,是为药学研究而献身的。

炎帝神农氏因遍尝百草而掌握了不少药物的性能和功用。随着社会历史文化的演进,这些医药知识与经验也日渐丰富,尤其是文字产生后,这些知识的记录和传播方式也由最初的口耳相传发展到了文字记载。这样,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便诞生了。

《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或《本经》。在我国古代,大部分药物是植物药,所以“本草”成了它们的代名词。

《神农本草经》的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争论,有人说成于秦汉时期,有人说成于战国时期。现在通常认为成书于东汉时代,约公元一世纪。

《神农本草经》原书早已散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的。该书最早著录于《隋书 四卷,雷公集注”。

经籍志》,载“神农本草,

《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收载药物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根据毒性和药效,分为上、中、下三品,以补养无毒药120种为上品,其次遏病补虚、有毒或无毒者120种为中品,再次除邪多毒药125种为下品。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更可贵的是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麻黄可以治疗哮喘,大黄可以泻火,常山可以治疗疟疾等等。这些药物疗效都已被现代科学分析的方法所证实。

延伸阅读

《神农本草经》和生姜

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生姜性味辛温,入肺、脾、胃经。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功能。常用来治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咯痰咳嗽。中医认为生姜能够解鱼蟹毒,因此吃蟹的时候要蘸一些姜汁,不光是为了调味,也有防止中毒的功效。

相传,“生姜”是神农氏发现并命名的。有一天,神农氏在山上采药,误吃了毒蘑菇,肚子如刀割般疼痛,吃什么药也不管用。他晕倒在一棵树下。等他慢慢苏醒过来后,发现自己躺倒的地方有一丛尖叶子青草,香气浓郁,闻一闻,头不晕,胸也不闷了。原来是这种草让他苏醒的。于是,神农氏顺手拔了一些,将它的块根放在嘴里嚼,又香又辣又清凉。过了一会儿,肚子里咕咕地响,泄泻过后,身体全好了。他想这种草能够起死回生,又因为自己姓姜,就把这尖叶草取名为“生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