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戏历史悠久,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木偶戏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木偶戏是一种世界性的艺术,一些文明古国,如埃及、印度都有木偶戏的遗迹。木偶戏,古称道傀儡、魁儡子或窟儡子。唐人韦绚著《刘宾客佳话录》、明代王衡著《真傀儡》杂剧中,记载了唐代大司徒杜佑在扬州市静街坊看“盘铃傀儡”的故事。
木偶艺术的起源
中国早在汉代就出现了活动木偶人,野史记载,汉初名臣陈平曾经利用漂亮的木偶人为刘邦解围;而《列子汤问》中,则记述偃师向周穆王献上能歌善舞的偶人。尽管这些文献说明中国出现活动木偶人的时间很早,但是关于木偶戏的记载却仍然较模糊。
木偶艺术的起源与人类的游戏本能和最早的偶像巫术大有关系。1981年,在辽宁东沟县三家子村后洼屯东发现一座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6000年前),在最下层发现有石器、玉器及雕塑等;其中陶塑器型有底部中间有孔的人头像和动物头像,小孔可以插入木棍作舞弄之用,与后世杖头木偶近似。其余雕塑则大都于一侧有小孔,考古学家认为这些都是用来佩戴在身上的装饰物或灵物。这些雕塑不管是作为崇拜对象也好,或祭祀的对象也好,当年在原始先民的生活中显然是非常珍贵的,当他们擎执着、供奉着、摸弄着,或游戏、歌舞、祈祷时,或逗弄自己孩子时,也许会以这些人像或动物像讲述氏族或家族的历史。这可能就是木偶艺术的最早起源。
木偶戏的传说
相传在明代嘉靖年间,有位秀才屡考不中。一天,他和朋友一起到九鲤仙公庙去占卜。恍惚之中,仙公拉着他的手,在他的掌心中写了五个字:“功名在掌中”。他认为这是一考必中的意思,于是欣然赴考。可是等到放榜,仍是名落孙山。秀才怅然若失,感到无颜见家乡父老,便流落他乡,在街头干起了街头艺人的行当。但是他又觉得自己堂堂一个秀才在街上抛头露面说书,有失体面,于是就用帘子把自己挡上,让观众只听其音,不见其人。
一天,有一位操纵木偶的师傅在帘外听他说书,觉得他的语言很生动,就建议他手托木偶,边说边做表演,结果大为成功,获得人们的满堂喝彩。这时秀才才明白当年仙公所写“功名在掌中”的意思,原来是预言他将来是演布袋木偶的“戏状元”。
木偶戏的发展历史
木偶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商代(前16世纪~前11世纪)奴隶殉葬的习俗,从安阳殷墟中就发掘出3000件带枷的奴隶陶俑。到了战国时代(前476~前221年)开始出现供人娱乐的乐俑。而西汉时期(前206~公元25年)乐俑已作为一种表演艺术。三国时代(220~280年)则出现了技艺精湛、模仿人歌舞杂技的木偶表演“水转百戏”。
随着戏曲文化的发展成熟,木偶表演也开始吸收戏曲的元素,逐渐形成木偶戏。据考证,木偶戏的出现最迟在北齐时代(550~577年),到宋朝戏曲艺术成型时,木偶戏也进入空前兴盛时期,当时木偶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大多为后世所承袭,如悬丝傀儡(提线木偶)、杖头傀儡、水傀儡、药发傀儡、铁枝木偶、布袋木偶和肉傀儡。明清时期,木偶戏渗透到全国各地,并与当地的戏曲相结合,形成丰富多彩的地方木偶戏。比如陕西合阳线戏、福建漳州布袋木偶戏等等,都是木偶表演和地方戏曲艺术结合的产物。电影出现后,木偶艺术再次得到发扬,从而出现了电影木偶剧,增加了木偶戏的影响力。
延伸阅读
中国木偶制作艺术家
江加走,又名家走,字长青。福建泉州人。其父江金榜,是制作粉彩木偶的老艺术家。江加走幼年家贫,受父亲影响,热衷于雕刻木偶。十八岁时继承其父雕刻神像、粉彩木偶的事业。潜心钻研传统技法,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所创作的木偶头像,讲究面部结构和表情,人物性格鲜明,神态生动,有的双眼能左右转,顾盼生姿。1920年,所雕木偶《封神演义》中人物,深受广大观众赞赏。建国后,他的作品曾走向海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收到江加走的木偶雕像礼物后,赞叹有加。国际木偶界更是把江加走称为“木偶之父”,他所独创的风格被冠以“家走头”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