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文化遗产集成(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6298700000086

第86章 彝族的盛典——火把节

彝族地区素有“火之故乡”的美誉,彝族人民能歌善舞,秉持着先人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音乐舞蹈传统和口头艺术。火把节是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火把节的原生形态,简而言之就是古老的火崇拜。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火把节的形成与发展,一方面与各民族的原始崇拜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彝语支民族的历史源流、文化传承和社会交往紧密相关。

火把节起源传说

火把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关于它的来源,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传说,一般认为起源于慈善夫人。直到现在,有些妇女在火把节的日子里还用捣碎的凤仙花包在指甲上染红指甲,这是对慈善夫人的纪念。

相传在唐代,大理地区六诏中最强大的要数蒙舍诏。其王皮罗阁有并吞其他五诏之心。因此在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蒙舍诏皮罗阁用松木造了一幢楼,叫松明楼,他邀请其他五诏首领前来观赏。趁五诏首领在松明楼开怀畅饮时,皮罗阁一把火将楼烧了,五诏首领全部被烧死。

五诏中邓赕诏首领的妻子慈善夫人,早就识破了皮罗阁的险恶用心,但她又无法劝阻丈夫不去赴宴。她把自己的金镯戴在丈夫手臂上,期望丈夫平安归来。她得知丈夫被害的消息后,赶来寻找丈夫的尸体。她用手刨开焦炭和灰烬,十指磨破,鲜血淋漓,染红了手指。她凭借那只烧不化的金镯子,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丈夫。为纪念慈善夫人对丈夫的忠贞,后来在火把节这天,妇女们就有了染红手指甲的习惯。

慈善夫人的丈夫被害后,皮罗阁又要霸占慈善夫人。慈善夫人坚决不从,并率领士兵进行抗争,她据守邓赕城。命人把火把捆在羊角上,然后驱赶羊群,满山是流动的火光,吓得敌兵到处乱窜。然而终因寡不敌众,邓赕诏都城被敌人攻破,慈善夫人投井自尽。后来每逢慈善夫人的忌日,人们总要燃起千万枝火把,以悼念这位坚贞不屈的夫人。

火把节习俗

火把节里,还有泼火的举动。人们用搀着松香的面粉猛地洒向火把,随着“嘭”的一声响,手持火把的人脚前身后顿时闪现金星,犹如燃放烟火。而洒松香面的人早已“逃”走,只丢下一串串笑声。被洒的人追逐上去,也掏出一把松香面向对方火把上抛洒,互相泼火。一团团的烟火四溅,真像是天上的星星落到了山寨、村野。

火把节期间,还举行各种活动,如摔跤、斗牛、射箭、赛马等。这些欢乐的节日,也是姑娘小伙挑选意中人的时机。姑娘们撑着小金伞,在热闹的人群里寻找意中人,如果觉得满意则互递眼色,悄悄地约定晚上相会的地点和时间。等到夜晚,相约的男女便躲在大树下、巨石后,倾诉悄悄话。

传承意义

火把节以完整、丰富的节日主体保留着人类群体文化演进的历史轨迹,热烈讴歌人类生命的繁衍,包含着族群生活的希冀,是研究彝族文化史和思想史的一个重要佐证。节日文化,不仅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与艺术风貌,更能展现一个民族的精神,激活一代代族群后人的民族记忆,启发广大的民俗传承爱好者对古老文化的神往,以及对民间艺术的珍视。

延伸阅读

斗恶魔,烧害虫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十大力的恶魔,破坏人们的幸福生活。人们发现后,纷纷上前质问。十大力蛮横地要与质问的人进行较量,还示威地把一头壮牛翻倒(从此,火把节时首先要斗牛)。他的挑衅行为惹怒了一位叫包聪的彝族英雄。他走出人群,与十大力扭扯着摔了三天三夜仍不分胜负。于是人们弹着三弦,吹着短笛,拍手跺脚为包聪助威,终于击败了十大力。恶魔发怒,放出蝗虫糟蹋庄稼。于是,人们又集合起来,点燃一支支火把去烧害虫,从而成为一种盛大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