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文化遗产集成(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6298700000008

第8章 三教合一的胜景——恒山悬空寺

恒山悬空寺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历代都对悬空寺作过修缮,北魏王朝将道家的道坛从平城(今大同)南移到此,古代工匠根据道家“不闻鸡鸣犬吠之声”的要求建设了悬空寺,是国内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

悬空寺坐落于山西省浑源县城南5公里恒山下金龙口西崖的峭壁上。根据《恒山志》的记载,悬空寺始建于北魏晚期(约公元6世纪),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后经历代多次重修,具有了相当的规模,是中国现存极为罕见的一座高空建筑,被誉为“建在绝壁上的危楼”。

悬空寺胜景

恒山悬空寺现存的建筑是明、清两代所建。悬空寺背西面东,像是悬在一幅巨大屏风中腰的玉雕。寺门朝南,寺内有楼阁殿宇40间。南北各有一座三檐歇山顶的建筑,危楼耸起,对峙而立,从低向高,三层叠起。六座殿阁,相互交叉,飞起栈道相连,高低相错,用木制楼梯相沟通,曲折迂回,参差有致,高下错落,虚实相交,构思布局妙不可言。整个寺庙,错综而不合零乱,交叉而不失严谨,似虚而实,似危实安,实中生巧,危里见俏,给人一种随时都会下坠的危险感。

悬空寺不仅是一个建筑上的杰作,还是一座雕塑博物馆,寺内塑像颇多,并有各种铜铸、铁铸、泥塑、石雕像80尊。三圣殿内的释迦、韦驮、天女等塑像,形体丰满,神态感人,是悬空寺内彩塑中的佼佼者。更为特殊的是地处悬空寺最高层的三教殿内,释迦牟尼、老子、孔子的塑像共居一室,耐人寻味。佛教、道教、儒教始祖同居一室,确不多见。

悬空寺所处之地风景优美,依傍这一块巨大的水域,这就是恒山水库。水库蓄水达1300万立方,灌溉良田数万亩。夏日,两侧青山侧立,黛色的山峦在水中显出倒影。水色清碧,波光粼粼,山花烂漫,飞鸟鸣叫,流泉飞瀑,犹如人间天上。

建筑特点

恒山悬空寺距地面高约50米,是对我国建筑传统和建筑风格的一大创新,其建筑特色可以概括为“奇、悬、巧”三个字。“奇”的是,建寺设计与选址,悬空寺处于深山峡谷的一个小盆地内全身悬挂于石崖中间,石崖顶峰突出部分好像一把伞,使古寺免受雨水冲刷。山下的洪水泛滥时,也免于被淹。四周的大山也减少了阳光的照射时间。优越的地理位置是悬空寺能完好保存的重要原因之一。“悬”是悬空寺的另一特色,全寺共有殿阁40间,表面看上去支撑它们的是十几根碗口粗的木柱,其实有的木柱根本不受力,所以有人用“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来形容悬空寺。而真正的重心撑在坚硬岩石里,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巧”体现在建寺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峭壁的自然状态布置和建造寺庙各部分建筑,将一般寺庙平面建筑的布局、形制等建造在立体的空间中,山门、钟鼓楼、大殿、配殿等无一缺憾,设计之精巧令人叹奇。

修造悬空寺的历史

据《恒山志》记载,悬空寺始建于北魏晚期太和十五年(491年),至今有1500多年历史。悬空寺原名“玄空寺”,取道家之“玄”、佛家之“空”,形貌楼阁而得名。

始建初期,位于最高的三教殿,距地面有90米高,因历年来河床淤积,现今,仅剩下58米高。随着时间的推移,悬空寺遭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坏,唐代曾经予以维修。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大诗人李白游览悬空寺后,在石崖上书写了“壮观”二字。后来,金代,元代都曾对损坏的建筑予以重修。到了明清时期,恒山的建筑得到大规模修建,悬空寺也得到了较好的维护,人们称之为“三寺四祠九亭阁,七宫八洞十二庙”。可惜这些建筑遭到破坏,目前的悬空寺就是明清时的遗存。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游恒山后,把它录入了《徐霞客游记》中。

延伸阅读

“壮”字旁边的点

悬空寺下方有“壮观”二字,传说是李白所书,其中“壮”字的右边多了一个点,据说是李白看到悬空寺后,觉得“壮观”二字也无法描述它的雄伟,所以又在“壮”字旁边加了一点,以示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