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文化遗产集成(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6298700000070

第70章 绝世美女——西施传说

“西施传说”是一份古越文化瑰宝,是诸暨民间文学生成和发展的一个缩影,它内容丰富,篇目繁多,是中国民间文学的一个缩影。2006年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施原名施夷光,春秋末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天生丽质。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 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中的“沉鱼”,讲的就是西施浣纱的故事。

“西施传说”的起源

西施传说产生于春秋末期,起源于民间口头文学,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墨子》和《孟子》等,经历代口耳相传,流传范围扩大,内容不断丰富。西施传说以春秋时期的吴越战争为历史背景,以西施一生的传奇经历为主干,以人物传说(如“东施效颦”)、地名传说(如“白鱼潭”)、物产传说(如“香榧眼”)、风俗传说(如“三江口水灯”)等为枝叶,从不同角度歌颂了西施的美丽、善良和“为国献身”的伟大精神。

“西施传说”的传播

西施传说和一般口头文学一样,主要通过口头方式代代相传,地点和方式等都较随意,大致以农闲休息时讲故事的方式流传。另外,一些艺人的介入产生了演唱传播的形式。在上个世纪60年代前,乡间尚有民间艺人传播西施故事,往往是一个人,一把二胡,二胡上还绑扎着小锣小钹,自拉自唱,他们演唱的西施传说一般经过自己的加工,比较完整。

“西施传说”

西施故事是和春秋末年的吴越争霸分不开的。越王勾践三年(前494年),吴王夫差在夫椒(今江苏省吴县西南)大败越国,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山,遭到吴军的围攻,被迫向吴国求和,身为国王的勾践被迫进入吴国当人质。后来越王勾践被放了回来,他发誓复国,并报仇雪耻。勾践的谋士范蠡认为吴王夫差贪好美色,必须用一个女子为间谍,使吴王荒疏国家大事,这样造成吴国在主观上的失败。最终选准了诸暨美女西施。越国的一个宫女认为:真正的美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体态。西施只具备第一个条件,还缺乏其他两个条件。于是,花了三年时间,教以歌舞、步履、礼仪等。

西施发愤苦练,在悠扬的乐曲中,翩跹起舞,婀娜迷人,进而训练礼节,一举手,一投足,均显出体态美,待人接物,十分得体。越王立即派人将她送给吴王,夫差大喜,在姑苏建造春宵宫,日夜歌舞吟唱,不理朝政,终于走向亡国丧身的道路。在这次复国雪耻的大事中,西施甘于为国献身,体现了古越国女子高尚的情操。

“西施传说”的影响

“西施传说”首先是历史的悠久性,它有2500多年的传承历史,从春秋时期一直流传到今天;其次是地域的广泛性,它发端于诸暨,辐射江浙乃至全国,甚至影响海外;第三是内容的丰富性,它几乎涉及民间文学范畴的所有类别,蕴含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最后是形式上的多样性,它的传承方式从口耳相传延伸至说唱、戏曲等表演形式。这说明,西施传说是真正从民间产生,在民间流传,并且对各个领域产生影响的民间文学。

延伸阅读

西施之死——沉海说

传说勾践灭吴后,他的夫人偷偷地叫人骗出西施,将石头绑在西施身上,尔后沉入大海。而且更有甚者传说从此沿海的泥沙中便有了一种似人舌的文,大家都说这是西施的舌头,所以称它为“西施舌”。三十年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在福建时,亦称赞长乐“西施舌”是闽菜中最佳的一种神品。《墨子亲士》篇提到,西施因为太美,结果被沉入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