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文化遗产集成(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6298700000060

第60章 东方文化的博物馆——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是甘肃省敦煌市境内的莫高窟和西千佛洞的总称,是中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千米处,开凿在鸣吵山东麓短崖上。前秦符坚建元二年(366年)有沙门乐尊者行至此处,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有千佛,于是萌发开凿洞窟,雕塑佛像之心,后来历代不断营建,遂成佛门圣地,号为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

中国石窟艺术受到印度的影响,印度传统的石窟造像乃以石雕为主,而敦煌莫高窟因岩石不适合雕刻,故造像以泥塑壁画为主。整个洞窟一般前为圆塑,而后逐渐淡化为高塑、影塑、壁塑,最后则以壁画为背景,把塑、画两种艺术融为一体。莫高窟洞窟众多,据记载唐时有窟千余洞,目前存世石窟不足一半,其中北魏所建洞窟32,隋代洞窟110,唐代洞窟247,五代洞窟36,宋代洞窟45,元代洞窟8,总计492洞。

飞天传说

敦煌飞天从起源和职能上说,它不是一位神,它是印度神话中乾闼婆与紧那罗的合体。“乾闼婆”是梵文音译,意译为天歌神,是一位男性的神。他周身散发香气,因而又称作香间神;“紧那罗”是梵文音译,意译为天乐神,是印度早期古神话中的歌舞神。传说中他们一个善歌,一个善舞,形影不离,融洽和谐,是一对恩爱的夫妻。后来佛教吸收了这一形象,成为天龙八部众神中的两位天神,在众神中担任赞颂和歌舞的功能。开始的时候,他们并不是翩翩起舞的飘逸形象,而是一副狰狞模样。但是随着佛教的传播和人们审美的需要,逐渐演化为眉清目秀,体态俏丽,翩翩起舞,翱翔天空的飞仙了。莫高窟中的飞天将乾闼婆和紧那罗合为一体,不再区分男女,并发展成独一无二的艺术形象。

建筑风格

莫高窟始凿于公元366年,历经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十几个朝代相继凿建,一公里长的崖面上,上下五层,洞窟密集,现存有492座洞窟。早期洞窟有明显的西域艺术风格,西魏开始受到中原艺术风格的影响,至隋唐,进入敦煌艺术的黄金时代,人物造型、敷彩晕染和线描技巧都具有中国传统艺术特点,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成熟艺术风格。

彩塑艺术

彩塑是敦煌艺术的主体,现存的两千四百余尊彩塑雕像,最高三十余米,最小仅有拇指大小,有佛祖、菩萨、罗汉、弟子、天王、金刚等等。莫高窟壁画今存45000平方米,有佛像画、经变画、佛教史迹、瑞像画、佛经故事画和供养人画。

佛像画中以菩萨像最为优美动人,被称为“东方维纳斯”、“东方圣母”。依据佛经而绘制的敦煌经变画,通常综合表现了一部或几部佛经的整体内容。莫高窟有经变三十余种,持续时间长的有西方净土变、东方药师变、弥勒经变、法华经变、维摩诘经变,数量最多的是东方药师变。大量的社会生活内容在经变画中得到生动的体现,因而被称作“墙壁上的图书馆”。

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

敦煌石窟艺术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古代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外来的表现手法,发展成为独具敦煌地方色彩的中国民俗佛教艺术,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等提供了珍贵资料,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和财富。

延伸阅读

莫高窟的传说

据莫高窟的碑文记载,公元366年,有位叫乐尊者的僧人云游到鸣沙山东麓脚下,此时,太阳西下,夕阳照射在对面的三危山上,他举目观看,忽然间他看见山顶上金光万道,仿佛有千万尊佛在金光中闪烁,一心修行的乐尊者被这奇妙的佛光景象感动了,他认为这就是佛光显现,因此发愿在此开凿洞窟,遂成为莫高窟的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