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文化遗产集成(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6298700000046

第46章 晋商的金融中心之一——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 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它完整地体现了17至19世纪的历史面貌,是明清建筑艺术的历史博物馆,1997年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平遥古城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较好的保留着明、清(公元1368~1911年)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堪称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

平遥古城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生活在东海的万年海龟变成了神龟,一天它携儿带女到渤海旅游,一不留神误入黄河入海口,进入了黄河,它逆流而上又到了汾河,有一天路经平遥界时,只见此地南边山峦起伏,连绵不断,酷似大海里出现的海市蜃楼。思念家乡的神龟误以为到了家乡,立即爬上岸。就在此时,被一位当地的神仙发现,龟以长寿和善良给人以吉祥幸福,这位仙人就想让它留在此地,为平遥人造福,于是将它的一条腿拴了起来。由于汾河在平遥境内为略偏南北的东西走向,所以象征神龟的平遥城也就与汾河垂直成了略偏东西的南北走向。由于龟的身体为前厚后薄,所以平遥城的地势也是南高北低。为了不让这只神龟饿死,神仙还在南门外十几里外的阮寺村造了个神池,那里有水、有草又有鱼,可供其食用。

平遥三宝

平遥县城墙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周长6.4公里,是山西现存历史较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城池。明、清两代都有补修,但基本上还是明初的形制和构造。城为方形,墙高12米左右,外表全部砖砌,墙上筑有垛口,墙外有护城河,深广各4米。城墙上开有六道门,东西各两座,南北各一座。东西城门外又筑以瓮城,以利防守。环城墙有3000个垛口、72座敌楼,据说象征孔子三千弟子及七十二贤人。城墙历经了600余年的风雨沧桑,至今仍安然屹立。城垣系统被称为平遥第一宝。

出古城北门有镇国寺,它是古城的第二宝。该寺的万佛殿建于五代(公元10世纪)时期,是中国排名第三位的木结构建筑,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殿内的五代时期彩塑更是不可多得的雕塑珍品。

古城的第三宝是位于城西南的双林寺。该寺修建于北齐武平二年(571年)。寺内10余座大殿内保存有元代至明代(公元13~17世纪)的彩塑造像2000余尊,被人们誉为“彩塑艺术的宝库”。

发达的金融城市

平遥古城在19世纪的中后期,是金融业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商业中著名的“晋商”的发源地之一。清道光四年(1824年),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日昌”票号在平遥诞生。三年之后,“日

昌”在中国大部分省份先后设立分支机构。19世纪40年代,它的业务更进一步扩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当时,在“日昌”票号的带动下,平遥的票号业发展迅猛,鼎盛时期这里的票号竟多达22家,一度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中心。被西方人士称为中国古代的“华人街”。

汉民族的传统文化特色

平遥古城是按照汉民族传统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建设起来的城市,集中体现了公元14至19世纪前后汉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对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形态、经济结构、军事防御、宗教信仰、传统思想、伦理道德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封闭的城池内,有4条大街、8条小街及72条小巷经纬交织,高大的铺面沿街而立,檐下绘有彩画,房梁上刻有传统彩雕。民宅深藏小巷内,为清一色青砖灰瓦的传统四合院,现存近三千八百处,其中四百余处保存完好。这些民居功能分明,布局严谨,讲究轴线明确和左右对称,精巧的木雕、砖雕和石雕配以乡土气息浓重的剪纸窗花,堪称汉民族地区保存最完整的民俗博馆。

延伸阅读

黄帝封鼎与平陶

平遥上古时期称平陶,原址位于今平遥乔头村(今冀壁),相传炎、黄二帝相争,泉之战黄帝得胜,确立了黄帝天下共主的地位,号令天下,大封领地。一日黄帝沿汾河入惠济河巡视至平遥乔头村一带的平原,发现不远处风景独秀,青烟四起,上岸查看,原来此处是制陶器的工场(今平遥杜村),制陶规模宏大、而且工业精湛,因此封此地为平陶。所以有黄帝封鼎于平陶之说。